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孙权赤壁大败曹操,荆州大败关羽,夷陵大败刘备,反而评价没有这三个人高呢?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

这么说来,孙权的面子应该比刘备、曹操都大才对?毕竟这两人,一个在赤壁被他联手打了,一个在夷陵被他派人打了,怎么反而历史评价上,他好像总是比刘备、曹操低一头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曹操:开创者,雄才大略,千古奸雄(褒贬皆有,但影响力巨大)

先说说曹操。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统一北方,结束了汉末以来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想想,当时那是“天子在上,诸侯在下”,结果曹操把那些割据一方的军阀一个个收拾了,把汉献帝弄到手,虽然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但客观上,是他在为天下恢复秩序。

而且,曹操这个人,能力是真的强。文学才能,三国里谁能比?《短歌行》、《观沧海》,写的什么叫意气风发!政治上,他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稳定了社会,给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了生机。军事上,虽然赤壁败了,但之前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那也是名垂青史。

所以,曹操的历史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开创者”,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管是被骂成“奸雄”还是被赞为“一代枭雄”,他的影响力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他虽然没能统一中国,但他的行为为后来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二、 刘备:仁德之君,草根逆袭,政治象征

再看刘备。这家伙,一开始真是草根出身,卖草鞋的,但人家有志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从徐州到荆州,再到益州,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身上最被推崇的是什么?“仁德”。他对待百姓,对待兄弟,都带着一股子真诚。虽然有时候被说成是“伪君子”,但这种“仁德”的政治形象,在那个乱世,对于笼络人心,赢得忠诚,是极其宝贵的。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仅仅是请一个谋士,更是政治姿态的体现。

而且,刘备是“汉室正统”的象征。在很多人看来,他是延续汉朝的希望。这种身份,在那个时代,具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虽然蜀汉最终灭亡,但“蜀汉”和“刘备”这个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忠义仁厚的精神。

三、 孙权:守成之君,集团利益,战略局限

现在轮到孙权了。赤壁之战,那确实是他最闪耀的时刻。如果没有他联合刘备,曹操真有可能统一全国。他能顶住曹操的压力,保住江东,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和曹操、刘备相比,孙权身上的“开创性”和“象征性”就没那么强了。

1. 守成 vs 开创: 孙权是继承父兄的基业,而且江东本来就是一块易守难攻的富裕之地。他主要的任务是“守成”,保住江东,然后伺机扩张。而曹操是真正从混乱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北方政权,刘备则是在流亡漂泊中,一点点积攒实力,最终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本身就更具传奇色彩和历史影响力。

2. 战略局限性: 孙权虽然才能不俗,但他的战略眼光,相对来说,更偏向于“守成”和“维持现状”。他虽然打败过曹操,但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和能力。而夷陵之战,虽然打败了刘备,但那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国力下降,且是刘备老年时亲征,可以说是蜀汉内部出了问题,加上孙权任用了陆逊这样的良将,才得以获胜。但这场胜利,并未能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反而让蜀汉实力大损,对蜀汉是灭顶之灾,但对孙权自身,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突破。

3. 政治合法性和继承性: 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建立者,他的政治合法性,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毕竟,他是东吴大族的代表,而刘备是汉室宗亲,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虽然称帝,但比起“汉室正统”的刘备,“挟天子”的曹操,他的“皇权”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就没那么强烈。

4. 个人形象的塑造: 孙权这个人,虽然有雄才,但他的个人形象,并没有刘备那么“仁德”,也没有曹操那么“雄辩”。他性格中,有时会显得优柔寡断,或者任用一些有问题的臣子(比如后期昏聩)。相比之下,刘备的“仁德”和曹操的“复杂多面”,更容易被后世反复解读和津津乐道。

5. 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曹操的统一北方,直接影响了中国政治格局。刘备在乱世中建立蜀汉,维系了汉祚的象征,也提供了另一种治国模式的可能。而孙权,虽然保住了江东,但他的主要贡献是“抵抗”,是“维持”。他并没有像前两者那样,为中国历史带来更深远的、颠覆性的变革。

