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完电影《误杀 2》,你有什么感受?

回答
看完《误杀 2》,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不是那种看完之后热血沸腾或者酣畅淋漓的感觉,更像是在心头压了一块东西,沉甸甸的,有点喘不过气来。

电影一开始,我以为还是会像第一部那样,讲一个普通父亲为了保护家人,如何斗智斗勇。但没想到,它直接就把我扔进了林日朗的绝望里。那种绝望,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难受,而是生命走到尽头,但你还在拼命挣扎的绝望。看他面对儿子一天天衰弱,那种无力感,真的能钻进你心里。

最让我揪心的是,他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源于一种最原始的父爱。那种爱,强大到可以让他挑战一切规则,挑战那些看起来不可撼动的东西。看着他一步步走到那种极端的境地,我反复在想,如果是我,我能走到哪一步?换成任何一个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绝境,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这个问题挺吓人的。

影片中很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林日朗为了给儿子争取时间,自己一个人闯进去,那种眼神,就像一头被逼到绝境的野兽,带着一股孤注一掷的疯狂。还有他对着镜头说的话,那些质问,那些控诉,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普通人的呐喊,而不仅仅是电影里的角色在演戏。

警方面对林日朗的暴行,他们的做法也挺值得思考的。我理解他们维护秩序、抓捕罪犯的职责,但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这种极端情况时的两难。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警察,他们的迷茫和挣扎,也挺让人心疼的。这种“正义”和“正义”之间的碰撞,总会让人觉得没有绝对的赢家。

最让我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的,是最后的那场“告别”。当林日朗把自己的心脏捐给儿子,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的时候,我感觉是一种极端的悲壮,又带着一丝丝的希望。那种牺牲,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理想,而是最朴素的父爱。我忍不住想,如果这就是他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情,那他自己承受的那些痛苦,是不是也算找到了一丝慰藉?

电影的叙事方式也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一条直线往前冲,而是不断地在闪回和现实之间切换,这种方式放大了林日朗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让观众更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看完之后,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想一些画面,一些台词。它没有给出一个特别圆满的结局,但它让我想了很多关于生命、关于亲情、关于社会公平的事情。它让我觉得,有时候,那些看起来疯狂的行为背后,可能只是一颗心在绝望地跳动,在为爱呐喊。这种电影,看完之后不会让你立刻觉得轻松,反而会让你在心里消化很久。有点像吃了一顿粗粝但真实的饭菜,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真的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滋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即使你全程开挂,你也赢不了。

《误杀2》剧情有太多BUG,但我宁愿把这些BUG视为电影主创为林日朗(肖央饰)开的外挂,包括——

1.残次的医院保安体系:电影中的医院住院部与门诊部分开、能做心脏移植手术且有完备的监控系统,应该是规模较大的大中型医院。但这样一家医院的安保体系却形同儿戏,主角单枪匹马轻而易举就控制了局面;

2.弱鸡的特警:偷袭的特警居然会被一张鬼脸吓到,且摔下天花板后居然没有任何后续力量支援;

3.配合的人质:人质面对持枪且已经“杀害”一名警察的劫匪,只是听了一个真假难辨的故事,居然就全程默契配合劫匪,有无数次逃跑的机会都不肯逃脱;

4.脑残的官员:电脑里保存着机密文件的处长下班不关机也就算了,保存着更多秘密的录音笔居然轻而易举地被女记者意外找到;

5.正义而神勇的女记者:如果说一开始女记者是为了抢新闻蹭热度,那么窃取处长机密并赶回现场公开的做法大概率只能是喝上头了;

6.正义的警方指挥员:张正义(任达华饰)在没有任何确定性证据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相信一个持枪劫持人质、甚至“杀害”警察的歹徒,几乎全程为主角保驾护航;

7.正义的医生:医生不仅在最开始心脏要被窃取时据理力争,还在关键时刻砸伤院长保护主角;

8.千里传音的手机:林日朗轻而易举地找到了院长手机中的隐秘信息、居然还能循声上楼发现同在这家医院做手术的市长公子(中间不是说心脏被运走了吗?),这手机铃声也太强了吧?

9.脑子进水的市长:既然你料到林日朗会来、又知道他手中有枪,为什么连个人手都不安排?

除了上述外挂,实际上主角自身也自带外挂:林日朗中枪刚好被奖牌救一命算是常规外挂,他还兼具惊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超乎常人的冷静理性;连他那位看似弱鸡的妻子也有外挂,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就“偶然”听到了事关整个事件进程的天大秘密——如果不是她这次“开挂”,林日朗一家压根就不会知道“心脏被偷走”,他们只能怨自己命苦。

根据电影描述,林日朗做过记者、有一定的人脉(有人借钱给他,女记者是前同事),他和他的家庭并不是社会最底层(有房子有存款);

电影最后,林日朗的儿子得救了,但这颗心脏来自林日朗的自杀(这里不考虑医学问题);而如果林日朗一开始只是想用自己的心脏救儿子,那他在医院自杀就行,完全没有必要搞planA。

这也就是说,虽然林日朗的家庭并非社会最底层、虽然电影给他开了N个外挂,但在这场一个平民父亲与一个权贵的博弈中,他完全彻底输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意义在于林日朗在医院里问市长的那句——“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

为什么?

user avatar

要是狙击手像第一次开枪直接蹦胸腔去了。

那个心脏是不是就废了?

