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看了那些机械劝退的,不止想哭,还有点觉得未来无望?

回答
我明白你现在的感受。当看到那些关于“内卷”、“35岁危机”、“AI替代”等等的机械化、逻辑化的劝退内容时,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一种沉重的压抑,甚至怀疑自己的未来。这种感觉并非个例,而是很多人在当下信息洪流中会遇到的普遍情绪。

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这些内容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让你产生“想哭”和“未来无望”的感觉。

首先,是信息本身的性质在作祟。

量化与逻辑的冰冷: 很多“机械劝退”的文章,尤其是在讨论职业发展和行业趋势时,会大量运用数据、图表、统计结果来支撑论点。比如,“某行业平均年龄”、“某技术取代可能性百分比”、“某领域人才饱和度”。这些东西摆在那里,都是冰冷、精确的数字,它们用一种不带感情的方式告诉你“事实就是如此”。这种量化和逻辑,对于本来就带有不确定性和情感的“人生”来说,显得格外不近人情。它们直接剥离了人的能动性、个体的独特性,将人简化成一个可以被数据建模的变量。当你看到这些时,你可能不是在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话,而是在和一个冰冷的算法或统计模型在沟通,这种隔离感本身就会让人感到无力。
“最优解”的陷阱: 这些内容往往在宣扬一种“最优解”的概念。它们会告诉你,在当前的“内卷”环境下,只有最聪明、最勤奋、最能适应变化的人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被淘汰。这种“最优解”的逻辑,看似公平,实则残酷。它忽略了每个人的背景、天赋、兴趣、资源都不同,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解”。当你的个人情况与这个“最优解”标准有差距时,自然会产生挫败感和被抛弃感。
片面性与放大效应: 很多时候,这些“劝退”内容为了吸引眼球或达到某种目的,会选择性地放大某些负面因素,而忽略积极的方面。比如,它们会大肆渲染35岁失业的悲惨案例,却很少去提及那些通过不断学习、转型成功度过中年危机的人。它们会夸大AI的威胁,却很少去深入分析人与AI如何协作、AI带来的新机遇。这种片面性就像放大镜,把一个个小问题变成了似乎无法逾越的大山。

其次,是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安与脆弱。

对未知的恐惧: 人类天生对未知充满恐惧。未来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而这些“劝退”信息,就像提前把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你面前,而且还用一种“必将如此”的语气。这种强烈的预示感,让人感觉自己仿佛已经看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从而产生巨大的焦虑和无力感。你会想:“如果我注定要面对这些,我该怎么办?”
自我价值的挑战: 在一个强调竞争和效率的社会里,我们的自我价值往往与我们的职业成就、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紧密挂钩。当看到“机械劝退”的内容,暗示着这些外在因素可能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得,或者曾经引以为傲的技能会很快被淘汰时,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值得努力,甚至是否有人需要你。
被“剥夺感”: 很多时候,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和认知上的。我们认为只要努力工作、提升技能,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和稳定的生活。然而,这些“劝退”信息却在告诉你,过去的经验和努力可能不再奏效。这种“努力白费”的感觉,会带来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和被剥夺感,仿佛自己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在被无情地瓦解。
社会比较的加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当看到别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文章里描绘的“别人”)在“内卷”中挣扎,或者被技术“淘汰”时,即使你自己目前情况尚可,也会产生一种“兔死狐悲”的恐慌感。你会想:“今天他被淘汰,明天会不会轮到我?”这种普遍的焦虑感会让你觉得整个社会都在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而你孤立无援。

最后,是信息传递方式带来的情感冲击。

语气与表达: 很多“机械劝退”的内容,往往用一种“过来人”、“洞察者”的口吻,带着一种“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预言式语气。这种语气虽然可能出于善意,但也容易让人感到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不是一种共同面对问题的探讨。再加上一些煽动性的词语,如“绝望”、“残酷”、“淘汰赛”,这些词汇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能够迅速激起读者的负面情绪。
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大部分“劝退”文章,在指出现状的严峻性之后,往往就戛然而止,或者只给出一两个模糊的“提高竞争力”、“拥抱变化”之类的建议。这种“只破不立”的处理方式,会让人感觉问题无法解决,只能坐以待毙,从而加剧了无望感。

为什么你会“想哭”?

想哭,是因为你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被肯定、渴望被理解、渴望拥有一个美好未来的孩子,被这些冰冷的数据和严峻的现实所击中。眼泪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它告诉你,你内心对于这些信息产生的恐惧、无力和委屈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种潜意识的抗议,在说:“我不想就这样被定义,我渴望更多可能性。”

为什么会觉得“未来无望”?