所以,你看,孙权能赤壁大败曹操,那是他战略眼光和联合作战的结果;夷陵大败刘备,那是他善用良将、抓住时机的体现。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杰出表现。但是,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历史人物,往往不仅仅看一两场战役的胜负,更看重他是否具有开创性、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其政治和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在这几个方面,曹操是北方的统一者,奠定了中国政治格局的基础;刘备是“仁德”的政治象征,代表了汉室正统和草根崛起的精神。相比之下,孙权更多的是一个优秀的“守成者”和“抵抗者”,他保住了自己的政权,但他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成为全国的奠基者,也没有像刘备那样,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因此,尽管孙权的能力毋庸置疑,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刘备、曹操做得更好,但在历史评价的“高度”和“广度”上,他确实会显得稍逊一筹。这就像一个优秀的班长,他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但他可能不如那个从最差的班级,一步步带领班级走向辉煌的同学,那样充满传奇色彩,容易成为众人口中的“榜样”和“精神领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逻辑,推而广之:

阖闾:楚国是我平的。伍子胥就是个无业乞丐,孙武杀了我的宫女,我没追究他就已经给面子了。

秦昭王:长平是我打赢的,我还亲自去河内组织人力了,容易吗我。

刘邦:垓下搞项羽是我打的,只是韩信在前领三十万当炮灰罢了。项羽也是我逼死的,只是灌婴负责追击罢了。

孝武帝:我赢了淝水之战,又收复河南,祖宗们谁能跟我比?

李渊:薛仁果萧铣王世充刘黑闼刘武周都是我打平的,你们凭啥说我不如我儿子?

李治:辽东都是我平的,我比我爸爸和隋炀帝加起来还牛叉!

宋徽宗:辽是我灭的,我比太宗牛叉多了。

宋理宗:金是我灭的,我比徽宗牛叉多了——嗯,好像哪里不大对。


再推而广之:

刘禅:兴势之战是我在位时打赢的,打得司马昭灰头土脸;所以我后来乐不思蜀,也只是卖他个面子罢了。

赵构:郾城大捷可是我赢的……

好像哪里不大对吧?


赤壁之战,孙权可是明说了没上前线,自请当后援:你们先去打,我给你们当啦啦队,真不行我再上……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曹操输了嘴硬不认账,但也承认,赤壁成名的不是孙权,是周瑜: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操自己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后来东线的事了。

大概在此之前,他对孙权都没啥感觉。


偷袭荆州之战,孙权是:

“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自告奋勇请求要背刺,“以为己功”,好像也没啥光彩的……

“我把自己哥们给背刺,给您交投名状,您看咋样?”


夷陵之战,陆逊之功。刘备自己的说法:

“吾乃为所折辱,岂非天邪!”

还不用说孙权把陆逊逼死了……


孙权在三次大战之功,大概也就是……不添乱吧?

曹操前期征定四方,刘备入西川取汉中,都是自己打的。

关羽甚至敢对鲁肃说一句乌林之战,左将军亲冒矢石——因为刘备是真上前线冒箭雨的。

孙权的前线临危经历,大概就是……

合肥被张辽逼到垒下吓得长矛自守,跑路时飞马过桥,要不就是坐车打打老虎吧?


非要功劳归到孙权身上,大概类似于:

2001年国足出线后,忽然一片媒体说不是米卢的功劳,都是抽签抽得好、足协领得好……

user avatar

本问题下有个答案举例吕祖谦的文章论证孙权评价高于曹刘,给我快笑崩了。

这是一个跟题主问题性质一致的断章取义。

吕祖谦写十论论南朝的目的,是为了讥讽孝宗时期君臣鼓噪北伐什么都敢说。

南渡君臣为了北伐,各种周瑜三万灭曹操八十万,项羽八千子弟兵横行天下。李陵荆楚猛士无敌啦。刘裕北府兵无敌。张嘴闭嘴东南自古就是精兵,西北中原都是垃圾这些牛皮。

吕祖谦故意反着说江南兵不行将不行都是靠孙权左右横跳保全下来的。

不考虑这些目的,吕祖谦论吴正文也不存在将孙权地位高于曹刘的情况。

开头

孙权起于江东,拓境荆楚,北图襄阳,西图巴、蜀而不得。北敌曹操、西敌刘备,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将帅,亦一时之杰。权左右胜之而后能定其国。及权国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继世,中原有可图之衅。权之名将死丧且尽,权亦老矣。世人谓权之所以为固者东南之地,所以为强者东南之兵。此大不然。

