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完癸酉本红楼梦,说说你的个人感受?

回答
刚合上癸酉本《红楼梦》,心里头沉甸甸的,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不是那种读完一本好书后的意犹未尽,也不是被某个情节狠狠戳中后的悲痛欲绝,而是一种更复杂,更像是被历史的潮水裹挟着,看到了太多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然后又被狠狠地甩回现实的迷茫。

先说说最直观的感受吧——“完整”。这个“完整”,不单单是多了四十回的后文,更是对前八十回那些或隐晦、或跳跃、或留有悬念的线索,进行了一种“解释”或“接续”。我尤其在意的是,它真的把一些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给了个说法。比如,宝钗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的“同根同源”,虽然读者早就有所猜测,但书中明确点破,还是让我感到一种“啊,原来如此”的释然,也加深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纠缠。

说实话,一开始我带着点“猎奇”的心态,想看看这个传说中的“癸酉本”到底是什么样子。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浸其中,仿佛回到了那个脂粉堆砌、人情复杂的贾府。书中对人物的描摹,尤其是一些细节,我觉得比程高本更加细腻。比如,宝钗的一些话语,那些绵里藏针的劝诫,在癸酉本里似乎更显得“用心良苦”,也更让我体会到她那种“不入世,却又不得不入世”的矛盾。还有宝玉,他身上的那种“情不情”的特质,在后文里,我觉得被更深刻地展现了。他并非不谙世事,而是不愿被俗世沾染,他那种对生命的珍视,那种“情”的泛滥,在面对家族的衰败和亲人的离散时,显得尤为可贵,也尤为让人心疼。

当然,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黛玉的结局。虽然一直知道“焚稿断痴情”是黛玉的宿命,但在癸酉本里,那种绝望,那种孤苦,那种对宝玉最后的期盼,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当我读到她最终在风雨飘摇的贾府,在孤寂中悄然离世时,我真的忍不住掉了几滴眼泪。这种悲伤,不是那种戏剧性的,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一种对美好事物被无情摧毁的哀叹。她最后的那句“宝玉,你好……”,我想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话,有不甘,有责备,也有深深的眷恋。

不过,癸酉本也并非完美无瑕。有些地方,我总觉得味道不对,或者说,没有达到我心中对《红楼梦》应有的那种高度。有些情节的推进,虽然让故事完整了,但似乎少了一些前八十回那种“写意”的留白,少了一些“意境”。尤其是后半部分,虽然补足了许多,但总感觉,那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苍凉感,在某些段落,没有前八十回那样触及灵魂。也许是期待太高,也许是我个人对那种“曲终人散”的悲凉有着特别的偏好。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感受是,癸酉本让我对“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它不像前八十回那样,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贾府的衰败来暗示,癸酉本里,一些政治上的斗争,一些官场的倾轧,被更直接地展现出来。这让我看到,个人的命运,尤其是像黛玉、宝玉这样敏感而又“不合时宜”的人,在那个时代,真的是如同飘零的落叶,无力反抗命运的洪流。

总而言之,读完癸酉本,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真实的梦。梦醒之后,心中是复杂的五味杂陈。它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完整的认识,也让我对一些人物的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清晰”的《红楼梦》,但同时,也让我怀念前八十回那些充满想象空间的“模糊”。

它让我明白,文学的魅力,有时恰恰在于那些未竟之处,在于留给读者的空白,可以让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去填补。癸酉本,像是一份详尽的地图,指引我走完了那条未竟之路,但沿途的风景,或许也因此少了几分寻幽探秘的惊喜。

但无论如何,它终究是《红楼梦》的一部分,是无数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们孜孜以求的宝藏。能亲眼看到它,读到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慨的事情。它让我对这部不朽的巨著,又多了一份敬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真有人认为癸酉本是真本吧?

