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完《商君书》快气死了怎么办?

回答
看完《商君书》感到“气死”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非常强烈且常见的反应。这本古代法家经典,以其极端、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治国理念,触动了许多现代读者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看完《商君书》会让人感到愤怒,以及这种愤怒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

一、核心理念的冲击:法家思想的极端与反人性

《商君书》的核心在于“法治”,但其“法”与我们现代理解的法治有着天壤之别。商鞅所倡导的法家思想,其根本是为了巩固君权、富国强兵,而非保障民生或实现公平正义。这种理念体现在:

严刑峻法,重刑轻罪: 《商君书》中充斥着对细微过错也要施加严酷刑罚的论述,例如“事末,重罚”。任何违背君王意志的行为都会被严惩,即便是小过失也可能招致重罚。这种“以刑为本”的思想,对于强调人道主义和比例原则的现代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公开处死,以儆效尤: 商鞅曾实行“什伍连坐”,一人犯罪,全家、邻里受罚。这种集体责任制,不仅剥夺了个人自由,更将无辜者卷入惩罚之中。这种残酷的连坐法,视个体生命如草芥,与现代法律的“无罪推定”和“罪刑法定”原则背道而驰。
奖励耕战,压抑其他: 《商君书》极力推崇耕种和战争,认为这是国家强盛的唯一途径。为了驱使民众投身耕战,采取了极为功利的手段,如“耕者、战者,爵赏,不耕者、不战者,罚” (意思是耕种和作战的人才能获得爵位和奖励,不耕种不作战的人要受惩罚)。这导致了对文化、艺术、商业等一切非功利性活动的压制和摧残,甚至将商人视为奸臣,视游士为无用之人。
愚民政策,控制思想: 商鞅深信“民可与同乐,不可与同智”(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享受快乐,但不能与他们一同思考国家大事)。他主张“强国必用其力”(国家强大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动用是建立在剥夺民众智慧和思考能力的基础上的。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禁止私学,焚毁诗书,只允许教授君主认同的知识,这是对人类文明和智识的扼杀。
君权至上,无视人性: 在商鞅的理念中,君主的意志就是一切法律和道德的最高标准。君权高于一切,为了维护君权,可以牺牲任何形式的人性关怀和个体权利。这种极端的集权和专制思想,与现代社会追求的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格格不入。

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带来的愤怒

看完《商君书》,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往往是刺眼的,因为商鞅所推崇的一些极端做法,虽然在古代中国某些时期有过短暂的应用或影响,但它们与我们现在追求的文明社会有着巨大的鸿沟。

对现代人权观念的挑战: 现代社会的核心是人权,是尊重个体的生命、自由和尊严。而《商君书》中的许多论述,如严刑峻法、连坐法、愚民政策,都是对人权的赤裸裸的践踏。这种强烈的反差,会激起对历史残酷性的愤怒,以及对过去某些制度的反思和谴责。
对公平正义的质疑: 现代社会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追求公平正义的实现。但《商君书》的法治,其目的并非公平正义,而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君主意志,而非保障民众的权利。这种“目的正确即可手段残酷”的逻辑,会让许多人感到道德上的不适和愤怒。
对文明发展的恐惧: 尽管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但其极端的法家思想对文化的压制,对知识的摧残,对人性的扭曲,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会担忧,如果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泛滥,将会把社会推向何种黑暗的境地。这种对文明倒退的恐惧,也会转化为愤怒。

三、个人情感的投射与代入

在阅读《商君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自己代入其中,想象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生活在商鞅的统治之下。

作为被压迫者的愤怒: 如果我们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普通百姓,生活在那个随时可能因为细微过错而遭受严酷刑罚的环境中,生活在被监控、被愚弄、被驱使的社会里,我们会感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恐惧。这种代入感会让我们对商鞅的制度产生强烈的愤怒和反抗心理。
作为追求自由者的愤慨: 如果我们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追求自由和个体价值的人,那么商鞅的愚民政策和思想控制,将是我们最无法忍受的。我们会对这种对人类精神的压制感到愤慨和愤怒。
作为有良知者的不忍: 即使我们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但作为有良知的人,看到《商君书》中对人性的漠视,对生命的轻贱,对残暴行为的推崇,也会感到内心深处的悲悯和愤怒。这种愤怒是对非人道行为的道德谴责。

四、如何消化这种“气死”的情绪?