后面接着是

夫东南之地,天下至弱,而孙氏之地,又为六朝最弱。独权守之而固。东南之兵,天下至弱,而孙氏之兵又为六朝最弱,独权用之而强。长江而上达于江陵,转江陵之南,阨于巫峡,上下千里,可航而渡者凡几?可扼而守者凡几?道路坦然,非有潼关、剑门之阻也。自广陵而渡京口,自历阳而渡采石,自邾城而渡武昌,易若反手。江陵破则上流无结草之固,濡须破则江上不知所以为计,地之形势可谓弱矣。权之兵众,皆江南舟子,绵力薄材之人。区区招拾盗贼,驱猎止越,以寔行伍兵,亦可谓弱矣。

在吕祖谦的描述中,孙权和东吴历任都督的练兵才能?不存在的,东吴的士兵就江南撑船的。

知乎诸位好歹承认的,东南天险,孙权对地理形势的取用,消灭山越的拓地功劳。吕祖谦为了给人泼凉水轻描淡写。跟没有一样。

看看最后吕祖谦对孙权的总结陈词。

权之为国,自奋亦用谋,自屈亦用谋,胜亦用谋,危亦用谋,动无非谋也。故能以一江为阻。而与曹刘为敌。然权起非仗义,徒知以割据为雄,不能兴汉室以倾天下之心。使当汉末大乱,权能招徕中原之士,广募西北之兵,缉马步之锐,挟舟楫而用之,鼓行北出,水陆并进,孰能当之哉!当曹丕之立也,权又能求汉室子孙而辅之,出师问罪,刘备必亦连衡而掎角,中原之士挟思汉之民必有起而应我者矣。权不知出此,徒自尊于崎岖蛮夷山海之间。故虽力为计谋诡诈,然基业仅足以终其身,而无足以遗子孙;仅足以保其国,而不足以争衡天下。惜哉!然使权不为计谋以自立,则虽其身不能终也,况子孙乎?其国不能保也,况天下乎?

在吕祖谦的评价标准里,曹刘是天下之雄。孙权是割据之雄。压根不在一个档次上。

作为一个理学门人。对现代人而言无所谓甚至是加分项的权谋行为。吕祖谦看着就是臭狗屎。所以吕祖谦全文把孙权黑了个遍。当代人断章取义还能拿来夸孙权,也不怕这么夸他二谋子从坟里面蹦出来踢死你。

第二个拿来吹孙权的例证。苏辙的三国论。

我们把原文拿出来看一下。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

首先苏辙这篇文章,这么说吧,说难听的要是放在现代很可能论文不及格。

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

前面夸刘邦智勇独过天下,后面写了个啥

昔者项籍以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

自己打自己论据。

苏辙在这篇文章里面到底打算论述个啥,智勇不足以取天下。

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

这篇里面正经要吹的是刘邦。然后定论是什么,刘备仅次于刘邦!曹孙压根就是工具人。

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有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惟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第三篇,王夫之《读通鉴论》

摘取的原文是

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仲谋之于子瑜也、陆逊也、顾雍也、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

不是讲道理,把读通鉴论卷十整个三国看一下。人家都一口一个先主,一口一个孙权仲谋了。王夫之屁股还能坐在孙权那边?

王夫之这事是为了批评刘备,批评刘备是为什么呢?

承统以后,为人子孙,则亡吾国者,吾不共戴天之雠也。以苻登之孤弱,犹足以一逞,而先主无一矢之加于曹氏。即位三月,急举伐吴之师,孙权一骠骑将军荆州牧耳,未敢代汉以王,而急修关羽之怨,淫兵以逞,岂祖宗百世之雠,不敌一将之私忿乎?先主之志见矣,乘时以自王而已矣。

孙权没那么大胆子你为什么不先打曹丕!

