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赤壁之战孙十万那么多人为什么要和刘备结盟?那时候的刘备不是只有二三万兵马吗,还是说看上关张赵了?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

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胁

孙权与刘备结盟的首要且最直接的原因,是共同面临着曹操南下统一中国的巨大威胁。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势力如日中天,北方尽归其数。他雄心勃勃,下一个目标自然是占据荆州,然后渡江南下,吞并孙权所在的江东。

当时的荆州刺史刘表虽然号称拥兵七八万,但其本人老迈,继承人刘琦和刘琮都非庸主。曹操轻易地攻占了荆州,并顺势接收了刘表的部分残兵和水军,实力大增。这使得曹操的兵锋直接压到了孙权的门户——长江南岸。

从地理位置上看,江东地区东临大海,北隔长江与曹操的荆州势力相望。长江是天然的屏障,但曹操拥有强大的水军,这使得江东的战略形势极其严峻。孙权年轻,根基尚浅,虽然江东有孙坚孙策打下的基业,但面对北方庞大的军事机器,独自抵抗,胜算渺茫。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必须找到盟友,共同对抗曹操。而当时在荆州地区,最有实力且具有抗曹意愿的,除了刘备,几乎没有其他人选。刘备虽然兵少,但他有曹操派遣追杀的心理包袱,更有在荆州积攒人脉的企图。更重要的是,刘备坚决抵抗曹操的态度,与孙权的需求是高度契合的。

二、军事战略上的“唇亡齿寒”:各自的考量

结盟并非单方面的施舍,而是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

孙权的战略: 孙权的目标是守住江东,并伺机发展。他深知,如果曹操先吞并了荆州,然后顺流而下,江东将面临灭顶之灾。虽然他拥有十余万水军,但长期对抗曹操庞大的陆海军,消耗巨大,胜负难料。与刘备结盟,可以将前线战场设在长江北岸,由刘备抵挡一部分曹军的攻势,为孙权争取集结兵力、训练水军的时间,并且能够利用荆州的地理优势,对曹军造成牵制。简单来说,就是让刘备充当第一道防线,为孙权争取缓冲和准备的时间。

刘备的战略: 刘备虽然兵少,但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绝不可能向曹操投降。在长坂坡惨败后,刘备失去了在荆州的立足之地,他急需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和发展力量的平台。当时,刘备最理想的去处便是荆州,因为荆州水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可以用来招兵买马,恢复元气。然而,荆州已被曹操占据,刘备的希望渺茫。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成为他唯一的希望。孙权掌控着江东,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如果孙权愿意支援刘备,那么刘备就有可能在荆州站稳脚跟,甚至窥视整个荆州。

因此,孙权与刘备的结盟,是“唇亡齿寒”的战略体现。曹操若先灭刘备,下一步便是吞并荆州,进而攻打江东;反之,若孙权坐视刘备被灭,自己也将很快面临同样的命运。所以,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联合是双方唯一的理性选择。

三、权力制衡的考量:避免一家独大

尽管孙权兵多,刘备兵少,但孙权在决策时,也并非简单地认为刘备微不足道。

曹操的力量过于强大: 曹操倾全国之兵南下,动员兵力可能超过百万(虽然实际参战兵力有争议,但其战略规模是巨大的)。在这种压倒性力量面前,任何一个政权单独对抗都显得脆弱。孙权虽然兵精,但数量上仍然是劣势。如果独自一人面对,即使能守住江东,付出的代价也将是惨重的,甚至有被曹操的庞大人口基数和物质资源拖垮的风险。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和政治号召力: 刘备虽然兵少,但他有着“汉室宗亲”的身份,这在当时仍然具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他能够吸引一部分反对曹操统一的力量。如果孙权拒绝与刘备结盟,转而投降或与曹操进行某种妥协,那么刘备可能会成为汉室复兴的旗帜,集聚天下反曹势力,这对于孙权的江东政权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孙权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与自己保持盟友关系、但又不会对其统治构成直接挑战的刘备。

