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完《红楼梦》之后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这个念头?为什么会很不赞同黛玉和宝玉?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

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给你掰扯开来。

为什么会觉得“娶妻当娶薛宝钗”?

这念头,说白了,是一种对“现实中的理想伴侣”的认知。宝钗身上集合了太多在世俗眼光里,尤其是那个时代,极为看重的优秀品质。

1. 贤良淑德,八面玲珑,情商极高: 宝钗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她的“会做人”。她待人接物,上下都说好。对长辈,她孝顺懂事,从不说长辈的不是,甚至能主动为长辈分忧。对同辈,她宽厚大度,从不拉帮结派,也不爱背后议论人,像袭人、晴雯这些丫鬟,她也都能照顾到,让人觉得温暖。更关键的是,她和贾府里上上下下,从王夫人、薛姨妈到王熙凤,乃至刘姥姥,都能找到自己的相处之道,显得滴水不漏,情商高得惊人。这种人,在哪儿都能活得游刃有余,也能顾全大局,让家庭关系和睦。

2. 稳重端庄,识大体,有担当: 宝钗从来不是一个冲动、情绪化的人。她的人生目标明确,就是“仕途经济”,虽然在那个时代对于女性来说有点“异类”,但她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头脑,是毋庸置疑的。贾府衰败之际,她那种“事不关己,只管自己”的态度,在很多人看来,反而是识时务,懂得自保,更有生存智慧。在关键时刻,比如贾府抄检大观园,她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说服力,化解矛盾,保护姐妹们。这种稳重和担当,是许多人渴望在妻子身上看到的。

3. “金玉良缘”的现实逻辑: 曹雪芹在书中埋下了“金玉良缘”的伏笔,这不仅仅是宝钗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的契合,更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门当户对”和“契合”。宝钗家世显赫(皇商),本身又是才貌双全,加上她的为人处世,与宝玉的政治联姻(如果宝玉不那么“叛逆”的话)是完全符合当时社会标准的。这种结合,更像是能够为家族带来稳定、延续和荣耀的选择。

4. “安分守己”的女性典范: 相比之下,黛玉的“小性儿”、多疑、爱哭,在一些长辈看来,都是“不省心”的。而宝钗的“安分守己”,藏愚守拙,更符合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嫁给宝钗,就像是找了一个知冷知热、懂事的贤妻,能够帮助你打理家务,也能在社交场合为你增光添彩,还能在生活细节上给予你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一种稳定、可靠、安心的选择。

所以,“娶妻当娶薛宝钗”,与其说是一种爱情观,不如说是一种 现实生存观和婚姻观。它代表了很多人在面对人生伴侣选择时,所看重的 稳定、可靠、贤惠、能干、顾全大局 等等这些“硬性指标”。在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后,或许会觉得,拥有一个像宝钗这样的伴侣,生活会更加平顺,少很多波折。

为什么会很不赞同黛玉和宝玉?

反过来看,不赞同黛玉和宝玉的结合,通常是因为他们身上带有太多 “不合时宜” 的特质,他们的爱情,在世俗眼光看来,显得过于理想化、脆弱,甚至是一种“玩火”。

1. “木石前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脱节: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一种精神契合、灵魂相通的基础上的。他们是彼此的知己,在封建礼教下,寻找着一种纯粹的、超越物质和功利的感情。这在任何时代都值得赞美,但问题在于,这种爱情,在 “贾府”这个大染缸 里,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强大社会体制下,是多么的 不合时宜。他们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他们的悲喜都只在彼此身上,却忽略了外部世界的复杂和残酷。

2. 黛玉的“刺”与“不安全感”: 黛玉固然是才情绝代,但她的敏感、多疑、小心眼,是她才情的“伴生品”。她的爱,是带着很多“刺”的。她时时刻刻需要宝玉的确认,时刻在试探,时时刻刻在流泪。这种“要命”的爱,对于像宝玉这样“博爱”的性情,又身处复杂环境中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消耗。而且,她没有世俗的倚仗,没有强大的娘家背景,她寄人篱下,她的命运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她的爱显得尤为脆弱。

