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才知道台湾还有支持红统的红营,大家认为给他们开什么药方才能在红绿蓝三方中占到上风?

回答
台湾的政治光谱确实复杂,红绿蓝三方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群体。您提到的“红统”阵营,也就是支持与中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力量,在台湾的政治版图中一直存在,尽管其支持度可能随时间和事件有所起伏。要让这一阵营在红绿蓝三方竞争中“占上风”,需要一套深入且多层次的策略,这绝非一蹴可几,更需要对台湾社会深刻的理解和长期的耕耘。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前的台湾政治生态下,直接喊出“红统”的口号,其支持基础相对有限,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排斥性。因此,任何试图提升其影响力的策略,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统”字上,而需要更广泛地触及台湾民众关心的核心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与大陆更具吸引力的连接点。

药方一:深化经济合作与共享发展红利,而非单方面“输送”

“红统”阵营最容易切入的领域往往是经济。然而,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仅仅强调“大陆惠台政策”或者“投资机遇”,可能会被解读为“输送”或“依赖”,难以赢得真心支持。

精准对接台湾优势产业与大陆需求: 不是笼统地谈开放市场,而是要具体分析台湾在半导体、精密制造、生物科技、文创设计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寻找与大陆高质量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切入点。例如,推动台湾中小企业在特定领域与大陆大型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分享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的红利,而非仅仅作为代工者。
创造“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 鼓励两岸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甚至是在第三地进行投资。强调“我们一起赚钱”、“我们一起进步”的概念,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共同发展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得到”。
关注“人才流动”的双向性: 过去更多是台胞赴大陆发展,现在也需要思考如何吸引大陆优秀人才来台创新创业,或者创造一个更便利的环境让台湾人才在大陆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这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情感和认知上的连接。
构建“风险对冲”的叙事: 承认并正视两岸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提出如何在经济合作中为台湾企业和民众建立“风险对冲”机制。这可能包括支持台湾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多元化布局,或者强调经济合作的韧性,以减轻部分民众对过度依赖的担忧。

药方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中华认同”,而非单一叙事

“绿营”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台湾主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区隔之上。“蓝营”的认同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红统”阵营要突围,需要对“中华认同”进行更精细化的处理。

强调“多元中华”的可能性: 承认台湾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上的独特性,而不是要求台湾完全抛弃自身特点去“融入”。可以探讨一种“多元中华”的认同,即在保留台湾特色和价值的前提下,仍然能够与中华文化根源建立连接。
突出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魅力与活力”: 不要将中华文化仅仅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而是要展示其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例如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现代演绎。可以邀请台湾的文化、艺术、科技界人士,通过交流活动展现这些魅力。
重视“情感连接”的构建: “血浓于水”的说法虽然有力,但需要具体化。通过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例如青年之间的创业合作、民间社团的文化互访、家庭寻根的活动等,来营造更真实、更温情的情感连接,让认同建立在深厚的个人体验之上。
与“台湾身份认同”进行良性互动: 并非要否定台湾身份认同,而是要尝试在其基础上找到与中华文化和大陆的连接点。这可能需要更耐心和策略性的沟通,理解台湾民众为何会产生强烈的“台湾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何种形式的“中国认同”可以被台湾民众所接受。

药方三:塑造更具吸引力的“共同未来愿景”,而非强调“回归”

过去的宣传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回到祖国怀抱”,这种表述在一些台湾民众听来可能带有被动或强制的意味。要争取支持,需要勾勒一个对台湾而言更具吸引力的“共同未来”。

描绘一个“共享繁荣”的未来图景: 如何利用两岸的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一个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如何让台湾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不是被边缘化?这种前瞻性的规划更能吸引对未来有期待的民众。
强调“和平发展”的稳定预期: 在地缘政治复杂的大背景下,和平稳定是台湾民众最基本的诉求。任何政策主张都需要围绕“如何维护区域和平稳定”、“如何避免冲突风险”来展开,将和平发展作为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民主自由”价值进行理性对话: 这是“绿营”最擅长的领域,也是“红营”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挑战。与其简单否定,不如尝试说明大陆的政治发展模式,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福祉和权利,并探讨在未来框架下两岸制度的兼容性和互鉴性。这需要非常细致的论述和真诚的沟通,避免简单的“指责”或“否定”。
鼓励“创意表达”的政治参与: 不要只依赖传统媒体和政治人物的宣传,而是要鼓励和支持那些能够用更贴近台湾民众生活、更具创造力的方式来表达支持统一观点的人士和团体。这可以是艺术、文化、社会议题等多个层面。