通过与刘备结盟,孙权可以:

1. 分散曹操的注意力: 刘备在荆州正面牵制一部分曹军,为孙权分担压力。
2. 形成联合阵线: 共同抵抗曹操,增强整体实力。
3. 维持一种相对平衡: 避免曹操完全压倒自己,也避免刘备过于弱小而无法构成有效的牵制力量。通过支持刘备,孙权希望能够在战后,与刘备一起瓜分荆州,或者至少能确保刘备不会成为其直接的竞争对手。

四、关于“看上关张赵”的说法

说孙权结盟“看上关张赵”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绝不是主要原因。

关张赵确实是名将: 关羽、张飞、赵云这几位猛将,在当时的战场上确实是顶尖战力,他们的勇武和战术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孙权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自然也清楚这几员将领的价值。在赤壁之战的战略部署中,他们无疑是刘备军中的骨干力量,其作战能力对战胜曹操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仅凭武将不足以支撑联盟: 然而,军事联盟的建立,是基于国家和政治层面的考量,而不是仅仅因为几员勇将。孙权有十余万大军,精兵强将也不在少数,例如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都是一流的将领。他不需要通过联盟来“得到”关张赵,他真正需要的是刘备提供的战略配合和政治上的稳定力量。

孙权的策略大师: 鲁肃在促成孙刘联盟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鲁肃的战略眼光深远,他清晰地看到了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向孙权提出的“榻上策”,明确指出了孙权应当先据荆州,再图江东,而联合刘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这表明孙权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分析,而非单纯的看中几位将领。

总结:

赤壁之战前,孙权之所以选择与兵力远逊于自己的刘备结盟,是基于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

1. 生存的需要: 曹操南下,对孙权的江东政权构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胁,联合刘备是共同抵抗的必然选择。
2. 战略的互补: 刘备在荆州前线的牵制,为孙权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3. 政治的考量: 避免曹操一家独大,同时维持与刘备的盟友关系,为未来的区域格局留下可能性。
4. 共同的利益: 双方都希望阻止曹操的统一,并在战后能够从中获益。

虽然关张赵等猛将的价值不容忽视,但他们只是联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结盟的主要原因。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是一场在生死存亡关头,基于现实利益和长远战略考量的政治军事合作,是那个时代最符合双方利益的最佳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很多人把数百艘船水军万余人看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比如 假设五百艘船 每船坐二十个人 不是就能有一万人了吗?所以数百艘船一万人可行

这就好比 我看着地图画条进军路线 我的部队就能按时从A地抵达B地 可是很多问题你可能都不知道 比如某座桥被毁了 必须搭建浮桥 比如 粮草不够必须就地筹集

关羽的水军是完全独立与刘备的其他部队行动的 在数天的行军内从汉水顺流而下到江陵 粮草 武器都必须装在船上 还有各种物资 一句话 关羽的水军必须在搭载能够自给自足的物资的情况下出发 数百艘船是无法满足万人规模的需求的 请记住 这数百艘船可不会全是可以搭载几十个人的大船

汉代的大船搭载能力有多少?给个例子感受一下

【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征侧余党都羊等】



关羽【船数百艘】有一万人?

【九州春秋曰:馥遣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强弩万张屯河阳。浮等闻馥欲以冀州与绍,自孟津驰东下。时绍尚在朝歌清水口,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馀人,整兵鼓夜过绍营,绍甚恶之。】你相信冀州牧韩馥有水军一万人?和陆军一样多?

【祖遣太子射船军五千人助勋。策复就攻,大破勋。勋与偕北归曹公,射亦遁走。策收得勋兵二千馀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孙策缴获敌军船千艘 问敌军兵力大约几万?

【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杀死三万 缴获六千艘 问六千艘船坐了多少人?十几万?

【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数据水分不讨论 如果数百艘坐一万人

缴获一万艘才斩首四万?