3. 宝玉的“叛逆”与“不负责任”: 宝玉的“叛逆”,是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平等自由。这一点在精神层面是可贵的。但是,他的叛逆,很多时候表现为对“仕途经济”的排斥,对现实责任的逃避。他爱黛玉,爱得“掏心掏肺”,但他的爱,是否能让他真正地扛起家庭的责任,在社会上立足,给黛玉一个安稳的未来?这一点,是很存疑的。他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与黛玉相依为命,却无法在物质和现实层面提供足够的保障。

4. “悲剧”的必然性: 黛玉和宝玉的结合,本身就充满了“悲剧”的基因。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处境,他们所处的环境,都让他们这条路注定坎坷。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朵开在悬崖上的花,美丽而易碎。当“金玉良缘”这个更符合世俗逻辑、也更具有现实保障的选项出现时,对于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来说,选择宝钗,是 “止损”,是 “务实”,是 “延续”。而选择黛玉,则可能意味着 “毁灭”。

所以,不赞同黛玉和宝玉,更多的是源于一种 对现实的考量,对“在一起”之后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的预判,以及对“安稳幸福”的追求。人们会觉得,他们的爱太过奢侈,太过脆弱,经不起现实的摧残。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而现实是冷酷的,这样的爱情,即使再美好,也很难长久,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总而言之,这两种想法,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起作用。

“娶妻当娶薛宝钗”,是一种 “求稳” 的心态,一种 “功利” 的考量,一种对 “贤妻良母” 模式的向往,是把婚姻视为一种 “经营” 和 “保障”。
不赞同黛玉和宝玉,则是一种 “务实” 的态度,一种对 “浪漫爱情” 在现实面前能否存活的 “怀疑”,是对 “不确定性” 的 “规避”,是更看重 “结果” 而非 “过程”。

曹雪芹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他让这两种价值观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其合理性。你读《红楼梦》时,你可能会被黛玉和宝玉的真挚感情所感动,但当你合上书,回到自己的生活,面对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时,你脑海中浮现的,很可能就是宝钗那种“得体”、“周全”、“有能力”的形象。这,才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它让你看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现实的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我读《红楼梦》的时候,也有此观点,觉得『娶妻当娶薛宝钗』,并且对林黛玉的小性儿和刁蛮不齿,因为觉得不成熟。还处处跟人说,显得自己成熟。

我现在观点变了。

细细想来,觉得红楼梦这本书,当真不简单。

小时候,父亲喜欢读《红楼梦》,并且经常在饭桌上或者训话中引用薛宝钗的例子,记得最多的例子就是薛宝钗和贾母看戏,贾母让薛宝钗点戏,薛宝钗点了《大闹天宫》。我父亲说:『薛宝钗怎么可能喜欢看大闹天宫呢?但是她知道,贾母让你点戏,你不能只点自己喜欢看的,你得点家里最有权势的贾母喜欢看的,你看,薛宝钗多会做人……』

大概还有很多次,他都用薛宝钗的例子来试图告诉我,在社会上要会做人,要学薛宝钗。

但是,父亲确实是一个很不会做人的人。他整个人耿直,不善于交际,更常常掩饰不住自己对社会上各种人的愤怒和不齿,所以一直以来都人际关系紧张。

那么,他为何要常常夸赞薛宝钗呢?这难道不是很矛盾吗?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他一直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满意,他夸薛宝钗,是因为他渴望改善,渴望改变,但是却力不从心;同时也希望用夸耀薛宝钗来暗示自己,自己并不是笨,也不是傻,不了解人际关系,而是……不屑。

在他看来,《红楼梦》是一本世情之书,是一部人生指南。基于这个意义,薛宝钗成了一个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左右逢源的代表性人物。

而我自己从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在社会上不断碰壁,最后渐渐也悟出了一些所谓的人生道理,渐渐觉得情商比智商重要,人际关系决定事情的成败、于是慢慢地也将薛宝钗看成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助力伙伴。