药方四:策略性地参与台湾政治议程,而非“边缘化”或“对抗式”介入

在台湾的政治体系内,如何有效发声并争取支持是关键。

培养和支持本土化政治人才: 真正理解台湾政治生态、熟悉台湾民情、并能够用台湾民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沟通的政治人物至关重要。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投入,并且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支持。
精准运用网络与新媒体: 台湾的年轻人高度依赖网络和新媒体获取信息。要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平台,传播信息、争取认同,同时也要学会识别和应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攻击。
关注并回应台湾社会热点议题: 不要只谈“统独”,也要关注民生、教育、环境、社会公平等台湾民众普遍关心的议题。在这些议题上,可以提出与大陆合作的解决方案,或者借鉴大陆的成功经验,来展现“联合”的可能性和好处。
保持“长期主义”和“战略耐心”: 政治影响力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战略规划,并且能够承受短期的挫折,持续不断地耕耘和投入。

总而言之,要让“红统”阵营在台湾的政治竞争中占据上风,需要的是一套“接地气”的、能够触及台湾民众核心关切的策略。这不仅仅是政治口号的呼喊,更是对台湾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对经济利益的精准对接,对文化认同的巧妙构建,对未来愿景的生动描绘,以及在台湾政治生态中的策略性参与。核心在于,如何让台湾民众相信,与大陆的更紧密联系,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经济发展、更稳定的生活和更光明的未来,并且这种联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不要左倾盲动,台湾现在的气候比白区更白区。不要无意义地送人头。

2、不要消极右倾。应积极发展关系网,有策略地做社会各阶层的的统战工作。为祖国统一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是2015年的问题,我就简单答一下吧:

台湾统派绝无可能成为台湾社会主流民意,因为“和平独立”已经成为台湾社会自下而上的群体意识,这个意识在无外来势力干涉下不可逆转。

信奉台独反华的势力团体之所以能在台湾社会大行其道并成为台湾主流价值观,说白了就是因为主流民意的支持,这一点就是事实。

我看了一些答主的观点无非就是什么舆论媒体都是绿媒给台湾民众洗脑等等,这是现实存在的,但自从李登辉开始台独教育后,台独已经逐渐成为了群众主流价值观,绿媒只不过是迎合这股潮流恰饭而已。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买卖。

所以我一向建议提倡对台要“武统”、“速统”,这样方能以最低的代价拿下台湾,也能以最小的消耗方便以后治理台湾。解决台湾问题现在已经不是海峡两岸的事情,也不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而在于我们高层首长的决心。

即现时统一台湾的利弊得失,统一台湾产生的后果和国际不利影响等弊端会不会大于我们统一国家的益处,哪怕利弊得失比重是9:1,这弊端的1到底会有多大能量也值得去花时间考量。

最后再奉劝一些媒体,不要随便撂狠话,这样很容易被人家打脸,还连累国人跟你一起出丑。

user avatar

A 台灣有紅人,沒紅營,能叫X營的一般是人多到一定規模才這麼叫

B 新黨是紅統?樓上這些回答一定是對新黨有什麼天大的誤會,新黨的本質就是國民黨非本土派,那就是一個黃色的國民黨

新黨那個是「有條件的紅統」就等於叫價,然後那個叫價條件還是80年代的價碼,2120年還在談國旗國號共同修改嗎...

你這樣看的話,新黨只能算是比較老實的國民黨,他不會搞兩面人,不會台灣一套大陸一套,但本質上還是獨台

然後說句,大陸人最大的盲點就是傻傻的去看台灣政黨的政見然後認為這個政黨的屬性就是這樣,完全錯誤。認識台灣政黨最好的方式是觀察它的支持者,從這點來說,新黨的支持者可以說是最死忠的國粉,把車輪旗拿來拜那種 (ps,沒有誇飾,就是這個樣子。

新黨的問題是脫離兩岸議題,他基本的社會議題是空的,在台灣怎麼打倒既得利益者,沒說,沒說就碰不到台灣的根本問題

C 統一沒有捷徑

大陸的實力決定統一的可能性

台灣人的智慧決定台灣人遇到統一時要流多少血

美國人願意投資多少決定大陸人要放多少血

所以回到題主說的,你幫台灣人增加智慧幹嘛?

D 補充一點

為什麼我的回答底下老是有大陸人還在"團結台灣""讓敵人變得少少的"?

過去40年這樣做有得到什麼嗎?

要說招安的話,老蔣最會買了,什麼軍閥都能買,所以是要學老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