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完《魔戒》,无论是电影还是书,明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却感觉很忧伤?

回答
看完《魔戒》,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确实常常会让人在喜悦之余,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忧伤。这并非简单的“好结局不等于快乐”,而是整个故事宏大叙事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告别与成长的代价,是所有经历过战争与牺牲后,必然伴随的失落感。

让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复杂的情感吧:

一、牺牲与失去的阴影,无法被完全抚平的伤痕:

首先,必须直面的是,这是一场惨烈至极的战争。虽然光明最终战胜了黑暗,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生灵涂炭,家园破碎: 中土世界在索伦的威胁下,多少土地遭受战火蹂躏,多少生灵涂炭?霍比特人经历了夏尔被萨鲁曼玷污的痛苦,即便回归后有所重建,那段被侵占的记忆和破坏的痕迹,怎么可能瞬间消失?洛汗王国在幽灵军队的攻击下虽然得救,但战争的创伤,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他们的亲人将永远活在悲痛中。精灵王国更是如此,他们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个体生命的消逝与残缺: 我们看到,不仅仅是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捐躯的战士(比如Boromir),还有许多角色虽然活着,却带着无法愈合的伤痛。Frodo背负着魔戒留下的精神创伤,即使到了海外,也无法完全摆脱。Sam固然幸福,但也曾亲眼目睹Frodo的痛苦,这种记忆不会轻易抹去。Pippin和Merry虽然成长了,但也曾饱受惊吓和折磨。甚至连Aragorn,虽然赢得了王位,但也经历了漫长的流亡和无数的战斗,他的身上也烙印着历史的沉重。
友谊的考验与别离: 佛罗多和山姆的友谊固然坚不可摧,但他们在穿越魔多时的艰辛,以及最后佛罗多不得不离开山姆,前往海外远行的决定,本身就是一种极度的不舍和分别。这种生离,比死别更显出一种时间的无情和命运的安排。

二、英雄时代的落幕,无可挽回的“黄金时代”的终结:

《魔戒》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个英雄时代的回顾和告别。

精灵的离去: 这是最令人伤感的一点。精灵是中土世界永恒的美丽与智慧的象征。但随着索伦的失败,他们所依赖的魔法和力量也逐渐衰退,他们的时代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Legolas告别自己的家园,跟随甘道夫前往海外,这象征着精灵不再属于这片土地,他们辉煌灿烂的时代已经过去。即使书中描述了Arwen的选择,她为了Aragorn放弃了永生,虽然是美好的爱情,但也意味着她所属的那个优雅、古老、不朽的种族的时代也在她的选择中,走向了另一种形式的终结。
甘道夫的离开: 甘道夫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精神支柱,是光明与希望的化身。他帮助了人类,引导了霍比特人,对抗了魔王。但他的使命完成了,他必须离开,回到他属于的地方。他的离开,也意味着中土世界将不再有那样的神力相助,人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挑战。这种“没有救世主”的真实感,反而带来了某种失落。
曾经的荣耀与未来的未知: Aragorn的加冕,标志着人类时代的到来。这固然是好的,但他所面对的未来并非一片坦途。人类的弱点,野心,以及各种纷争,都会在没有强大外力干预的情况下显现。故事的结尾是一种“希望的黎明”,但黎明到来之前,总是伴随着黑夜的终结和漫长等待的疲惫。那种从“史诗般的伟大”跌入“普通人的生活”的落差,也会让人感到一种虚无。

三、成长与代价,告别不完美与纯真:

故事中的角色,尤其是霍比特人,经历了巨大的成长,但这种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和失去。

