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贾政为什么如此不喜欢宝玉?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然在官场上没啥大作为,但骨子里是认定了读书入仕这条路的。在他看来,男人活一辈子,就得光宗耀祖,为家族争脸,而这唯一的途径就是科举。所以,他对儿子的期望,也全部集中在这上面了。

宝玉呢?那可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宝贝疙瘩。从出生起就衔玉而诞,这已经够传奇了,贾母更是疼得不得了,把他当成眼珠子一样宠着。可宝玉偏偏就是个“叛逆儿”。他不喜欢读书,对功名利禄一点兴趣都没有。他整天就厮混在姐妹们中间,吟诗作画,赏花玩月,甚至对女孩子们那种黏糊糊的亲近,在他看来才是真情实意,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他甚至觉得男人们的那些勾心斗角,那些虚情假意,才是玷污人性的。

这一下就戳到了贾政的痛处了。在他眼中,宝玉这是在“不务正业”,这是在“玩物丧志”。宝玉不读书,就意味着他将来没有出路,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更别提光宗耀祖了。贾政看着宝玉一副不谙世事的模样,就觉得他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是个要败坏家业的祸根。

所以,他“不喜欢”宝玉,更多的是一种“恨”。他恨宝玉辜负了他的期望,恨宝玉对家族的不负责任,更恨宝玉身上那种与他所信奉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邪气”。

咱们再仔细想想,贾政的“恨”里面,其实也夹杂着一种别扭的爱。他对宝玉的严厉,也未尝不是想把宝玉往“正道”上拉。他知道宝玉聪明,也知道宝玉心善,他只是希望宝玉能把这些聪明和善心用在“对”的地方。他觉得,如果宝玉能够像他年轻时候一样,发奋读书,考取功名,那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比如,宝玉挨打那一次,原因就是他与琪官(蒋玉菡)交往,还把红雨帖子给了他。在贾政看来,这简直是污言秽语,是男人之间不该有的乱七八糟的关系。他认为宝玉这是在学坏,是在走邪路。他当时气得浑身发抖,非要打断宝玉的腿不可。这当然是极端了点,但从中也能看出贾政内心的焦虑和愤怒到了什么地步。他觉得宝玉已经快要让他彻底失望了。

再比如,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在贾政眼中也是不正常的。在他看来,男女授受不亲,宝玉整天围着黛玉转,还说些肉麻兮兮的话,这哪里像个男人该做的事情?他更希望宝玉能够娶一个有“贤德之名”的大家闺秀,能够为家族带来利益,而不是像黛玉这样“小性儿”的病美人。

当然,贾政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传统和粗暴的。他不像贾母那样温情脉脉,更不可能像王夫人那样迂回委婉。他就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不打不足以让宝玉“醒悟”。他看到宝玉的“叛逆”,只会想到用武力来压制,来纠正,却很少去真正理解宝玉内心深处的想法。

总而言之,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贾政代表着那个时代主流的、封建的、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他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他期望中的样子,即一个有担当、有功名、有社会地位的男人。而宝玉则是一个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存在,他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情感的真实,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美的欣赏。

因此,当宝玉的“不务正业”触犯了贾政的底线时,贾政的反应自然就是严厉的批评,甚至是体罚。他觉得宝玉是在“毁了自己”,而他作为父亲,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这种“不喜欢”,与其说是个人情感的厌恶,不如说是对儿子身上“不符合规矩”的行为的极度不满和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担忧。他希望宝玉能变好,只是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而且根本没能理解宝玉真正的闪光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年又重读《红楼梦》,愈发觉得贾政并不那么讨厌。

我从小就是严父模式下出来的,故对贾政严厉的一面极为熟悉,觉得也不过如此。但是贾政身上也有颇多值得叹息和同情之处,甚至在猜灯谜那一回之中,贾政显露出红楼梦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冷眼观世,深情悠远,只有他看出了众子侄的灯谜中有萧瑟之色,看见“华林之中,有哀叹之气”,”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这份冷静的犀利,也是作者极为在意的。

看看他的几个兄弟,贾敬修道炼丹,贾赦袭爵,整日高卧,还看上了贾母身边的大丫头鸳鸯,只有贾政每日公务,工作虽无聊,但是人家也是勤勤恳恳。

单说作为父亲,对宝玉也只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他怎么会不喜欢宝玉呢?

