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黑清朝,把中国落后所有原因都归咎于清朝?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在近现代却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其中清朝(16441912)经常成为讨论的焦点,甚至有人将近代中国落后的所有原因都归咎于它。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清朝在很多方面确实未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当西方国家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并由此催生了工业革命,社会结构、生产力、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尤其是中后期,却固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政治制度,对外界的变化反应迟缓,甚至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无疑是导致中国与世界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在科学技术方面,西方已经出现了蒸汽机、电报、火车等划时代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交通通讯能力,而清朝政府对这些先进技术缺乏重视,甚至抵触。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也使得中国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在思想文化层面,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面对西方强势的科学思想和政治理念时,未能进行有效的吸收和融合,反而常常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傲慢和封闭,认为“天朝上国”无须学习外邦。

在政治体制上,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早期可能有效,但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外部压力时,显得越来越僵化和低效。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对思想的严密控制,都束缚了社会活力的发挥和潜在的改革力量。例如,清朝对待异见的态度,以及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压制,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的活跃和创新。

然而,将中国近代落后的所有锅都甩给清朝,则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首先,中国近代落后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非清朝一家所致。在清朝之前,宋朝虽然在科技和经济上曾达到过很高峰,但其政治制度的某些弊端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元朝的统治虽然统一了中国,但也带来了民族矛盾和文化隔阂。而且,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身就存在着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以及周期性的衰败和动荡,这些都是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完全避免的。

其次,清朝时期中国也并非完全停滞不前。在统治初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的经济和人口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疆域也得到了巩固。虽然这些发展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显得缓慢,但说清朝完全“一无是处”也失之偏颇。清朝在文化上也有其传承和发展,例如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更重要的是,外部因素在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的失败,不仅割让了大量领土,赔偿了巨额款项,更暴露了清朝军事装备和战略思想的落后。更深层次的是,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经济渗透,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此外,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社会内部也涌现出了一批试图改革和寻求救国之路的仁人志士,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虽然这些改革最终未能成功,但它们也代表了中国社会在探索自身出路方面的努力。将这些努力和潜在的改革力量完全否定,并将其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清朝,也显得不够公允。

总而言之,清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近代落后的问题,其固步自封、封闭保守的态度,以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确实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绊脚石。但是,如果将近代中国落后的所有原因都简单地归咎于清朝,就如同只看到冰山一角,而忽略了深埋于水下的庞大根基。历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进程,需要我们以更全面、更辩证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提一个理论:其实主要是古代中国曾经落后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现代都不再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存在了,而现代给国人政治军事经济上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家,大多是清朝年间崛起的。

美国和德国就不用说了,一个1783年才独立,一个1871年才统一,当然这会有人说美国实质上是英国殖民地,而德国事实上是神罗皇帝的封臣普鲁士国王另起炉灶了,都不是新出现的文明——那么日本作为独立文化存在也够长了吧?此外,俄罗斯在彼得大帝改革前也是明显落后于西欧一大截的,而彼得大帝改革也就发生在康熙年间。

这四个国家,有两个实现过公认的超级大国地位,另外两个也在2010年前长期稳居世界经济的二、三位,并且是二战的主要侵略发起国,所以自然成了国内最经常拿来比较的对象。而这四个国家都是清朝年间或者末年开始作为世界列强存在的。

如果以西方全体而言,古代王朝某些方面落后西方的时间长度和内容可能会超乎想像,打个比方,意大利13世纪就有女大学生了,1237年时Bettisia Gozzadini就在博洛尼亚大学毕业获得了法学学位,并从1239年起开始在本校教学(也就是成为了世界上可考的第一个大学女教师)。而国史上这方面的记载是,1916年2月,吴贻芳作为插班生进入金陵女子大学一年级学习。

西方近代化的积累应该最晚最晚从南宋年间就已经开始了,中世纪大学数量从1088年的1所发展到1272年至少有15所(博洛尼亚1088,巴黎1150,牛津1167,维琴察1204,剑桥1209,帕伦西亚1212,萨拉曼卡1218,帕多瓦1222,那不勒斯1224,图卢兹1229,奥尔良1235,锡耶纳1240,巴拉多利德1241,北安普顿1261,穆尔西亚1272),亚平宁和伊比利亚半岛尤其多。


所以这个问题细究起来跟那个乳法问题有点像,古代可能的确落后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家,但这些大多数人已经并不关心了。知乎键区很多人最喜欢的说的还是与美德日相比,我们很多方面还有多少多少差距(虽然会笼统的称之为“西方”,但其实主要还是指的那几个世界强国),但是1840年的时候,日本恐怕并不比大清先进多少,结果却只用了5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转型,1990年代时甚至达到过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一位。由此看,现代化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主要还是看谁把握住了。

