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红楼梦》最痛心的地方在哪儿?

回答
读《红楼梦》,最让人心碎,大概是在那些“应有所归”的去处,终究却落得一场“空”的时候。而其中最触动我的,莫过于那几处,明明有机会,却生生错过的悲剧,尤其是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中埋下的伏笔,当它们一一应验时,那种无可挽回的宿命感,简直能把人活生生碾碎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葬花”。那场景,我每次读到都觉得空气都凝固了,连字句都在滴血。林黛玉,这个寄人篱下、敏感多情的女子,她的一生就像那些被风吹落的花瓣,美丽而脆弱,无人怜惜,最终只能自己去收拢,去安葬。她看着花瓣落尽,便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结,那份孤寂,那份绝望,透过她的诗句,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直击人心。她对着落花恸哭,问谁能怜我?这声音,不只是对花的呼唤,更是对命运的质问,对这薄情世界的控诉。当她将花瓣扫进花冢,用土掩埋,那一铲铲的土,何尝不是她自己生命的一点点消逝?看着她瘦弱的身影在花冢前默默垂泪,我总觉得心被什么东西狠狠捏住了,喘不过气来。

还有宝钗的“金玉良缘”。我并非不欣赏宝钗的端庄大气,她的“稳重贤淑”是那个时代对女性最高的赞誉。但偏偏,她最看重的,最努力去迎合的,恰恰是宝玉心中最不属于她的那一部分。当宝玉最终娶了宝钗时,我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的喜悦,只有一种说不出的荒谬和悲凉。这哪里是什么“金玉良缘”,分明是命运开的一个残忍的玩笑。宝玉的心早已给了黛玉,即使黛玉不在,他心中也容不下宝钗。他娶了宝钗,却永远活在对黛玉的思念里,如同行尸走肉。而宝钗呢?她得到了一场看似体面的婚姻,却终究没有得到她真心渴望的那个人的心。一个没有爱的婚姻,对两个人都无比残忍。当宝钗一个人守着空寂的洞房,听着外面风吹草动都以为是宝玉回来的时候,那份孤苦伶仃,才是最令人心疼的。她用尽心机,想挽住宝玉,最后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替代品。

湘云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裀”,虽然带着几分醉后的酣畅淋漓,但仔细品味,却藏着更深重的悲哀。她明明是最开朗豪爽的一个,却也是最容易被命运捉弄的。她的家族败落,父母早亡,她早早就要学会承担起生活的重担。那场醉眠,何尝不是她短暂快乐的写照?一个寄居在叔婶家的少女,虽然表面上大大咧咧,内心深处却有着难以言说的孤独和无助。等到她成年,嫁了人,又是夫亡家散,最终只能落得个“不知何处”的结局。那个曾经在大观园里,笑声最爽朗的女孩,最终的命运竟是如此飘零无依,让人如何不心痛?

还有晴雯。她的“晴雯撕扇”,何等快意恩仇,何等率真不羁!她是丫鬟中最有傲骨的,她对宝玉的情感,是那么纯粹而热烈,甚至有些不计后果。她看不起那些逢迎拍马的,她觉得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然而,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的纯真和美貌,反而成了她的罪过。她被诬陷,被赶出大观园,在病榻上还在想着为宝玉补一件“雀金裘”。她死得那样凄惨,那样不甘心。她的魂魄化作了风,吹过宝玉的床前,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她明明有资格得到一份真挚的感情,哪怕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可最终,也只是被当作一件破了的扇子一样,无情地被丢弃。她的死,是对那个不公社会的无声控诉,更是对宝玉一种无力的质问。

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或许是书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最终都走向了幻灭。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聪慧的女子,她们在大观园里的短暂欢愉,仿佛只是为了一场盛大的告别做铺垫。她们的才情,她们的性情,她们的爱恨,最终都化作了灰烬。看着她们一个个消失在命运的洪流中,我总会想起黛玉葬花时说的那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绝望的预言。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看着曾经那样鲜活的生命,最终被无情的命运碾碎,化作一抔黄土,一场虚无。