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是最明显的。

       贾政近来闻得代儒称赞他专能对对,虽不喜读书,却有些歪才,所以此时便命他跟入园中,意欲试他一试。     

首先,人家已经没对贾宝玉的不读书那么耿耿于怀了,甚至还颇喜其有些“歪才”。

       说毕,命贾珍前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走进山口。      

看看,人家父子俩可是手牵手走路的哦!好像电视剧里面没这么表现。但是这个动作,我没觉得两人有多疏远。

接下来宝玉大展才情,贾政要么拈须不语,要么微笑,有的时候虽然训斥,那不过是在演戏,古人叫“堂前教子”,绝对不会当众夸奖子女的,但是心中得意之色跃然纸上。甚至骂宝玉为“畜生”,也不过是一种喜不自胜的胡言乱语了,他都没想,“畜生畜生”,自己岂不是“畜”了?

虽然贾政一个劲的要宝玉读四书,但是那不过是一种类似现在我就算明知道应试教育不好,也不得不让孩子准备应试一样,并不表示自己真看不透。看贾政在稻香村之后:

       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     

这“归农之意”还不明显吗?贾政嘴里虽强调经世致用,骨子里还是向往山水田园的。最近读到这里,心中一震,我觉得曹雪芹写贾政,内心还是有温情的。我不认为他一个劲的在贬低贾政。如果宝玉就是暗喻曹雪芹自己,那么贾政就是自己的父亲,江宁织造曹頫了。一个做大官的文人,须知当年曹頫也是有家刻藏书的风雅之士。

七十八回,贾政和宝玉做姽婳词,写到:

近日賈政年邁,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因在子侄輩中,少不得規以正路。近見寶玉雖不讀書,竟頗能解此,細評起來,也還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

我觉得到了七十多回,作者对贾政也颇有戚戚之感,“诗酒放诞”是什么意思?还不是跟贾宝玉一个意境?父子两人根系相连,并无分别,我甚至相信,家政年轻的时候就是宝玉一路。

贾政实际上是喜欢贾宝玉的,只不过担心贾宝玉的前途而已,他们这种家族,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能出来做官的人,前途是很危险的,须知,世袭的公爵只是荣誉,而不是实权,况且公爵还让贾赦拿走了,自己二房一脉,只能靠经世致用了。

甚至可以说,不是贾政迂腐,而是贾政自愿地放弃了诗酒放诞,放弃了旖旎温柔,为了家庭的责任而不得不去做他最不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这个还不明显,且看这一段后半截的贾政和贾宝玉的父子情:

       贾政听说,也合了主意,遂自提笔向纸上要写。又向宝玉笑道:“如此甚好。你念,我写。若不好了,我捶你的肉,谁许你先大言不惭的!”     

我真没觉得这里面有多严酷的父子关系,一个念诗,一个用笔记录,父子合作亲密无间之态还不明显?

就说大家最不齿贾政的打宝玉这段吧。要我说,宝玉也玩的颇狠了点,把别人王府家的爱人勾引到自己家里来了。贾政气急,是因为这件事情对家族来说是极大的危险,他气的并不是宝玉一个人的品行,而是整个家族的安危。可以说,贾家只有他一个人在支撑危局,别的兄弟都不管事,只知淫乐,女眷们流连于繁华,根本没想过危机重重。只有贾政一个人,他必然是孤独的,是承受强大压力的。

我觉得人在气头上讲出来的那些话,是不能当真的,谁在气头上不是要杀要砍的?贾母出面之后,贾政也没有坚持到底,我觉得真是无可厚非。

要我说,贾政真正是喜欢贾宝玉的。只不过他知道贾宝玉对外界世界的那一套不喜欢,完全不接受,而自己也不可能对贾宝玉养一辈子,他知道,贾宝玉迟早要面对这个社会,就算你才情再高,你性情再好,你终究没有力量改变这个社会,贾宝玉身上一切的优点,离开了贾府这个保护伞,还真一无是处呢!作为父亲的他,怎么能不忧虑呢。