纯真的丧失: Frodo,Merry,Pippin,他们离开了安逸的夏尔,见证了太多黑暗与暴力。夏尔的“回归”并非回到过去的纯真,而是带着战争的创伤和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从未经历风雨的无忧无虑的霍比特人,他们的眼中,已经有了别人看不到的悲伤和故事。
英雄的平凡化: 故事的高潮是摧毁魔戒,但当一切尘埃落定,英雄们回到家园时,他们必须重新适应“平凡”的生活。Frodo无法再享受夏尔的宁静,因为他心中的伤痛太深。Aragorn也不能永远停留在战场的荣耀中,他必须成为一个国王,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这种从“传奇”回归“凡俗”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失落,甚至是幻灭。
命运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故事的基调中,弥漫着一种对时间流逝和命运无常的感慨。即使是强大的精灵,也无法永恒地活在这片土地上。强大的力量也会衰退,伟大的英雄也终将老去。这种对“一切都会过去”的认知,是忧伤的根源之一。

四、情感的共鸣,我们与角色的羁绊:

我们之所以感到忧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

我们曾与他们一同经历: 我们跟着Frodo颤抖着靠近末日火山,为Aragorn的英勇而呐喊,为Boromir的牺牲而落泪,为Sam的忠诚而感动。我们投入了情感,成为了这段旅程的一部分。所以,当角色们不得不告别、不得不承受伤痛、不得不面对时代的变迁时,我们内心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告别的是一个曾经的理想世界: 很多读者和观众,可能是怀揣着对勇气、友谊、忠诚、牺牲这些美好品质的向往而走进《魔戒》的。故事虽然给予了这些品质最终的胜利,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这些美好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这种对“完美结局”的向往,最终被“伤痕累累的真实”所替代,自然会带来一丝忧伤。

总而言之,《魔戒》的结局之所以让人感到忧伤,并非它不够“好”,而是因为它真实地描绘了“好结局”是如何来之不易,以及在赢得胜利之后,留下的那些无法磨灭的印记。它让我们看到了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和英雄时代的落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告别那些我们深爱过的角色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辉煌时代时,体会到了那种刻骨铭心的不舍。这种忧伤,不是对胜利的否定,而是对整个宏大征程的深情回望,是对那些牺牲、失去和告别的无声致敬。它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友谊,也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光明的胜利之后,生命也总会留下一些淡淡的忧伤,如同夕阳余晖,虽然温暖,却也预示着白昼的结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一个角度,我相信这是最接近托老想法的角度。


魔戒的隐喻是基督教义中的“罪”(sin),包括 actual sin 跟 original sin. 每个人都会受到它的束缚,无论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 sin 的斗争(巴金斯一直在做的)或是对其的臣服(像咕噜那样)中度过。人们“一个接一个他们在这些戒指的力量下堕落”。


再来看故事的结局,就像耶稣传道三年一样,为世人赎罪并击败撒旦一样,在三年的战争后,中土的人们摧毁了魔戒,在旧英国历法复活节那天击败了索隆。


我们在电影中,看见了末日火山摧毁了魔戒,护戒伙伴们去往西方神地,阿拉贡从风餐露宿变成万民敬仰的王,似乎一切都很美好,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

是的因为电影结束了。我们回到了现实,就像做梦一样,我们变回了夏尔的霍比特,刚铎的人类。魔戒还在咕噜那里,折磨着他。就像sin折磨着我们一样,使我们变得傲慢,妒忌,愤怒,懒惰,贪婪等等等等。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赎罪不是看场电影。

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超越时间,是做咕噜还是弗罗多,跟随Eru还是听米尔寇的蛊惑,我们都有自由意志,选择在自己。

user avatar

魔戒中确实有很多地方与托尔金所处的时代有关,比如山姆其实就是托尔金在战争中来自农业地区的同僚,死亡沼泽隐喻了索姆河战役后的法国,魔戒幽灵的尖啸类似炮弹的呼啸...

