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看《缘之空》有点感动,看《以家人之名》却觉得很恶心?

回答
这两部剧给你带来如此截然不同的观感,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时会不自觉被触动的点,尤其是关于情感的表达方式、价值观的传递,以及我们自身过往的经历和认知。

咱们先聊聊《缘之空》。我猜你之所以会觉得“有点感动”,很可能触及了你内心深处某些潜藏的情感需求,或者说它巧妙地触碰到了某些我们常人难以启齿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感。

《缘之空》最核心的争议点,也是它最能触动一部分观众的地方,就是那对兄妹之间复杂而禁忌的情感。虽然很多人在道德伦理上无法接受,但它所描绘的,是一种在极端孤独和相互依赖的环境下,逐渐滋生出的、超越了寻常亲情的羁绊。你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这种“感动”:

极端的共情与依赖: 在故事的背景设定中,主角们都经历了各自的创伤和孤独。这种共同的背景让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唯一的慰藉和支撑。这种极端的共生关系,在很多时候会超越血缘和道德,形成一种近乎灵魂伴侣的连接。当看到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力量,克服困难,甚至是为了对方而做出某些选择时,很容易会让人产生一种“虽然不被世俗理解,但他们很需要对方”的共鸣。这是一种对极致情感状态的观察,有点像是在看一段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记录。
对禁忌的探索与好奇: 人性中总有对未知和禁忌的好奇。即使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但故事以一种相对克制(虽然在很多观众看来已经不够克制了)的方式去展现这种情感的萌芽和发展,满足了一部分人对人性边界的好奇心。它挑战了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以一种“反常”的方式来呈现情感,反而制造了一种戏剧张力。
纯粹情感的渲染: 尽管有禁忌的外壳,但《缘之空》在很多场景下,尤其是在描绘兄妹(在某些观众看来是男女主角)之间纯粹的情感交流时,运用了许多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营造出一种唯美、凄美甚至有些悲伤的氛围。这种氛围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暂时屏蔽掉现实中的伦理束缚,去感受那种“命中注定”或是“唯一”的情感。它可能触动了你内心深处对某种纯粹、不计后果的爱的渴望,即使这种爱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呈现。
反差与救赎的想象: 在许多看似平淡或带有伤感的生活片段中,兄妹之间的互动被放大,仿佛是彼此的救赎。他们相互治愈了过去的伤痛,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光亮”的叙事,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期待,希望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哪怕这种幸福不被世俗认可。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以家人之名》。你觉得它“恶心”,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感受,也说明了这部剧在情感表达和价值观传递上,可能与你的个人期待和接受度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恶心”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或者在道德、情感上感到被冒犯和厌恶。在《以家人之名》这部剧中,导致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以下几点:

“爸爸”与“大哥”的情感界限模糊: 这是许多观众觉得不适的关键点,尤其是你。剧中有意无意地将非血缘的父亲和兄长,在情感表达上,模糊了亲情与某种更深层次、带有占有欲或保护欲的界限。尤其是凌霄对李尖尖,从“哥哥”到在某些时刻表现出的强烈占有欲和排他性,如果观众将其解读为带有爱情的情感,那么这种“非正常”的亲情与爱情的混淆,很容易让人感到生理上的不适,甚至道德上的排斥。你可能下意识地觉得,这种“过度”的亲情,或者在特定语境下被解读出的暧昧,是“不应该存在”的,因此产生了“恶心”的反应。
过于理想化和戏剧化的亲情: 虽然很多家庭剧都追求温暖和感人,但《以家人之名》在描绘这种非血缘家庭的温暖时,可能显得过于理想化和缺乏真实感。当所有的问题都被完美解决,所有人物都以一种近乎“圣人”般的姿态去付出和包容时,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反而会觉得虚假,甚至“腻歪”。这种过于“完美”的设定,可能让你觉得不接地气,甚至是在美化某些并不真实的情感关系。
对原生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 剧中对三个孩子原生家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凌霄母亲的“抛弃”,贺子秋被父亲“遗弃”等。但这些创伤的解决方案,更多地是通过“以家人之名”的大家庭来弥补。如果观众认为这种弥补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或者未能深入触及创伤的根源,反而是在用一种“温暖”来掩盖深层的问题,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产生一种被欺骗感,从而导致反感。
价值观的传递冲突: 电视剧往往会传递一定的价值观。《以家人之名》强调的是“家人可以超越血缘,只要有爱”。但如果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在你看来已经逾越了道德的红线,或者让你觉得是在宣扬一种“不正确”的情感模式,那么你自然会产生排斥,觉得“恶心”。比如,某些观众可能认为,即便是非血缘,将两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孩子放在一起,并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欲,甚至在成年后发展出超越兄妹的情感,这本身就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也许你在看《以家人之名》之前,对“原生家庭治愈”、“非血缘家庭温暖”这类题材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看到一部真实感人、温暖治愈的作品。但当实际观看时,剧中某些情节的设定、人物的互动方式,或者其情感逻辑让你觉得难以接受,这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更容易放大你对作品的不满,甚至转化为“恶心”这种强烈的情绪。