【船数百艘】的水分有多大?一两个人乘的小舟也是一艘 二三十人的战船也是一艘

刘备主力是陆军 能有几艘战船?关羽水军不但要载人 还要载物 不然中途就要饿死 关羽水军能有多少?

【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排除刘琦的军队 关羽的水军就是这么多人了


如果不与荆州的抗曹派联合 孙权就没有名义加入战争

狭义的赤壁之战开始于曹操对江夏郡的征服战役

而江夏郡属荆州 不是孙权的地盘 荆州与孙权还有仇

不联合 如何作战?荆州抗曹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刘备

仅仅这份名义就比刘备的几千残兵败将还要有价值

何况还有刘琦的一万江夏驻军


最后再说一点 有人说鲁肃的【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是因为当时没有关羽的水军 我就笑笑

【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

【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

【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適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关羽水军的路线有两种可能

一 关羽的水军和带着百姓的陆军速度一样 同时出发居然同时到达当阳

二 关羽的水军在前往江陵的路上又折返在当阳碰上了刘备的败军

但无论如何 鲁肃在当阳见到刘备 关羽也在当阳或者说汉水上见到刘备 问鲁肃见没见到关羽的水军?

鲁肃原本的目标是与荆州结盟 其目的地是襄阳 坐船必定是走汉水 关羽水军就在汉水上

问鲁肃可能不撞见关羽水军吗?

即使鲁肃脑抽 到了南郡突然决定要锻炼身体 弃船走路 走到的当阳郡

之后 鲁肃和刘备一起到的夏口 在前往夏口的过程中 鲁肃不知道关羽水军的存在?瞎了?刘备坐的船就是关羽水军的

user avatar

几千人马个锤子啊!吴粉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是吧?这年头学会独立思考以及保留意见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要有求知求真的探索精神。(更新一下,有人还觉得我张口闭口吴粉不合适,那麻烦你们去其他论坛看看吴粉的双标搞笑言论好不?看看我是不是在扣帽子?就连知乎都有很多双标言论好吧!)

言归正传。吴粉口中所谓的刘备军不当一校只不过是在当阳见到的场景,结果吴粉拿这个去论证刘备军只有几千人也是挺可笑的!自己都能把自己的脸给抽肿了!这帮人从不看书只知道跟风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只有僻吃!

《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三国志鲁肃传》: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

而刘备+刘琦当时的总兵力是多少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有没有吹牛呢?我看没有,因为还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有那么多水军。

《三国志关羽传》:(刘)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適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三国志先主传》: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汉末三国的战船少说也能坐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几百条船连一万水军都坐不了?而且根据中括号部分来看,关羽早就带水军走远了,没和曹操军交手,保存了兵力。

至于孙权为啥要联盟呢?原因很简单,孙权独木难支。而且孙权内部药丸党带路党很多。多一点人抵抗何尝不是件好事呢?

《三国志程昱传》: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三国志朱治传》: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

《三国志孙辅传》: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

《典略》:(孙)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行人以告,权乃还,伪若不知,与张昭共见辅,权谓辅曰:"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辅云无是。权因投书与昭,昭示辅,辅惭无辞。乃悉斩辅亲近,分其部曲,徒辅置东。

《三国志鲁肃传》: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三国志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这里再分析一下程昱说的孙权“未为海内所惮”吧,孙权想要出兵抵御曹操不仅得依靠拥有私人部曲的江东诸将配合,还需要江东大族愿意出钱出粮,而曹操大军压境,很多人是不愿抵抗的,参考孙辅、孙贲他们,如果没有外援,孙权能不能凑到足够的军队也是个问题。孙权对周瑜说的“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就足够反映出很多问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调动军队需要时间,又需要各级部门配合,还需要基层控制力足够强,所以5万人一时难以抽调。参考五代十国李从珂10月下诏北方全国动员,还是按照7户出1兵的标准,到11月,由于时间太短+基层执行不力,就聚集5000人,马2000匹,还闹得“民间大扰”。

