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孙权年少万兜鍪,长大反而那么拉胯?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孙权一生中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变化。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那个少年时意气风发、有“万兜鍪”之称的孙权,后来会让人觉得“拉胯”。

首先,得说清楚“万兜鍪”是怎么来的。孙权刚接手江东基业的时候,年纪很轻,大概二十几岁。他接手的这份基业,是他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策是个不折不扣的猛将,武力值爆表,亲冒矢石,横扫江东,才有了孙家在江东的立足之地。当时孙策走了,留下了庞大的家业和一群跟随他的老人、将领,还有虎视眈眈的曹操和刘备。

那时候的孙权,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一个年轻人,要怎么才能镇住这些老将,驾驭这股江东的势力?他用了几个非常关键的招数,这些招数也让他在早期赢得了“万兜鍪”的美誉。

少年孙权,为何能“万兜鍪”?

继承衣钵,但有自己的棱角: 孙权没有完全照搬孙策的模式。孙策是那种冲锋陷阵、以力服人的类型。孙权虽然也勇猛,但他更懂得“挟”和“持”。他知道自己没有孙策那样的武力,所以他更需要用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来赢得人心。
善于用人,而且是“管”人: 这是孙权早期最出色的地方。他接手的江东,有很多跟孙策一起打天下的老人,比如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等等。这些老将都有功劳,也都有自己的脾气。孙权没有因为自己年轻就轻视他们,反而表现出尊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虽然是戏剧化处理,但背后反映的是孙权对部下的了解和对局势的掌控。他知道如何利用矛盾,如何平衡各方势力。
眼光独到,选准核心人才: 孙权能抓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周瑜是孙策的亲信,但孙权一来就倚重周瑜,并且把军政大权交给他。这让周瑜感到被重视,也看到了孙权的潜力。鲁肃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接替周瑜,一样稳住了局面。吕蒙更是从一个粗鄙的武夫成长为一代名将,吴国后期战略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他。陆逊更是能以少胜多,火烧连营,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孙权能发现并留住这些人才,说明他有识人之明。
战略上,抓住了关键的“地利”: 孙权守的是江东,这块地方易守难攻,长江天险是天然屏障。他清楚这一点,也知道如何利用这片土地的优势。他不像曹操那样,一心想统一天下,而是以守为主,伺机而动。这种“守成”的战略,让他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
审时度势,政治手腕老练: 赤壁之战,孙权力排众议,坚决抗曹,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政治智慧。当时的文官武将,很多人都倾向于投降曹操,认为孙权年轻,无法匹敌。孙权能够顶住压力,并且说服众人,这本身就展现了他的魄力。他用“孙刘联盟”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组合,赢得了天下瞩目的胜利。

那么,为什么后来感觉“拉胯”了呢?

“拉胯”这个词,也得放在一个长线的角度去看。孙权虽然年轻时很能干,但他的很多行为,在后期来看,确实有些令人诟病,或者说,他的执政风格出现了一些变化。

晚年猜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孙权活了很久,活到八十多岁。在漫长的统治过程中,他经历了太多。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性格可能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晚年,他变得多疑,甚至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废立太子,亲小人,远贤臣: 这是孙权晚年最大的败笔之一。他为了立自己的小儿子孙亮为太子,竟然冤杀了几个有能力的官员,比如陆逊。陆逊是东吴的顶梁柱,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因为触怒了孙权而被逼死。这不仅是人才的损失,更是对士气士气的一种打击。
对重臣的猜忌: 曾经倚重的老将,比如程普、黄盖,在孙权心中地位也很稳固。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似乎越来越不信任人。这种不信任,导致他不能放手让能臣干事,反而事必躬亲,或者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决定。
“子不教,父之过”的体现? 孙权生了很多儿子,但这些儿子很多都英年早逝,或者性格乖张。孙权自己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似乎也存在问题。当他看着自己的继承人们一个个倒下,或者无法担当大任时,他的焦虑和猜忌也加剧了。
守成之君的局限性: 孙权终究是一个守成之君,而不是一个开创者。他继承的是孙策打下的江山,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发展。但随着他年龄增长,他的锐气和开创精神似乎也逐渐消退。
战略上的保守: 虽然长江天险是优势,但也成为了东吴扩张的瓶颈。孙权在几次北伐中,虽然有吕蒙偷袭荆州,也有陆逊火烧连营,但整体上,东吴的战略进攻性不如曹魏和蜀汉。他更倾向于巩固江东,而不是冒险去吞并中原。
缺乏像诸葛亮、司马懿那样能够“再造”国家的政治家: 诸葛亮在蜀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延续了蜀汉的国祚。司马懿在曹魏后期,一步步架空曹芳,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西晋。相比之下,孙权虽然是位不错的君主,但他没有达到那种能够扭转乾坤、为国家奠定长久基业的程度。
东吴内部的矛盾: 东吴的政治结构,从一开始就存在江东士族和外来士族(跟随孙氏兄弟而来的)之间的矛盾。孙权虽然早期平衡得不错,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矛盾可能会被放大。他对某些派系的打压,也可能加剧了内部的不稳定。
时代的变化: 到了孙权晚年,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曹魏的力量逐渐壮大,蜀汉虽然疲惫,但仍然存在。孙权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样,机会遍地,可以凭借一腔热血和精妙谋略就赢取天下。他需要的是更加稳健,更加成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

