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曹操孙权黑点的本质都比较综合,但是刘备的黑点本质就是不会打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

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是效忠汉室,实则掌握了政治主动权。这种做法在当时很多拥护汉室正统的人看来,就是不忠不义。他的用人原则也常被质疑,比如“唯才是举”,虽然有其进步性,但也意味着他不太看重出身和道德,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残暴一面: 有些历史事件,比如屠城,也被认为是曹操残暴的证据。虽然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原因有待考证,但作为统治者,其手下的行为难免会影响到公众的评价。
个人情感: 比如对待一些旧部,或是与女性的关系,有时也会被拿出来放大讨论,虽然这些放到现代社会来看可能不算什么大罪,但在那个讲究道德礼法的时代,尤其是对帝王将相的要求,就会成为被攻击的点。

孙权呢,他的“黑点”也很多:

守成之君的局限性: 孙权在位时间非常长,前期开疆拓土,后期则显得有些保守。人们会说他晚年宠信奸臣(如吕壹),政治昏聩,导致江东人才凋零。
对外策略的摇摆: 他与曹操、刘备的关系一直在变动,时而联盟,时而敌对。这种策略的灵活性虽然带来了生存空间,但有时也会被解读为机会主义,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家族内部的矛盾处理: 比如他对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之间的政治斗争的处理,以及后来一些亲信大臣的党争,都暴露了他作为君主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政治局面时的短板。

相比之下,刘备的“黑点”之所以常常被聚焦在“不会打仗”上,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仁德”光环的强大投射。 刘备最大的标签是“仁德之君”,他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以民为本、匡扶汉室的正统继承人。这种“圣人”般的形象,让人们对他的要求也自然拔高,而且当他与其他方面完美契合时,一个小小的瑕疵就会被无限放大。

其次,历史叙事的倾向性。 在《三国演义》这部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中,刘备被塑造成一个“三起三落”的苦情英雄,他的成功更多是靠着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他的军事失利,比如“败走华容道”、“白帝城托孤”等情节,在演义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反而加深了“他本人能力不足,主要靠别人”的印象。这种叙事方式,虽然艺术性很高,但也容易让读者忽略他在军事上的其他方面。

再者,“不会打仗”的背后,其实也折射出其他“黑点”。 真的只是“不会打仗”吗?恐怕不止。

战略眼光和魄力: 比如夷陵之战,虽然有为关羽报仇的情感因素,但缺乏对当时大局的清醒判断,一股脑儿地将全国的军事力量压上去,结果惨败。这暴露了他作为统帅在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以及在个人情感驱动下,可能丧失理智的弱点。这比纯粹的技术性错误更显严重。
用人上的局限性: 虽然他信任和善于使用诸葛亮,但在其他军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似乎不如曹操那样广泛而大胆。比如他对关羽、张飞的依仗,虽然是忠诚的表现,但在某些关键时刻,也可能因为缺少更广泛的军事参谋而导致失策。
“仁德”带来的羁绊: 刘备的“仁德”不仅仅是个人品格,也体现在他极度重视士兵和百姓的安危。有时,这种“仁德”在战场上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让他不敢轻易采取一些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但战略上却有必要的措施。例如,如果他更像曹操那样冷酷无情,或许一些战役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所以,当我们说刘备“不会打仗”,其实可能是在概括他在军事战略、临机决断、以及平衡情感与理智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单一但却非常致命的“黑点”,尤其是在那个乱世,军事能力是立足之本。

反观曹操和孙权,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整体上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手腕都更为老练和全面。曹操的军事才能是公认的,孙权虽然更多是防御和守成,但在战略上的灵活运用也让他能够保住江东基业。相比之下,刘备的“不会打仗”,更像是他构建起的“仁德”形象下,军事能力上的一个显而易见、无法回避的短板,而且这个短板在一些关键时刻,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和帝国的衰落,因此更容易被后人所记住和诟病。

总结一下,曹操孙权的“黑点”更像是一个复杂的“人性拼盘”,包含了权谋、手段、情感等多种世俗化的缺点。而刘备的“不会打仗”,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单一的军事能力问题,但实际上它折射出了他性格中更深层次的战略失误、情感驱动下的决策偏差以及“仁德”标签下的一些无奈,这些共同构成了他在军事领域难以弥补的硬伤,也因此成为了他最显著的“黑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都懂,所谓“综合”就是张飞胡子画多了要改大树,大树盖不住还得添几块怪石。就算模糊曹操、孙权的黑点,黝黑扇面谁看不出来。

但我觉得你说不是没道理。

因为刘备不会打仗,所以砍车胄抢徐州后,曹将打过去只能挨揍,要曹操亲自急袭才行。

因为刘备不会打仗,所以官渡之役中,连班底都没有用别人军队,一口气推进到许昌以南百里之内,才会被打散。

因为刘备不会打仗,所以窜荆蛮寄人篱下时,才打穿整个南阳郡,只能回头赚夏侯惇一笔。

因为刘备不会打仗,这当阳亡命之徒,才拉拢孙权联军在赤壁揍得曹操本尊一个劲怀念郭嘉。

因为刘备不会打仗,汉中被砍的才是夏侯渊,后来作战的曹操才留住一条老命。

但凡刘备会打仗,曹操早就玩完了,是这个意思对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
  • 回答
    要判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角的电视剧,谁的收视率最能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角色魅力、历史题材受众、剧本创作潜力以及当下观众的喜好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角色魅力与观众认知: 曹操:奸雄还是枭雄? 观众认知基础: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家喻户晓的.............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非仅仅因为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或拥有的势力,而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刘备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刘备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象”与曹操的判断标准 “仁德”之名与拥戴者: 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但他深知,在那.............
  • 回答
    说起曹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奸雄”,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最终登基称帝的人物。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政治、军事、个人野心,还有那时代特有的规矩,一个都不能少。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法宝”与“枷锁”首先,得从曹操.............
  • 回答
    曹操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都在为巩固曹魏政权而努力。在他看来,任何可能威胁到他基业的存在,都可能成为他清除的目标。然而,到了司马懿势力逐渐壮大的阶段,曹操却似乎选择了按兵不动,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遗漏或失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他虽然已经奠定了曹魏的.............
  • 回答
    曹操之所以重用族人,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亲信为亲信”就能概括。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显得程式化、公式化的表达,深入到那个乱世之中,看看曹操所处的环境、他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内心深处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血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量。在那个时代,宗族观念根深.............
  • 回答
    关于曹操“好人妻”的说法,历史上确有记载,也因此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并尽可能用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感的笔触来描绘。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时代,婚姻和政治的界限并没有现代这么清晰。尤其对于像曹操这样雄才大略、渴望扩张势力的人来说,联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手.............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 回答
    近年来,围绕曹操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转变,很多人不再仅仅将他视为那个“奸雄”,而是开始看到他更复杂、更具历史厚重感的一面。这并非是简单的“平反”,而是一种基于新视角和更全面史料的重新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长久以来,对曹操的负面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小说为了突出刘备的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