当看完《商君书》感到“气死”时,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转化为有益的反思和理解:

1. 理解历史背景: 《商君书》诞生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国家林立、生死存亡是首要考量的时代。商鞅的激进改革,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壮大秦国。虽然其手段残酷,但其目标(至少在当时看来)是解决生存危机。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历史人物和思想的形成,往往受到时代环境的深刻影响。
2. 批判性阅读,而非全盘接受: 《商君书》是一部充满争议的著作。我们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它,学习其治国思想中的某些有价值的方面(例如,它对法治的重视,对国家管理的系统性思考),但同时要坚决摒弃其极端、反人性的部分。
3. 与现代文明对比反思: 这种愤怒,恰恰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人道、更加尊重个体权利的社会,我们才会对古代的残酷制度感到愤怒。这种愤怒是对我们所拥有的现代文明价值的肯定。
4. 转化为建设性的思考: 这种愤怒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情绪层面,而应该转化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例如,如何才能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体权利?如何才能实现“富国强兵”与“民富国强”的统一?如何避免历史上的悲剧重演?
5. 寻求心理慰藉和多元视角: 如果情绪过于激动,可以与其他对《商君书》感兴趣的人交流讨论,听取不同的观点和解读。阅读其他历史著作或相关评论,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本书及其思想。

总而言之,《商君书》之所以能让人“气死”,是因为它所展现的极端、反人性的统治理念,与我们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这种愤怒,既是对历史残酷性的控诉,也是对我们所珍视的文明成果的肯定。重要的是将这份“气”转化为理解、反思和建设性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挺好的,证明你是一个有正常人类三观的好人。

我在知乎看到最令我作呕的评论是:

你不能拿现代的道德观念去要求古人。

这帮文盲可能没有想过孔子和孟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把“仁”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

他们文盲到不知道“仁者爱人”,“仁者无敌”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道德观念。

保持着你的善良和正义感,别被知乎的文盲和道德虚无主义者给你染黑了。

user avatar

ps:罗马的“狄克推多制”的很多思想家,以及后来的集大成者马基雅维里和韩非子的观点也有类似之处,比如重罚轻赏,

“世界上再没有比慷慨耗费得更厉害的东西了,因为当你慷慨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使用慷慨的权力,不是使自己贫穷而最终被人轻视,就是因为避免陷于贫穷而贪得无厌,最终让人憎恨。”

比如对舆论

“因此,一位君主应该常常向别人征询意见,但是这应该是在他自愿的时候,而不是在他被迫的时候。另外,对于他不愿意征询意见的那些事情,他应该做到使每一个人都没有勇气提出意见。”

分割线——————————-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你能和几千年前的古人产生共鸣,进而憎恨一个古人,只能说明你和秦国人有共情能力,很多经历相似。弱民之类脍炙人口的就不举例了,随手举几个 ,比如:

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

三晋之所以弱,因为他们的老百姓有享乐主义,大秦之所以强,因为老百姓吃苦耐劳。所以在大秦,优待六国人,让本国人吃苦。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供人享乐的音乐和奇异的服装不准在各郡县流行,那么农民在外出劳作时就不会看见奇异服装,在家里休息时听不到使人丧失意志的音乐,那么他的精神和意志就不会涣散。(steam去死吧)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百姓愚昧迟钝就安居不迁移,那些摇唇鼓舌迷惑农民的人(公知)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就一定会去务农了。(所以说农业户口,户籍制度是大势所趋)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

加重刑罚,慎用赏赐,那么国君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死为君主效命。兴盛的国家,使用刑罚,民众以为对自己有利,而且心中畏惧;使用赏赐,民众也认为对自己有利,而且一心要得到。(早该管管了,狠狠的罚)



