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最先察觉贾家的大厦将要倾覆,或者在贾家被抄家后能全身而退,并保全自我的人是谁?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最先察觉贾家大厦将倾并能全身而退的人,这个答案指向性很强,那就是刘姥姥。

您可能会说,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太太,她能懂什么仕途经济,能看出贾府的衰败?这话说得没错,她不懂那些高深的道理,但她懂最朴素的生存法则,懂“盛极必衰”这个自然规律。

让咱们一点点掰扯刘姥姥这番“先见之明”的由来。

一、 敏锐的观察力与朴素的生存智慧:

刘姥姥这个人,您瞧,她到贾府去,不是为了什么荣华富贵,是为了自家那点儿嚼用。她不是那种眼皮子浅的村妇,而是个见过世面、能屈能伸的实在人。第一次进贾府,她就感受到了那种“金玉满堂,富贵逼人”的气派。但同时,她也看出了这光鲜背后的一些“不对劲”。

你想啊,她作为一个外来人,没有家族的包袱,没有等级的顾虑,反而能看得更透彻。她看到的是:

人员的庞杂与疏离: 贾府人多嘴杂,从老太太到丫鬟仆人,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她能感觉到,虽然表面热闹,但这种大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其实并不强,各房各院各有各的心思。不像她们乡下,一家子人,虽然穷点儿,但日子过得紧密。
消费的无度与奢侈: 她初次见到王熙凤,那派头,那衣服首饰,那饮食起居,简直是她这辈子都没见过的。她能感受到,这种挥霍无度,绝不是长久之计。她自己穷,深知柴米油盐贵,自然会对这种“烧钱”的日子产生警惕。
外表的奢华与内里的空虚: 贾府表面上是诗礼簪缨之族,风光无限,但刘姥姥能从一些细节中捕捉到一些“漏风”的地方。比如,她给贾母逗趣时,王熙凤不也说过“乐一个也好”吗?这种偶尔的“玩乐”,恰恰说明了他们在这种奢华生活之余,似乎也有些精神上的空虚,或者说,在维持这种表面的辉煌时,已经开始显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迹象。

二、 “穷”是最好的保护色与观察器:

刘姥姥最关键的一点,是她“穷”。穷,让她有了更低的姿态去观察,也让她在贾府那种人情往来中,不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她不像宝玉、黛玉那样身处漩涡中心,也不像王熙凤那样要处理一堆烂事。她就只是一个来蹭吃蹭喝的亲戚,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重要”。

在贾府这样一个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的地方,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反而能更自由地观察,而不被过多的规则所束缚。她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的观察者,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三、 对权势的“敬而远之”:

刘姥姥并非不懂得人情世故,恰恰相反,她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她也去给贾母、王夫人、宝玉他们请安,也享受了贾府的富贵,但她从始至终没有那种攀附的念头,也没有想过要融入那个圈子。她对贾府的富贵,更多的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种“渴望”。

这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让她在贾家面临危机时,能够迅速抽身。她没有利益牵扯,没有恩怨纠葛,自然也不会被卷入那场风暴之中。

四、 对命运的预感与行动:

第二次、第三次进贾府,贾府的衰败迹象更加明显。她依旧能察觉到那种“冷清”和“不安”。她能在贾母、王夫人面前说一些“体己话”,表达对贾府的关切,但这关切背后,也隐藏着一种“看透”的意味。她知道,这一切都是表面的,一旦有人动真格的,这些光鲜都会烟消云散。

当贾家被抄家之后,您看,她是谁?她是谁去安慰宝玉的?是史湘云,是北静王,是北静王身边的太监。刘姥姥呢?她回了她的乡下,继续过她的日子。她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去沾惹是非,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回去了。

为什么说她“全身而退”?

