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为何会连年北伐失败?

回答
孙权一生中的北伐,无疑是他执政生涯中一个非常沉重且反复出现的主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失败”两个字就概括过去,因为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格局以及时代局限。但如果一定要说“连年北伐失败”,那背后是有着深刻原因的,绝非偶然。

要细致地分析孙权北伐失利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战略目标上的“欲壑难填”与“消化不良”

首先,孙权北伐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他的终极目标,和曹操、刘备一样,都是统一天下,光复汉室(或者说是继承汉室的法统)。然而,他所处的政治和军事现实,却让他这个目标显得有些不切实际,或者说,他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可行的路径。

继承与扩张的矛盾: 孙权承袭的是父兄打下的江东基业。这个基业虽然稳固,但毕竟是偏安一隅。他不像曹操那样拥有北方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像刘备那样有“汉室宗亲”的政治号召力作为北伐的旗帜。他的合法性更多建立在继承和区域统治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他试图以相对有限的资源去挑战北方曹魏这个庞然大物,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

一次性投入过大,缺乏持续性: 孙权几次大规模的北伐,例如濡须之战、合肥之战、巢湖之战等等,都试图通过一次性的强大攻势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幻想一举夺取中原。然而,这样的战略一旦受挫,往往会消耗掉东吴大部分的精锐力量和战略储备,导致后续难以组织起类似的攻势。这就像一个人,吃东西一次性塞得太满,反而消化不良,无法继续进食。

未能形成有效的战略牵制: 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下,任何一方要进攻另一方,都需要考虑第三方势力的动向。孙权虽然与蜀汉有联盟关系,但这种联盟更多是基于共同敌人的存在,而非深厚的战略互信。当东吴倾巢而出北伐时,并没有得到蜀汉的有效牵制,使得曹魏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应对。反之,当曹魏北上时,蜀汉也很少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这种“单打独斗”的北伐,成功的概率自然大打折扣。

二、 军事指挥与将领素质的局限性

虽然东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杰出的军事将领,但并非所有北伐都由他们亲自指挥,而且即便由他们指挥,也有其局限性。

缺乏能与曹魏名将匹敌的常胜将军(后期): 初期,周瑜、吕蒙、陆逊等人的确有过辉煌的战绩,如赤壁之战、合肥之战(吕蒙白衣渡江)等。但随着这些名将的凋零,孙权后期能够倚重的将领,在面对曹魏的曹仁、张辽、司马懿等名将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或者说缺乏那种“一锤定音”的能力。

陆战能力与环境适应问题: 东吴依仗长江天险,水战能力极强。但在陆地作战,尤其是在北方复杂的战场环境,东吴的军队在步兵的训练、骑兵的运用、攻城守城的器械等方面,可能都存在与北方军队的差距。北方气候、地形与南方不同,东吴军队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指挥链条的稳定性与信息传递: 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指挥链条的稳定性和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至关重要。孙权作为最高统帅,他是否有足够准确的情报?他的命令能否有效地传达到前线?将领们是否能够完全领会其意图?这些都是影响作战效果的因素。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后勤补给的困难、前线指挥的犹豫不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

三、 政治与内部因素的制约

军事行动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受到政治和内部稳定性的深刻影响。

人才的断层与凋零: 孙权后期,虽然仍有陆逊这样的大将,但早期的精锐和栋梁们纷纷离世。而新一代将领的培养和选拔,可能并没有跟上形势的需要。人才的断层,直接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削弱。

对北方曹魏实力的误判: 曹操政权虽然经历了内乱和曹丕的继位,但其基础仍然稳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人口。孙权可能一度低估了曹魏的军事实力和恢复能力。在某些时期,曹魏内部虽然也有动荡,但其整体军事力量仍然是三国中最强的。东吴试图挑战这种力量,但其自身的资源和人口基数相对较小,一旦消耗过大,就难以承受。

东吴内部的稳定性问题(有限): 相较于曹魏和蜀汉,东吴的内部政治相对稳定,但并非没有隐忧。例如,一些士族豪强的势力,以及皇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平衡,都可能间接影响到国家战略的执行。如果一次北伐耗费巨大却劳而无功,可能会加剧内部的不满情绪,影响士气。

