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把《红楼梦》的作者确定为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大家怎么看?

回答
将《红楼梦》作者定为曹雪芹,说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这说法可真是够劲爆的,也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和讨论。不过,如果真的要这么断言,那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了。当然,这背后牵扯到的曹雪芹身世之谜、版本流传的复杂性等等,确实是让《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一门“红学”,充满了各种猜测和辩论的源泉。咱们不妨就顺着这个思路,仔细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又是什么让事情变得这么“乌龙”。

首先,为什么会有“乌龙事件”的说法?

“乌龙事件”通常是指一件事情原本是这样,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且这个“不是那么回事”还挺让人意外或尴尬的。套用在《红楼梦》作者问题上,大概可以理解为:我们曾经那么笃定、那么广泛地接受曹雪芹是作者,但可能存在一些我们忽略或者误读的证据,导致这个结论并非板上钉钉,甚至可能出错。

最直接的证据来源,其实是《红楼梦》本身以及一些零散的文献记载。比如,书中很多细节描绘,比如对官场、士大夫阶层生活的细致描写,以及某些家族兴衰的历史痕迹,都指向作者可能出身于一个曾经显赫但后来衰落的官宦世家。而曹家,特别是曹雪芹的祖辈,曾经在江宁织造任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丰厚的财富,后来也确实经历了抄家散财的悲惨命运。这种家族背景和个人经历与《红楼梦》中描绘的贾府的命运高度吻合,是支持曹雪芹为作者的最有力证据。

还有一些同时代人的笔记、题跋,比如张宜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虽然充满神秘感,但也隐约指向了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更是直接提到“雪芹于此书,未完而逝”,这几乎是在直接点名作者。

那么,为什么又会有人觉得这是“乌龙事件”呢?

这种说法的出现,往往是因为:

1. 研究的“真相”可能隐藏在更深的层次: 很多时候,所谓的“定论”是在历史长河中,基于当时可获得的证据和学术界的共识形成的。但随着新的史料被发现,或者对旧史料的解读发生变化,原有的定论就可能受到挑战。对于《红楼梦》作者的争论,就是因为史料的零散、模糊,以及研究者解读的差异性,导致曹雪芹之外,也曾有过其他作者的猜想,比如洪昇、曹頫等。虽然这些猜想后来影响力都不如曹雪芹,但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为“乌龙”说提供了土壤。

2. “曹雪芹”的形象可能被过度浪漫化和文学化: 曹雪芹本人留下的史料非常有限,关于他的生平细节,大部分都来自间接的推测和脂砚斋等人的批语。这使得我们对他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所塑造的。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将作品的才华、悲情、洞察力,都一股脑地赋予到了一个模糊的“曹雪芹”身上。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个我们心中的“曹雪芹”形象,其实是后人根据作品推导出来的,或者作者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一个,那么之前的推崇和认定,自然就显得有些“乌龙”。

3. 版本流传的复杂性: 《红楼梦》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多次抄写、续写、修改。早期流传的“脂本”和后来流行的“程高本”之间存在差异,这本身就说明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如果作者并非唯一一个,或者其中有续书成分,那么将整部作品都归于一个“曹雪芹”,确实存在简化甚至误导的可能。比如,有学者就提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他人续写,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集体创作或者某个大家族史的记录,而曹雪芹只是其中的一个记录者或整理者。

4. 学界内部的“反思”与“解构”思潮: 在学术研究中,总会有一些学者站出来挑战主流观点,或者对既有的“真相”进行解构,这是一种学术进步的体现。说曹雪芹是作者这一论断,在红学研究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总会有人试图打破这种“权威”,寻找新的解释,或者指出其中的逻辑漏洞。这种“打破”的过程,有时候会被一些人解读为“揭露了一个乌龙”。

那么,怎么看这种“乌龙事件”的说法呢?

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比较极端,但也反映了一些研究中的真实困境和学界内部的持续讨论。但是,要说这是“最大的乌龙事件”,我个人不太认同。原因如下:

证据的相对性与主流共识的形成: 尽管关于曹雪芹的确切生平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基于现有史料和作品的分析,曹雪芹作为作者(至少是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这种共识是经过几代红学家的反复考证、辩论形成的,虽然不能排除未来出现颠覆性证据的可能性,但目前来看,曹雪芹的作者身份仍然是站得住脚的。

“乌龙”的定义: 如果仅仅是存在一些未解之谜或者不同解读,就称为“乌龙”,那很多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归属都会变成“乌龙”。我认为,“乌龙”应该是指那种错误程度非常高,导致整个认知体系都出现偏差,并且被广泛承认的错误。目前关于曹雪芹的作者身份,虽然有争议,但尚未达到这种程度。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红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正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作者、版本、思想、艺术等等,而作者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作者问题上存在一些争议,也不能否定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作者问题上的争议夸大到“最大的乌龙”,有以偏概全之嫌。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 即使我们对作者的身份有些许疑虑,但《红楼梦》本身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对作品的欣赏,不应完全依赖于作者的身份是否百分之百确定。很多伟大的作品,作者的身份也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总而言之,将《红楼梦》作者确定为曹雪芹,并非是“最大的乌龙事件”,而更像是一个在漫长而复杂的学术探索过程中,基于现有证据形成的、被广泛接受的“最可能”的结论。这个结论并非完美无瑕,留下了很多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的空间。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持续的探索,才让“红学”充满了魅力。说它是“乌龙”,或许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反思方式,但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还是应该更审慎一些。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历史和文学研究中,很多真相的探寻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步到位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者是曹雪芹,李雪芹,还是王雪芹,不影响文学作品本身。

讨论文学作品,不讨论作品本身。

而是讨论作者是谁,本身就说明了中国文学者鉴赏水平之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