连孙权的亲戚都想当带路党,孙权这时候还能抽出多少兵力呢?还有多少人愿意配合呢?没有刘备的兵马,孙权有没有信心抵抗都两说呢!而且即便孙权独自打赢了赤壁之战,南郡之战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把南郡和荆南4郡都拿下。这种的话赤壁之战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因为曹魏依旧可以在上游恶心东吴,并且按照贾诩的设想去做,去发展荆州巩固内政。

《三国志吕蒙传》: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

这还只是打一个郡就兵力不够了,那么打5个郡呢?(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兵力不是更加分散吗?不怕打到一半荆南的魏军集结起来堵东吴的后路,爆东吴的菊花?不怕荆南和曹仁两面夹击周瑜程普吗?

这里再给题主解释一下一个误区,由于受演义以及游戏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荆南4郡的太守们是4个独立的小诸侯,实际上他们除了武陵太守金旋,其他3个太守都是跟着刘琮投降曹操的人,也就是说韩玄、黄忠他们都曾经是曹操的手下。证据如下:

《三国志黄忠传》: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刘)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

刘备如果不把荆南打掉,东吴其实挺危险的。不说百分之百拿不下南郡吧,最起码难度会加大吧?(荆南的兵可以进入江陵城内)

荆南不管是不战而降?还是被刘备打服的?都无法抹杀刘备方的功绩,因为就东吴那点人手,想让荆南守军害怕他们,然后不战而降,可能吗?只有孙刘一起施压,孙刘分工合作,才能迫降部分荆南守军。否则刘巴直接到荆南喊话,给你来一句:“荆南的同志们不要怕,曹丞相从北方调的援军很快会来的,你们好好反击敌人的话,到时候荆州保住了朝廷重重有赏!”,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好玩了。

而且曹操除了想招呼南郡南面的军队攻击孙刘,还从北面派出了援军,然后这些援军大部分都被关羽拦下了。关羽拦截曹魏援军的行动,俗称:“绝北道”。

《三国志魏书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三国志文聘传》: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三国志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

《三国志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如果没有刘备刘琦的军队,那么周瑜程普将面临曹魏三个方向的夹击!当然,这条定律其实反过来对季汉也成立,赤壁南郡能够打赢是孙刘联盟共同努力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只是我不懂为什么吴粉总是觉得刘备方可有可无?全程蹭功劳捡漏?



六郡八十一州?《三国演义》看多了?这年头想撕逼得把基本的行政地理划分制度给搞清楚吧?东汉只有东汉13州,没有什么江南81州,谢谢。而且通过两汉几百年漫长的演变,州比郡大一级,谢谢。(州原本是监察单位,不是行政单位)

《后汉书郡国志》:右扬州刺史部,郡六,县、邑、侯国九十二。


又看到一位大仙在作妖,这位大仙真是诠释了什么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来来来,大家看看这位大仙怎么说的?

你自己贴史料前麻烦看一眼好吧!《后汉书马援传》那么大个“战士”看不见吗?东汉时期战士和辅兵明显是分开计算的好吗!关于辅兵的史料我这里也有一条:

《后汉书岑彭传》:彭与吴汉及诛虏将军刘隆、辅威将军臧宫、骁骑将军刘歆,发南阳、武陵、南郡兵,又发桂阳、零陵、长沙【委输棹卒,凡六万余人】,骑五千匹,皆会荆门。吴汉以三郡棹卒多费粮谷,欲罢之。彭以蜀兵盛,不可遣,上书言状。

再来看看他的高论,什么叫冀州牧韩馥不能拥有1万水军?合着在你眼里只有南方政权才能拥有水军?

司马彪《战略》:太和六年,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陆道,并攻辽东。

至于为什么和陆军一样多?原因很简单,因为陆军上船了,汉末三国哪有什么固定的水军?水军就是步兵上船罢了,直到唐代都没有完全固定的水师,南北水军的区别在于:训练到不到位?有没有形成水面战斗力?(包括船的形制体积)。韩馥前面要渡过黄河讨伐董卓,有造船的需求,有船并不奇怪。

常大仙:祖遣太子射船军五千人助勋。策复就攻,大破勋。勋与偕北归曹公,射亦遁走。策收得勋兵二千馀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孙策缴获敌军船千艘 问敌军兵力大约几万?

