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贾环等其他人的灯谜有没有相关的谶语解释?

回答
《红楼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灯谜,实则隐藏着作者曹雪芹精心布局的玄机与谶语,为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贾环、宝玉以及其他人的灯谜,与其说是在元宵节的点缀,不如说是预示着他们各自在贾府衰败过程中将要扮演的角色。

我们逐一来看这些灯谜背后的深意:

1. 贾环的灯谜:“镜中花,水中月。”

这个灯谜出自贾环之口,本身就带着一种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意味。镜花水月,是佛教中常见用来形容世事无常、一切皆空的意象。

人物对应与谶语解释: 贾环在书中就是一个边缘人物,不受父亲贾政重视,与母亲赵姨娘一同过着相对窘迫的日子。他的生活和成长,与其说是真正的主线,不如说是“镜中花,水中月”一般,是贾府繁华背后被遗忘的角落,是浮光掠影的映照。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最终似乎都没有真正触碰到核心,一切都像是水中捞月,徒劳无功。他对宝玉的怨恨,对赵姨娘的愚孝,都让他显得既可悲又可恨,但又缺乏一种实在的根基。他的命运,也如同这镜花水月一样,最终会随着贾府的倾颓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记。甚至可以说,这个灯谜预示了他整个“存在”的虚幻性。

2. 贾宝玉的灯谜:“时钟”。

宝玉的灯谜是“时钟”,这是一个更具象化的意象,但其含义却指向了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轨迹。

人物对应与谶语解释: 宝玉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的命运是整部《红楼梦》的主线之一。时钟的含义非常直观:时间在不断前进,而宝玉的青春年华,他的才情,他的感情,都在这不停摆动的时间中流逝。而这个“时钟”也暗示了贾府的“时钟”正在走向衰败。贾府的兴衰,就像一个巨大的钟摆,从顶峰逐渐下落,最终走向终结。宝玉作为钟摆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命运也与这个大钟的运行紧密相连。他“时钟”般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变动,从钟表师傅的精巧设计到最终的损坏停摆,都象征着他个人命运的悲剧性结局。他的离家出走,他的心灰意冷,都是“时钟”指针走到某个终点时的必然反应。

3. 探春的灯谜:“风筝”。

探春的灯谜是“风筝”,这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风筝需要线牵引,需要风吹拂才能飞翔,一旦线断了,风停了,或者被网住,它就失去了自由。

人物对应与谶语解释: 探春在书中是“敏探春”,她有才能,有远见,有改革的抱负,试图挽救贾府的颓势。她的才能和改革就像风筝借助风力向上飞翔,一度展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风筝终究是受制于线的。探春的线就是她的身份——作为女儿,她最终逃脱不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命运。她的远嫁,虽然是为了家族的体面,但却也是她个人才能和抱负被束缚的象征。风筝的飞翔是短暂的,一旦风停或者线断,就会坠落。探春的远嫁,预示着她个人价值的实现将受限于她的性别和婚姻,她的改革也终将随着她的离开而结束,留下一声叹息。

4. 迎春的灯谜:“怀表”。

迎春的灯谜是“怀表”,这是一个更为沉重和悲哀的意象。怀表,虽然精巧,但其本质是记录时间的流逝,是凝固的,而一旦损坏,便失去了意义。

人物对应与谶语解释: 迎春在书中被称为“二木头”,性格懦弱,没有主见,对什么都显得漠不关心。她的婚姻同样不幸,被父亲贾赦以极低的价格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遭受虐待,最后惨死。怀表,象征着迎春被固定的命运,她就像一个上了发条却无法自主行动的怀表,只能被动地接受时间的摆弄。她的生命,就像一个损坏的怀表,内部的机械已经停滞,外表或许还在,但内在已经失去了生机和价值。这个灯谜也暗示了她“慢而迟”的性格特点,以及最终被命运扼杀的悲惨结局。她的一生,是贾府许多女性命运的缩影,被父权和夫权双重压制,最终走向凋零。

5. 惜春的灯谜:“钟馗”。

惜春的灯谜是“钟馗”,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也极具谶语意味的谜底。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的神,他形象威猛,专能降妖伏魔。

