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赤壁之战主要功劳在于谁?

回答
说起赤壁之战,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周瑜,觉得他指挥若定,用火攻大破曹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这话没错,周瑜绝对是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没有他,这场仗很难想象会是那个结果。

不过,赤壁之战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一场精心策划、多方协作、甚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胜利。要说主要功劳,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广一些,看看在周瑜的宏大计划背后,有哪些关键人物和因素在起作用。

周瑜:当仁不让的帅才

首先,周瑜的功劳绝对是定海神针。作为东吴方面无可争议的总指挥,他肩负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内部也有主降派的杂音,周瑜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力排众议,主张抗曹: 在诸葛亮到来之前,东吴内部就存在“降”与“战”的巨大分歧。以张昭为首的许多老臣主张投降,认为东吴无法抵抗曹操。周瑜顶住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以坚定的姿态力主抗战,这是他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贡献。没有他这个主心骨,东吴可能就直接献城投降了。
高瞻远瞩的火攻策略: 当孙权决定抗曹后,周瑜制定了以火攻为核心的战略。曹操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船只连横,非常容易受到火攻的威胁。周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并精心策划了这场火攻。
严密组织和执行: 火攻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周密的部署。周瑜亲自调集兵马,安排黄盖诈降,设计连环船,调配火攻所需的物资,以及关键时刻的指挥调度,这些都是极考验指挥官能力的。他的军事素养,在这一系列操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诸葛亮的“借”: 周瑜虽然有火攻之计,但缺少应对北方箭术高超的士兵,需要大量的箭。这个时候,他“借”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功。有人会觉得这是诸葛亮的神来之笔,但从周瑜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灵活性。他知道如何利用诸葛亮的才能来服务于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巧妙地利用了“借”字,既完成了目标,也维护了自己的威望。

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囊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诸葛亮。虽然他在赤壁之战中的角色更多是作为说客和辅助者,但他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促成孙刘联盟: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在东吴成功地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这是赤壁之战得以实现的前提。曹操当时占据绝对优势,如果刘备和孙权不能结盟,各自为战,只会落得被逐个击破的下场。诸葛亮以其超凡的口才和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分析,让孙权看到了联合抗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让孙权下定了决心。
“草船借箭”: 这是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功劳。在东吴急需箭矢的情况下,他利用大雾天气,用草船成功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余支箭。这批箭矢不仅解决了东吴军队的燃眉之急,也直接影响了火攻的成功率。
“借东风”: 赤壁之战中,天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在当时,北风呼啸,对火攻极为不利。诸葛亮却算准了隆冬时节会有东南风,并成功“借”来了东风,为火攻的实施创造了绝佳条件。这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神话,但结合当时的地理和气候知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即便有夸张成分,也反映了诸葛亮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利用。

黄盖:甘愿受罚的勇士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虽然不如周瑜和诸葛亮那么“高大上”,但他的牺牲精神和实际行动,是火攻计划能够实施的关键一环。

“苦肉计”的执行者: 为了让诈降计谋显得真实可信,黄盖甘愿承受周瑜的“重打”军法,被打得皮开肉绽。这种牺牲精神,极大地迷惑了曹操,让他相信了诈降是真的。
亲临前线指挥火攻: 在火攻的关键时刻,黄盖率领着自己的亲兵,亲自驾船冲向曹操的船队,点燃火种,完成了火攻的最后一击。他的勇猛和决心,是整个火攻计划成功的保障。

甘宁、凌统、太史慈(虽已故)、周泰等东吴将领:浴血奋战的战士

赤壁之战并非只是一场火攻,在火攻前后,双方也有激烈的陆地和水上交战。东吴的众多将领,如甘宁、凌统、周泰等,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孙刘联军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他们没有像周瑜那样制定战略,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运用智慧,但他们是用血肉之躯在为胜利拼搏,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孙权:英明的君主