另外常大仙能不能告诉我,你的数学是谁教的?体育老师教的吗?你这数是怎么算的?嗯?在你眼里1000艘船只能坐5000到7000人?然后一艘船只能坐5到7个人?刘勋那里只是被抓的人有2000,那么刘勋其他军队呢?逃散的呢?被杀的呢?被刘勋带去投曹的呢?而且这1000艘船里不一定只有刘勋的船,可能也有黄射的船。

常大仙:【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杀死三万 缴获六千艘 问六千艘船坐了多少人?十几万?

《江表传》:勋与偕北归曹公,射亦遁走。策收得勋兵二千馀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

《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刘)虎、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

首先这条记载本身就有问题,刘虎韩晞这里是5000人,而《吴录》说孙策一共干掉对面3万人,就姑且把多出来的人算到黄祖本部里吧。但是我挺好奇孙策干掉那么多人是怎么没有占据江夏的?这种战损别说占领江夏了,就算过了江夏境地也能有一堆望风而降的。汉末三国死3万人是什么概念?于禁被关羽抓了3万人,还不包括淹死战死的人,然后就打出了一个威震华夏,搞得曹操差点迁移了汉都,这刘表的军制军纪不比曹操的强啊!(去读读曹操的军令就知道了),曹操都受不了这种级别的战损,更何况刘表呢?9年后的石亭之战只损失了万人,损失人数只有襄樊战役的三分之一,结果直接动摇了东南的攻防态势,一年后孙权称帝;到了洮西之战的时候军制更加完善吧?结果王经被姜维干掉了万人,加上其他类型的损失可以达到数万人,就搞得邓艾差点放弃凉州了。而黄祖刘虎这里损失3万人怎么江夏依旧岿然不动呢?《吴录》的这条记载有问题你都用,能证明什么呢?你在虚假信息的基础上能得出真实信息?

捎带说一句,战船的体积很大,你一船就坐5个战兵,这是打仗还是送人头?你说一艘战船只能坐这么点人,这是想黑造船的工匠学艺不精?还是想黑配置战船的指挥官是逗比?

你引用的那条洞口之战的史料是有问题的,曹丕伐吴除了初期的战绩能看,其他时间段都是在吃瘪,结果曹丕怎么说的?“我之所以不灭了孙权,是因为我和商汤一样有好生之德,故意放过孙权”,曹仁明明被朱桓俘斩3000人,结果曹丕说曹仁俘虏了东吴万人,所以你觉得这种吹牛式的记载有多少可信度?

《魏书》载丙午诏曰:"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昔周武伐殷,旋师孟津,汉祖征隗嚣,还军高平,皆知天时而度贼情也。且成汤解三面之网,天下归仁。今开江陵之围,以缓成死之禽。且休力役,罢省繇戍,畜养士民,咸使安息。"

还有我不懂你说的“刘备主力是陆军”出自哪本秘史?从先主先后屯兵的地点来看,刘表刘备从攻势转变成了守势,先主有那么多战船很正常。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公元201年)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公元208年)

新野在北面,樊城在南面,樊城更靠近汉水,而樊城襄阳之间来往是要路过汉水的,所以需要大量战船。


常大仙:【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排除刘琦的军队 关羽的水军就是这么多人了

常大仙能不能再逗点?你引用的这条记载早就被古人否定了,并且写在裴注里,否定的这个人还是著名季汉黑孙盛,你引用一条有问题的记载只能说明你非()即()。

以上为填空题。而孙盛的话我也给大家贴出来吧。

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我是不懂为什么有人数学和这么差?还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糊弄谁呢?并且我不懂这么费尽心思黑刘备人数少是几个意思?刘备只用那么兵力击败曹操并且收取荆南,敢问您是在黑曹操还是在黑黄忠?我都不敢吹刘备用几千残兵败将干了那么多事好吧!