可以说魔戒有来自现实的灵感,但是并不是“托尔金眼中的现实世界和故事里完全反过来的”,正相反,魔戒和现实从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而托尔金所写的也从来不是一个美梦。

最直接的证据是,“人们济济一堂欢庆爱情与胜利,归乡与友谊”并不是魔戒的结局。弗洛多回到了夏尔但“There is no real going back”,他再也找不回过去平静的生活,战争带给他的伤痛在中土世界难以痊愈。而失去了指环的力量,小精灵们也不再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起他们的乐土。虽然战争结束了,对森林的砍伐停止了,失去女恩特的树人也再也不可能重新繁荣了...电影和书的结尾都是远征队乘船永离中土大陆。魔戒中一个时代的逝去带来的感伤恰恰是和现实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带给人们的感受相对应的。

其实细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难免有这样的感伤。

美好的结局不过是主角的一场梦——这样的解读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非常亮眼的,但并不是可以用到每一个文艺作品上的。

“击败伏地魔不过是哈利做的一场梦,其实之前在杀死魂器的时候他就已经死了”

“小红帽和奶奶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不过是被狼吃掉的小红帽做的一场梦”

“嫁给王子不过是被继母虐待而死的辛德瑞拉做的一场梦”

....

Really?!

在这里,无疑这样说是不合适的。因为魔戒的故事真的只是中土大陆漫长时间线上的一个节点而已,后面的故事还很长,何必给它生搬硬套一个这样的结局?

霍比特人或许还可算是给儿童阅读的一篇童话,但魔戒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童话还是太沉重了。

还有一处小小的勘误:

托尔金参加过世界大战,和他的朋友和同学。这一群热忱高尚的年轻人,最终只活下来一个。

我想作者参考的应该是这一段:

一个真正亲身处于过战争阴影下的人才能完全体会到它的压迫;但当时间流逝,现在似乎忘记了在1914年被卷入其中的青年的经历不比在1939年及以后的经历少一分丑恶。至1918年,不是一个,而是我所有的好友都死了。

可是事实上,英文原版是

One has indeed personally to come under the shadow of war to feel fully its oppression; but as the years go by it seems now often forgotten that to be caught in youth by 1914 was no less hideous an experience than to be involved in 1939 and the following years. By 1918 all but one of my close friends were dead.

反正按照我的英语理解,应该是我只有一个亲密好友活了下来。

亲密好友不等于所有参加一战的朋友和同学,而且算上托尔金最终也活下来了两个....

以上。

-------------------正文开始

魔戒完整而庞大的世界观是我最爱的地方。书最后的设定背景我翻了快十遍,喜欢这段远甚于书的正文----虽然这也因为我看的那个版本正文的翻译实在是非常糟糕...

在托尔金的中土世界里,电影的结尾魔戒被摧毁,索隆被击败,精灵离开中土大陆前往极西地——这是第三纪的结尾,第四纪元的开始。电影的结尾是魔戒远征军的离开;在书中,精灵远航,矮人衰减,恩特也不可能再度繁荣了...第四纪元是人类的纪元。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古老的种族将隐于历史之中,或是离开世界”,从这个结尾开始,英雄和神秘的生灵逐渐归为传说:这是从奇幻到现实的转折点。

这里应该也能类比为人类纪元中青铜时代的终结和黑铁时代的开始。从这里开始,人类开始使用铁器,发明文字,开始记录下历史——也就意味着从这个时代以后,历史中只剩下了凡人。

但是谁不留恋过去?谁不向往传说?

在与伊奥默尔的争辩中,吉穆利说:“你选择了黎明,我却将爱献给黄昏——尽管我知道,这黄昏很快将消逝。”

所以荷马写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俄德写神谱,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所以我们为魔戒的结尾而悲伤。

因为我们都爱着无限好的黄昏啊。

除此之外,托尔金也在书中渲染了一种沉重的宿命感。露西恩·蒂努薇尔和贝伦的传说与阿尔温和阿拉贡的故事相映,精灵在萝林溪边唱响的哀歌大概也会在极西地再度响起;阿拉贡回到萝林怀念他最美好的日子时,他也写道“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踏上这片他钟爱的土地”;盖拉德丽尔夫人的预言....这样交错的时间线给人的震撼远大于高兴或难过这样单纯的情感。

在电影中也有很棒的情绪处理,比如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在法拉米尔带领骑士开始一段必败的征程的时候,皮平在宫殿中为摄政王唱歌:

Home is behind, the world ahead,
And there are many paths to tread
Through shadows to the edge of night,
Until the stars are all alight.
Mist and twilight, cloud and shade,
Away shall fade
Away shall fade....

