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为什么会杀关羽?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

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

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荆州的战略价值: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连接了江汉平原,是东吴北伐曹魏的关键跳板。如果东吴能够掌握荆州,就能以长江为依托,对曹魏发动攻势;反之,如果荆州被曹魏夺取,东吴则会面临巨大的战略压力。
刘备集团的荆州经营: 在刘备集团攻占荆州大部分地区后,关羽被委以重任,镇守荆州。他在此期间与东吴在荆州地区时有摩擦,尤其是在刘备出兵益州后,关羽对东吴的态度愈发强硬,甚至有时会采取一些让东吴不满的举动。
孙刘联盟的脆弱性: 孙吴与蜀汉之间虽然是联盟关系,但这种联盟是基于共同对抗曹操的战略需要而形成的。一旦曹操的威胁减小,或者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联盟的基础就会动摇。荆州问题正是孙刘之间利益冲突的核心。

二、 孙权决定杀关羽的直接导火索:关羽的“大意失荆州”

虽然历史资料对关羽为何失败有很多描写,但总体而言,他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而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孙权的决策:

1. 对东吴的轻视和敌意:
荆州问题上的摩擦: 在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后,关羽对孙权派往荆州的官员和军队表现出傲慢甚至敌对的态度。比如,在曹操南征时,刘备曾将荆州的部分地区让给孙权,但关羽在刘备回师后,又将这些地方收了回来,并且对孙吴的援助并不感激,反而有言语上的轻蔑。
攻取汉中的野心: 刘备攻占汉中后,其势力如日中天。关羽也萌生了北伐曹操的雄心壮志,并意图联合东吴从左右两路夹击曹魏。然而,在刘备集团内部,对于是否出兵荆州进攻曹魏,与东吴合作的策略上,其实存在分歧。关羽的北伐计划,对东吴来说,既是潜在的合作机会,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如果北伐成功,蜀汉势力将更加强大,对东吴可能形成更大的压力。
对东吴君臣关系的看法: 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对刘备忠心耿耿。而孙权作为东吴的君主,在关羽眼中,可能不如刘备正统。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羽对东吴的态度。

2. 关羽北伐的准备与疏忽:
兵力部署的失误: 当关羽率军出击,北伐樊城时,他将主力部队带离了荆州腹地。留守荆州的大部分是新兵或者战力不强的部队,这为东吴偷袭提供了机会。
对东吴偷袭的准备不足: 关羽虽然声势浩大,但对东吴可能出现的偷袭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可能认为东吴会继续保持联盟关系,或者低估了吕蒙等东吴将领的能力。
后勤供应的依赖: 关羽北伐时,其后勤补给需要经过东吴控制的地区,这使得他不得不对东吴有所依赖,也为东吴切断补给提供了便利。

3. 吕蒙的“白衣渡江”偷袭:
东吴名将吕蒙看准了关羽北伐的空虚,制定了“白衣渡江”的奇袭计划。他派遣士兵伪装成东吴的普通百姓,通过偷袭的方式,成功夺取了荆州的重要关隘——公安、南郡等。
关羽在后方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时,已经为时已晚。他的军队士气受挫,退路被断,最终在麦城被东吴军队围困并斩杀。

三、 孙权杀关羽的深层考量与利益算计

孙权作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长远的政治和战略考量:

1. 彻底解决荆州问题,掌握战略主动权:
消除潜在的威胁: 关羽骁勇善战,是蜀汉的重要军事支柱。一旦蜀汉势力壮大,关羽的存在将对东吴构成潜在的威胁。如果关羽能够成功北伐,蜀汉的实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对荆州的控制也会更加牢固,这不利于东吴的长期发展。
获得荆州的核心地带: 吕蒙偷袭成功,东吴夺取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如果此时放过关羽,并且蜀汉继续对荆州虎视眈眈,那么东吴将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而杀死关羽,则可以彻底打断蜀汉收复荆州的希望,巩固东吴对荆州核心地带的控制权。
为未来北伐奠定基础: 拥有荆州,是东吴北伐曹魏的重要战略优势。孙权希望通过解决关羽和荆州问题,为自己未来的北伐计划铺平道路。