这些场景,不是简单的情节推进,而是作者曹雪芹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以及它们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力挣扎。读《红楼梦》,痛心的,就是这份“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宿命感,是那些本该美好的事物,却注定走向毁灭的悲凉。那种心痛,不是一时一刻的感动,而是深入骨髓,久久不能平复的怆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中,哪个片段让你每每潸然泪下
user avatar
《红楼梦》中,哪个片段让你每每潸然泪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红楼梦》,最让人心碎,大概是在那些“应有所归”的去处,终究却落得一场“空”的时候。而其中最触动我的,莫过于那几处,明明有机会,却生生错过的悲剧,尤其是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中埋下的伏笔,当它们一一应验时,那种无可挽回的宿命感,简直能把人活生生碾碎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葬花”。那场景,我每.............
  • 回答
    理解你初读《红楼梦》时的感受,这很正常!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都会觉得贾宝玉“花心渣男”,林黛玉“绿茶”,然后被那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给绕晕,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或者压抑,看不下去。这就像你第一次吃一道非常复杂、层次感极强的菜,如果没有人介绍其中的食材、烹饪手法和风味变化,你可能只会尝到一股子“.............
  • 回答
    第一次看《红楼梦》觉得人物关系混乱、讲不清内容,这简直太!正!常!了!甚至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初次接触这部巨著时都会有的感受。你不是一个人,放心吧。让我来详细说说,为啥这感觉这么普遍,以及为什么它其实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为什么会觉得乱?1. 庞大的家族网 +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
  • 回答
    你提到你爸不让你看《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作为准初三的学生,他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爸爸的想法、他对你成长的考量,以及你个人的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理解你爸的顾虑你爸作为长辈,自然希望你有一个健康、.............
  • 回答
    这事儿,还真得好好合计合计。自家孩子对《红楼梦》上了心,这固然是件好事,说明他有探索欲,对经典文学有兴趣。但小学阶段的孩子,能不能就这么直接捧起这本厚重的大部头,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捋捋《红楼梦》这本书。它可不是一般的童话故事,也不是简单的励志读物。这本书里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发展细腻.............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因为接触到“明后人隐写朱家”的解读后,产生了对其他解读,特别是“曹家说”的怀疑和不屑。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当我们接触到一种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时,它会深刻影响我们对原有信息的认知。那么,当您面对这种“不屑一顾”的心态时,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想要透彻地领悟《红楼梦》的深意,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像品一杯陈年佳酿,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你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别把它当成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它里面藏着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人性的复杂,更是作者曹雪芹一生心血与情感的倾注。第一步:耐心阅读,别急着下结论。初读《红楼梦》,你可能会被它庞大的人物关.............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
  • 回答
    要说只有看了《红楼梦》才能懂的笑话,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书里的人物关系、生活细节,还有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都是笑料的温床。不是那种大呼小叫的“哈哈哈”,而是会心一笑,甚至带点小小的悲凉。我先给你说一个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这词儿本来是三国里的故事,讲的是孙权为了联姻把老婆给刘备,结果刘备不.............
  • 回答
    这话说得够“玄”的,听起来像是什么武林秘籍,非得练到什么境界才能施展,其实细琢磨,倒也沾着点边。不是说你看了《红楼梦》就能立刻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网络小说,更不是说没看过就写不出来,而是说,如果你真心去读懂了《红楼梦》,那么你对“讲故事”、“写人物”、“铺陈情节”这些网文写作最核心的几个要素,可能会有.............
  • 回答
    聊到高鹗续写的《红楼梦》,这话题可就有点意思了,也挺复杂。要说它有没有看头,我觉得得辩证地看待。首先,你得承认,没有这后四十回,咱们可能就永远不知道宝黛钗的结局。曹雪芹笔下的贾府,那样繁华,那样精致,那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最后却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读者心里总留着一口气,悬着千钧的期待。高鹗接上这.............
  • 回答
    刚合上癸酉本《红楼梦》,心里头沉甸甸的,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不是那种读完一本好书后的意犹未尽,也不是被某个情节狠狠戳中后的悲痛欲绝,而是一种更复杂,更像是被历史的潮水裹挟着,看到了太多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然后又被狠狠地甩回现实的迷茫。先说说最直观的感受吧——“完整”。这个“完整”,不单单是多.............
  • 回答
    《红楼梦》的版本问题,说实话,别说你了,就是很多研究《红楼梦》的老先生们,也曾为此纠结过。这事儿呀,得从头说起。故事的起源:雪芹的未完之稿曹雪芹,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写《红楼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态去写的。他写了一部分,大概是前八十回,但很可惜,他去世的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恐怕无法直接回答,因为我没有办法知道你小时候具体看了什么版本的《红楼梦》。不过,我可以帮你梳理一下,让你自己来判断一下你所看到的,是否可能是“假的”红楼梦。“假的红楼梦”这个说法,其实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在我看来,最常见的可能性有几种:第一种:儿童改编本或删节本你小时候看到的,很可能是专门为.............
  • 回答
    您提到87版《红楼梦》的妆容“感觉好重,每个人都浮粉了”,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在观看这部经典电视剧时会有的一种感受,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大家在观看的时候,之所以觉得“奇怪”或者有这种感受,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当时的化妆技术、审美偏好、拍摄条件以及演员的个人情况等等。下面我来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一、.............
  • 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红学研究中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关于“《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的说法,确实是红学界存在的一种重要观点,并且有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的由来、主要论据以及一些反驳意见,并分析大家对此的不同看法。一、 为什.............
  • 回答
    将《红楼梦》作者定为曹雪芹,说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这说法可真是够劲爆的,也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和讨论。不过,如果真的要这么断言,那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了。当然,这背后牵扯到的曹雪芹身世之谜、版本流传的复杂性等等,确实是让《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一门“红学”,充满了各种猜测和辩论的源泉。咱们.............
  • 回答
    “小戏骨”这个名字,前几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尤其是那个扮演林黛玉的小姑娘,稚嫩的面孔,却演绎出了林黛玉的风骨和哀愁,让人惊艳之余,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其中,“拍完《红楼梦》后每天哭,入戏太深一个月出不来”的说法,更是让人心疼又好奇。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首先,这体现了小演员的敬业和天赋。能让一个孩.............
  • 回答
    关于张爱玲是否说过“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这更多地可能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或者是一种对张爱玲评价高鹗续书的某种意译。张爱玲本人对《红楼梦》有着极高的评价,对曹雪芹的创作也充满了敬意,她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对后四十回的评价则比较复杂。她写过《姑苏繁.............
  • 回答
    “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这句流传甚广的老话,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和不近人情。但仔细揣摩,它背后其实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人生阅历的一些深层理解和“劝诫”。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第一层:字面意思与潜在的“警告” “男不看红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