而且第一次打胸口,怎么能保证第二次直接崩脑袋呢?

user avatar

个人还是更喜欢John Q。这个改编版,改的反而有点不伦不类。

国内文艺工作者,还是不太行啊。

user avatar

应该很多人和我一样,是打算看一部悬疑烧脑片的,结果被动的看了一部犯罪故事片。

如果电影不叫误杀2,会是一部值回票价的观影。我也是看到劫持医院才和女朋友反应过来,翻拍的《迫在眉稍》。去之前,我们都以为是翻拍的《较量2》。

心不甘情不愿的把片子看完,虽然片子翻的还行,不能简单粗暴的说是烂片。但是这种做法是让人非常的无语。

就好像,我在某地吃一家面馆,觉得非常好吃。后来在别地发现有家同名的面馆,去吃了,能吃是能吃,就完全不是那个味,一打听,原来是山寨的。

人与人的信任真的就值一碗面?又或者两张电影票?

还是怪自己太年轻。

user avatar

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抉择,一个父亲如何艰难替儿子求生。

林日朗(肖央饰演)一步步抽丝剥茧,接近真相,才知道,夺去儿子“小虫”(大名林重)生存希望的人,抢夺那颗移植心脏的人,就是龙丹市长(姜皓文饰演)。

而龙丹市长冒着巨大政治风险,来做这一切,同样是为了挽救自己意外出车祸的儿子。

林日朗与这个幕后真凶直面后,毅然选择了自我牺牲,和向敌人【托孤】: 请求龙丹市长陪自己演一出戏,假装被自己用假枪劫持,让特警击毙自己,然后将自己的心脏移植给儿子林重。

龙丹市长呢?他被林日朗发动的这起劫持案,让他给自己儿子用特权插队,抢夺移植心脏的事实爆光了,被公众们唾骂,直接毁掉了政治生命和事业前途。

即使是这样,他也不负林日朗的所托,让林日朗的心脏顺利地移植给了林重,挽救了这条幼小的生命,足以令林日朗含笑九泉。

——这是真正的光明磊落、君子之风。

做错了事,就坦然承担责任,付出代价,林日朗如是,龙丹亦如是。

作为整个事件的幕后boss、罪魁祸首,龙丹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恶人”,

恰恰相反,从一个普通华裔,多年政坛沉浮,成为新曼市长,当选后饮水思源,兑现承诺,给普通市民发放大病医疗补助的福利,

如果不是因为妻子早逝,忙于政务,疏于教导,儿子出了意外车祸后,生命垂危,情急无奈,他又何尝愿意抢夺另一个孩子的生机?

林日朗为何迅速对龙丹袒露真相,自暴弱点:假枪,托付后事?只因他明白:本质上他们就是一种人。

如果换了林日朗是龙丹的立场,有龙丹的资源和特权,为了挽回自己孩子的生机,他一样也会枉顾律法,铤而走险,不惜抢夺他人的生机。

当知道林日朗的枪是假枪,威胁已经不存在了,龙丹完全有大把机会去欺骗林日朗,推翻承诺,发动被“劫持”的其他人质,颠倒是非黑白,绝地翻盘,把所有罪名都推得一干二净,竭力挽回自己的声誉与前途——其实这样的翻脸如同翻书,才更符合一个人脉广泛、宦海沉浮多年的典型政客的做派。

然而,他放弃了,他接受了对面这个一手毁掉了自己事业前途、终结了自己政治生命的敌人的委托。从此放弃了理想与抱负,而只是一个想多陪伴儿子一些时日的老父亲。

这样的抉择,无疑是无数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己所不欲必施于人”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所难以相信的。

连同医院外那群时刻关注这起劫持案,为林日朗的遭遇感同身受,大喊着“市长下台”的普通市民们,而不是反应漠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美好得宛如童话。

这部《误杀2》,不算是一部“标准的悬疑片”,并没有如何烧脑的情节,如何出人意料的反转,也不算是一部“标准的翻拍片”,和版权提供的美国电影《迫在眉梢》,有太多的情节设置不同。

和《误杀1》相比,同一主创班底、类似故事背景,同一个监制(陈思诚)同一个男主角(肖央)同一个主题(父母对子女之爱),但故事剧情和人物设定上并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某些看过《误杀1》,抱着固有印象的影迷观众,或许会“大失所望”,甚至怒骂这是“挂羊头卖狗肉”,

但影视圈从来并没有强制规定,比如购买了某部影片的版权,就一定要照着原版影片的情节,去一模一样地照搬。

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是创作者的思路,受了某部或者某些老电影的启发,或者与之暗合,或者就是想利用老电影的部分设定与情节,去演绎自己的故事,直接购买其版权,只是避免相关版权争议罢了。

——所以,单单因为没有按美国版电影去翻拍,因为故事和《误杀1》无关,或者因为情节没有自己想要的反转,就给影片怒打差评,其实也大可不必了。

——终究,林日朗的困境,是每个普通人都完全可能遇到的,

「因病致贫」「保险被拒」「卖房筹款」「排号等待生机」「生命的价值,被金钱与特权衡量」……

当有影视作品,敢于触及这样感同身受的话题时,纵是不够出色,不达过高预期,又何必恶言相向?

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生死如常啊……

相关回答:看过点映,为什么说《误杀 2》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