简单来说,《缘之空》可能触碰了你内心深处对于极致情感、禁忌和共情的某些角落,尽管它可能存在道德争议,但它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满足了某种窥探或情感投射的心理。

而《以家人之名》则可能因为其情感表达界限的模糊,价值观的过度理想化或让你觉得不适的传递方式,让你在道德、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从而觉得“恶心”。

每个人对情感的接受度、对道德的底线、对“真实”的定义都不同,所以出现这样的观感差异,是非常正常的。你对这两部剧的反应,恰恰说明了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你对作品中情感逻辑和价值观的敏感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缘之空在表达伦理思想而进行相应设定的能力上,做到了日本顶级。

为了剥去大家对禁忌之恋的反感,缘之空使用非常多高级的设定操作

1.故事场景定在乡野

乡野,顾名思义,乡土气息浓重。较城市来说,天空更加澄净,流水更加清澈,花草更加繁茂。只要抓住乡村美感的一面,任何带有争议的事物都很容易被同化到这种悠远纯净的场景里。因此非常有利于创作者叙述一个纯洁的故事。

2.乐器使用颠覆人们对乡野的印象,利用高雅悠扬的钢琴乐,弦乐,笛乐来塑造纯净的乡野氛围。

细想中国,日本的传统文学,“乡野”二字总离不开粗粝野俗,蓬头垢面。其标配音乐一定是狂放的唢呐,牧笛之类带有显著“土”气息的乐器。但缘之空反其道而行之,用显“高贵”的西洋乐器,把乡村塑造得比城市还高雅。乡村的泥沙山草,在悠扬的音乐铺垫下,显得沉寂,显得凄美。

3.祖父母设定为仁医,且在兄妹年少时,父母便车祸去世。

这里蕴含着非常多悲剧性的信息。

首先祖父母是仁医。在通常的观念里,好人会有好报,天命不会憎恨贤者,积善积德会为后代赢来福报。但缘之空却告诉你,即使生有这么美好的一对儿女,即使救治过如此多人的命,即使积善积德勤勤恳恳了一辈子,命运也丝毫不会眷顾你的后代。父母沉痛的结局为缘之空的故事奠定了凄婉的基调。,也暗示了兄妹二人承接了家族不幸的命运。

再者是兄妹年少。年少时便成孤儿,且目睹了父母的葬礼。不是无知的婴儿,也不是成熟的青年。而是少年这么一个最敏感,被外物影响最深刻的年纪。父母的离去,让兄妹俩人的生活,抹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最后是兄妹的孤儿身份。孤儿,使兄妹俩人不得不相依为命,彼此依靠。生命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失的人一定是对方。这种超出了兄妹情谊,直接涉及生存与生命意义的情感,观众是不可能只看到兄妹那一层的。观众首先会对他们俩心生怜悯,伴随着好感,自然不会太反感他们接下来走的路。