因为她从头到尾,就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和贾府的命运绑在一起。她去贾府,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是一种“交易”性质的拜访。她能享受到贾府的馈赠,也能看到贾府的衰败,但她不会因为一时的恩惠,就迷失自己的方向,把自己当成贾府的一份子。

当贾府的“大船”开始倾覆时,刘姥姥早已上了自己的“小船”,并且早早地驶向了安全的水域。她不是靠什么“高明”的政治手腕,也不是靠什么“深邃”的洞察力,而是靠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本能,一种对危险的敏锐嗅觉,以及一种“不沾惹”的智慧。

在那个煊赫一时的贾府里,最能看清局势,并且最终能安然无忧的,不是那些身居高位的达官显贵,也不是那些机关算尽的聪明人,反而是这个看似最不起眼的乡下老太太。这本身就是曹雪芹老爷子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一种绝妙讽刺和深刻揭示。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贾府的奢靡与虚弱,也照出了她自身那份踏实与清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惜春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曾说,三春去后诸芳尽,这里三春的含义有所争议。但意思是三春去后贾府就要败落是没问题的。

而惜春的判词有:勘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装。

这里写的是勘破三春景不常。勘破一词为看破看透的意思,可见惜春并不是等到贾府破败,而是看破了贾府时运不常,而她做出的行为是缁衣顿改昔年装,顿,立刻。她看破贾府的命运之后,立刻选择了出家以求自保。