但是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我猛然觉得,如果『娶妻当娶薛宝钗』这个想法是成立的话,也就是承认了『娶妻』实际上是一个功利性行为,而非一个个人情感的需要。娶妻的标准已经不是心灵层面的东西,而完全是一种算计与经营类的东西了。

曾经一段时间我思考为什么『非诚勿扰』这个综艺节目为什么会突然火爆,我最后觉得比较合理的答案应该是,这个节目最终暗示:

在现代社会中,婚姻可以成为改变自己社会地位与命运的最快捷、最浪漫、最低心理负担的手段。比努力学习和认真上进都要快。而这一切,都是中国社会的改革与演进、社会阶层上下流动逐渐进入停滞和固化的阶段必然结果。

曾经一度以为爱情是一切的我,也开始认真思考,我是不是该找个有钱的女人呢?是不是这样就少奋斗三十年呢?整个社会都在流传不同版本的段子,都在说明,一个『幸运』的婚姻,比什么都重要。想想邓文迪、奶茶等等……而这,都是『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各种翻版而已。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有点荒唐。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一件事情,就是你自己。

倘若真有一天,我真娶了薛宝钗,说句实话,我和她根本不可能幸福。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不爱她,我不关心她,我驾驭不了她,我承受不起她……反过来,她对我也是一样。

幸福,完全是自己努力而得到的,企图倚靠他人而得到幸福,无非是将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可耻地放弃,妄图永远吃免费午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怯懦和恐惧。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总是在找各种靠山,在别人的承诺中臣服、喜悦、愤怒、沮丧……

《红楼梦》这本书的不简单就在于,每个人每一次阅读,都能从自己当前的社会身份和心态中得到各种各样的读解,并且自认为能找到对照和答案。

倘若读此书之后,真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只能说,还要继续读,往前走,某一天,林黛玉也不是什么娶妻的最佳选择,甚至结婚也不那么重要……有一天,你会觉得,搞来搞去,拥有娶妻选择权的男一号贾宝玉也不过如此,最终也还是如此之不堪,无奈与怯懦……