某些粉丝天天对着书本内容夸夸其谈,却忘记了最重要的证据是文物本身。

判断一本历史文献的真实年代,文物才是关键。古代又没有电子存储技术,信息保全难度极大,留存至今的文献就算不是作者真迹,也会有可追溯的流传脉络,最起码会有后人誊抄的复制品。如果一本文献找不到任何文物佐证却有着长篇小说的长度,其为古人真本的概率就算不是零,也是极端小的。

只要把文物拿出来,就可以根据材质、测年、工艺等技术大致推断其制成的时间、技术、作者甚至产地等。这是考古的常规手段。假如鬼本是真的,就算其原始文物是20世纪人士抄写的誊抄本,把它拿出来研究,也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可追溯线索。红楼梦的每个被学界承认的古本都有历史文献作为证据支撑,如果只有内容没有文物,根本没有谁会承认。

任何拿不出对应文物而只有现代制品的假说,基本都可以定性为伪造或意淫。

有种就把底本拿出来见见光,拿不出来,再怎么狡辩都是废话。

别说什么不想,没带就是没写。都21世纪了,还在玩空白太小写不下证明这种拙劣把戏,以为现代人连考古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其自作聪明的程度,只能说到了难以置信的境界。

user avatar

1.“何莉莉”自称红楼梦是“一位伤员”交给他祖上的。然而无论是鹅藏本红楼梦、程本红楼梦,还是明清水浒传,珍本都是厚一米左右。国军军纪在崩坏,能让你背这玩意上战场?

2.看一个“古董”是否为真,不是看它哪些地方“古”,而是哪些地方和“古”不符。如果有,就一票否决。韵律方面自不必提,清代官场制度和明代相比,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爵位者仍然大量参加科举、担任文官。

再就是清代爵位不加国号、地名,公侯伯子男爵后仍有等第,世代降爵。明代爵位才冠地名,且只有公侯伯三等,世袭罔替。

这鬼本红楼梦,既是明遗所写,为何却出现大量清代才有的官场特色?