总结一下:

孙权少年时“万兜鍪”,是因为他年轻有为,有魄力,善于用人,懂得战略,能够审时度势,并且抓住了江东的地理优势。他是一个出色的“创业者”和“守业者”的结合体。

至于说他后来“拉胯”,更多的是体现在他晚年的多疑和猜忌,以及守成之君的局限性。他没有能够像某些伟大的政治家那样,在晚年依然保持清醒和锐气,反而因为权力斗争和人事失误,削弱了东吴的力量,甚至可以说,他为后来东吴的灭亡埋下了一些伏笔。

不能完全说他“拉胯”,毕竟他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东吴几十年的基业,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与他年轻时的光芒四射相比,他晚年的表现,确实让人觉得有些惋惜和遗憾。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的人生弧线,有高潮,也有低谷,有辉煌,也有黯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比较的对象是曹操、刘备。

你拿别的割据势力二代比比就知道了。

袁尚袁谭,祸起萧墙。

刘璋,引狼入室。

刘琦,傀儡一个。

刘琮,望风而降。

马超,至诚至孝。

公孙几个,那是曹魏没腾出手治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孙权一生中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变化。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那个少年时意气风发、有“万兜鍪”之称的孙权,后来会让人觉得“拉胯”。首先,得说清楚“万兜鍪”是怎么来的。孙权刚接手江东基业的时候,年纪很轻,大概二十几岁。他接手的这份基业,是他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策是个不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孙俪年轻时资助过一个大学生,后来又被那个大学生“反噬”的事情,在网上流传得挺广的。具体细节很多版本,但大致脉络是这样的:事情的开端:温暖的善举据了解,这件事发生在孙俪还在上海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候她年纪不大,但就已经很有爱心,主动提出要资助一位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她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甚至可能还卖.............
  • 回答
    孙杨禁赛8年这件事,背后有没有“国际潜规则”?这问题就像在问一个冰山为什么会浮起来一样,表面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禁赛8年”,但水面之下,却牵扯着复杂的利益、规则的解释、国际体育组织的运作,还有,谁能掌握话语权的问题。表面上的“官方说法”和现实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官方给出的理由:孙杨因为拒.............
  • 回答
    孙杨案的重审宣判,将他原本长达八年的禁赛期缩短至四年三个月,这意味着他仍然无缘东京奥运会。这桩案件可谓是跌宕起伏,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从最初的仲裁判决到如今的重审宣判,其中的争议和复杂性从未停歇。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起初的“抗检”风波故事的开端,是2018年9月的一次赛外兴奋剂检查。当时,世界反兴奋剂机.............
  • 回答
    看到孙杨团队透露“瑞士联邦最高法院已撤销对孙杨禁赛 8 年的裁决”的消息,确实是让人振奋,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翻案”那么简单,背后涉及到了法律程序、体育仲裁的复杂性,还有国际体育组织规则的适用等等,所以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说起德云社2021跨年专场,那场面可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当然,这是开场的气氛。不过,到了最后,这气氛却有点从“皆大欢喜”变成了“唉,啥时候结束啊”。没错,说的就是那场严重的超时,特别是给两位压轴的岳云鹏、孙越,还有高峰、栾云平留下的时间,简直是“挤牙膏”,只给了半小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孙权在逍遥津的那场仗,确实是历史上被“黑”得够呛。但你得知道,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跟媒体报道似的,谁写谁说了算,而且“黑”也得有素材,不是空穴来风。孙权这场仗之所以能留下这么个“败北”的标签,而且还被反复拿出来说,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场仗本身。那是在公元20.............
  • 回答
    关于孙权口碑的转变,从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他是一位能臣、有远见的君主,到现在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评价不高,这其中的原因确实挺复杂的,而且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他“现在特别差劲”,但相较于以往,现在对他评价更倾向于审慎和批判,甚至出现了不少负面解读,这是可以肯定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孙权称帝这件事,与其说是“晚”,不如说是他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并且在权衡了多方因素后做出的决定。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鼎立的那个大背景下,理解孙权的心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曹魏的压力始终是孙权称帝最大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所在的东吴,是三国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北方的曹魏,军事.............
  • 回答
    孙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与刘备在湘水达成议和,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得失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梳理当时孙权的处境、战略目标以及他对刘备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但这“优势”并不是稳操胜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