2. 打击蜀汉势力,削弱刘备集团:
摧毁刘备集团的核心力量: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五虎将”之首,是刘备集团不可或缺的军事支柱和政治象征。他的死亡,对刘备集团的士气和力量是毁灭性的打击。
孤立蜀汉: 在关羽被杀后,刘备集团实力大损,与东吴的关系也彻底破裂。这使得蜀汉在与曹魏的对抗中,更加孤立无援。

3. 维护东吴的国威和颜面:
回击关羽的轻慢: 关羽在荆州期间,对东吴的言语和行为都显得有些轻慢。孙权作为君主,也需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和东吴的国体。杀死关羽,也是对关羽不敬的一种“惩罚”。
展现东吴的实力: 成功伏击并杀死关羽,能够向天下展现东吴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决断力,提升东吴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

4. 避免局势失控:
“养虎为患”的担忧: 如果在关羽北伐取得一定进展后,东吴仍然采取观望态度,甚至支持关羽,那么一旦蜀汉势力过于强大,反而可能“养虎为患”。孙权更倾向于通过控制荆州来平衡三国力量。
内部的压力: 东吴内部可能也有对关羽的担忧和不满,尤其是在荆州问题上。孙权可能也需要通过解决关羽问题来平息内部的杂音,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四、 孙权的态度转变与“罪状”的累积

从孙权一开始对刘备的联盟态度,到最后决定杀死关羽,这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孙权对关羽的态度可以看作是基于他自身利益的动态调整。

早期: 在赤壁之战前,孙刘联盟是抗曹的必需。孙权虽然对荆州有所图谋,但并未公开与刘备撕破脸。
中期: 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后,孙刘之间的摩擦开始增多。关羽在荆州的强势作为,以及对东吴的轻慢,让孙权感到不满,并且开始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
后期: 关羽北伐,兵力空虚,给了孙权一个绝佳的机会。此时,孙权认为杀死关羽的战略收益远大于继续维持联盟的利益,而且关羽的“罪状”也已经积累到足以让他做出这个决定。

总结:

孙权杀害关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荆州归属的战略利益冲突。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为孙权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孙权也借此机会,通过杀死关羽,达到了巩固东吴在荆州的控制、打击蜀汉势力、维护东吴国威等一系列政治和战略目的。

虽然在道德上,孙权的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诟病,但从孙权作为一位君主的角度来看,他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维护东吴的最高利益展开。他利用了关羽的轻敌和战略失误,也利用了三国鼎立的复杂局势,最终为东吴换取了宝贵的战略优势。这一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为后来的三国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从后世眼光看,孙权斩杀关羽,把事做绝,末了刘备当真兴兵来伐,又立马求和,纯属自抽耳光,精神分裂,但分析史料,实为事出有因。

擒获敌军大将是否必杀不可?显然不是,现成的于禁就是榜样,末了作为和谈筹码又送给了曹魏,横竖无本买卖,何乐而不为?因此,倘若孙权打算留着恢复联盟的后手,显然斩羽不如存羽。这点刘晔看的明白: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与关羽之稀世际遇,天下皆知,若不复关羽之仇,刘备的政治声望将遭受严重损害。同理可知,若存关羽,以为求和砝码,刘玄德只怕要投鼠忌器。

故而,孙权既斩关羽,于公于私,刘备东征之师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杀关羽即与刘备彻底决裂,作为久经考验的政治领袖,孙权不可能于此无预估。

那么可以得出推论,孙权就是明知故犯,就是要绝刘备。

再爬梳一下史料,看看斩关羽之后,孙权所为何事:

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

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朱光等归。

显而易见,是一连串的对魏示好。于刘备呢?

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是磨刀霍霍,得荆望益。

如此,结论已呼之欲出。孙权消灭关羽军团之后,下一步便是鲸吞刘备集团。

既然所图者大,为达此目标,必须维持临时抱佛脚的孙曹联盟。有鉴于曹刘矛盾不可调和,那么绝刘备即站队曹操。斩杀关羽,送其首级于曹操,即表示与刘备势不两立,绝无首鼠两端,复兴孙刘联盟之可能。易言之,斩关羽之行动并非个人好恶,而是包含了联曹灭刘,进图益州,全据长江的战略考量。

很可惜,孙权自打如意算盘,未曾想自家在曹操眼中不过是借刀杀人之刀。

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

刀想使唤人,岂非笑谈?