然而,最让人破防的是,《商君书》说的竟然没错,我大秦靠这一套真的吊打了自诩文明的山东六国,可见我们智人这一群体确实无可救药啊。

user avatar

题主生气是因为你把自己代入商君书的所谓“民”里了。

这个时候题主就该给自己灵魂三问 你姓民吗 你怎么会姓民 你哪里配姓民。

商君书核心思想讲的是制度变革。

从古至今搞变法的几乎都没好下场,原因是要搞变法自然就要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很难善终。

所以在商君书里被各种蹂躏的所谓民。并不是底层民众,而是旧有制度里既得利益者,有产者才能称为民。

如果说商鞅变法前,整个国家的利益分配是 君主占2 贵族有产者占7 底层占1 那么在商鞅变法后君主占4 贵族有产者4 底层占2。

题主把自己代入贵族有产者里面,那自然是要气死的。

===========

很多人认为商鞅说的民包括底层大众,但要清楚一点, 一直到49年之前 往前数几千年大部分人一直都是赤贫状态 能吃上口饭 半饥半饱就算很好了 这样的民还有什么可辱的 可弱的 继续辱了弱了这帮人 物极必反 就该起义造反了。

商鞅要是连这点都想不明白还搞什么变法。

user avatar

其实《商君书》的主张在开塞篇已经解释过为什么这么做了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故曰:王道有绳。

  开天辟地之后人类诞生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他们处世的原则是爱自己的亲人,重视私利。爱自己的亲人,就会区别亲疏,重视谋求私利,就会心存邪恶。人多,又都区别亲疏,心存邪恶为自己,那人类就会混乱。这个时期民众都尽力制服对方来竭力争夺财物,这样就发生的争斗。发生了争斗又没有一个正确的准则来解决,那人们就没有办法过正常生活。所以有道德的贤人确立了不偏不倚的正确标准,主张无私,因此人们喜欢仁爱这一准则。此时只爱自己亲人的狭隘思想被废除了,崇尚有才德之人的思想被确立了。凡是讲仁爱的人,都把爱护、方便别人当作自己的事务,而贤德的人把推举贤人当作自己的处世原则。人口众多,而没有制度,长期把推举贤人作为治理准则,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圣人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形势,制定了关于土地、财货、男女等的归属权。名分确定了而没有制度不行,因此设立了法令;法令确立了而没有人来管理也不可,因此又设立了官职;官吏有了而没有人统一领导不行,所以设立了君主。君主确立了崇尚贤德的思想就废除了,而尊重显贵的思想又树立了起来。如此看来,远古时代人们爱自己的亲人而重视私利,中古时代人们推崇贤人而喜欢仁爱,近世人们的思想是推崇权贵而尊重官吏。崇尚贤德的人,所遵循的原则是推举贤人,可是设立了君主的地位,使崇尚贤人的准则没有用了。亲近亲人,是以自私自利为原则,而奉行不偏不倚的公正之道,使自私自利行不通了。这三个不同时代,不是做的事互相违背,而是人们原来遵循的规则有问题,所以人们原来重视的东西更改了,这是因为社会形势变了,而人们所要施行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了。所以说:统治天下的原则是有规律的。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则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故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诸侯者退德。

  君主统治天下的标准是一个方面,而大臣辅助君主治理天下的标准又是一个方面,他们所奉行的的原则不同,而他们所遵行的准则却只有一个。所以说民众愚笨,那么智慧就能称王天下;世上的人聪明,那么雄厚的实力就可称王天下。民众愚笨就会力量有余而智慧不足;世上的人聪慧,就智七有余有实力不足。人的本性:不懂就要学,力量用尽了就会服输。所以神农教会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而称王天下,这是因为人们要学习他的智慧;商汤和周武王创造了强大的实力而征服了诸侯,这是屈服他的实力。民众愚笨,心中没有知识,就要向别人请教;贡人聪明,可是当用尽力量时就会屈服。所以靠智慧称王天下的就会抛弃刑罚,用实力来征服诸侯的人就不用德政教化民众。