最后,我们不能忘了孙权。作为东吴的君主,他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知人善任: 孙权能够看重周瑜的才华,并放手让他去指挥,这是他英明之处。在危难时刻,他信任自己的将领,支持周瑜的主张,没有被内部的杂音所干扰。
下定决心抗曹: 面对强大的曹操,能够下定决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政治远见。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投降,一切都无从谈起。

总结一下,赤壁之战的功劳,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人。

周瑜是无可争议的 总指挥和军事战略家,他是整场战役的核心。
诸葛亮是 关键的促成者和智慧的提供者,他促成了联盟,并贡献了重要的战术支持。
黄盖是 关键的执行者,他的牺牲精神和实际行动确保了火攻计谋的成功。
其他东吴将领是 忠诚的战士,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东吴的疆土。
孙权是 英明的决策者,他提供了战略方向和支持。

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 周瑜的军事才能,诸葛亮的政治智慧,黄盖的牺牲精神,以及无数东吴将士的英勇作战,再加上孙权这位君主的信任和支持,共同铸就的辉煌。

如果一定要说“主要功劳”,那周瑜的 军事指挥和战略定力 确实是奠定胜利的基础。但没有诸葛亮的 联盟促成,周瑜再有能耐也无法独立对抗曹操;没有黄盖的 苦肉计,火攻可能就无法奏效;没有孙权的 支持,周瑜的计划也无法得到实施。

所以,与其说“主要功劳在于谁”,不如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 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而周瑜是其中最闪耀的那个核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说历史,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是各有功劳,从军队占比上,显然是东吴功劳更多,但水战用的是船,关羽有数百条船,所以双方都离不开谁,下面说一下赤壁之战的过程:

  • 208年7月,曹操南下,听从荀彧建议,以轻兵快速强行军,走宛城、叶县方向。
  • 208年8月,刘表病死,刘琮在襄阳继位,刘备屯樊城。
  • 208年9月,曹操秘密行军700里,抵达新野,刘琮向曹操乞降,而刘备决定放弃防守襄樊。

赤壁之战前的关键点来了,刘备没有接受诸葛亮建议,放弃以关羽水军封锁汉水,而是从樊城渡过汉水,往南撤退,沿途十余万民众陆续跟随,刘备派关羽以数百条船,先走汉水开往江陵。可惜刘备兵败长坂坡,遇上鲁肃后,又和关羽水军在汉津汇合,然后又遇上江夏刘琦1万人,一起改走夏口。

刚才说的关键点,樊城旁边就是治水军的邓塞,所以关羽把汉水水军,数百条船打包带走了。刘备撤往夏口,又进驻樊口,派诸葛亮和孙权联合,孙权拿出3万人,孙权、张昭1万人进攻合肥,而周瑜、程普各1万人,与刘备、关羽水军1万人,一起前往赤壁(不考虑刘琦是否参战)。

  • 208年12月,孙权前往合肥,而曹操率军从江陵出发,至巴丘时,听闻合肥有事,派张喜率千骑援救合肥。另一方面,曹操从襄樊派水军,走汉水,前往夏口,绕道孙刘联军的后方。

好了,这里就要呼应前面所说关键点了,先前关羽把襄樊水军打包带走了,按《英雄记》襄樊曹军在短时间里,只能作“竹椑”乃“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而周瑜派遣“轻舸百艘”,火烧“竹椑”(曹操走长江,水路并进,不可能没船,应是襄樊无船,赤壁无船可能是误记)。

就此在汉水方向,周瑜以百余艘船烧了汉水方向的曹军大量“竹椑”。但在赤壁方向,面对战船“乃以千数”的曹操水军,孙刘联军初战获胜,而周瑜麾下黄盖建议火攻,但要火攻烧船,东吴可能出现了船只不足的情况。

《周瑜传》提到黄盖“取蒙冲斗舰数十艘”,而《江表传》却提到黄盖“取轻利舰十舫”,面对曹军庞大的船只数量,黄盖以10艘船当做烧船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参考1949年渡江战役,南渡长江需要很多出江口,所以曹军“乃以千数”的船只也不可能放在一个渡口,必然分散在数个渡口,甚至数十个渡口,黄盖10艘船可能只能顾及一个出江口。

