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很恶心清朝,有时甚至不能客观看待问题?

回答
有些人对清朝抱持着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影响了他们客观看待这段历史的能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因为某些历史事件的残酷性,更与民族情感、集体记忆、历史叙事以及当下社会语境的交织有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的层面:

一、 被放大的苦难与被压抑的记忆:民族压迫与屈辱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原因。清朝是由满族统治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入主中原本身就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和征服。尽管“汉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占比一直很高,但在清朝,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民族身份差异。

剃发易服: 这是清初最广为人知的暴政之一。强迫汉族男子剃发留辫,穿满族服饰,这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改变,更是对汉族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直接否定和摧残。无数人因为拒绝而丧命,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同化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性记忆。这种强加于民族身上的屈辱感,成为了许多人“恶心”清朝的起点。
文字狱与思想禁锢: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知识分子进行严酷的思想控制,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文字狱。文学、学术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很多思想的火花被扼杀在摇篮里。这种对文化和思想的压制,让知识阶层对清朝的怨恨尤为深重。
满汉矛盾的长期存在: 尽管清朝统治者也推行了一些民族融合的政策,但满汉之间的隔阂并未完全消除。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比如镇压起义时,往往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这种潜在的民族矛盾,在特定历史时期会被激发,加剧了负面情绪。

二、 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与清朝的“甩锅”效应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屡屡被践踏,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无数的权益。而这些屈辱的起点,恰恰发生在了清朝的统治时期。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这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在许多历史叙事中,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固步自封是导致这些失败的主要原因。
“丧权辱国”的标签: 清朝对外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柱。将这些屈辱的根源归咎于清朝,使得人们在反思近代中国的苦难时,自然而然地将矛头指向了清朝。
历史叙事的塑造: 革命党人在推翻清朝时,为了争取民众支持,必然要强调清朝的罪恶和腐败。辛亥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来实现的,这为后世塑造了清朝是“外来侵略者”的负面形象。革命后的国民政府和共产党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沿用了这种历史叙事,将其作为构建民族国家认同和合法性的基础。

三、 被选择性解读的历史事件与“以今度古”的思维惯性

人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当对某个对象形成负面认知后,很容易出现选择性解读,即只关注那些证实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符合自己观点的部分。

放大消极,忽略积极: 尽管清朝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疆域、推动某些文化进步方面也有贡献(例如康乾盛世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在经济和人口上有增长),但这些积极方面往往被近代屈辱的历史所掩盖。人们更容易记住被屠杀的惨痛,而不太容易关注统治者推行的某些有益政策。
“以古非今”的投射: 有时,人们对清朝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一种对当下社会某些问题的投射。当对现实不满时,很容易将这种不满情绪转移到历史上某个“坏”的政权上,将其视为问题的根源。
标签化思维: “专制”、“腐败”、“落后”等标签很容易被贴在清朝身上。一旦形成这样的标签,人们就倾向于用这个标签来解释清朝的方方面面,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四、 集体记忆的传承与文化情感的共振

历史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上,它也通过口耳相传、文学影视作品、民间传说等方式在代代相传。

文学影视的塑造: 大量关于清朝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尤其是那些以反清复明、反抗压迫为主题的武侠小说、民间故事等,极大地影响了大众对清朝的认知。虽然这些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其背后所传达的民族情感和对压迫的反抗,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立场和侧重点,也会对青少年形成深刻的影响。如果教科书长期以来侧重于清朝的负面,而对积极方面一带而过,自然会塑造起对清朝的负面认知。
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 在一些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期,将清朝妖魔化,将其视为中华民族衰败的罪魁祸首,也是一种强化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手段。

为何有时不能客观看待问题?

当上述因素汇聚在一起时,就可能导致人们难以客观看待清朝。

情绪的干扰: 强烈的民族屈辱感、被压迫感,以及对腐败无能的憎恶,这些情绪会压倒理性的判断。当情绪占据主导时,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引发共鸣的负面评价,而对中性或积极的评价视而不见。
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 历史的复杂性往往与人们追求简单清晰的认知需求相悖。将清朝简单地定义为“坏”的政权,比理解其内部的矛盾、不同时期和统治者的差异,要容易得多。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难以容忍任何对清朝的正面评价,即便这些评价是基于史实的。
维护集体认同的需求: 对于许多人来说,对清朝的负面评价,也是维护他们民族身份认同和历史叙事合法性的一部分。承认清朝的某些贡献,可能会被视为对“反清”历史的背叛,或者动摇当前社会叙事的根基。