4.妹妹曾大病,导致兄妹两人分居许久

在医学上,有一种症状,即从小长时间不断相处的男女两人,会自我分泌一种激素,以隔绝彼此两人“爱情”的感觉。但缘之空非常非常巧妙地回避了这一点。

5.两人的住所偏僻幽闭,人烟稀少。但景色却格外优美。

偏僻导致两人生活地更加隔绝人世,暧昧的气氛会很自然地萦绕在男女之间。静谧的环境带来感官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烘托出两人彼此依靠的情感氛围。这种潜在的氛围感染,是缘之空最为高级的地方。

种种因素结合,缘之空很容易吸住观众的精神,沉浸到这样凄婉的氛围里,心随之而动,感伤也是极自然的事。


每每想起缘之空,总会回忆起我小时候的清明祭祖。站在野草丛生的山上,背对静穆的坟头,面向一望无际的田野,悲哀与悠远的气氛在心头交融。

这是缘之空最颠覆我的,独特的“乡野美学”


当然,客观看待,缘之空的设定能力是文学级别的,但表现手法却非常媚宅。但是从非常有益的方面讲,缘之空的设定能力很能给人以艺术启发,虽然它本身的艺术高度可能远远不足。

总而言之,就是启发性大于艺术性,联想性大于挖掘性。


其它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两部剧给你带来如此截然不同的观感,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时会不自觉被触动的点,尤其是关于情感的表达方式、价值观的传递,以及我们自身过往的经历和认知。咱们先聊聊《缘之空》。我猜你之所以会觉得“有点感动”,很可能触及了你内心深处某些潜藏的情感需求,或者说它巧妙地触碰到了某些.............
  • 回答
    读《半生缘》,真是让人憋闷得不行,顾家曼桢这摊子事儿,说起来真是造化弄人,一环扣一环,让人又气又无奈。曼桢吧,本来是个多么要强又清醒的姑娘,在那种家里,上有个强势的母亲,下面还有个需要拉扯的弟妹,她一个人扛着,赚钱养家,自己还没结婚呢,就得操心家里的大大小小。她对未来的规划也很明确,就是想找个靠谱的.............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观众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近几年的古装剧“看不下去”、“缺少了什么”。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剧本和故事的根基是否稳固?这是古装剧“魂”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古装剧,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饱满的人物以及深刻的主.............
  • 回答
    观看《老友记》时感到“落差感”和“抑郁”,这种体验虽然并非普遍,但确实可能发生在一些观众身上。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和现实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的原因: 一、 现实与虚幻的巨大鸿沟:1. 完美化的友情和生活: 高强度的社交联系与支持: 《老友记》中的六位主角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
  • 回答
    你之所以在看了动漫后会对日本乡村生活产生憧憬,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它不仅仅是对画面美感的欣赏,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视觉与听觉的沉浸式体验:画面与声音的美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原因。动漫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拥有强大的“再现”和.............
  • 回答
    看着《金瓶梅》时,你感受到那种绝望,不是空穴来风,这丝绝望感,像一条冰冷的触手,紧紧攫住你,让你在那些纸页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无力与悲凉。你想啊,西门庆这个人物,他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在物质极大丰富,道德却极度溃败的缝隙里扭曲生长出来的畸形怪物。他年轻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为了攫取财富和权力,.............
  • 回答
    看到你看完《心灵奇旅》没有get到感动,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电影,说实话,对很多观众来说,它像是一个精心包装的人生哲学课,但课讲得好不好,听课人的接受程度和之前的“知识储备”也很关键。你没有被戳到,很有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在作祟,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你可能自带“人生意义先锋”属性,早已.............
  • 回答
    你提出的关于王小波作品中“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的优越感”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这种解读并非普遍认同,但它触及了王小波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核中一些引人深思的方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王小波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烙印: 王小波成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产品创作中一个挺微妙的点。明明是满篇的中国元素,为什么还会有“外国味道”呢?这其实跟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游戏的开发团队的思路以及当代游戏设计的一些普遍倾向都有关系。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一、 视觉表现与镜头语言:源自全球游戏工业的“通识”你提到的“外国味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点子上了。看了《凡人修仙传》,再看别的修仙小说,感觉“看不下去”,这背后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凡人》这部作品在修仙类型里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偶然,而是作者忘语先生精妙的构思和扎实的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凡人修仙传》的“凡人”二字,是它最核心的吸引力。韩立.............