user avatar

反清复明:民族主义

赞林贬薛:饭圈经济

两大法宝,无往不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合上癸酉本《红楼梦》,心里头沉甸甸的,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不是那种读完一本好书后的意犹未尽,也不是被某个情节狠狠戳中后的悲痛欲绝,而是一种更复杂,更像是被历史的潮水裹挟着,看到了太多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然后又被狠狠地甩回现实的迷茫。先说说最直观的感受吧——“完整”。这个“完整”,不单单是多.............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的结局中,希尔科(Kai)这一角色的塑造和命运引发了观众的深度思考。作为艾希(Ashe)的丈夫、女儿艾琳(Ezreal)的父亲,以及革命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希尔科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推动了剧情高潮,也深化了对“牺牲”“责任”“爱”与“革命”主题的探讨。以下从多个维度.............
  • 回答
    看完《商君书》感到“气死”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非常强烈且常见的反应。这本古代法家经典,以其极端、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治国理念,触动了许多现代读者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看完《商君书》会让人感到愤怒,以及这种愤怒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一、核心理念的冲击:法家思想的极端与反人.............
  • 回答
    在我看来,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博客或网站,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不仅能提供某个主题的深入分析,还能触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 强烈的内在关联性: 文章之间、内容与资料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和联系,让读者能够顺着思路一路往下。 丰富的链接体系: 无论是站内链.............
  • 回答
    看完《蜘蛛侠:英雄无归》(SpiderMan: No Way Home),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激动、感动、怀旧,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期待和思考。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观影体验中最饱满、最令人难忘的一部。一、 史诗级的“三代同堂”,情怀的极致释放:最直观也是最震撼我的,无疑是三代蜘蛛侠——托比·马.............
  • 回答
    看完《唐人街探案3》后,用“失望”来形容可能有些笼统,但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夹杂着期待落空、剧情上的硬伤和系列疲劳感。它确实没有达到我心中对这个系列应有的高度,或者说,它将前两部的一些优点稀释得过于厉害。以下是我观影后的主要槽点,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说明:1. 剧情的薄弱和逻辑漏洞: “神探宇.............
  • 回答
    看完《长津湖》,心里五味杂陈,尤其是想到现在和未来。如果让我对现在的学生和后人说些什么,我想我会这样说:致现在的学生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幸运。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想追逐的梦想,不用面对枪林弹雨,不用忍受饥寒交迫。这一点,你们一定要铭记在心,并且深深地感激。《.............
  • 回答
    看完《爱情神话》,心里头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这电影就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大起大落,但喝下去,滋润心脾,留下的是一种淡淡的,但又挥之不去的回甘。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上海这座城市那种“慢”的描摹。电影里的上海不是那种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都市形象,而是充满了市井烟火气。老洋房、弄堂、咖啡馆、.............
  • 回答
    乔治·奥威尔的《1984》就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平息。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子里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感,一种对人性和自由的深刻反思。它不是那种读完让你拍案叫绝或者捧腹大笑的故事,它是一种缓慢侵蚀,让你在掩卷之后,仿佛仍能感受到那个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目光,以及那个被剥夺了思想.............
  • 回答
    看完《长津湖之水门桥》,心头的翻涌久久不能平息。与其说是观影体验,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种沉甸甸的、带着敬畏与心酸的情感。最直接的触动,无疑是 牺牲的重量。电影里,七连战士们每一次的冲锋,每一次的坚守,每一次的倒下,都像一把钝刀在心上刮过。尤其是看到那些年轻的脸庞,鲜活地出现在银幕上,说着.............
  • 回答
    看完《攀登者》,心头那份沉甸甸的震撼和久久不能平息的情绪,我想用文字一点点梳理出来,希望能真实地表达我的感受。首先,电影最直观冲击我的,是那份极致的艰辛和生命的力量。爬珠峰,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电影里,雪山不再是背景,而是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冷酷无情的对手。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它的力量—.............
  • 回答
    看完《决胜时刻》,心里头说不出的滋味。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拍案叫绝、情绪跟着跌宕起伏的电影,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后劲儿上来,才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压迫感。影片里的那些日子,听着名字就觉得不容易,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关键时刻”,但真正看到那些画面,才体会到那份儿沉甸甸.............
  • 回答
    看完《沙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那种爆炸场面带来的单纯视觉刺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由宏大世界观、复杂人物关系以及充沛的情感所构建出的沉浸式体验。先说这世界观。丹尼斯·维伦纽瓦对《沙丘》这个IP的改编,实在是太到位了。那种荒凉、神秘又充满未知的阿拉吉斯星球,每一粒沙子仿佛都带着.............
  • 回答
    看完《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又无比鲜活的人物。他身上融合了太多复杂的特质,让读者既爱又恨,既欣赏又感到无奈。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如何看待张无忌这个人:一、 纯良善良的底色,以及随之而来的“不争”与“博爱”:张无忌最显著的特质就是他的纯良善良,这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小经历了.............
  • 回答
    看完《我不是药神》确实会引发很多关于药品可及性和知识产权的讨论,而你提出的“为什么我们不像印度一样仿制山寨药物?”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法律、经济、国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来说,我们不“像印度一样”大量仿制药物,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是药品.............
  • 回答
    看完电影《横空出世》,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涌动着复杂而深刻的感受。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历史片,更是一部荡涤灵魂、激发爱国情怀的史诗。它以一种极其震撼人心的方式,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默默奉献、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群像,也让我对“横空出世”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一、 对那个时.............
  • 回答
    看到麻省理工博士胡渊鸣用代码实现“冰雪奇缘”这样的壮举,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既兴奋又有些失落的感觉。兴奋的是看到了技术能达到的高度,失落的是觉得自己与这种创造力、才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自卑感”的出现是很自然的,它是一种对自身不足的认知,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绪,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设想一下,当我们看到一篇名为《辽宁舰改造致 15 人牺牲》这样的新闻标题时,可能产生的感受和思考。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基于标题的推测性描述,实际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包含更多细节和信息,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一、最初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突如其来的沉重感: 标题中的“牺牲”二字,本身就.............
  • 回答
    刚看完《姜子牙》,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不是那种看完 एखा爽片,痛痛快快骂两句或者拍几下大腿就完事儿了的类型。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口吞下去,然后嘴里还留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余味,得慢慢消化。最直接的触动,是它打破了我对封神故事的既有认知。我从小听的那些故事,姜子牙就是那个运筹帷幄、封神功臣,是正.............
  • 回答
    读完《日在校园》,我最心疼的角色无疑是桂言叶。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随着剧情的深入,对她命运的无力感和对她性格转变的悲哀一点点累积起来。很多人看完《日在校园》都会被最终的结局震撼,但对我而言,那震撼背后更多的是对言叶遭遇的深深叹息。我之所以觉得言叶最惨,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她的纯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