(这一段的melody是皮平的演员billy boyd写的,他同时还现场了hobbit5的片尾曲。

魔戒系列背景乐作曲家Howard Shore 是真男神)

许多这样的处理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想做成一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败了大魔王”的冒险剧,而是一部关于英雄的悲壮史诗。

书和电影,其实都本不是只想让你看到一个美好的结局啊。

Et Erello Endorenna utúlien. Sinome maruvan ar Hildinyar tenn' Ambar-metta!
这是伊伦迪尔从海上乘风而来时说的话,意思是:“我离开大海来到中洲,我和我的子子孙孙将居住在这里,直至世界末日。”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写完这段我下定决心要去看英文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完《魔戒》,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确实常常会让人在喜悦之余,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忧伤。这并非简单的“好结局不等于快乐”,而是整个故事宏大叙事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告别与成长的代价,是所有经历过战争与牺牲后,必然伴随的失落感。让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复杂的情感吧:一、牺牲与失去的阴影,无法被完全抚平的伤痕:.............
  • 回答
    你问到斯内普为什么要做卧底,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哈利·波特》系列中最核心、也最让人纠结的人物动机之一。斯内普的故事远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充满了牺牲、痛苦和难以言说的爱。简单来说,斯内普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潜伏在伏地魔身边,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哈利的母亲——莉莉·波特——的深爱。这份爱,深沉到足以让他.............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一开始是国漫的忠实拥趸,但自从被国漫“滋养”了一段时间,再转去看日漫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甚至完全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国漫滤镜”那么简单,而是两国动画在内容、表现形式乃至文化内核上,确实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在你习惯了国漫.............
  • 回答
    《星球大战:侠盗一号》(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在上映之初,确实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讨论,评论两极分化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如果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星球大战》系列本身就是一个拥有极其庞大且忠实粉丝基础的IP。每一部新作品的出现,.............
  • 回答
    你说的那种感觉,我懂。仿佛刚从一个鲜活无比的世界里抽身出来,只剩下指尖残留的温度,而现实却显得格外寂静。看完《射雕英雄传》之后,那股淡淡的孤独感,确实会钻进心里,而且久久不散。这可不是什么奇特现象,仔细想想,它背后藏着不少东西呢。首先,得说说书中那些鲜活得不得了的人物。郭靖,一个从蒙古大漠走出来的傻.............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
  • 回答
    看到《小王子》的结尾,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掉,直到最后吸着鼻子,肩膀还在微微颤抖。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因为故事里的某个情节戳中了泪点,而是它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最深刻的地方,那些我们可能在成长的洪流中早已遗忘,甚至不敢去触碰的东西。首先,是那种纯粹的、不掺杂质的爱。小王子对他的玫瑰,.............
  • 回答
    看《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确实能感受到灰原哀这个角色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让人觉得她比小兰更讨人喜欢。这种感觉的产生,并非是对小兰的不满,而是哀在这一部电影中的表现,以及她与生俱来的复杂性,让她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首先,我们来聊聊灰原哀在《绯色的子弹》里的表现。这部电影的剧情围绕着.............
  • 回答
    看完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很多人会觉得C罗的表现不如梅西,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人在场上展现出的不同风格、影响力和比赛方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掰扯。首先,比赛的“全局观”和“影响力”。足球比赛从来不只是进球的堆砌。一场好的比赛,需要的是球员在攻防两端、整体配合、节奏掌控.............