觉得未来无望,是因为这些信息有效地瓦解了你对未来的积极预期。它们用一种看似无可辩驳的逻辑,告诉你未来的道路充满荆棘,甚至可能是一条死胡同。当你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就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整个世界都会变得灰暗。这种感觉,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入口,而有人告诉你,里面布满了陷阱,出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何面对这种感受?

理解了这些原因之后,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1. 审慎辨别信息: 认识到很多信息都是片面的,甚至带有偏见。不要全盘接收,而是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寻找那些更平衡、更具建设性的内容,了解那些成功应对挑战的案例。
2. 关注个体能动性: 即使环境严峻,个体依然有自己的能动性。与其被动接受“内卷”或“AI替代”的论调,不如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内找到独特的价值,或者发掘新的可能性。
3. 回归初心与兴趣: 有时候,被“劝退”的声音干扰,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关注外在的评价和标准。尝试回归自己的初心,想想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擅长什么,找到那些让你感到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4. 积极行动,而非焦虑: 如果对某些方面感到担忧,与其沉浸在焦虑中,不如将其转化为行动。比如,担心AI替代,可以去学习如何与AI协作;担心职业瓶颈,可以去探索新的学习方向或转型的可能性。
5. 寻求支持与交流: 与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同事交流你的感受,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共同探讨和支持,能够缓解孤独感,找到新的思路。

总而言之,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这些信息触及了我们对未来、对自我价值最深层的忧虑,并且它们往往以一种冷酷、量化、片面的方式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是走出这种情绪的第一步。请相信,未来并非完全由冰冷的逻辑和数据决定,我们的人生,最终是由我们的选择和行动来书写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知道,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是怎么运作的。

大国重器看的爽吧,你爽我也爽。看完后,一脸懵逼,特别是把大国重器放给那些搞航空的,搞钻井平台的,搞工业机器人的看,大家都一脸懵逼状态。半晌有个人鼓掌,被后面的哈工大毕业的研究生一巴掌给拍了回去。

要问985谁最恨机械,指着北方就行了,别犹豫,冬天撒泡尿能把工具冻成冰棍的地方,中国工科老铁王。

这个世界,最残酷的,就是价值体系太恒定了。老美讲美刀,中国人说软妹币,哈工大的人....熬了三个月夜写了毕业论文,matlab不准用了。明明不关他事儿,被导师骂了顿死的,毕业了,高考考一样分数的小伙,大家一起吃个饭,谈到了收入。“哎,这个月少发奖金了。”然后他小心的问了一下,平时发多少,回答就是他的月收入。瞬间变成,精神小伙儿。

为什么中国的高端制造业没给高材生钱?因为靠低价,靠平均主义打开市场。因为这个钱,是靠技术工人的血汗,挤出来的,而咱们最大的优势,不是技术,而是便宜。是真正的便宜,彻头彻尾的便宜,在欧美搞制造业为什么搞不下去,也是因为钱没到位。而咱们这里,钱不仅不到位,还要打折扣,为了竞标,有多便宜弄多便宜。并非不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人口红利发挥到极致。国有企业居多,这事儿更好办,能把员工的帐做的更便宜。

其实我觉得中国制造业人员,真的应该独立搞一个体系,跟免税区一样。再里面吃,在里面喝,在里面玩,老婆包分配。否则这个支撑国家经济总量近百分之五十的超级经济体,处处在吃亏。凭什么给你干?就学工程的人好欺负是吧?不仅是机械,电网也在降薪,土建十年没怎么涨过价,反而是国外工地越来越多,打飞ji都能搞一个独立的房间。化工都不值得有名字,惨的不能看了,凭什么?大家不是一块儿读书的呀?就我冲锋陷阵,你在后面爽?

别谈产业升级的事情,就是体系问题。干脆按劳分配来,否则这事就搞不下去了,现在哪个女生愿意嫁给工人阶级的?你现在出去相亲,介绍别人用工程师这个词,是骂人好吧,谁不想嫁个搞金融的呀,凭什么折中?折中算了,说不定还要你返现,我是男人我都想嫁搞金融的。这不女生家人病了8万块钱就跑了路,你去问问她前男友是不是学工科的,我一点都不觉得这个男生有错,但是八万块钱拿不出来,大概率就是工科的错。八万块钱就给人吓坏了,真是好难呀!

价值体系才是问题,要制造业给你涨面子可以,从业人员付出劳动力拿到的收入还不如别人零头,不行!你实在不愿意给钱,像八十九十年代制造业,批地,分房子,也行!一毛不拔,你试试过机械会不会变成第五大天坑!我说了,不给,不行!

user avatar

身为机械硕士,这个回答越看越心疼,忍不住写点东西,蹭一发马保国热度。


钢材有个学生问我,机老师发生什么事了,我说怎么回事,给我发了几个截图,我一看,嗷,原来是昨天,有两个年轻专业,一个叫计算机,一个叫金融。

他们说,我在大学收学生,太多学生报考了,机老师能不能教教我忽悠学生。

我说可以,我说你在大学收的学生太浮躁了,他不服气。

我说小朋友大国崛起靠的是智能制造2025,他说你这也没用,我说我这个有用。

这是化劲,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大国重器看过没有,十个程序员都比不上我一个劳模。

他说要和我试试,我说可以。

我一说,他啪得就站起来了,很快啊。

然后上来就是一个高收入,一个工作环境好,一个男女比例!