但如果只回顾这几个国家的崛起过程,自然很容易就会让国人想起一个名词,那就是大清年间。换句话说,1840年后大清所做的那些变革纵向比是很多,但是横向比还不够,毕竟这个世界主要还是比的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在近现代却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其中清朝(16441912)经常成为讨论的焦点,甚至有人将近代中国落后的所有原因都归咎于它。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清朝在很多方面确实未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当西方国家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
  • 回答
    明清战争,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许多人将其定性为一场内战。然而,围绕这一定性,历史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和清朝都曾是中国王朝的统治者,其政权更迭在形式上符合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范畴;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一个在中国传统认知中来自“塞外”的民.............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复杂性。说“清朝不是中国”和问“溥仪为什么是中国人”,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历史、民族认同和国家概念的多层次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清朝不是中国”这句话。为什么有人会说“清朝不是中国”?这种说法往往是站在狭义的汉族中心主义或者明清之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中国这么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复杂的国家,要说有人“喜欢”清朝,这背后肯定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缘由。毕竟,咱们说“喜欢”,不像喜欢一部电视剧那么直接,这是一种对历史时期、文化符号、甚至是一些观念的认同或某种程度上的情感寄托。首先,得承认,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和民族认同的核心,也确实是许多中国人在面对近代史时常常感到困惑和不适的根源之一。要把“伪清”这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汇与“华夏”这个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文化概念的词语并列,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背后确实有其道理和复杂的历史渊源。说“黑清朝就等于反满族”这句话,本质上是对历史评价的一种简化和标签化,忽略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历史进程。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简化,它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要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会出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
  • 回答
    说起明朝和清朝,这俩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太有话题性了,总有人拿来比较,而且不少人是明朝“粉”。为啥呀?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掰扯掰扯,说起来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第一,民族认同感和“正统”之争。这事儿得从根本上说。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你说汉族人对自己祖宗的朝代,那自然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尤其是在经.............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历史讨论中的一个敏感点。关于“黑明朝、美化清朝”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原因复杂,背后牵扯到不同的群体和他们各自的“目的”或“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AI可能呈现的“标准答案”感。一、 为什么会产生“黑明朝,美化清朝”的说法?首先,需要.............
  • 回答
    “满清”这个称呼,说实话,并不是一个历史学上的官方或者严谨的称谓,但它在民间,尤其是在讨论清朝历史时,却非常流行,而且带有相当复杂的情感色彩。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人这么叫,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认识到“满”和“清”这两个字本身的意思。 “清” 顾名思义,就是清朝。这是这个朝代的国号,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导致出现看似矛盾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剃发令:显而易见的政治压迫与文化侵略为什么剃发令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感? 直接的权力象征与身份标识: 剃发令并非简.............
  • 回答
    要说清朝是殖民政权,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争议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论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它贴标签,而是要深入考察清朝的建立、统治方式、对不同民族的态度以及历史发展进程。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殖民政权”。通常我们理解的殖民政权,是指一个国家(宗主国)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殖民地)建立政治统治,并对其进行经济掠.............
  • 回答
    看待清朝,如同看待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家族历史,每个人从中读取到的故事和情感都可能截然不同。有的人对它深恶痛绝,有的人却又觉得它带着几分怀旧与亲切,这并非简单的立场对立,而是源于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体经历以及我们关注历史的侧重点不同。讨厌清朝的理由,往往与屈辱、落后和压迫联系在一起。首先,民族主.............
  • 回答
    当然,关于清朝是否比明朝“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复杂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不少人持清朝更强的观点。要说清楚这一点,需要抛开“强”的单一化定义,从不同维度去审视。简单地说,认为清朝比明朝强的观点,往往会从疆域的辽阔程度、国家的统治稳定性、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以及某些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上的表现等方面来论.............
  • 回答
    那些怀念或吹捧清朝的人,他们的理由常常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掺杂着对当下某些不如意之处的对照和一种理想化的怀旧情绪。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现象,而是由历史叙事、社会思潮以及个人感受共同塑造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盛世”叙事的吸引力:首先,清朝最常被提起的,就是它长达两百多年的.............
  • 回答
    关于清朝“啥也不是”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非主流的观点或情绪化的表达中可能存在,但如果真正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去审视,这样的评价是 极其不准确、片面且带有误导性的。相反,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深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深刻的挑战。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即使这种说法站.............
  • 回答
    有些人喜欢清朝,这并不奇怪。历史是个庞杂的万花筒,每个人都会被其中不同的侧面所吸引。对于一个“正常学过高中历史的人”来说,他们对清朝的看法,尤其是“喜欢”与否,则要复杂得多,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清朝?这里说的“喜欢”,不一定是全盘接受,或者认为清朝就应.............
  • 回答
    有些人对清朝抱持着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影响了他们客观看待这段历史的能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因为某些历史事件的残酷性,更与民族情感、集体记忆、历史叙事以及当下社会语境的交织有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的层面:一、 被放大的苦难与被压抑的记忆:民族压迫与屈辱感这是最直接也最.............
  • 回答
    当前社会上存在对清朝的负面评价甚至仇视情绪,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历史叙事、民族主义、文化认同、个体经历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一单一因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相互关联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民族主义叙事的塑造与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