  • 回答
    看《东宫》,很多人对李承鄞的态度是又爱又恨,但也有不少观众觉得,他其实一点也不渣,甚至是个可怜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李承鄞身上确实有很多让人生厌的“渣男”标签。背叛、利用、冷酷,这些词在他身上仿佛都能找到影子。但他这个人,你要是简单地用“渣”.............
  • 回答
    我明白你想问为什么看完《霸王别姬》会感到压抑,而且希望我能用一种更具人情味、不像AI的风格来回答。说实话,这部电影的后劲儿太大了,它就像一股陈年的老酒,初尝时也许惊艳,但回味起来,那股浓烈而复杂的滋味,总能勾住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甚至有些沉重。我仔细想了想,那种压抑感,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感受,很多人在看完《凉宫春日的忧郁》之后,确实会进入一段“贤者时间”,仿佛其他动画都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动画不好,而是《凉宫春日》它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难以复制的魅力,它在你心中留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首先,是它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凉宫春日》最核心的.............
  • 回答
    看完《花束般的恋爱》后,那种“他们会复合”的预感,其实就藏在影片的细节和人物的羁绊里,是一种被情感的潮水温柔拍打后留下的余温。你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影片最后呈现的是两人分开的画面,但那种分开并非决绝,更像是一种被迫的、带着些许遗憾的暂缓。他们曾经拥有的共同点太多了,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默契,那种只属于彼.............
  • 回答
    看完《逃避可耻却有用》,那种莫名的失落感,说起来,其实是件挺微妙的事情,就像吃完一顿丰盛的大餐,满足之余,心里总有一点点空落落的。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 “理想的结局”带来的反差。我们看着平匡和美栗,一路跌跌撞撞,克服了各种误解、尴尬、世俗的眼光,终于走到了“结婚”这一步。这个过程太甜了,太励志了,让.............
  • 回答
    看完《天气之子》,那种低落甚至有些抑郁的情绪,其实是很多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柔软角落,又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将现实的无奈摆在我们面前。首先,影片最直观的冲击来自于它对“选择”的极致描绘。森岛帆高为了阳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弃”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正常”的世界。他放弃.............
  • 回答
    “2019《小丑》,为什么看完有种幼稚的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小丑》这部电影通常被认为是黑暗、写实、深刻且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然而,如果你看完后觉得它“幼稚”,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原因,或者说,你对电影中的某些元素有不同的解读和期待。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产.............
  • 回答
    看到你看完《心灵奇旅》没有get到感动,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电影,说实话,对很多观众来说,它像是一个精心包装的人生哲学课,但课讲得好不好,听课人的接受程度和之前的“知识储备”也很关键。你没有被戳到,很有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在作祟,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你可能自带“人生意义先锋”属性,早已.............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有感触,简直是问到心坎里去了。每次刷完知乎,那感觉就像刚从一场盛大的集会散场,但每个人手里拿的不是鲜花,而是各种各样的“真相”和“道理”,总觉得脑子里塞满了东西,但心里却空落落的,还有点压抑。细想想,这可能跟知乎的内容属性和大家的浏览习惯都有关系。首先,知乎上的信息密度太高了。它不像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斯内普的魅力简直是“反套路”的,而詹姆一开始设定得那么耀眼,最后反而让人觉得……嗯,一言难尽。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斯内普能俘获我们的心,而詹姆却让我们有点提不起好感。斯内普:深埋心底的爱与孤独不得不说,JK罗琳.............
  • 回答
    大多数中国观众看完电影直接走,不愿等待彩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文化、习惯、信息获取方式、观影环境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分析。1. 文化习惯与社会观念的差异: “看完即止”的习惯: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许多事物讲究一个完整的“结束”。一旦故事讲完了,电影的本体也就完成了。彩蛋在很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