user avatar

在没有赤壁之战前,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北方的公孙瓒被袁绍灭了,陶谦、孔融、吕布、刘备、袁术、张绣地盘全部被曹操收编,北方的袁绍和曹操展开决战,曹操以弱胜强,官渡大胜,北方一统。

西北的马腾、韩遂表示对曹操的臣服,张鲁地盘狭小、刘璋安于享乐,没有过作战经历。南方最大的代表刘表病死,刘综投降,荆州大半落入曹操之手。

那么当时孙权手下的智囊团、士大夫、世家们只要还带脑子的都可以做出一个结论:

东汉末期以来的乱世要结束了,天下大势尽在曹操手中,曹操一路以来所向披靡,又有天子诏书,名正言顺,北方英豪已经全面臣服曹操,而南方的门户已经大开,荆州投降了,曹操可以从北方的陆路、荆州的水路齐头并进包围东南的孙家政权。


所以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要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实际上,孙家地盘的这些领主们、知识分子们都不傻,他们都看到曹操已经有一统天下的势头了,孙家年轻人不是对手,孙权没打过仗,不过是个靠祖荫庇护的富二代罢了,而曹操是戎马一生,纵横战场几十年的军事家,经验老道狠辣,荆州一降,孙家小子败象已显,我们如果这时候再不投降曹操,就变成了49年入国军,等到了东汉时代结束,曹家开立新王朝新时代,我们这些小贵族就成了最后一批曹操要挪开的绊脚石,在乱世结束,和平年代开启前,最后一批负隅顽抗的傻逼,我们荆州的同行照样官运亨通,而我们成了被牺牲的倒霉鬼。

这么想的世家、知识分子绝对是当时孙权手下的主流,在赤壁之战前,全世界的分析师、谋士、战略家都不会想到未来会天下三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要想打这场仗,想协调手下一大批的投降派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孙权连主战派的周瑜都会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主战,那个时候除了鲁肃,孙权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立场站在他这一边的大族。

所以孙权必须要对手下和孙权治下的东南百姓建立起抵抗的信心,不能让吴国的将士还没开战就投降一大片,一打仗兵败如山倒。而建立这个信心的方法就是引入一个强大的盟友,虽然孙权没有作战经验,但这个盟友和曹操同样身经百战,这个盟友现在地盘不多,但是手下能征惯战的将士很多,甚至不弱于曹操手下的夏侯惇夏侯渊,关羽张飞皆是江湖有名的万人敌,而该盟友手下的谋臣诸葛亮也是天下奇才,敢一人过江舌战群儒。而这个盟友立场非常坚定,他的立场在荆州带着百姓逃亡也绝不降曹的时候证明过了,火烧博望坡,逼退夏侯惇,再加上和曹操多年来的作战,早就证明了其军事才能,更有荆州长子刘琦和部分荆州豪族的帮助,可以在东吴之外建立起军事上的屏障抵挡曹操。

有了这个主战派的盟友刘备,无论在反曹的道义上,反曹的实力上,反曹的心理上,都给予了东吴主战派注入一剂强心针。大家看到刘备这个老兵油子还带着几万兵马负隅顽抗等待翻盘,身边有着关羽张飞万人敌和谋士无双的诸葛亮还在辅佐,那说明曹操还没有胜利,我们东吴还有机会。败了无数场跑到南方的刘备还没言败呢,我们地盘大得多,兵多得多的东吴怕什么,跟他曹操干一票!