最后一片雪地之上,贾宝玉没办法面对这个社会,只能出家当和尚,遥遥给贾政拜了一拜,这种父子之情,我读来颇为动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贾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而且还是那种特别有意思、能让人品出很多味道来的节点。要评价他,可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个“好人”或者“坏人”,因为他的复杂性,恰恰是曹雪芹艺术功力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贾政身上有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典型烙印。他是个正统的读书人,信奉.............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政所说的“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这句话,指的是两件重要的礼物,分别是要送给贾宝玉和贾环的。这句话出自贾政在看到宝玉和贾环两人都过来请安之后,说的话。具体来说: “一个与宝玉”:这里的“一个”指的是贾政让人从外面带回来的两只非常精巧的猫儿。贾政一直知道宝玉喜爱动物,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复杂性和读者理解的多元性。要说《红楼梦》的“男二号”,贾琏和贾政确实是经常被提及的两位。但如果我们要细究,并像说书人一样把这事儿讲明白,那得从他们的“戏份”和“作用”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男二号”?在很多故事里,“男二号”往往是主角之外,.............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贾府,那绝对是当時の社会名流,可以说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但要说他们过的是“顶端”的贵族生活,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地位上来说,贾府确实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撮人。他们的祖上出了好几个“国公”,这是什么概念?那可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才能被封为国公的。虽然到了贾宝玉这一辈.............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贾家,说起来也是个簪缨世家,论理,同宗同族的,到了艰难的时候,理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可您瞧,同样是贾家的子孙,贾芸去找王熙凤求帮的时候,怎么就显得那么孤零零,没人搭把手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其中有几个道道,值得咱们掰开了说说。首先得说,贾府这大家子,虽然表面上.............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兰的结局,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死亡”或“功成名就”的落幕,但通过多处细节的暗示和作者的笔调,我们可以勾勒出他最终的人生轨迹。要评价贾兰,则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家族命运。贾兰的结局:在风雨飘摇中寻得一线生机贾兰,作为贾赦之子,贾母的.............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府的奢华生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顶级的贵族生活了。曹雪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的贾府,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的极致体现。要说它是“顶端”,确实站得住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看看。首先,从居住环境来看,贾府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就足以令人咋舌。我们以.............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府的丫鬟们,个个都是人精。她们在主子们眼皮底下讨生活,哪个不是机灵得像猴儿似的?张口能说会道,闭口能察言观色,什么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们的耳朵,什么勾心斗角都装在她们心里。像袭人那样八面玲珑的,探春身边有那精明泼辣的侍书,宝钗身边有稳重得体的莺儿,就连王熙凤那样的厉害角色,身边也围着一.............
  • 回答
    《红楼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灯谜,实则隐藏着作者曹雪芹精心布局的玄机与谶语,为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贾环、宝玉以及其他人的灯谜,与其说是在元宵节的点缀,不如说是预示着他们各自在贾府衰败过程中将要扮演的角色。我们逐一来看这些灯谜背后的深意:1. 贾环的灯谜:“镜中花,水中月。”这个灯谜出自贾环之口,本身.............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是不少刚接触这部书的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细细聊聊,就能把这个“琏二爷”和“二奶奶”的由来弄明白了。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咱们古代讲究的“嫡庶有别”和“宗族排序”。贾琏他是贾赦的长子,这没错。贾赦是荣国府老一辈的少爷里,地位比较高的。在古代的.............
  • 回答
    贾府啊,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家族,别说寻常百姓家了,就是当今圣上身边,也难找出几个能比得了的。要说它是个什么样的家庭,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尽,它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浓淡相宜,层次分明,又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兴衰荣辱,人事变迁。首先,贾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富贵到了极致,而且是世代累积的功勋支撑起.............
  • 回答
    关于贾琏在《红楼梦》中的出身,这是一个许多读者都可能疑惑的问题,因为书中对此的描述并非直白地告诉你他是“正出的长子”。要详细地梳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他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他与同父同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来分析。首先,贾琏的父亲是贾赦。贾赦是贾母(史太君)的嫡长子,这一点在书中是明确无误的。作为贾母的嫡长子.............
  • 回答
    谈到《红楼梦》里的贾探春,我心里总有那么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她不是林黛玉那样灵气逼人,也不是薛宝钗那样圆融周全,可她身上那股子“明辨是非”、“精明果敢”的劲儿,在那个大观园里,简直像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又让人暗暗叹息。探春身上最鲜明的底色,我觉得是她的“才干与志气”。她不像宝玉那样,把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