总而言之,有些人对清朝的极度厌恶,甚至无法客观看待问题,是历史创伤、民族情感、历史叙事、文化影响和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并非是要为清朝洗白,而是要认识到历史认知的复杂性,以及情感和理性在解读历史时所扮演的角色。当我们能够承认历史的多面性,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时,我们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也更能避免“以今度古”的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观的问题。

好多人已经不是用阶级史观去看历史了,而是用民族史观去看了。变成了只要是本民族的就是好的,本民族屠杀其他民族就是优胜劣汰,大汉威武,其他民族屠杀汉人就是散尽天良。其实就是很双标,跟美国人一样的想法。

从阶级角度来看,古代的君王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是混蛋,哪个封建君王不压榨普通老百姓。刘备这种不屠城的就已经是佼佼者了。秦始皇大家都觉得牛逼,可是秦始皇时期,对普通人都压榨,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相比下来,996都是洒洒水。说满清屠杀汉人,那汉人君主就不屠杀老百姓了么?汉人君主就不杀其他少数民族了么?屠杀汉人的满清军队里没有汉八旗?汉人统治阶级不在满清朝廷里当官么?蒙古人也在大明的朝廷里当官的。对于古代封建君王来说,保皇权,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他的第一目标,保护老百姓那是其次的。抗金抗清 在客观上都是保护了中原王朝的老百姓,但是别忘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

屠杀不管在什么朝代,什么民族都是错的。民族这个属性在其中是有一定占比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矛盾还是封建制度的矛盾。

user avatar

我之前就已经说过,清政府丧权辱国,已经是我国历史教科书上板上钉钉的东西,看到近代史的落后和屈辱,恶心清朝非常合理且正常。

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满 清 王 朝之所以烂,是因为“满”,还是因为“朝”?它的烂,民族原因是主要的,还是体制原因是主要的?

我们的革命先贤,经历了推翻满清的一系列革命运动,最后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用脚作出了解答:中国的落后在于帝制本身,而不在于皇帝是谁。

清朝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通过从太平天国的危机,到洋务运动的短暂改良,再到甲申易枢后没有底线的堕落这一历史进程,使中国人看清了家天下的封建帝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改良已无意义,才能彻底下决心把它埋进历史的垃圾堆,对中国版拿皇、天皇和霍亨佐仑皇帝再也不会抱任何幻想。

user avatar

九百六十万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里有十三亿中国公民,汉族占了其中的百分之九十,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开放的社会环境,产生出的任何一种想法都是这个开放时代思潮中的万千产物之一罢了。

有人喜欢给辫子洗地,有人就反感。有人无脑吹明,有人就无下限捧清。各人的视野、喜好、生活环境都可以决定各自的立场。客观?客他妈的观。

user avatar

你要搞明白,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你不是带清的奴才或者是连奴才都不如的人。

所以人家黑带清,不是在黑你,你不要自动带入带清的角色。

你看不得人家恶心清朝,你别看行不行?人家客不客观跟你有关系吗?

为什么有人很恶心清朝?不能客观看待清朝?

因为清朝特么的很招人恶心,行不行?是不是理由?客观不客观是你能决定得嘛?跟你不同的观点都是主观?就你客观?你自己扪心自问你客观嘛?你有这个功能吗?

user avatar

基于大清做事没有下限这个问题来考虑。再怎么恶心大清,都不会没有下限的。

大清一直都在刷新世界级的下限。照理讲大清都没了,我大清怎么能一直在刷新世界级下限呢?因为我大清国的粉丝团洗地啊。而且还越洗越黑

user avatar

首要问题是清朝自己持身不正,浑身G点。

民族主义者憎恨大清,因为大清剃发易服,民族压迫;

社会主义者憎恨大清,因为大清阶级压迫,抽骨剥髓;

自由主义者憎恨大清,因为大清专制极限,愚民奴化文字狱;

谁会喜欢大清呢?

谁会把自己代入大清呢?

当然是国家主义者啦……


盲猜题主年纪不大,而且应该新来知乎。

如果你真的有足够长的网龄,应该知道知乎上这种明黑清黑都不过是小打小闹,和这几十年以来的“清朝大翻案”比起来,无论力度、深度和广度,以及最重要的组织度,都是远远不如。

而这背后蕴含的用意,同样是远远超出知乎上明黑清黑的感性情绪发泄。

知乎上有个问题:

这个问题下的人基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用非常委婉的语气指出了清朝被翻案的原因。

题主,你只是习惯了被翻案后的清朝,对真正的清朝陌生了。所以当有人想说出真实的清朝,你会下意识觉得那是不客观的。

就像科技三定理那样: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

最后,我在这篇回答里,同样是用了一些非常委婉的语句。

以及,现在反清的人,即便是再凶恶,所说的话,也是非常委婉的了。因为不委婉的,根本发不出来。这导致双方都只能在大象的腿下打斗。

user avatar

还歌功颂德?