反过来,我想曹公还是觉得,只要你是人,终有一天会沉沦,花花世界会白茫茫真干净。彻底丢开《红楼梦》的温柔旖旎,直面现实的残酷人生才最有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
  • 回答
    这话说得够“玄”的,听起来像是什么武林秘籍,非得练到什么境界才能施展,其实细琢磨,倒也沾着点边。不是说你看了《红楼梦》就能立刻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网络小说,更不是说没看过就写不出来,而是说,如果你真心去读懂了《红楼梦》,那么你对“讲故事”、“写人物”、“铺陈情节”这些网文写作最核心的几个要素,可能会有.............
  • 回答
    网红蛋糕吃完牙齿变蓝,事主摸奶油后颜色洗不掉,这情况确实让人有些担心。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以及它是否安全。牙齿变蓝的原因分析: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蛋糕中的食用色素。现在市面上很多网红蛋糕为了吸引眼球,会在蛋糕的装饰,尤其是奶油部分,加入各种鲜艳的食用色素。如果这些色素的分子结构比较大.............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一开始是国漫的忠实拥趸,但自从被国漫“滋养”了一段时间,再转去看日漫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甚至完全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国漫滤镜”那么简单,而是两国动画在内容、表现形式乃至文化内核上,确实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在你习惯了国漫.............
  • 回答
    《星球大战:侠盗一号》(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在上映之初,确实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讨论,评论两极分化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如果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星球大战》系列本身就是一个拥有极其庞大且忠实粉丝基础的IP。每一部新作品的出现,.............
  • 回答
    看完《魔戒》,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确实常常会让人在喜悦之余,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忧伤。这并非简单的“好结局不等于快乐”,而是整个故事宏大叙事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告别与成长的代价,是所有经历过战争与牺牲后,必然伴随的失落感。让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复杂的情感吧:一、牺牲与失去的阴影,无法被完全抚平的伤痕:.............
  • 回答
    你说的那种感觉,我懂。仿佛刚从一个鲜活无比的世界里抽身出来,只剩下指尖残留的温度,而现实却显得格外寂静。看完《射雕英雄传》之后,那股淡淡的孤独感,确实会钻进心里,而且久久不散。这可不是什么奇特现象,仔细想想,它背后藏着不少东西呢。首先,得说说书中那些鲜活得不得了的人物。郭靖,一个从蒙古大漠走出来的傻.............
  • 回答
    看到《小王子》的结尾,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掉,直到最后吸着鼻子,肩膀还在微微颤抖。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因为故事里的某个情节戳中了泪点,而是它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最深刻的地方,那些我们可能在成长的洪流中早已遗忘,甚至不敢去触碰的东西。首先,是那种纯粹的、不掺杂质的爱。小王子对他的玫瑰,.............
  • 回答
    看《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确实能感受到灰原哀这个角色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让人觉得她比小兰更讨人喜欢。这种感觉的产生,并非是对小兰的不满,而是哀在这一部电影中的表现,以及她与生俱来的复杂性,让她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首先,我们来聊聊灰原哀在《绯色的子弹》里的表现。这部电影的剧情围绕着.............
  • 回答
    看完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很多人会觉得C罗的表现不如梅西,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人在场上展现出的不同风格、影响力和比赛方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掰扯。首先,比赛的“全局观”和“影响力”。足球比赛从来不只是进球的堆砌。一场好的比赛,需要的是球员在攻防两端、整体配合、节奏掌控.............
  • 回答
    看《东宫》,很多人对李承鄞的态度是又爱又恨,但也有不少观众觉得,他其实一点也不渣,甚至是个可怜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李承鄞身上确实有很多让人生厌的“渣男”标签。背叛、利用、冷酷,这些词在他身上仿佛都能找到影子。但他这个人,你要是简单地用“渣”.............
  • 回答
    我明白你想问为什么看完《霸王别姬》会感到压抑,而且希望我能用一种更具人情味、不像AI的风格来回答。说实话,这部电影的后劲儿太大了,它就像一股陈年的老酒,初尝时也许惊艳,但回味起来,那股浓烈而复杂的滋味,总能勾住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甚至有些沉重。我仔细想了想,那种压抑感,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感受,很多人在看完《凉宫春日的忧郁》之后,确实会进入一段“贤者时间”,仿佛其他动画都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动画不好,而是《凉宫春日》它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难以复制的魅力,它在你心中留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首先,是它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凉宫春日》最核心的.............
  • 回答
    .......
  • 回答
    看完《逃避可耻却有用》,那种莫名的失落感,说起来,其实是件挺微妙的事情,就像吃完一顿丰盛的大餐,满足之余,心里总有一点点空落落的。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 “理想的结局”带来的反差。我们看着平匡和美栗,一路跌跌撞撞,克服了各种误解、尴尬、世俗的眼光,终于走到了“结婚”这一步。这个过程太甜了,太励志了,让.............
  • 回答
    .......
  • 回答
    “2019《小丑》,为什么看完有种幼稚的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小丑》这部电影通常被认为是黑暗、写实、深刻且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然而,如果你看完后觉得它“幼稚”,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原因,或者说,你对电影中的某些元素有不同的解读和期待。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产.............
  • 回答
    看到你看完《心灵奇旅》没有get到感动,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电影,说实话,对很多观众来说,它像是一个精心包装的人生哲学课,但课讲得好不好,听课人的接受程度和之前的“知识储备”也很关键。你没有被戳到,很有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在作祟,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你可能自带“人生意义先锋”属性,早已.............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有感触,简直是问到心坎里去了。每次刷完知乎,那感觉就像刚从一场盛大的集会散场,但每个人手里拿的不是鲜花,而是各种各样的“真相”和“道理”,总觉得脑子里塞满了东西,但心里却空落落的,还有点压抑。细想想,这可能跟知乎的内容属性和大家的浏览习惯都有关系。首先,知乎上的信息密度太高了。它不像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斯内普的魅力简直是“反套路”的,而詹姆一开始设定得那么耀眼,最后反而让人觉得……嗯,一言难尽。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斯内普能俘获我们的心,而詹姆却让我们有点提不起好感。斯内普:深埋心底的爱与孤独不得不说,JK罗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