问题

《红楼梦》中喜欢林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喜欢薛宝钗的多?为什么?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层面,喜欢林黛玉的读者往往占据了更大的比例,或者说,林黛玉更能引发读者群体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

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

一、 林黛玉:破碎之美的极致演绎者,引发共情与怜惜

林黛玉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那“弱柳扶风”的姿态和“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敏感。她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被塑造成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女性个体命运的悲剧代表。

才情卓绝,灵魂的契合: 黛玉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她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对美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她的诗句,如《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更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种才情,很容易让一些有文学情怀、追求精神契合的读者产生“知己”之感,即便这份契合只存在于书本之中。读者会为她的才情折服,并因此更投入地去理解她的孤独与忧伤。

敏感多疑,亦是真实的情感流露: 黛玉的“小性儿”、“多疑”,在很多读者看来并非缺点,而是她真挚情感的表现。她对宝玉的爱,是那种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爱,每一次试探,每一次眼泪,都透露出她对这份感情的珍视和害怕失去的恐惧。这种“爱得深,所以才多疑”的逻辑,在许多普通读者心中是可以理解甚至感同身受的。我们或许会在现实生活中,也体验过对在意的人患得患失的感受,因此能理解黛玉的“作”,并为之心疼。

悲剧色彩,命运的无力感: 黛玉的生命,仿佛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剧的阴影。她的寄人篱下,她的体弱多病,她对宝玉的爱情屡遭阻挠,最终“泪尽而亡”。这种命运的悲惨,强烈地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心和怜惜之情。我们喜欢黛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心疼”她,为她的不幸遭遇而感到不值,为她的最终结局而扼腕叹息。这种悲剧性,往往比圆满的结局更能触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记。

反叛精神的隐喻: 虽然黛玉的“反叛”是含蓄的、消极的,但她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她对宝玉的爱情坚贞不屈,这种对封建礼教的潜在蔑视,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一部分读者对其“独立精神”的认可。她不像宝钗那样圆融世故,反而是一种纯粹的、不妥协的生命状态,这在一些追求个性解放的读者眼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 薛宝钗:世俗的完美范本,引发赞赏与“理性”的认同

薛宝钗的形象,则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符合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理想化标准。她成熟、稳重、识大体,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的代表。

品德高尚,行为得体: 宝钗的优点在于她的“好”。她为人处世圆滑周到,待人接物滴水不漏,总是能顾全大局,做一个令人称赞的“完人”。她“随分从时”,懂得人情世故,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这种近乎完美的品德,让许多读者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她,认为她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现实的智慧,处世的哲学: 宝钗的“冷香丸”和“金玉良缘”象征着她对现实的洞察和顺应。她懂得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并且获得成功。她的“劝学”、“规谏”宝玉,虽然在黛玉粉眼中是“说教”,但在一些追求实际、注重实际效果的读者看来,是宝钗真心为宝玉好,是长辈般的关怀。她的现实主义,让一些读者觉得“接地气”,在复杂的人生面前,她的处理方式更具可行性。

内敛的情感,“藏愚守拙”: 相较于黛玉的直率和情感外露,宝钗的情感是内敛而深沉的。她对宝玉的情意,也并非没有,只是她更懂得克制和隐藏,等待时机。这种“藏愚守拙”的智慧,在某些读者看来是一种成熟和稳重,是一种能够承担责任的品质。

符合传统审美的“美”: 宝钗的“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是符合传统东方审美的“端庄大气”。她的性格也如同她的外形一样,没有黛玉那种尖锐和敏感,更显平和与温顺。这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的形象,自然也能获得一部分读者的青睐。

为什么喜欢黛玉的读者可能更多一些?

尽管宝钗的优点同样明显,但从普遍的读者反应来看,黛玉似乎更能引发一种“情感上的占有”和“精神上的寄托”。这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1. 情感共鸣的深度: 黛玉的喜怒哀乐,她的悲伤、她的抗争、她的脆弱,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人之常情”。我们在她身上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看到自己在面对不如意时的种种情绪。这种情感的连接,往往比对“完美”人物的欣赏来得更深刻、更持久。

2. 悲剧美学的吸引力: 人类天生对悲剧有种特殊的迷恋。黛玉的悲剧命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令人难忘的故事弧线。她的悲剧,也更能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个人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带来的感染力是强大的。

3. “理想化”的爱情象征: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虽然充满波折,但在某种程度上被许多读者视为一种超越物质、超越世俗的纯粹爱情的象征。这种“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爱情观,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能打动人心。

4. 对现实的“反叛”的认同: 尽管黛玉的反叛是隐晦的,但她拒绝仕途经济,坚持自己内心对宝玉的感情,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很容易赢得一部分追求精神独立和个性解放的读者的认同。