王夫之压根没看得起孙权……

在王夫之的评价里面这几个人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王夫之的评价标准就是,儒家义理好,申韩之术不好。

所以形成了比较别扭的评价标准

先主习于申、韩而以教子,其操术也,与曹操同,其宅心也,亦彷佛焉。自非司马懿之深奸,则必被制曳而不能尽展其志略。故曰公志苦而事难也。不然,公志自明,而奚假以言明邪?
三国鼎立,曹、刘先亡,吴乃继之。孙氏不师申、韩之报也;曹操不足道,诸葛公有道者也,而学于申、韩,不知其失,何也?
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上虽多,无有及之者也。立国之始,宰相为安危之大司,而吴之舍张昭而用顾雍,雍者,允为天子之大臣者也,屈于时而相偏安之国尔。
曹氏始用崔琰、毛玠,以操切治臣民,而法粗立。王道息,申、韩进,人心不固,而国祚不长,有自来也。诸葛之相先主也,淡泊宁静,尚矣。而与先主皆染申、韩之习,则且与曹氏德齐而莫能相尚。代以下之材,求有如顾雍者鲜矣。寡言慎动,用人惟其能而无适莫;恤民之利病,密言于上而不衒其恩威;黜小利小功,罢边将便宜之策,以图其远大。有曹参之简靖而不弛其度,有宋璟之静正而不燿其廉。求其德之相若者,旷世而下,唯李沆为近之,而雍以处兵争之世,事雄猜之主,雍为愈矣。故曰:允为天子之大臣也。
雍既秉国,陆逊益济之以宽仁,自汉末以来,数十年无屠掠之惨,抑无苛繁之政,生养休息,唯江东也独。惜乎吴无汉之正、魏之疆,而终于一隅耳。不然,以平定天下而有余矣。

诸葛亮有道,问题是学法家学坏了。先主跟曹操一样用法家学术所以也不好。

顾雍陆逊比诸葛亮还正,是天子的大臣。吴国没有汉的正统,没有魏国疆土所以只能割据。

所以臣子这么牛用臣子的君主呢?

就没正经夸过孙权本人一句。都是拉出来做对比的。

拿理学门人兼诸葛亮粉丝对刘备的不满,写出来的读书笔记。作为吹孙权的例证。

这太搞笑了。

整篇里面到刘备都是先主,到诸葛亮,孔明,诸葛,诸葛公。到曹家和孙权司马懿都直呼其名。这屁股冲谁看得出来了吧。

回到原本的问题,孙权为什么评价低。

这几个评价里面关羽情况不一样,只论几个君主之间的对比。

只说南宋一朝。孙讨虏老兄,夸人的时候没你,骂人的时候才有你。

南宋的互相吹吹拍拍。是有套路的。臣子自称我是诸葛亮。那就是表态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陛下您要矢志不忘北伐。战斗到底。

皇帝夸臣子是裴度,那就是我是唐宪宗,你辅佐我平定乱世,我们来开启中兴。

再往上,光武和云台将套餐,那就是志向更为高远。

汉高祖和唐太宗比较复杂。对理学不太感冒的臣子给皇帝戴高帽上这个。理学门人因为汉高祖用权谋,唐太宗杀兄恨不能给他们开除人籍。不过也没办法,就老赵家这帮人学这二位怕是学治世武功学不来,学杀亲戚功臣学的够够的。

当然也有非常臭不要脸的为了阻止北伐连刘邦刘秀都黑

帝顾辅臣议恢复,刘珙曰:“复仇雪耻,诚今日之先务;然非内修政事,有十年之功,臣恐未可轻动也。”廷臣或曰:“汉之高、光,皆起匹夫,不数年而取天下,安用十年!”珙曰:“高、光身起匹夫,以其身蹈不测之危而无所顾。陛下躬受宗社之寄,其轻重之际,岂两君比哉!臣窃以为自古中兴之君,陛下所当法者,惟周宣王。宣王之事见于《诗》者,始则侧身修行以格天心,中则任贤使能以修政事,而于其终能复文、武之境。则其积累之功至此,自有不能已者,非一旦率然侥幸之所为也。”帝深然之。