关羽既亡,孙权帅兵西过,末了刘备还没动静,却引发了曹魏的一连串军事行动: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

文帝即王位,迁扬武将军。破吴於江陵有功,更拜伏波将军,屯新野。

转眼间战火直抵江陵。紧跟着便是延康元年六月的曹丕南征。事实证明,一旦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孙权即成为曹魏的首要打击目标,进取益州云云,诚为梦呓。

令人不哭笑不得的是,如此大策居然并非江东君臣拍脑袋成果,而是深思熟虑产物:

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

不难发现,建安二十四年后孙权占襄阳,绝刘备,其行动完全奉此战略为圭臬。至于西夺白帝脚踢蜀汉,北占襄阳拳打曹魏是否明智,其后曹、刘交伐的历史已说明一切。孙权一作再作居然未死,只能说天可怜见,曹操伸腿去了,剩下个文青曹子桓不堪大用,破局良机遂成虚话。

倘若说孙权建安二十四年取荆州之利弊尚有可论,其战略思想如此,即便利大于弊,恐亦难逃瞎猫撞见死耗子之嫌。于孙权而言,福星高照,死得及时的主儿,北曹操,南吕蒙而已。

嗯,估计吕蒙也是这么想的。

user avatar

从东吴和孙权立场来说,荆州可以丢,关羽必须死!

很多人对孙权的认识定位,还是源自《三国演义》和三国游戏,以为他真是能和曹操平起平坐的一方君主,因此当然会觉得其杀关羽之举操切。以为囚而不杀,既可挟制刘备,又减轻其仇恨值,避免夷陵之战时蜀国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

殊不知从东吴政权和孙权立场和利益来说,荆州甚至都可以丢,但关羽必须死

其一,孙权政治地位低下、统治合法性缺失,亟待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认可。

孙权继位快二十年了,官方职务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坚的乌程侯爵位给了孙匡、孙策的吴侯爵位给了孙绍,孙权纯粹靠着孙策的余荫,非法武装割据了江东。

因此,孙权政治地位不但远不及控制汉廷中枢的曹操,声望和官位亦难比汉室宗亲代表、合法职位是左将军豫州牧的刘备。

他自封的“车骑将军、徐州牧”,形式上还是刘备表的,号令江东,根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当关羽水淹七军,军威大振时,曹操终于放弃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合法割据江南的诸侯时,横亘在曹孙两人之间最大的矛盾、曹魏和东吴之间最大的矛盾就不复存在了。

哪怕只为取得统领江南的合法官位和名爵,孙权与曹操的结盟、或说形式上向曹操控制的大汉朝廷归顺,也是势在必行,之前连续十年的曹孙战争,反让刘备借机坐大,从来非孙不愿,而实曹不许。

杀关羽而非囚之,就是孙权为显示和刘备势力彻底决裂、表示绝不三心二意、首鼠两端的诚意。也只有这种诚意,才能换得曹操给予相应报偿。

至于关羽如何辱骂过孙权,对成熟政治家而言,这种因素对最后决断的影响确不重要。

其二,关羽这个名将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东吴政权的最大实质威胁。

关羽是刘备集团最擅长水军的将领,水淹七军战役中,他统帅的大船巨舰,直接摧毁曹魏宿将于禁的信心,三万魏军精锐近乎成建制投降。(【禁与诸将登高避水,羽乘大船就攻之,禁等穷迫,遂降。】)

让这样的将领、这样强大的舰队,同时掌控了襄樊+江陵两大战略要地,那简直是东吴这样的长江下游政权的终极噩梦,近乎灭顶之灾。

从东吴政权建立伊始,从来都将上游同时控制襄樊+江陵的势力视为头号威胁,刘表、赤壁之曹操,到此时之关羽,莫不如是。这是其政权命脉,国防安全线。

对东吴而言,能自己控制这两处当然最理想;只要其分属不同势力,同样亦可接受;否则,就是生死大敌。

哪怕一向和孙权貌合神离的江东世家,在这一点上亦有共识。袭取荆州和夷陵之战,也是他们真正同心同德、最出力的两次战役。和历次去合淝武装游行的投入程度,绝不可同日而语。

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得其给兵给粮厚赠,却又反手夺其基业起,其政治声誉就已经相当程度破产了。孙权又怎会真心相信这样的“盟友”?之前正气凛然状,说什么盟友你打我同宗,我宁可披发入山的是谁?不正是大耳公刘玄德么?