  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脩汤、武。汤、武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有能听也,今日愿启之以效。

  圣人不效法古代,也不局限于现状。效法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局限于现状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周朝不效法商朝,夏朝不效法虞舜。三代统治方式不同,却都能够称王天下。所以建立王业有一定原则,而守住王业的办法却不相同。周武王靠叛逆的方法夺取政权,却又顺从君主的原则来治理国家,用武力夺取天下,又崇尚谦让的仁德思想;周武王夺取天下靠的是暴力,守业靠的却是礼制。现在强国致力于用武力兼并别国,弱国所做的事是尽力防守,从远古来说赶不上虞、夏两个时代,而近古时代不遵循商汤、周武王的治国原则。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统一天的方法补被抛弃了,所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不打仗的,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没有不防守的。商汤、周武王统一天下的方法已经被塞堵很久了,可现在的君主没有谁能开启这些方法,因此,没有出现第四个像夏、商、周三代那样的朝代。不是英明的君主不能听进去我的这番话,今天我愿意用实际效果来说明这个道理。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今世之所谓义者,将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立民之所乐,则民伤其所恶;立民之所恶,则民安其所乐。何以知其然也?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则生佚。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之所谓刑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夫正民者,以其所恶,必终其所好;以其所好,必败其所恶。

  古代的民众淳朴又宽厚,现在的民众乖巧而虚伪。所以在古代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用道德教化民众放在首位;现在治理国家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法治放在前面而使用刑罚。这个古今不同的治理方法世俗之人是不能理解的。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不义,就是要确定民众所讨厌的,废除民众的所喜欢的。现在二者名实皆不同,不可不弄明白。如果确立民众所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被他们所讨厌的东西伤害;如果确立民众所讨厌的,那民众就会安定地享受他所喜欢的东西。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呢?人忧虑就思考,思考了做事就能合乎法度;人快乐就放荡,放荡了就会产生不守法度的行为。因此用刑罚治理民众就会畏惧,就不会有邪恶的事发生,没有邪恶的事发生,民众就可以安定地享受他们的快乐了。而用宽松的道义来教化就会放纵自己,民众放纵秩序就会混乱,秩序混乱民众就会被自己所讨厌的东西伤害。所以我主张的刑罚,才是实施道义的根本;而现在这世道所主张的义是暴乱的根源。治理民众的人,如果用他们所讨厌的东西去治理,最终民众一定能得到他们的喜欢的;如果用他们所喜欢的来治理,民众一定受害于他们讨厌的东西。


  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此二者,世之常用也。刑加于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

  政治清明的国家,刑罚多而赏赐少。混乱削弱的国家,赏赐多而刑罚少。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家,刑罚有九分,赏赐有一分。削弱的国家,赏赐有九分,刑罚有一分。人的罪过有厚有薄,所以朝廷的刑罚有重有轻;人的善行有大有小,所以朝廷的赏赐有多有少。这两项是世人常用的法则。但是刑罚加在已经犯完罪的时候,奸邪就不会断绝。赏赐用在人民所认为“义”的上面,那么犯罪的事就不会停止。刑罚不能除去奸邪,赏赐不能遏止罪过,国家必乱。因此,成就王业的国君,把刑罚用在将要犯罪的时候,所以大的奸邪才不产生;把赏赐用在告发犯罪方面,所以小的罪过也不致漏网,治理人民能够使大的奸邪不产生,使小的罪过不漏网,国家就治理好了。国家治,就必定强。一国这样做,他的国家就可以单独治安。两国这样做,战争就可以稍微停止。天下都这样做,最高的道德才会重新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杀戮、刑罚最终能恢复道德,而现在的“义”反倒合于残暴。


  古者,民藂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然则天下之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今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则举世以为惑也。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古代人们聚集在一起群居,秩序混乱,所以要求有首领。如此看来,天下的人之所以愿意有首领,是为了追求天下安定。现在有君主而没有法规,它的危害程度与没有君主相同;有了法规而不能制止混乱跟没有法规相同。天下的人为了安定都希望有国君,却又喜欢超越他的法律约束,那么天下的人就都会感到不明白。对天下民众来说没有比国家安全的益处大的事,而治理国家没有比确立君主的统治地位大的事。确立君主的原则没有比施行法治的意义大的;实施法治的任务,没有比除掉邪恶急需的了;去掉邪恶的根本没有比严厉刑罚更厉害的了。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用刑罚归劝民众;追究民众的过错,不理会民众的善举,用刑罚来消除刑罚。

user avatar

商鞅、希特勒是一脉相承的。

他们那套思想,可以理解为高杠杆快速发展。

那么到了还债的时候咋办?