到孙权这,没有人会在奏章里面夸君主拿孙权做比。至少有两点非常容易碰雷。容易挫伤南宋皇帝本来就敏感的自尊心。

第一点,孙权受封过吴王。南宋侄皇帝好歹还能自称皇帝,这怕不是点名黑。

第二点,正如上面吕祖谦所说。

然基业仅足以终其身,而无足以遗子孙;仅足以保其国,而不足以争衡天下

孙权的子孙后代,继承事业落了个什么情况。你这是黑皇帝会杀儿子呢,还是说你打算将来做权臣行废立呢。

孙权只是自己活得长后代继承真的是一塌糊涂。

虽然赵构这个屑中屑身体力行在那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欺负养子。但是这人也不敢直白了就说我这辈子活着爽就完了。我才不管儿子什么样。

家天下时代你夸人孙权无异于骂人后代要出事。

你夸人曹操好歹子孙第四代才被人当街捅葫芦。

刘禅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然后从臣子的角度来讲,你夸皇帝是孙权。

那你自己是周瑜鲁肃还是陆逊张昭……这就不好说了吧。

只有需要阴阳怪气的时候辛弃疾在那写诗词骂街。骂的是皇帝和韩侂胄。才把孙权挂嘴边上。

其实顺带刘备也有,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用孙权比刘备多的也就一首永遇乐。

那首词的意思是,你生不出个孙权,生出个刘义隆来叫什么事儿呢。

只有阴阳怪气的时候才想的起来孙大将军,夸人的时候没有,这叫评价高吗。

其实南宋的都城位置比附孙吴不是不行。但是真上奏章这堆人都绕着走……

陈亮的上孝宗第一书。

荆、襄之地,在春秋时楚用以虎视齐、晋,而齐、晋不能屈也。及战国之际,独能与秦争帝。其后三百余年,而光武起于南阳,同时共事,往往多南阳故人。又二百余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荆楚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赖以复存于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

强调了半天荆襄把江东都绕开了。非得挂上诸葛亮然后把东吴名臣排排座,就把孙权自己绕过去……

这就能看出来这帮人到底对东吴君臣是个什么想法了。

在上层评价都这样了。

基层,基层凭什么不去拥抱草根和理想味道更浓的刘备集团君臣,去贴孙权的冷屁股呢。

user avatar

你可以说孙权知人善任,但不能吹孙权多有军事才能,没有这样抢功劳的。


这三场战役,孙权哪一次上过前线?莫非三国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电话,孙权还能远程遥控指挥?


赤壁之战,在前线指挥的是周瑜:


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孙权在干什么呢?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这不就是在后面喊666?


夷陵之战,在前线指挥的是陆逊:


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偷袭荆州,在前线指挥的是吕蒙:


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再看看官渡之战,曹操是怎么运筹谋划、冲锋陷阵一条龙的:


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


乃举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


看看汉中之战,刘备是怎么拼着老命死磕的: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


这些才叫“指挥”,孙权离着前线几百里也好意思抢功劳?


当然你待在后方也不是不行,但是总得提点战略、战术,才能算是“军事家”吧?


比如曹操虽然不在合肥,但是给张辽下达了“先出击、再坚守”的命令: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再比如荀彧虽然不在官渡,但是向曹操提出了坚决不能退兵的建议: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从头到尾,孙权提出过什么战略、战术吗?


如果这些也能记在孙权账上,那是不是还可以说郾城之战是宋高宗指挥的?百团大战是蒋公指挥的?


而且孙权也不是没有自己带过兵、打过仗,但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其实孙权并不是没有值得吹的地方。这三场战役,孙权分别重用了周瑜、吕蒙、陆逊,这个眼光和魄力是非常优秀的,毕竟谁的脑门上也没写着统率97、智力95、忠诚99。尤其是能吸取教训、全权信任吕蒙让其放手一搏:


权欲令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蒙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督兵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可也。”


除了沉迷合肥之外,孙权对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比较有数的,能不插手就不插手,让擅长的人干擅长的事,这一点就已经比很多领导要强了。


再比如孙权开拓山越、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对历史的一大贡献。


所以可以吹孙权知人善任,可以吹他忍辱负重,甚至可以吹他开疆拓土,但是唯独不能吹孙权善于打仗。


如果要吹孙权会打仗,孙策、周瑜、陆逊、张辽、满宠都能从地下跳起来。

user avatar

你们打蛇要打七寸啊。

你真的以为孙权的这三大功劳是历史发明家发明出来的吗?

