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把现代医学统称为西医,然后拿现代医学的成果说是西医的成果去反对中医这种传统医学?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医学认知和争论的核心。之所以会出现“将现代医学统称为西医,并以此反对中医”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 历史渊源:现代医学的“西方”根源

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现代医学的兴起与欧洲的科学革命(大约1617世纪)和启蒙运动(18世纪)紧密相关。这些运动强调理性、观察、实验和证据,催生了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西方学者奠基: 维萨留斯(解剖学)、哈维(血液循环)、弗莱明(青霉素)、巴斯德(微生物学理论)、科赫(病原体鉴定)等一系列西方科学家和医生,是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奠基者。他们的发现和理论体系,构成了现代医学的骨架。
西方国家的传播: 随着欧洲在全球的殖民扩张和国际交往的增加,源于西方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医学成果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 在近代中国,西方医学是通过传教士、在华外国人以及清末民初的留洋归来者等途径传入的。当时中国自身在医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上相对滞后,西方医学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医疗的空白,并被视为一种更先进、更科学的医疗体系。

因此,从历史的源头和发展的脉络来看,现代医学确实是以西方的科学思想和实践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将其称为“西医”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

二、 概念的混淆与简化:标签化的误区

虽然历史上有“西医”的说法,但将其与“现代医学”完全划等号,并用于“反对中医”的语境下,则往往是一种概念的混淆和简化。

“西医”作为相对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当西方医学传入时,为了与当时已经存在的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区分开来,自然就有了“西医”的称谓。它是一种地理和文化上的标签,用来指代不同于本土医学体系的医学。
现代医学的普遍性: 然而,随着科学的全球化和发展,现代医学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体系,其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临床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并不断更新发展。现代医学早已超越了其“西方”的地域属性,成为一种普适性的科学。
标签化以制造对立: 在一些讨论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场合,尤其是当讨论者想强调现代医学的“优越性”或“科学性”时,会故意或者无意识地将现代医学固定在“西医”这个标签上。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
强化“外国”的先进性: 将现代医学定义为“西医”,可以暗示其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本土的“落后”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制造刻板印象: 将现代医学简单地归类为“西医”,并将其与“中医”对立起来,是为了简化复杂的医学讨论,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东西方医学的冲突”这一更容易理解但可能不准确的框架。
服务于特定论点: 有时,这种标签化是为了论证“中医不科学”,因为它与被定义为“科学”的“西医”不同。他们会抓住“西医”的例子来证明“中医”的不足。

三、 反对中医的论点及其“西医”的引用

为什么会有人用现代医学的成果来反对中医?这背后是长期以来围绕中医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等问题的争论。

对中医理论的质疑: 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科学不兼容,缺乏可重复的、客观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其核心概念。例如,现代医学无法找到“经络”的解剖学基础。
对中医疗效的质疑: 虽然中医在某些疾病的缓解和治疗中可能有效(这与安慰剂效应、自然愈合、个体差异等都有关系),但其疗效的可预测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往往不如现代医学。很多中医治疗方法缺乏高质量的、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西医”成果作为“科学标准”: 在一些人的认知中,现代医学(即他们口中的“西医”)代表了当今世界的“科学黄金标准”。因此,他们会引用现代医学在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如抗生素、疫苗、手术技术、基因疗法等),来证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比论证: 然后,他们会将这些被认为是“科学的”现代医学成果,与中医在相同疾病领域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如果中医在某些方面无法达到现代医学的诊断精度、治疗效果或安全性标准,就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例证:
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 现代医学(西医)发现并广泛使用抗生素,能快速有效地杀死细菌,治愈感染。而中医可能使用草药,其作用机制和效果难以用现代科学精确解释,且在严重感染时效果可能不如抗生素。
疫苗预防传染病: 现代医学(西医)研发的疫苗,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有效预防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等曾经肆虐的疾病。中医在传染病预防方面,更多依赖于一些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的理念,缺乏像疫苗这样直接、可控的干预手段。
影像学诊断: CT、MRI等现代医学(西医)的影像学技术,能够清晰地展示人体内部结构,帮助早期发现病灶。中医依赖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其诊断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精确性受到质疑。

因此,当这些人说“这是西医的成果,而中医做不到”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利用现代医学作为衡量医学“科学性”的标杆,来批判中医的不足之处。

四、 社会文化因素与认同感

除了科学和历史原因,社会文化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 在一个强调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时代,有些人会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医,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当他们看到中医被“西医”所“攻击”时,会产生维护中医的冲动。
“全盘西化”的担忧: 有些人担心,过度推崇现代医学(西医)而贬低中医,是一种“全盘西化”的表现,会损害中国的文化根基和民族认同。因此,他们会采取防御姿态,用“反驳”的方式来维护中医。
市场营销与利益: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可能涉及商业利益。一些支持中医的人可能将其包装成民族瑰宝,而一些推广现代医学(或其某些部分)的人也可能通过贬低传统医学来突出自身优势。
媒体的传播效应: 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具有煽动性或片面性的报道,容易加剧公众对医学体系的对立认知。

总结:误区与关键点

总而言之,将现代医学统称为“西医”,并以此反驳中医,是一种基于历史渊源的简化标签化,并服务于一些人对中医科学性质疑的论点。

关键点在于:

1. 现代医学已是全球科学: 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是跨国界的,它早已超越了“西方”的地域属性,是人类共同的科学财富。
2. 标签化易于制造对立: 将现代医学简单地贴上“西医”的标签,并与“中医”对立起来,容易模糊科学讨论的焦点,制造不必要的对立情绪。
3. 科学评价应基于证据: 对任何医学体系的评价,无论其起源如何,都应基于科学证据、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伦理原则,而非简单的标签或文化身份。
4.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理想的医学发展方向是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现代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中医进行现代化研究和改良,而中医的某些经验和疗法也可能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得到重新认识和验证。

因此,我们在讨论医学问题时,应避免使用过于简单和情绪化的标签,而是关注科学事实、证据和个体化的健康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实中的问题正好反过来。

就拿现在肺炎疫情来说,无论是官方的报告、诊疗方案还是医生、科研人员的论文里,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对比”的比比皆是,却没有一个人说倡导“中医与现代医学并重”。最好,你直接建议教育部把“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改成“中现医结合”,这样即便是中医黑也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的。

反而是很多中医粉们,你去跟他说“你们中医这么厉害,那就别用西医发明的诊疗设备”,他们的回答要么是“这些设备不是西医独有的,是全人类都可以用的”,要么说“中医现在也学解剖、化验,我们已经不是之前的中医了”。而如果你认为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其对标的应该是现代医学之前的西医,我也非常支持你的观点——也请你把这个观点普及给所有中医粉。

user avatar

现代汉语词典:

【词语】: 西医

【拼音】: xīyī

【解释】: (1)从欧美各国传入中国的医学。(2)运用上述医学理论和技术治病的医生。

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现代医学”一词。


辞海:

西医:采用西洋医术的医生及医疗方法。

辞海收录“现代医学”一词,指一本名为《现代医学》的中文杂志。


可见“西医”一词是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规范词语,“现代医学”存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