如果没有刘备这样的反曹核心活着,孙权的主降派光是内斗,就能在曹操八十万军队下江南开战之前,耗光自家所有的实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赤壁之战,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战役,孙刘联军的胜利,很多人会觉得是历史的必然,是那个时代下军事天才们碰撞出的璀璨火花。但如果稍加审视,你会发现,这场胜利,在某些方面,确实像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意外”,或者说,它并没有完全遵从那个时代看似更“顺理成章”的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在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其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要衡量“先主”(即刘备)在此役中的功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史实和战略背景来理解。总的来说,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联盟者和战略策应者的角色,虽然在军事主导权上不如孙吴,但其政治和战略上的贡.............
  • 回答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而鲁肃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一、 坚持孙刘联盟的战略方向,抵御曹操南侵的关键推动者: 深刻洞察曹操的野心: 曹操在北方统一之后,虎视眈眈南方,其兵锋直指江东,意图彻底统一天下。鲁肃是东吴为数不多能深刻.............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溃败,与其说是单一的“东风”或“瘟疫”所致,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东风和瘟疫恰恰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催化剂。我们先谈谈“瘟疫”。在当时的条件下,疾病的传播和影响是巨大的。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士兵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长期作战的疲惫,很可能导致了疾病的蔓延。史书上提到曹操的军队.............
  • 回答
    赤壁之战,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一役,也是曹操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挫折。在那风云激荡的时刻,曹操阵营中,除了身处前线的曹操本人,还有几位重量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当时又在忙些什么?又给曹操提出了哪些高见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荀彧:镇守后方,心忧前线首先说说荀彧。此时的荀彧,已经.............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孙刘联军的强大,更在于他自身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内部隐患。如果非要找出“关键点”,那便是他 低估了长江水战的复杂性,同时又因为轻敌和不了解南方的特殊环境,导致了连锁反应的崩溃。咱们把这摊子掰开了揉碎了讲讲:1. 战略上的冒进与傲慢:一统天下的急躁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赤壁之.............
  •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输”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输赢”的定义,以及这场战役的长期影响。如果我们将“输”简单理解为“战败且主力覆灭”,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显然是对曹操极为不利的。然而,如果从更宏观的战略和政治角度来看,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役本身的进程,以及为什么.............
  • 回答
    谈到赤壁之战,人们最先想到的莫过于那场决定三国鼎立局势的关键战役。而“赤壁”二字,更是这场战役的代名词。那么,这令人遐想万千的“赤壁”到底在今日何处?这其实是一个颇有些复杂,但又充满历史趣味的问题。简单来说,今日的“赤壁”通常指的是湖北省咸宁市的赤壁市(原蒲圻县)。这是目前学术界和官方认定的主要地点.............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战略意图,并非是简单的“一统天下”,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横北方多年,在统一北方后,胸中燃烧的,一场试图终结分裂,巩固霸权的宏大计划。要细说这背后的盘算,得从几个层面层层剥开:一、 北方已定,南方是必然的下一步棋首先,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解决了最大的对手袁绍,又平定了袁尚、袁谭兄.............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惊天动地的大战,其中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而说到联军的统帅,那问题就有点意思了。严格来说,赤壁之战的联军并非只有一个“正统”的统帅,而是以 周瑜 为实际上的军事总指挥,同时 刘备 也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治和战略的层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我们回顾这场波澜壮阔的较量时,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常常浮现在脑海: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兵强马壮,而孙刘联军无论从兵力、粮草还是地利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周瑜和诸葛亮,尤其是周瑜,这位联军的实际主帅,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火攻?这其中,绝非简单的“巧合”.............
  • 回答
    说起赤壁之战,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周瑜,觉得他指挥若定,用火攻大破曹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这话没错,周瑜绝对是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没有他,这场仗很难想象会是那个结果。不过,赤壁之战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一场精心策划、多方协作、甚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胜利。要说主要功劳,我.............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如果历史的车轮偏转,让曹操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那么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日子究竟会更好还是更坏,这实在是一个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曹操获胜的局面。曹操统一北方的成就已然斐然,他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他的统治风.............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战略、战术、政治、地理、以及对手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1. 速战速决的急躁心态与战略目标模糊: 统一全国的急迫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场仗啊,发生在公元208年,具体地说是在长江边的赤壁(今湖北嘉鱼县附近)。当时,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想要一举荡平东吴和刘备的联合势力,统一天下。这事儿要是放到一般人.............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