孙权被关羽拒婚并“骂辱其使”后,出兵援助关羽军,吴军路上走得慢了,又被关羽一通乱骂,一句【鲗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狂言,更可算是明目张胆,图穷匕见了。

关羽此战已拿下襄阳,如果等他又消化了于禁3万降卒,再加上原有荆州留守军数万,这可是一只接近10万人、水陆两栖的重兵集团,那么他接下来在得到刘备在蜀中财力物力的充分支援的情况下,会不会先顺江直下,一鼓作气先把孙权灭了?

再看看之后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无数次内战,从长江中游攻陷下游,都是年余瞬间一鼓而下。绝大多数时候,北方政权甚至根本来不及做出及时反应。所以被关羽这样的名将夺了襄樊之地,那对下游的东吴政权而言,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其宰割。

某种程度上可说,即使荆襄之地一时落入曹魏之手,威胁亦未必高于在关羽治下,因为曹魏此时可没有堪与关羽相比、精通水军、熟悉荆州地理水文的大将。

东吴即使拿下荆州,如果让关羽逃回蜀中,夷陵之战换了是此人来统领复仇之师,战况亦要艰难许多。要知道,周瑜可是已经逝去将近十年了。所以,关羽才非死不可。

孙权奇袭荆州,最妙之处就在于这个巨大威胁刚要形成雏形的关口,就打蛇打七寸,不但斩杀关羽杜绝后患,还通过闪电战,把于禁部3万降卒、关羽野战军3万、留守军数万,一股脑打包全给吃掉了。对人口资源匮乏的江东来说,哪怕接下来的夷陵之战打输,把半个荆州再还给刘备又如何?单单这一票十万人的买卖,也是赚了大的。

许多人都说孙权很渣,送以“渣权”外号,可他从来不傻。

user avatar

理由多简单啊,孙刘联盟是为了啥?共同的利益,北拒曹操,因为曹操太强了,说难听点,就是为了保住两家的地盘不被吞掉,制造分裂,保持割据。



孙吴政权,是最没有统一法理的政权,因为自孙坚起,就是一路江东小军阀,到了孙权,是大军阀,但是仅此而已,孙吴国策里面统一只是等机会排末尾的一个比较虚的概念,保持割据基本就是最高的志向。但是曹刘就不一样,曹操是汉丞相,奉天子以令不臣,自带皇帝赋予的完全合法性光环,统一天下名正言顺。刘备,皇帝认可的皇叔,做为宗室,有匡扶汉室的义务和责任,所以他统一天下,那叫清君侧,讨贼,有皇室祖制给他的合法性背书。所以这两家篡汉,有先天汉朝政权赋予的合法性作为掩护,实行偷梁换柱平滑过渡,外人很难找到碴子找你麻烦,但是你却有十足的理由找别人麻烦。玩这个孙权可不行啊,你一路军阀,说难听点法律上就是个军政长官,你篡汉等于没有过渡,直接开始硬刚,明显会被其他人合理合法的清盘。所以三国前期,说白了就是刘备和曹操死磕,孙权选边,孙权在大格局上真正上场,是曹魏代汉。

这么一个以割据为目的的政权,要想保持割据,最好的方法就是维持一种平衡,曹刘都不能太剽悍,如果有一方过于剽悍,就必须联合另一方来修理过于剽悍的一方。曹操剽悍要一统天下,那就必须拉上刘备一起抗拒统一。那刘备剽悍的益州到手了,汉中到手了,荆州三分之一到手了,关羽防守反击大败魏军。这形势如果由着刘备发展十来年,明显就是刘备太强了,刘备要统一天下,孙权还是割据不成啊!所以当时的形势,无论曹魏政权主观愿不愿意,孙权都必须下场捅刘备刀,客观上替曹魏政权解围,因为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已经没有共同利益,而孙权和曹魏政权却天然有了共同利益,就是不能让刘备坐大。


至于后来曹魏方面南征,并不是非常大的祸患,因为当时的形势,魏国已经没有能力吞下孙吴政权了,这谁都看得清。至于刘备倾国来战,这一点我分析是孙权先做个低姿态,说个好话认个怂,最多割点地,就得了,毕竟捅过刀大的战略格局已经有利于自己割据了。如果不行,那就开打,反正前期捅刀已经非常严重的损伤了刘备集团的实力。所以不要认为真是陆逊临危受命靠运气才打赢了刘备,关羽战死,孟达等一群将领反水,刘备原班集团实力大幅下降,本来就不服的益州派,外来户荆州派肯定趁势想攫取更大权力,刘备集团内部的斗争肯定异常激烈,本来荆州方向刘备的军事实力非常孱弱了,再加上严重的内讧,如此局面下,夷陵之战的结局是必然的,无论刘备有没有连营,他都严重缺乏优秀的军事将领和东吴死磕。一旦刘备失败,益州格局会非常不稳,根本没有实力再强势出击,几乎没有代价就取得了有利于自己的大格局,这买卖划算,有搞头啊。