把债主都灭了就不用还了。

所以秦国灭了六国,德国灭了波兰、法国。

但德国最大的债主是美国,美国也知道唇亡齿寒。

事实上,哪怕秦国灭了六国,最后很快也被灭了。

因为外债不用还了,但内债呢?

之前人们愿意打鸡血一样卖命是因为想着未来可以更好,但现在敌人都被消灭了,没法更好了,只能内斗了。

所以,哪怕德国灭了美国,最终也会像秦国那样,被内部力量反噬。

其实他们灭了法国之后也是委托法国人管理,自己也无力派人管理了。

user avatar

看这类书,生气的人。

不是你的问题,是书适应不了你的思维模式。

是书的问题。

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读物。

比如:葫芦娃,铁臂阿童木,天线宝宝,熊出没,琼瑶系列等等。

或者:读者文摘,知音,情感公众号,罗辑思维啥的。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user avatar

看商君书如果感觉自己没有快气死,那就说明自己已经太邪恶了。哈哈。

法家整套东西都是在深刻洞察人性黑暗的基础上操纵人性的社会管理技术,生气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愤怒于自己被操纵,同时又惊恐于这种操纵的有效竟然来自于自己真实的欲望和恐惧。

就是因为真实有效,所以才成为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核心操作原则,并且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和可以预见的未来。

法家的社会管理技术在农耕文明的低流动社会状态下产生,是最完美的契合,所以西方虽然也有异曲同工的马基雅维利,但是因为晚了一千六百年,而且出现在商业文明爆发的文艺复兴时期,所以无法产生和中国同样的文化基因改造效果。

对我们而言,一个不幸的事实是法家塑造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文化基因已经融为一体,成为唯一可行的共生机制。如果放弃这种社会管理技术,还真的无法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运行。

我们的本土文化就不是一种可以产生自发秩序的理性契约文化,一切秩序都依赖于对权威的服从,一旦权威丧失了权威感,没有任何客观存在的约束因素可以避免秩序全面崩解。

本土民众对权威的态度只有彻底臣服和完全狂暴两种状态,阅读历史可知,两种状态相辅相成交替出现,一直延续到非常晚近依然没有任何有可能会改变的迹象。

所以如果真的一直很生气,那唯一的选择就是润出去。因为法家社会管理技术的操作对象是群体,既然有效,就说明群体和这种操作是高度契合的,生气的个体只是因为和群体不兼容而已。

user avatar

我很高兴,看到还有信儒法斗争的左壬,这种左壬恐怕已不常见了。

《商君书》里的“民”是什么意思呢?据左壬说“民”是贵族,而左壬又认为儒家是愚民的。那么,左壬为何又说儒家站在没落奴隶主的立场上?

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主好其辩,不求其实。说者得意,道路曲辩,辈辈成群。民见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学之。夫人聚党与,说议于国,纷纷焉,小民乐之,大人说之。故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殆,则土地荒。学者成俗,则民舍农从事于谈说,高言伪议。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离上而不臣者成群。此贫国弱兵之教也。夫国庸民之言,则民不畜于农。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

——《商君书》

显然,《商君书》中的民是和贵族相对的,这个“民”是指从事耕战的农民。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

既然秦法专治所谓贵族之“民”,李斯为什么还要劝谏秦始皇不要“损民以益仇”?反正已经损了好几代了,接着损吧。

《孟子》的“民”都没有固定的产业。这种贵族也太寒酸了吧?