当联军进攻赤壁对岸的乌林的曹操水军,关羽的数百条战船就会发挥作用,《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孙盛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都以刘备作为孙刘联军在赤壁的代表,可见刘备参战是必然的,关羽数百条船可以弥补东吴船只的不足。

曹军从赤壁败退,转进巴丘,疫病大规模爆发,曹操哀叹郭嘉后,被迫把剩余船只烧了,往北改走陆路,但巴丘以北就是云梦泽,曹操踏进后就迷路了,只能摸索着走华容道,退往江陵。

在合肥方向,孙权进攻合肥,而张昭越过合肥,进攻淮河南岸的当涂县。与此同时,曹操派遣的张喜率领千骑援救合肥,经过汝南地界时,疫病传染,军队动不了。扬州别驾蒋济放出谣言,号称援军为步骑4万,已抵达距合肥300多里的雩娄县,孙权、张昭不过1万人,听闻后撤退了。

209月年初,赤壁之战过程至此结束,紧接着就是南郡之战(注意,208年有闰月,为闰12月)。

孙刘联军的各自兵力和指挥权

东吴参战兵力,结合《吴主传》《江表传》《建康实录》,周瑜向孙权要5万人,但孙权只拿出3万人,其中孙权、张昭率1万人去了合肥,而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率1万人。

但没任何史料记载周瑜可以指挥程普或刘备,即使“事决於瑜”,程普也能以“且俱是督”身份来拒绝,导致“几败国事”,显然“事决於瑜”≠周瑜指挥程普,左督周瑜和右督程普是平级。

刘备参战兵力分两部分,刘备+关羽,刘备本部按鲁肃所言是“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而关羽兵力按诸葛亮所言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先主传》提到“关羽乘船数百艘”,参照《九州春秋》韩馥军“船数百艘,众万馀人”来看,诸葛亮说关羽有水军1万人,并不为过。

所以如果质疑关羽是否存在水军1万人,请另行证明。

如果质疑刘备无法指挥关羽,也请另行证明。

《江表传》刘备“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只能说明刘备在开战前的某一时间段在后方,但《武帝纪》《先主传》《吴主传》《山阳公载记》等史料都记载了刘备参与赤壁之战,所以如果想质疑刘备始终未参与赤壁之战,也请另行证明。