不是的,这三大功劳是古人提出来的。

现在的小孩子啊,吹大帝是可以的,问题是请有点新的花样。

不然我们一看,这句话早就被人说过,问题就不妙了。

为什么不妙呀?因为一知道出处,就会知道这句话在这段话中的作用,进而就知道了这段话本身的作用。那么根据三段论,就会有以下推论:

如果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不是真诚地说孙权牛逼。

那么这句话的中心思想也自然不是真诚地说孙权牛逼。

那么这段话是那段话呀?

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咨逊,逊上疏曰:“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这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祖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

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及公孙渊背盟,权欲往征。逊上疏曰:“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仇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爱赫斯怒,欲劳万乘泛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方今天下云扰,群雄虎争,英豪踊跃,张声大视。陛下以神武之姿,涎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荡平华夏,总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闻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窥闟,戚至而忧,悔之无及。若使大事时捷,则渊不讨自服;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借乎?乞息六师,以威大虏,早定中夏,垂耀将来。”权用纳焉。

看到出处后是不是很尴尬?

这两段话的中心思想都是:孙权吃饱了没事干,想打一些完全没有收益的地方,让陆逊很抓狂。

陆逊两段话的中心思想都是:大帝你很牛逼,大帝你太牛逼了,大帝你收了神通吧。

所以陆逊这句话(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的中心思想也只能是:大帝您已经牛逼了(请您悠着点吧)。

结案。

不要断章取义,不要觉得陆逊真的在吹大帝。

这句话大帝虽然听进去了,但是大帝对“陆逊并不是真的在吹我”这件事,起码比题主要懂。

不然陆逊的下场也不会那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孙权在逍遥津的那场仗,确实是历史上被“黑”得够呛。但你得知道,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跟媒体报道似的,谁写谁说了算,而且“黑”也得有素材,不是空穴来风。孙权这场仗之所以能留下这么个“败北”的标签,而且还被反复拿出来说,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场仗本身。那是在公元20.............
  • 回答
    关于孙权口碑的转变,从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他是一位能臣、有远见的君主,到现在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评价不高,这其中的原因确实挺复杂的,而且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他“现在特别差劲”,但相较于以往,现在对他评价更倾向于审慎和批判,甚至出现了不少负面解读,这是可以肯定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孙权一生中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变化。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那个少年时意气风发、有“万兜鍪”之称的孙权,后来会让人觉得“拉胯”。首先,得说清楚“万兜鍪”是怎么来的。孙权刚接手江东基业的时候,年纪很轻,大概二十几岁。他接手的这份基业,是他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策是个不折.............
  • 回答
    孙权称帝这件事,与其说是“晚”,不如说是他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并且在权衡了多方因素后做出的决定。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鼎立的那个大背景下,理解孙权的心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曹魏的压力始终是孙权称帝最大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所在的东吴,是三国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北方的曹魏,军事.............
  • 回答
    孙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与刘备在湘水达成议和,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得失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梳理当时孙权的处境、战略目标以及他对刘备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但这“优势”并不是稳操胜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孙权劝吕蒙学习,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要读书”那么简单,里面藏着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当时,吕蒙虽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打下了大片基业,可以说是个绝对的战将。但孙权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武力是不够的。东吴虽然地处江东,但也面临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压力,.............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 回答
    孙权为何要亲自出马攻打合肥?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包含了多重考量,既有对局势的判断,也有对自身战略的坚持,更掺杂着一些个人因素的推动。要把这事儿说透了,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首先,得明白当时合肥这个地方是个什么光景。合肥可不是个普通的小城,它当时是曹魏在江淮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据点.............
  • 回答
    合肥这个地方,对于孙吴来说,真是一块怎么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说它难啃,可不单单只是因为张辽那员虎将,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太多了,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张辽,他确实是孙吴心中的一道坎。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张辽调到合肥,这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骁勇善战,军事指挥能力极强,而且还特别善于鼓舞士气。最.............
  • 回答
    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其中自有其缘由,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简单的历史记载,更像是一种带有戏谑和无奈的民间评价。要理解这个绰号的由来,得从当时东吴的国情和孙权的个人经历说起。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个“十万”并非一个精确的数字,而是指一种战略上的困境和一种政治上的压力。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东吴虽然占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