user avatar

三人行,必有我徒

三人,晚,坐而吹牛

这十几年带了很多徒弟;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我的性格又是懦弱无知的,不使强,所以从徒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凡讨论问题只是想知道哪里可以有学习的空间,也无意改变任何人及其的思维角度和方式,至于口舌输赢就更不在乎了。

金樱子酒,带色。一讲到中国历史,那溅出桌面的酒仿佛是一滩鲜红的人血。有个人是绕不过去的,此人名叫商鞅。这个人可恶可怕程度是中国历史最高的,他倡导奴性,宣扬愚民。高举反智主义。它的恶直到今天还在磨刀霍霍。也是当下大部分社会现象的总病根。他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的最大BUG。自他始,中国人完成了由人到动物的巨大转变。人民彻底沦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施暴者也就罢了,受害的那最底层的也排队在那菜市口手里的馒头争着去沾这滋补的人血,抬起头老脸满眼的呆滞。惊的陈寅恪说中国人的进步其实目标很低,就是你是人,我也是人,几千年了,依旧还不是人;鲁迅挥舞着双手把烟斗砸在书桌,了然一个大洞,大声蹦出两个字“吃人”;这一撇一捺是着实的难写。马相伯公100岁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是没叫醒中国。

这里的必有我徒的徒解释为徒弟,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非我的徒弟之意。“汪,汪,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完《商君书》感到“气死”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非常强烈且常见的反应。这本古代法家经典,以其极端、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治国理念,触动了许多现代读者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看完《商君书》会让人感到愤怒,以及这种愤怒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一、核心理念的冲击:法家思想的极端与反人.............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的结局中,希尔科(Kai)这一角色的塑造和命运引发了观众的深度思考。作为艾希(Ashe)的丈夫、女儿艾琳(Ezreal)的父亲,以及革命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希尔科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推动了剧情高潮,也深化了对“牺牲”“责任”“爱”与“革命”主题的探讨。以下从多个维度.............
  • 回答
    在我看来,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博客或网站,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不仅能提供某个主题的深入分析,还能触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 强烈的内在关联性: 文章之间、内容与资料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和联系,让读者能够顺着思路一路往下。 丰富的链接体系: 无论是站内链.............
  • 回答
    看完《蜘蛛侠:英雄无归》(SpiderMan: No Way Home),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激动、感动、怀旧,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期待和思考。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观影体验中最饱满、最令人难忘的一部。一、 史诗级的“三代同堂”,情怀的极致释放:最直观也是最震撼我的,无疑是三代蜘蛛侠——托比·马.............
  • 回答
    看完《唐人街探案3》后,用“失望”来形容可能有些笼统,但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夹杂着期待落空、剧情上的硬伤和系列疲劳感。它确实没有达到我心中对这个系列应有的高度,或者说,它将前两部的一些优点稀释得过于厉害。以下是我观影后的主要槽点,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说明:1. 剧情的薄弱和逻辑漏洞: “神探宇.............
  • 回答
    看完《长津湖》,心里五味杂陈,尤其是想到现在和未来。如果让我对现在的学生和后人说些什么,我想我会这样说:致现在的学生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幸运。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想追逐的梦想,不用面对枪林弹雨,不用忍受饥寒交迫。这一点,你们一定要铭记在心,并且深深地感激。《.............
  • 回答
    看完《爱情神话》,心里头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这电影就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大起大落,但喝下去,滋润心脾,留下的是一种淡淡的,但又挥之不去的回甘。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上海这座城市那种“慢”的描摹。电影里的上海不是那种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都市形象,而是充满了市井烟火气。老洋房、弄堂、咖啡馆、.............
  • 回答
    乔治·奥威尔的《1984》就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平息。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子里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感,一种对人性和自由的深刻反思。它不是那种读完让你拍案叫绝或者捧腹大笑的故事,它是一种缓慢侵蚀,让你在掩卷之后,仿佛仍能感受到那个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目光,以及那个被剥夺了思想.............
  • 回答
    看完《长津湖之水门桥》,心头的翻涌久久不能平息。与其说是观影体验,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种沉甸甸的、带着敬畏与心酸的情感。最直接的触动,无疑是 牺牲的重量。电影里,七连战士们每一次的冲锋,每一次的坚守,每一次的倒下,都像一把钝刀在心上刮过。尤其是看到那些年轻的脸庞,鲜活地出现在银幕上,说着.............