孙权个人的决策风格: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他的政治和军事决策也随着时间而变化。有时候,他可能过于自信,或者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例如,在某些战役中,他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错误的判断,而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

四、 时代局限性与三国格局的不可逾越

更宏观地来看,三国鼎立的格局本身就存在着一种难以被打破的“力量平衡”。

地理与资源的天然壁垒: 长江天险是东吴最大的优势,也是北伐的最大障碍。要跨越长江并深入中原,需要克服巨大的地理障碍和后勤困难。而曹魏虽然在北方,但面对长江也同样束手无策。这种天然的地理分割,使得任何一方都很难轻易地实现统一。

国力对比的悬殊: 在人口、土地、经济总量等方面,曹魏始终占据优势。虽然东吴在江东经营得相当不错,但与整个北方的曹魏相比,其国力仍然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东吴在持续的军事对抗中,更容易感到力不从心。

“天命”与“人和”的考量: 在古代,“天命”和“人和”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曹操、刘备都曾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兴复汉室”为旗帜,这些都具有更强的政治号召力。孙权虽然也是一方霸主,但其北伐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和统一天下的战略考量,而缺乏更具感染力的政治口号来凝聚人心,尤其是在北方士民中。

总结来说,孙权连年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他试图用一个相对有限的国力去挑战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并且在战略执行、军事指挥、人才培养以及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他的北伐,更多是一种战略上的“试探”和“有限投入”,旨在削弱曹魏或争取有利的战略态势,而非以倾覆式的方式去追求统一。然而,这种战略上的“保守”与他时而表现出的“进取”之间的矛盾,也让他的北伐显得有些“欲振乏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孙权的北伐并非每一次都是毫无战功,有些战役也给曹魏造成了相当的压力和损失。但与他付出的代价相比,他未能实现战略目标,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这才是他北伐最根本的“失败”之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方方面面,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是难以解释清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将孙权北伐具体到入学中科大……啊不,打下合肥这个基本的小目标,一言以蔽之,这位的战斗意志实在是太拉胯了。

看看地图就知道孙权打不下合肥是何等的没道理:

一目了然,合肥与孙权的统治中心徽京……呃,秣陵不过咫尺之遥,且紧挨着肥水。孙权可以利用长江水道入巢湖,直抵合肥城下。如此水运便利,简直是古代高速公路,根本不用担心补给问题。因此,孙权动不动就能按照吉祥数拉出十万大军来上一波。

瞅瞅西边,后人还在替诸葛亮惋惜天池大泽给震没了,不然有水运加持,何至于每每因乏粮功亏一篑云云。

再看看孙权这旮旯,简直就是RMB玩家嘛!什么叫人比人气死人?

就这么个得天独厚的开挂条件,孙权是怎么利用的?

一攻合肥:

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当时合肥城是个什么情况?

时天连雨,城欲崩

——城墙都快塌了。

曹家援军来了多少?

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

就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张喜,单将千骑捎带了点汝南郡县兵,还发着瘟疫。

——这是救援啊还是千里送人头?估计老曹也就是敷衍一下。

末了呢?

孙权的十万大军遽烧围走——他跑了……跑了……跑……

这是什么混账加三级的战斗意志?

看看同时期发生的另一场进攻战,周瑜、程普带着赤壁之战原班人马,发挥连续作战精神,在江陵与曹仁、徐晃等曹军头牌大将厮杀经年,周瑜本人中箭创甚都死战不退。

瞅瞅孙权主力的表现,还能说啥呢?