人物对应与谶语解释: 惜春是贾府四春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孤僻、最冷漠的一个。她对家族的衰败和人情世故显得非常淡漠,最终选择了出家为尼。将她与钟馗联系起来,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钟馗虽然能驱鬼,但他自身也是一副鬼面,显得有些凶恶和不合群。这恰好暗合了惜春孤僻冷漠的性格,以及她对家族中许多虚伪和肮脏的事情感到厌恶,选择了一种“隔离”甚至“毁灭”的方式来处理。另一种更深层的解释,是钟馗本身是降妖除魔的,而在这个贾府中,充斥着各种“妖魔鬼怪”,如贪婪的管家、虚伪的亲戚、不肖的子弟。惜春最终选择出家,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这个“妖魔横行”的世俗世界的彻底否定和“驱逐”。她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远离”了这一切,如同钟馗远离了凡尘,走向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也是一种对俗世的“净化”。她的出家,也标志着贾府的彻底衰败,因为连最后的孩子也选择了出家,意味着家族的血脉和传承彻底断绝。

总而言之, 《红楼梦》中的灯谜并非简单的娱乐,而是曹雪芹高超艺术手法的体现。每一个灯谜都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扇窗,预示了他们各自的命运轨迹。贾环的虚无,宝玉的时间,探春的受限,迎春的停滞,惜春的疏离与决绝,都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谜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与贾府的盛衰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这部伟大悲剧的宏大叙事。这些灯谜的解读,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对人性、命运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赞成楼上的说法,每个灯谜都代表了其作者本人的命运,而非家族整体的命运。

贾环的谜底是兽头和枕头,兽头是用来固定屋脊,房梁和瓦片的,枕头是放在床上使人安睡的。这代表了贾环为来的命运,他在贾府被抄后成为了贾家的脊梁,有了他贾家大厦才不至于彻底倾倒,一家人才得以安睡。

大家因为小说前半部分贾环干了些坏事就认为他毫无前途可言,在小说前七十八回里,贾环是有成长有变化的;比如第二十回,贾环为了几个钱与丫鬟争执,大失体面;而在第六十回贾环为芳官所骗时,虽然又愧又急,却选择不再多事,自己躲了出去。

再比如贾政在第二十三回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粗糙”,但是在第七十五回中中秋夜宴时书中却说贾环读书有进益,作诗一笔即成,贾政看过后十分惊讶,贾赦看后更是大为夸赞,说贾环日后一定有出息,世袭的前程一定跑不了。这一段故事叫做“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贾赦的话应验的可能还是很大的。第七十七回,贾政让宝玉环兰三人作诗,贾政对贾环已经不再鄙视,而是将环兰并称,说他读书举业做的好,宝玉不及他俩:

贾赦道:“拿诗来我瞧。”便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气骨。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必寒窗萤火,只要读些书,比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 就跑不了一个官儿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脑袋笑道:“以后就这样做去,这世袭的前程就跑不了你袭了。”——七十五回
宝玉请 了早安,贾环贾兰二人也都见过,贾政命坐吃茶,向环兰二人道:“宝玉读书,不及你两个;论题联、和诗这种聪明,你们皆不及他。今日此去,未免叫你们做诗, 宝玉须随便助他们两个。”——七十七回

我们再来看贾环做的这首诗,虽然不及宝玉所做,但立意辞藻已然不凡,就连贾政也大为称赞,与当年那首打油诗差距何止千里: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谁能复寇仇?
好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贾环有千种不该,万种不是,但有一点却比贾宝玉做的好,就是上学勤快;比如第二十五回烫宝玉,是放学之后抄《金刚经》的过程中;第三十三回向贾政汇报金钏的事情,又是上学的路上。