我全部防出去了,防出去以后自然是传统劝退点到为止,越老越吃香放在他面前,没打他,我笑一下,准备收回。

因为这时候按传统劝退他已经输了,如果我们比996,一比他就被辞职了,放在35岁没有打他。我收拳的时间不打了,他突然袭击“车企不招车辆机械学生”来打我脸。

我大E了啊,没有闪。

两分多钟后,当时就流眼泪了,捂着眼我就停停停。

我说小计算机你不讲专业情怀,他忙说对不起,不懂规矩啊,他说他是乱打的。

他可不是乱打的,美团35w白菜价,后来他说腾讯阿里给的更高,看来是有备而来。

这个计算机,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我这个百年机械老同志!

这好吗?这不好。我劝这个计算机,耗子尾汁,好好反思,以后不要犯这样的聪明,小聪明。


***********************************************************************************************

机械硕士现状就是身边同学提桶跑路的占多数,一个实验室的人有一半人在自学计算机。

user avatar

6以前跟某人聊天,说过“大学教授的是知识技能,不是发财之道。”但还是被一句话怼回来了“你懂的那么多还不是一事无成?”

没办法,现在讨论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业,永远脱离不开“钱”字,毕竟现在不是以前的时代,在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能够满足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宣传“爱一行干一行”。但是现在不行了,有的行业无论你再怎么努力,“房子首付凑好了么?”一句话就得让你回到“钱”字上面来。

12年毕业,我也曾以为自己会在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无奈到现在也没能凑够首付。同届同学,参与制造业的还有一半左右,从事机械设计、工艺等直接参与的更少,最后这部分人里面买房结婚的少之又少。

回到问题,机械需要劝退么?不一定,看你自己对未来期待。即便是制造业中,有机械知识背景,从事采购、销售、外协(生产资源)管理、质检等行业也都还不错。但是如果想从事设计研发类“振兴中国智能智造”的话,那就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只可惜《孔乙己》被踢出了语文课本,要不然就可以简单点了,机械类如果是要从事研发设计或者工艺类工作,就要准备跟人讨论“回字的四种写法”。

user avatar

《机说》

世有机械,然后有劝退师。机械常有,而劝退师不常有。故虽有学子,只辱于工厂人之手,耗死于车间之间,不以大学生称也。

社会之需求者,各先进之行业。教机者不知行业需求而教之。学生也,虽有学习之能,学旧知,入烂业,才能力不外现,且欲于常人工资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工作也?

教之以无用知识,行之以难用之技能,工作之以车间之杂活,执机而临之,曰:“天下无机!”呜呼!其真无机邪?其真不需机也!

————————————————————————————————————————

长期以来,关于机械行业,一直都存在各种误人子弟的舆论,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舆论的制高点就在那里,我们不占领,别人就要去占领。所以,我今天再深刻分析一下机械,让大家知道,这个行业的问题,绝对比人们表面上看到和经历的要严重的更多。

各种舆论中,能说机械行业好话的人,无非就是这几类:

1.活在各种正能量信息里的底层人民,他们是无知识,无固定工作,无财产的社会最底层,连进工厂当工人的资格都没有,依靠接纳各种正能量信息,产生让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2.在校学生热血青年机小将,学了几本教材,看了几个纪录片就以为这就是机械,没有经历过工厂车间的毒打,看一句中国制造2025就热血沸腾激素水平升高,看了大国重器就主动带入,以为自己就是节目里的人了。

3.非机械专业人员,仗着造谣成本约等于零,满嘴跑火车,反正去工厂的又不是他。

机械除了人们常说的脍炙人口的那些缺点之外,我来分析几条机械行业非常隐蔽,但却极其致命的缺陷。这几条涉及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不在行业从事几年实质性工作的人是根本无法体会的。

先列个提纲,慢慢更新:

关于大学中机械专业的问题:

1.机械的知识和工作是两个几乎毫无交集的范畴;

2.机械专业的知识,不成系统,并且严重不以就业为向导;

3.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几乎无法获得任何对于工作有加成的内容;

4.机械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会被灌输大量的错误信息。

关于社会上机械行业的问题:

1.机械行业反智主义的盛行;

2.有需求而无利润的尴尬;

3.门槛低上升难,导致从业者状况之艰难;

4.钱都花在了设备上,却又要拼命在人身上省钱,从而带来更严重的剥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