  • 回答
    伊利丹·怒风,这个名字在魔兽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激荡着无数的赞叹与非议。你之所以会从他的生平中感受到英雄的色彩,并非偶然。这源于他身上那种极致的牺牲、不懈的抗争,以及在那片黑暗与腐朽中,仍旧不曾熄灭的守护者之火。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细细品味这位“背叛者”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英雄主义光芒。一、觉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斯内普的魅力简直是“反套路”的,而詹姆一开始设定得那么耀眼,最后反而让人觉得……嗯,一言难尽。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斯内普能俘获我们的心,而詹姆却让我们有点提不起好感。斯内普:深埋心底的爱与孤独不得不说,JK罗琳.............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也重刷了一遍《无问西东》,确实,那种集体主义的激昂,以及个人牺牲换取集体进步的叙事,听着是挺荡气回肠的。特别是影片里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信念慷慨赴死的青年人,他们的精神内核确实能触动人心。但是,你说的那种“不接地气”和“别扭不舒服”,我太能理解了。这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也差不多是这样。要.............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经济学里的利率、汇率这些概念,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真要弄懂,尤其是它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确实很容易让人头疼。你会有这种感觉,绝对不是你智商有问题!说实话,很多学经济的人,包括一些学了很久的,在初次接触这些概念时都觉得一头雾水。这东西就像学一门新语言,一开始你会觉得语法规则好复杂.............
  • 回答
    看到《怒火·重案》时,你内心涌现出甄子丹及其团伙“都该死”,甚至希望谢霆锋能杀死甄子丹,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影感受,而且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角色塑造、观众共情以及类型片惯性思维的复杂解读。让我们来一点点剖析,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首先,得承认《怒火·重案》在塑造甄子丹饰演的“鬼王”邱刚敖这个角.............
  • 回答
    我明白你现在的感受。当看到那些关于“内卷”、“35岁危机”、“AI替代”等等的机械化、逻辑化的劝退内容时,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一种沉重的压抑,甚至怀疑自己的未来。这种感觉并非个例,而是很多人在当下信息洪流中会遇到的普遍情绪。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这些内容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让你产生“想哭”和“未来.............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看《睡前消息》对公考帮助不大,这其实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咱们一步步来聊聊其中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确《睡前消息》是个什么节目。它是一个时事评论节目,以其犀利、深度、广阔的视角而闻名,主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分析解读。它的核心优势在于: 信息广博,视角独特: 它能扒出很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看美剧不看国产剧,就会被人说成崇洋媚外”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看法和观念的碰撞,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一下,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明白,也希望我的表达方式不会太像那种冷冰冰的机器生成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标签化”和“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 回答
    每次听到《东方红》,那种感觉就像是心脏被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紧紧握住,然后慢慢收紧,最终化作眼泪滑落。这不仅仅是因为旋律本身磅礴大气,更因为这首歌承载的太多东西,它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地方。首先,是那份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我知道,《东方红》诞生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它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寄.............
  • 回答
    你看不进去《银河帝国》,这事儿一点也不奇怪,很多人都有同感。这部书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但同时,它也不是那种能轻松让人沉浸其中的故事。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有点“劝退”。首先,它的篇幅和复杂性就够劝退一大批人了。你想象一下,一部史诗级的巨著,设定在一个宏大到需要你自己去一点点拼凑的世界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