总结来说,喜欢林黛玉的读者多,更多是因为她代表了一种极致的“情感”和“理想”,她用自己悲剧性的生命,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怜惜。而喜欢薛宝钗的读者,则更多是欣赏她“理性”的智慧和“完美”的品德,认为她是在现实社会中更具生存优势的女性代表。

这两种喜爱,并非对立,而是两种不同维度上的欣赏。但从情感的爆发力和大众的普遍反应来看,林黛玉似乎更能成为那个被万千读者牵挂、心疼、甚至视为精神寄托的“意难平”。就像一首凄美的歌谣,总比一首平稳的乐曲更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旋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更欣赏宝姑娘。

但是目测喜欢林姑娘的读者更多。

宝姑娘是十二钗里面的异类,别人都是女性,她更接近中性,女人的壳子男人的魂,感情模式也偏男性。

正好应了那句如果不是异性相吸,同性更渴望和同性在一起言笑无忌,直男一点也无所谓,她听得懂,不用小心翼翼在乎异性的情绪。

男人其实不想谈情,更喜欢言志吹牛,聊三观谈社会,臧否月旦。至于诗词文学审美类的,其实暗搓搓觉得话题不够硬核不得劲。

贾宝玉是异类,谈情谈得溜,温柔体贴的话张口就来,那台词大老爷们心里明白姑娘们爱听,然而资质有限,委实不大说得出口,非常惭愧!

总体来说,林姑娘更可怜可爱,又有风骨,如李清照。

然而糙汉更喜欢那个外表稳重正经,内里憋了一肚子疯狂吐槽的女版辛弃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更偏爱林黛玉,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薛宝钗的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真实”或者“不真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太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不同读者群体因为自身阅历、性格、审美取向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不过,要说“大多女性喜欢林黛玉,男性喜欢.............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这位雍容华贵的国公府夫人,在《红楼梦》的众位女性形象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对于林黛玉,她的态度确实不像对薛宝钗那样热情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疏远和不喜。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来分析。王夫人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里最引人深思的感情线之一。要说贾母是否“喜欢”林黛玉,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一概而论。贾母是老祖宗,她的心思深沉着呢,尤其是在对孙辈的疼爱上,那可不是年轻人那点小心思能比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首先,从血缘和情感上讲,贾母.............
  • 回答
    《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复杂,情感纠葛缠绵,曹雪芹老爷子笔下的每个人,无论主子还是奴婢,都有着各自的鲜活生命和复杂人性。说到芳官,这姑娘在书里确实算是个比较受争议的角色,不少读者对她没什么好感,甚至可以说是“不喜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也不是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道。首先,得从芳官的出场说起.............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看《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剧,确实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女生好像普遍更偏爱肖红,而男生则对赵英男情有独钟。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好玩,咱们一点点儿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女生会更容易被肖红这号人物给“拿捏”住?首先,得说到肖红身上那股子“野”劲儿。你仔细回想一下,肖红刚出场的时候,那叫一个恣意妄为,带着一股子不.............
  • 回答
    当然不正常,不过正常不正常这事儿,谁说了算呢?审美这东西,说到底就是个“我喜欢”或者“我不喜欢”的私人感受,没有标准答案,也更谈不上什么“必须”改变。你问“个人不喜欢《红楼梦》正常吗?”,我想说,这再正常不过了。《红楼梦》这本书,写了啥?它写了一个时代,一个家族的兴衰,一群人的悲欢离合。里面的文字堆.............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贾府的饮食,那可真是极尽奢华,精巧别致。什么茄鲞、糟鹅掌,听名字就让人垂涎欲滴。可就是在这样一家子人把吃喝玩到出神入化的府邸里,偏偏蹦出来一个夏金桂,她那啃油炸焦骨头的癖好,简直就像在精美的瓷器上砸了个钉子,让人咂摸不透。按理说,贾府里的下人们,从薛姨妈那边的陪房丫鬟,到王熙凤调度下.............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忍不住去揣摩那些对宝钗“情有独钟”的人们,除了对这个角色本身的情感投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心态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尽量不写得像机器分析那样生硬,就当咱俩闲聊一样哈。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可能就是对“现实”的某种投射和认同。你看,87版《红楼梦》之所.............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风格与思想上的断裂: 文笔风格的转变: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曹雪芹的原笔文风细腻、含蓄、诗意盎然,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而后四十回虽然也在模仿,但.............
  • 回答
    说起贾宝玉不喜贾兰射鹿这桩事,得从宝玉身上那股子“混账”劲儿说起,也得从他身上那份与众不同的“痴”说起。咱们先得知道,贾兰是谁?他是贾珠的儿子,是宝玉名义上的侄子。这贾珠啊,可是宝玉最亲近的大哥,早早去世了,宝玉对他自然是格外疼爱。宝玉虽然是个公子哥儿,整日里混迹在女儿堆里,看似不理俗事,骨子里却是.............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