  • 回答
    看完《攀登者》,心头那份沉甸甸的震撼和久久不能平息的情绪,我想用文字一点点梳理出来,希望能真实地表达我的感受。首先,电影最直观冲击我的,是那份极致的艰辛和生命的力量。爬珠峰,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电影里,雪山不再是背景,而是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冷酷无情的对手。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它的力量—.............
  • 回答
    看完《决胜时刻》,心里头说不出的滋味。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拍案叫绝、情绪跟着跌宕起伏的电影,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后劲儿上来,才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压迫感。影片里的那些日子,听着名字就觉得不容易,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关键时刻”,但真正看到那些画面,才体会到那份儿沉甸甸.............
  • 回答
    看完《沙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那种爆炸场面带来的单纯视觉刺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由宏大世界观、复杂人物关系以及充沛的情感所构建出的沉浸式体验。先说这世界观。丹尼斯·维伦纽瓦对《沙丘》这个IP的改编,实在是太到位了。那种荒凉、神秘又充满未知的阿拉吉斯星球,每一粒沙子仿佛都带着.............
  • 回答
    看完《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又无比鲜活的人物。他身上融合了太多复杂的特质,让读者既爱又恨,既欣赏又感到无奈。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如何看待张无忌这个人:一、 纯良善良的底色,以及随之而来的“不争”与“博爱”:张无忌最显著的特质就是他的纯良善良,这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小经历了.............
  • 回答
    看完《我不是药神》确实会引发很多关于药品可及性和知识产权的讨论,而你提出的“为什么我们不像印度一样仿制山寨药物?”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法律、经济、国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来说,我们不“像印度一样”大量仿制药物,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是药品.............
  • 回答
    看完电影《横空出世》,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涌动着复杂而深刻的感受。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历史片,更是一部荡涤灵魂、激发爱国情怀的史诗。它以一种极其震撼人心的方式,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默默奉献、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群像,也让我对“横空出世”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一、 对那个时.............
  • 回答
    看到麻省理工博士胡渊鸣用代码实现“冰雪奇缘”这样的壮举,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既兴奋又有些失落的感觉。兴奋的是看到了技术能达到的高度,失落的是觉得自己与这种创造力、才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自卑感”的出现是很自然的,它是一种对自身不足的认知,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绪,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设想一下,当我们看到一篇名为《辽宁舰改造致 15 人牺牲》这样的新闻标题时,可能产生的感受和思考。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基于标题的推测性描述,实际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包含更多细节和信息,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一、最初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突如其来的沉重感: 标题中的“牺牲”二字,本身就.............
  • 回答
    刚看完《姜子牙》,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不是那种看完 एखा爽片,痛痛快快骂两句或者拍几下大腿就完事儿了的类型。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口吞下去,然后嘴里还留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余味,得慢慢消化。最直接的触动,是它打破了我对封神故事的既有认知。我从小听的那些故事,姜子牙就是那个运筹帷幄、封神功臣,是正.............
  • 回答
    读完《日在校园》,我最心疼的角色无疑是桂言叶。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随着剧情的深入,对她命运的无力感和对她性格转变的悲哀一点点累积起来。很多人看完《日在校园》都会被最终的结局震撼,但对我而言,那震撼背后更多的是对言叶遭遇的深深叹息。我之所以觉得言叶最惨,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她的纯真.............
  • 回答
    看完《误杀 2》,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不是那种看完之后热血沸腾或者酣畅淋漓的感觉,更像是在心头压了一块东西,沉甸甸的,有点喘不过气来。电影一开始,我以为还是会像第一部那样,讲一个普通父亲为了保护家人,如何斗智斗勇。但没想到,它直接就把我扔进了林日朗的绝望里。那种绝望,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难受,而是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