贾宝玉受宠爱,可以光明正大的不读书上进,虽然天分好才情高,但还是成了古今无双的不肖子弟;贾环没人关心,只能贾兰一道乖乖的去上学,虽然小时候形容猥琐,日后却成了贾家的栋梁,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灯谜,实则隐藏着作者曹雪芹精心布局的玄机与谶语,为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贾环、宝玉以及其他人的灯谜,与其说是在元宵节的点缀,不如说是预示着他们各自在贾府衰败过程中将要扮演的角色。我们逐一来看这些灯谜背后的深意:1. 贾环的灯谜:“镜中花,水中月。”这个灯谜出自贾环之口,本身.............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政所说的“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这句话,指的是两件重要的礼物,分别是要送给贾宝玉和贾环的。这句话出自贾政在看到宝玉和贾环两人都过来请安之后,说的话。具体来说: “一个与宝玉”:这里的“一个”指的是贾政让人从外面带回来的两只非常精巧的猫儿。贾政一直知道宝玉喜爱动物,尤其.............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贾府,那绝对是当時の社会名流,可以说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但要说他们过的是“顶端”的贵族生活,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地位上来说,贾府确实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撮人。他们的祖上出了好几个“国公”,这是什么概念?那可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才能被封为国公的。虽然到了贾宝玉这一辈.............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贾家,说起来也是个簪缨世家,论理,同宗同族的,到了艰难的时候,理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可您瞧,同样是贾家的子孙,贾芸去找王熙凤求帮的时候,怎么就显得那么孤零零,没人搭把手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其中有几个道道,值得咱们掰开了说说。首先得说,贾府这大家子,虽然表面上.............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兰的结局,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死亡”或“功成名就”的落幕,但通过多处细节的暗示和作者的笔调,我们可以勾勒出他最终的人生轨迹。要评价贾兰,则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家族命运。贾兰的结局:在风雨飘摇中寻得一线生机贾兰,作为贾赦之子,贾母的.............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府的奢华生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顶级的贵族生活了。曹雪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的贾府,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的极致体现。要说它是“顶端”,确实站得住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看看。首先,从居住环境来看,贾府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就足以令人咋舌。我们以.............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府的丫鬟们,个个都是人精。她们在主子们眼皮底下讨生活,哪个不是机灵得像猴儿似的?张口能说会道,闭口能察言观色,什么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们的耳朵,什么勾心斗角都装在她们心里。像袭人那样八面玲珑的,探春身边有那精明泼辣的侍书,宝钗身边有稳重得体的莺儿,就连王熙凤那样的厉害角色,身边也围着一.............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是不少刚接触这部书的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细细聊聊,就能把这个“琏二爷”和“二奶奶”的由来弄明白了。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咱们古代讲究的“嫡庶有别”和“宗族排序”。贾琏他是贾赦的长子,这没错。贾赦是荣国府老一辈的少爷里,地位比较高的。在古代的.............
  • 回答
    贾府啊,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家族,别说寻常百姓家了,就是当今圣上身边,也难找出几个能比得了的。要说它是个什么样的家庭,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尽,它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浓淡相宜,层次分明,又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兴衰荣辱,人事变迁。首先,贾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富贵到了极致,而且是世代累积的功勋支撑起.............
  • 回答
    关于贾琏在《红楼梦》中的出身,这是一个许多读者都可能疑惑的问题,因为书中对此的描述并非直白地告诉你他是“正出的长子”。要详细地梳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他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他与同父同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来分析。首先,贾琏的父亲是贾赦。贾赦是贾母(史太君)的嫡长子,这一点在书中是明确无误的。作为贾母的嫡长子.............
  • 回答
    谈到《红楼梦》里的贾探春,我心里总有那么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她不是林黛玉那样灵气逼人,也不是薛宝钗那样圆融周全,可她身上那股子“明辨是非”、“精明果敢”的劲儿,在那个大观园里,简直像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又让人暗暗叹息。探春身上最鲜明的底色,我觉得是她的“才干与志气”。她不像宝玉那样,把大.............
  • 回答
    贾珍,作为《红楼梦》中宁国府的当家人,是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要评价他,得从他身上撕扯出几个截然不同的面向,然后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塑造出这么一个荒唐又可悲的封建大家族掌舵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封建礼教的框架下,贾珍“顶天立地”地扮演着一个家族的“宗主”角色。他是宁国府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承担.............
  • 回答
    贾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而且还是那种特别有意思、能让人品出很多味道来的节点。要评价他,可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个“好人”或者“坏人”,因为他的复杂性,恰恰是曹雪芹艺术功力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贾政身上有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典型烙印。他是个正统的读书人,信奉.............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最先察觉贾家大厦将倾并能全身而退的人,这个答案指向性很强,那就是刘姥姥。您可能会说,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太太,她能懂什么仕途经济,能看出贾府的衰败?这话说得没错,她不懂那些高深的道理,但她懂最朴素的生存法则,懂“盛极必衰”这个自然规律。让咱们一点点掰扯刘姥姥这番“先见之明”的由来。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