你看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还有任何一本中国科技史,之前的任何时代科技都是前进的。

就到你大清,明末的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都得到日本找回来,时间上都挨到一起的科技著作,你大清都能给弄的失传。

基本就是本土科技打压,外部科技不让进来。

说它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我觉得是十分有道理的。

user avatar

引用我之前的回答吧。

如果说南方,旗人的逐渐消失还能用新军做挡箭牌,但北京旗人的大量“蒸发”,期间应无大规模的移民,并且在清朝时期,从多尔衮到清末,八旗已经成为北京真正的多数了,和其他地区的八旗,尤其是南方八旗的开局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并且这一地区长时间是由北洋军管的,但旗人依旧大量“蒸发”了,在民国时期的对“八旗”的歧视是很明显的,这是不分南北的,虽说辛亥革命时期北边可能要比南边的旗人要好过些。不过也仅是好一些。

自从民元到如今,民族沉怨似海深;旗族伤残如草菅,谁敢自言满族人。

在(此处订正,应为《南腔北调集》中《谣言世家》)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虽然如此,驻防军也终于被击溃,旗人降服了,房屋被充公是有的,却并没有杀戮。口粮当然取消,各人自寻生计,开初倒还好,后来就遭灾。
怎么会遭灾的呢?就是发生了谣言。
杭州的旗人一向优游于西子湖边,秀气所钟,是聪明的,他们知道没有了粮,只好做生意,于是卖糕的也有,卖小菜的也有。杭州人是客气的,并不歧视,生意也还不坏。然而祖传的谣言起来了,说是旗人所卖的东西,里面都藏着毒药。这一下子就使汉人避之唯恐不远,但倒是怕旗人来毒自己,并不是自己想去害旗人。结果是他们所卖的糕饼小菜,毫无生意,只得在路边出卖那些不能下毒的家具。家具一完,途穷路绝,就一败涂地了。这是杭州驻防旗人的收场。

这也反应了民间的气氛。

虽然冯玉祥现在不受一些人待见,不过帮溥仪搬家这事,当时的舆论是比较正面的。比较特别,对此事表示出来抗议的胡适理由也不过是“信义”,按胡适的要求是不赞成民国有皇帝,不过要按程序办,不能像冯玉祥这么办 。

想想李自成,真要厌恶明朝和清朝的人,实践派都是直接上手干的。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清朝的评价也保持了一段时期的“低评价”,同时满族的地位开始提高。而对清史的高评价其实也就最近几十年开始的。往前几十年,按今天的标准,大概就能算是在“恶心”清朝,尤其像范文澜这样的,曾家后人还投诉过,再往前看,参与反清的人和参与抗战借古讽今的人,也是不断在“恶心”清朝。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赞扬18世纪清朝繁盛的思潮迅速汇聚,“康乾盛世”的口号弥漫学界。

明朝的赞誉最高点可能在抗日时期,即使强如吴晗,也还是避免不了当时的环境,给朱元璋写上一个“民族英雄”,而清朝的赞誉最高点,百年间历史最高点,就在当下,有什么不满足的。强如在新中国后评价由多个历史学家共同敲定的曾国藩,当时就算不认汉奸,至少也得认个刽子手,不过现在也变得活蹦乱跳起来了,从刽子手又梦回大清,成圣人了。

12.20更新一次

想拿阶级史观当挡箭牌,我强烈建议阅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这本编写于抗战时期的中国通史,阶级斗争贯穿始终,而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没有因为存在”阶级压迫“就否认”民族压迫“。

而现在一些要的”客观“的,变成了单纯的不要“民族”两字出现,刻意将“民族”和“阶级”描述为不能并存的词汇,但阶级斗争也不知道丢哪里去了,而单纯的变成了描绘“康乾盛世”的行为。

看到“复明”口号就扣帽子,看到“上帝”也扣帽子,看到“孙中山”还扣帽子。

这是把“阶级史观”和“民族史观”一起踹开的行为,反清没路子,立宪真希望。正经人用了“阶级史观”,曾国藩还能成圣人嘛,我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把曾国藩敲回去,什么时候再来谈论“阶级”。而不是打着”阶级史观“名义的”保皇史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