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时彼一时也。
首先,张昭是否如孙权所言,是个”各顾妻子,挟持私虑“的小人甚至卖国贼角色?不说《三国志》和裴松之给出的忠謇方直评价,他张子布可是赤壁战后老曹点名要孙权肉体清除的对象,对比对比大金国命令完颜构不得易相的操作,卖国贼当到这份上,岂非天下笑谈?
再者,后期张昭已经不得烟抽,还和已经有点倒行逆施嫌疑的孙权正面硬怼,几次闹到险些不测的地步,你说他是个各顾妻子的软蛋,这也太离谱了。真以为大魏吴王匣中宝剑不利?
很显然,张昭之所以主张降曹,并非贪生怕死,而是认为抵抗无益。后人开了上帝视角,自然觉得周瑜、鲁肃、诸葛亮的见解如何如何有道理,老曹有多少必败之因,搁在时人视角呢?说老曹三分天下有其二都嫌谦虚。北方固然一统,关中马韩都是老曹的马仔,荆州已入囊中,益州刘璋也摇了白旗,还派兵助战,连交州的士燮都奉老曹的号令。孙、刘两家十足的以一州敌九州。
就这局面,认为大势难以挽回又有什么奇怪?趁着实力尚存,还可以和老曹讨价还价,商量出一套富贵,何况孙家和曹家的关系一向不错,还结着两门亲?
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为孙氏利益考虑,处似乎必败之局,又有退路,何苦梭哈?
刘备光脚不怕穿鞋的,孙权可穿着鞋,还是限量款。
又,张昭是徐州士人,遭乱南渡,老曹的下限在哪里,对抵抗势力能干出什么,他可太清楚了。如果认为战则必亡,为孙氏计,为百姓计,或许也为家门计,认为降曹为上又何足为奇?
但降曹不代表张昭就心安理得了。什么降汉不降曹之类的心理安慰就算了,这都建安十三年,孔融都凉了,老曹是什么人物,天下还有不清楚的?
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管他汉还是曹,以为耻又如何,政治集团的斗争又不是小孩斗气,打不过只能怂。
同样,到了受封大魏吴王这档口,以为耻又如何?不受封?硬怼曹、刘?这奇迹只有计划北取襄阳,西夺白帝的吕蒙吕大都督能为,现下都凉了有年头了,两面开战九死一生是孙权君臣的共识,形势比人强,不怂何为?
还是那句话,怂归怂,不代表不以为耻了。原本憋着一肚子火,又撞见魏使骑在头上拉屎拉尿,于是乎趁势发泄一波:
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贞入门,不下车。昭谓贞曰:“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贞即遽下车。
这也符合张昭刚烈的人设。不得不向现实政治需要低头,但总忍不住反抗。
话说回来,这位魏使也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要是有邓芝的胆色,徐盛、张昭二位又能如何,多半还是得怂。
当然,果真如此,这段也不会出现在《吴书》,而是《魏书》了。一笑。
首先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如果张昭让孙权投降了吴国那么首功是谁,首功必然是张昭,孙权死是可能死的,但是如果硬抗那自己很可能是家破人亡。
打的话,吴国大部分人包括孙权都是没有把握赢的,两方的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但是最后为什么会打呢?因为打不打决定权在孙权手里,荆州投降的主公已经被曹操杀了,他投降大概率会死,与其被曹操杀死不如搏一搏,搏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魏王称帝时,情况已经不同了,汉是天下正统,但是魏国是乱臣贼子,魏国现在也完全威胁不到吴国了,所以他的骨气就出来了。
张昭是有限的骨气,只要不威胁他的地位,他的骨气就出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