评论里有些人说还是没说明白为啥杀关于,因为有影响力,有能力,还离的近的只有关羽啊!孙权总不能去成都干掉诸葛亮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 回答
    孙权这个人,你说他火吧,好像不如曹操、刘备那么家喻户晓,但你要说没人喜欢他,那可就错了。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挺欣赏孙权的,他们喜欢他可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这事儿不好说),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惊天动地的个人事迹。他们喜欢的,是他这个人身上那种“熬”出来的劲头,以及他在那个乱世里,确实把一个国家给稳住了。.............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我为什么喜欢孙璟?这问题问到我心坎上了。说起来,一开始看《SQ》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孙璟身上那种特别真实、有点冒傻气,又带着点小迷糊的劲儿。首先,她太接地气了。她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光芒万丈、完美无缺的角色。孙璟有自己的小缺点,会因为考试成绩发愁,会因为朋友的事情着急,会因为.............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咱这老太太,姓王,儿女都争气,孙女叫小月,从小就聪明伶俐,讨人喜欢。王老太太就这么一个孙女,宝贝得不得了,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给她。小月这孩子,打小就喜欢画画。王老太太瞧着孙女涂涂抹抹,脸上洋溢着快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觉得孙女有这爱好是好事,能静得下心来,.............
  • 回答
    “星际恶势力”这个说法,得从黄旭东和孙一峰两位在《星际争霸》这个游戏圈子里的独特地位和他们直播时的表现说起。他们俩之所以被这么戏称,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做了什么坏事,而是他们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反传统”的魅力,加上他们的直播内容和观众互动方式,很容易让粉丝产生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首先.............
  • 回答
    朱元璋选择孙子朱允炆接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考量、权谋与情感交织的结果,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明朝初年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朱元璋本人独特的性格和经历。一、 嫡长子继承的挑战与朱元璋的顾虑按照传统,皇位继承最优先的是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标。朱标是.............
  • 回答
    孙杨听证会上的翻译问题,确实是当时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焦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为什么那位翻译的水平会受到质疑,同时又出现在那么重要的场合,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在国际体育仲裁(CAS)的听证会上,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其准确性至关重要。任何一点模糊或者误解,都可能对案件的走向产.............
  • 回答
    在电影《扫黑·决战》中,孙志彪吸毒后身体依然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观众感到疑惑的地方。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1. 艺术创作的需要与现实的简化: 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需要为了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推进而对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简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王者荣耀》里很多女玩家偏爱这几个辅助英雄,背后原因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这里面有很多门道。我给你们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四个英雄,大乔、瑶、蔡文姬、孙膑,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辅助”。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在这个游戏中,“辅助”的定位就决定了她们.............
  • 回答
    孙权一生中的北伐,无疑是他执政生涯中一个非常沉重且反复出现的主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失败”两个字就概括过去,因为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格局以及时代局限。但如果一定要说“连年北伐失败”,那背后是有着深刻原因的,绝非偶然。要细致地分析孙权北伐失利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战略目标.............
  • 回答
    倘若历史的洪流稍作转向,关羽与孙权联姻之事得以成全,那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强强联合”,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军事力量的深度融合,其影响将如涟漪般层层扩散,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文化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构想一下这场联姻的政治层面。关羽,作为刘备.............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
  • 回答
    冰心先生离世后,其孙吴山(并非其亲孙,而是其夫吴文藻的侄孙,后被冰心收为养孙)在其墓碑上喷涂“教子无方,枉为人表”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要理解吴山为何会在冰心墓碑上喷涂这样的字样,需要先了解冰心女士的家.............
  • 回答
    孙权劝吕蒙学习,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要读书”那么简单,里面藏着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当时,吕蒙虽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打下了大片基业,可以说是个绝对的战将。但孙权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武力是不够的。东吴虽然地处江东,但也面临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压力,.............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