再看著名的二攻合肥。

一攻合肥是打赤壁之战的秋风,时机最好。二攻合肥是利用曹操主力陷在汉中,捎带与刘备纠缠不清打的空门,机会也极佳。

谁承想,就属这次最丢人。

上来被张八百教做人也还罢了,其实吴军真正受创并不严重,但孙权的战斗意志实在是……

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打了十几天就撤了……撤了……撤……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指挥进攻江陵的是孙权,被曹天人开了一把无双,估计也就是试探攻击一通就宣布收摊大吉。于是乎合肥难攻不落传说成了江陵难攻不落传说,时也命也,曹天人距离能止江东小儿啼的威名就差了一个孙权,摊手。

至于撤退演变成了溃退,被张辽威震逍遥津,这已经不重要了。

毕竟态度决定一切。

虽然能力也实在够呛。

最有机会的两次中科大入学考都如此潦草交卷,等到曹魏砸吧过味儿来,把合肥搬到远离河流的新城之后,孙权就更没戏了。

翻翻两度合肥围攻战不难发现,孙权在进攻中完全采取机会主义态度,韧性极差,毫无战斗意志,一遇挫折便轻易放弃。

纵观世界战争史,有多少战斗是靠“坚持最后五分钟”决定了胜负?就孙权这开场五分钟就退场的态度,他北伐失败不奇怪,能胜利才叫没了天理。

今人常把吴军在进攻战中的羸弱表现归咎于诸将无进取之心云云,但同样是吴军,同样是吴将,怎么在南郡城下就能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跑到合肥城下就成了软柿子、棉花糖?

诸葛亮说的明白:此病在一人耳。

什么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一生中的北伐,无疑是他执政生涯中一个非常沉重且反复出现的主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失败”两个字就概括过去,因为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格局以及时代局限。但如果一定要说“连年北伐失败”,那背后是有着深刻原因的,绝非偶然。要细致地分析孙权北伐失利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战略目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答案隐藏在事件本身、历史评价体系以及人们心理的复杂交织之中。孙权被“孙十万”的称号所困扰,而刘备的“火烧连营”却似乎少有人提及,这背后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孙十万”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这个词的根源,大多指向的是孙权在公元215年,也就是建安二.............
  •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
  • 回答
    冰心先生离世后,其孙吴山(并非其亲孙,而是其夫吴文藻的侄孙,后被冰心收为养孙)在其墓碑上喷涂“教子无方,枉为人表”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要理解吴山为何会在冰心墓碑上喷涂这样的字样,需要先了解冰心女士的家.............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孙权给诸葛恪留下的底牌,确实是相当不错。从军事上来说,东吴在孙权的统治后期,依然拥有长江天险,并且在陆逊、陆抗等名将的带领下,海军力量依然是三国时期最强的。尤其是陆抗,其治军能力和战略眼光,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他更是为东吴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后继者。在经济上,东吴凭借南方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经济,积累了.............
  • 回答
    关于孙权偷袭荆州被普遍诟病,而刘备夺取益州却鲜受非议,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道德评价体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先说孙权偷袭荆州,为啥落得个“偷袭”的名声,还被“黑”得不轻?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背信弃义”的道德指控,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物关系。1.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象征意义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玉玺这么重要,能代表天命所归,那为什么刘备和孙权不“自己做一个”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玉玺在当时并非只是一个“萝卜章”或者一个普通的印信。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的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孙权治下的白衣渡江,孙吴にとって是何其关键的一场战役,但也确实让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这场堪称“奇袭”的战役中,我们似乎很少见到那些我们熟知的荆州士族的身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细掰扯掰。首先得明白,白衣渡江这事儿,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南,刘备则在荆州站稳脚跟。三.............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孙权比不上刘备。这事儿可不只是看谁当皇帝时间长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一、出身与起点:一个天生太子,一个乱世枭雄咱们先看看这俩人的起点。 刘备: 这哥们儿出身确实不咋地,织席贩履出身,跟那些世家大族比,那真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但正因为这样,他身上那股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充满了想象空间。如果我们要深究关羽的鬼魂为何不把孙权弄死,那得跳出历史的局限,从一个更广阔、更充满文学色彩的角度去解读。与其说关羽的鬼魂“没能力”或“没机会”,不如说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让他的“不作为”显得别有深意。首先,我们得明白,关羽的鬼魂,即使是执念最深的鬼魂,也并非无所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