把刘琦1万人排除在外,赤壁之战的参与兵力为,孙权约1万人在合肥,周瑜约1万人在赤壁前线,程普约1万人在赤壁前线,刘备约1万人在赤壁前线。

只能说孙刘联军配合作战,联军互不统属,其中东吴方面,孙权负责合肥,在赤壁则由周瑜、程普一起负责。

  • 刘备功劳:关羽带走襄樊水军,导致襄樊曹军走汉水,只能造竹椑,关羽数百艘船参与赤壁之战,弥补东吴船只不足。
  • 东吴功劳:孙权亲自往合肥牵制,周轻舸百艘烧掉汉水方向的曹军竹椑,同时周瑜、程普在赤壁前线,面对曹军可能数以千计的船,黄盖建议火攻,只使用数十或10艘船作为烧具,进行火攻,大部队寻继其后。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赤壁之战,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周瑜,觉得他指挥若定,用火攻大破曹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这话没错,周瑜绝对是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没有他,这场仗很难想象会是那个结果。不过,赤壁之战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一场精心策划、多方协作、甚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胜利。要说主要功劳,我.............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溃败,与其说是单一的“东风”或“瘟疫”所致,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东风和瘟疫恰恰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催化剂。我们先谈谈“瘟疫”。在当时的条件下,疾病的传播和影响是巨大的。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士兵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长期作战的疲惫,很可能导致了疾病的蔓延。史书上提到曹操的军队.............
  • 回答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而事后却对孙权自称“大魏吴王”感到羞耻,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立场、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判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张昭为何在赤壁主张投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曹操率领的北军南下的背景和孙吴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1. 绝对的军事实力差距:.............
  • 回答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其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要衡量“先主”(即刘备)在此役中的功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史实和战略背景来理解。总的来说,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联盟者和战略策应者的角色,虽然在军事主导权上不如孙吴,但其政治和战略上的贡.............
  • 回答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而鲁肃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一、 坚持孙刘联盟的战略方向,抵御曹操南侵的关键推动者: 深刻洞察曹操的野心: 曹操在北方统一之后,虎视眈眈南方,其兵锋直指江东,意图彻底统一天下。鲁肃是东吴为数不多能深刻.............
  • 回答
    赤壁之战,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战役,孙刘联军的胜利,很多人会觉得是历史的必然,是那个时代下军事天才们碰撞出的璀璨火花。但如果稍加审视,你会发现,这场胜利,在某些方面,确实像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意外”,或者说,它并没有完全遵从那个时代看似更“顺理成章”的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在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一役,也是曹操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挫折。在那风云激荡的时刻,曹操阵营中,除了身处前线的曹操本人,还有几位重量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当时又在忙些什么?又给曹操提出了哪些高见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荀彧:镇守后方,心忧前线首先说说荀彧。此时的荀彧,已经.............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孙刘联军的强大,更在于他自身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内部隐患。如果非要找出“关键点”,那便是他 低估了长江水战的复杂性,同时又因为轻敌和不了解南方的特殊环境,导致了连锁反应的崩溃。咱们把这摊子掰开了揉碎了讲讲:1. 战略上的冒进与傲慢:一统天下的急躁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赤壁之.............
  •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输”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输赢”的定义,以及这场战役的长期影响。如果我们将“输”简单理解为“战败且主力覆灭”,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显然是对曹操极为不利的。然而,如果从更宏观的战略和政治角度来看,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役本身的进程,以及为什么.............
  • 回答
    谈到赤壁之战,人们最先想到的莫过于那场决定三国鼎立局势的关键战役。而“赤壁”二字,更是这场战役的代名词。那么,这令人遐想万千的“赤壁”到底在今日何处?这其实是一个颇有些复杂,但又充满历史趣味的问题。简单来说,今日的“赤壁”通常指的是湖北省咸宁市的赤壁市(原蒲圻县)。这是目前学术界和官方认定的主要地点.............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战略意图,并非是简单的“一统天下”,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横北方多年,在统一北方后,胸中燃烧的,一场试图终结分裂,巩固霸权的宏大计划。要细说这背后的盘算,得从几个层面层层剥开:一、 北方已定,南方是必然的下一步棋首先,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解决了最大的对手袁绍,又平定了袁尚、袁谭兄.............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惊天动地的大战,其中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而说到联军的统帅,那问题就有点意思了。严格来说,赤壁之战的联军并非只有一个“正统”的统帅,而是以 周瑜 为实际上的军事总指挥,同时 刘备 也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治和战略的层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我们回顾这场波澜壮阔的较量时,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常常浮现在脑海: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兵强马壮,而孙刘联军无论从兵力、粮草还是地利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周瑜和诸葛亮,尤其是周瑜,这位联军的实际主帅,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火攻?这其中,绝非简单的“巧合”.............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如果历史的车轮偏转,让曹操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那么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日子究竟会更好还是更坏,这实在是一个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曹操获胜的局面。曹操统一北方的成就已然斐然,他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他的统治风.............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战略、战术、政治、地理、以及对手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1. 速战速决的急躁心态与战略目标模糊: 统一全国的急迫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是否为周瑜指挥的问题,在历史学界和大众讨论中,确实存在不同的观点,但绝大多数历史学者和主流观点认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然而,要说“有多少人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周瑜指挥的”,这是一个很难给出准确数字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个人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主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