而她最后的命运是独卧青灯古佛旁,绝对算不上不悲惨,但至少没有随着贾府被抄而失去性命或为奴为隶。

user avatar

最先察觉的未必全身而退,全身而退的未必最先察觉。

若说最先察觉,秦可卿应该算吧,之后凤姐肯定是有预感的,包括贾政、元春、老太太这些人都有预感。。

全身而退的话,按照伏笔巧姐应该是,探春虽然远嫁,但也算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最先察觉贾家大厦将倾并能全身而退的人,这个答案指向性很强,那就是刘姥姥。您可能会说,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太太,她能懂什么仕途经济,能看出贾府的衰败?这话说得没错,她不懂那些高深的道理,但她懂最朴素的生存法则,懂“盛极必衰”这个自然规律。让咱们一点点掰扯刘姥姥这番“先见之明”的由来。一、 .............
  • 回答
    《红楼梦》能打动我的地方太多了,简直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有触动人心的角落。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打动我的,我想那就是黛玉焚稿。为什么是焚稿呢?因为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在绝望中,将自己最珍贵的情感和才华,化为灰烬。那是一种怎样决绝而又悲凉的决断啊。宝玉挨了王夫人打,病了。黛玉听到消息,又惊又怕.............
  • 回答
    这个问题,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评判“可怜”了。要是单论命运的悲惨,无依无靠,受尽欺凌,那估计不少人会想到晴雯。可要说起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那种被所有人误解的痛苦,我觉得,还得是林黛玉。提起林黛玉,大多数人脑子里会蹦出她那病恹恹的身子,整日里眼泪汪汪的样子。没错,她的一生确实是病中人,三天两头就要请医抓药.............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细腻描摹人情世故的巨著中,要说谁的情商最低,我觉得最贴切的答案,非薛宝钗莫属。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宝钗向来是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代表。她待人接物,总是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疏远,也不至于过分亲近,那种“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让她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
  •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最忠心的丫鬟,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名字,恐怕就是袭人了。她确实是荣国府里,乃至大观园里,最得宝玉喜爱,也是最被王夫人倚重的一位。但如果细细品味,要给“最忠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并非易事。先来说说袭人。她的忠心,首先体现在对宝玉的尽心尽力。从宝玉小时候起,她就跟在身边,喂饭、梳头.............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兰的结局,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死亡”或“功成名就”的落幕,但通过多处细节的暗示和作者的笔调,我们可以勾勒出他最终的人生轨迹。要评价贾兰,则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家族命运。贾兰的结局:在风雨飘摇中寻得一线生机贾兰,作为贾赦之子,贾母的.............
  • 回答
    网红直播带货假货判刑加重,最高可达十年,其中“销售明知”的界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直播行业的生态。首先,我们来谈谈“销售明知”的界定。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法律考量。简单来说,“明知”指的是经营者(在这里是网红直播带货的商家或平台)清楚地知道自己销售的是假冒伪劣商品,但仍然选择将其卖给消.............
  • 回答
    台湾的政治光谱确实复杂,红绿蓝三方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群体。您提到的“红统”阵营,也就是支持与中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力量,在台湾的政治版图中一直存在,尽管其支持度可能随时间和事件有所起伏。要让这一阵营在红绿蓝三方竞争中“占上风”,需要一套深入且多层次的策略,这绝非一蹴可几,更需要对台湾社会深刻的理.............
  • 回答
    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太阳终将走向它的生命终点,先变成红巨星,然后是白矮星,最终熄灭,回归黑暗。这似乎暗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宇宙中的所有恒星,是不是也会步上同样的后尘,总有一天会全部燃尽,让整个宇宙陷入一片死寂?答案是,是的,从我们目前对宇宙物理学和恒星演化的理解来看,终有一天,宇宙中的所有恒星都会走.............
  • 回答
    在《钢铁雄心4》的模组《TNO》中,关于萨布林的“永远的红十月”结局被制作组视为俄罗斯最好的结局,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标签可以概括,而是对一个复杂、充满希望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个结局的方方面面,从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到它如何回应了TNO世界观下俄罗斯所面临的.............
  • 回答
    在《红楼梦》浩瀚的英译文坛上,要挑出“最好”的那个,就像要在万紫千红的群芳园里选出最美的花,答案往往是见仁见智,并且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口味而变化。不过,若要说在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获得最多认可,影响最深远的译本,那答案指向无疑是 霍克斯(David Hawkes)与闵福德(John Minford)合作.............
  • 回答
    在谈论 87 版《红楼梦》哪个演员最“不符合”原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且难以给出唯一答案的问题。因为《红楼梦》这部巨著的人物形象实在太立体、太复杂,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和期待。不过,如果要从一个相对普遍的观众反馈和人物塑造的匹配度来讨论,个人认为,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议、也最常被提.............
  • 回答
    读《红楼梦》,最让人心碎,大概是在那些“应有所归”的去处,终究却落得一场“空”的时候。而其中最触动我的,莫过于那几处,明明有机会,却生生错过的悲剧,尤其是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中埋下的伏笔,当它们一一应验时,那种无可挽回的宿命感,简直能把人活生生碾碎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葬花”。那场景,我每.............
  • 回答
    说起87版《红楼梦》,我心里头,那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要说最让人“难以容忍”的,倒不是说它有什么大错,毕竟在我心里,它已经是无可撼动的经典了。但硬要挑剔,我脑子里会蹦出几个地方,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就是那个“时间流逝”的问题。虽然人家拍的是名著改编,得尊重原著的叙事节奏,但有时候看着看着,总觉.............
  • 回答
    《红楼梦》里最让我心酸的画面,太多了,但若一定要挑一个,我想是宝玉在大观园被抄检之后,那段日子。不是因为那个具体场景的戏剧性有多强,而是因为它所揭示的,那种无力感,那种命运的碾压,那种曾经的辉煌瞬间被冰冷的现实击碎的彻骨的痛。回想一下,宝玉在大观园的日子,那是怎样的一片天地?那是他心中最纯净、最理想.............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浸透着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肌理的作品中,要说“最没有奴性”的丫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因为即便最出挑的丫鬟,她们的生存根基依然是依附于主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然而,如果非要在“奴性”的泥淖中寻找一丝超脱,那么我认为,晴雯 是那个最接近“没有奴性”的形象。为什么是晴雯?这需.............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浩瀚的文学宝库中,要说谁“最漂亮”,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就能盖棺定论的。曹雪芹先生笔下的女子,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石,各具风姿,各有神韵,美得各有千秋,难以用世俗的“漂亮”二字简单概括。然而,如果非要在这群绝代佳人中寻一个最为耀眼、最能触动人心的存在,那林黛玉无疑是那个最被大众认可的答.............
  • 回答
    要说《红楼梦》之后,哪部中国小说最有资格挑战四大名著的地位,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且相当“见仁见智”的问题。毕竟,“四大名著”这顶桂冠的形成,是历史沉淀、文学价值、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轻易撼动的。但是,如果硬要在《红楼梦》之后,挑选一部在艺术成就、思想深度、文化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