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部分季汉粉在曹操打陶谦站百姓角度,觉得虽胜尤耻,在刘备打孙权的时候在士人角度,觉得虽败尤荣?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

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

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及的无辜百姓。这场战争的背景是曹操为父报仇,尽管有报仇的理由,但在当时,徐州是陶谦的地盘,百姓也效忠陶谦。

1. 对暴行的厌恶: 曹操在攻打陶谦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二次征伐,伴随着大量的屠杀和掠夺。虽然史书对屠杀的规模和程度有不同记载,但“鸡犬不闻”、“血流成河”等词语,很容易让代入百姓视角的季汉粉产生强烈的反感。他们会觉得,无论曹操的动机是什么,这种以军队屠杀平民的方式来达成目的,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上的沦丧,即使最终曹操占领了某些城池,对百姓而言,这胜利是以他们的血肉为代价的,自然是“耻辱”。

2. 对“正义”的质疑: 季汉粉的核心价值是“仁义”,他们推崇刘备以德服人,爱民如子。而曹操的这场战争,从很多方面来看,与他们所崇尚的“仁义”背道而驰。为了报私仇,不惜牺牲无辜生命,这种行为在他们眼中,是对“正义”的践踏,是“霸道”的体现。因此,即使曹操在军事上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胜利”,这种胜利在道德上也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会觉得“虽胜犹耻”。

3. 历史叙事的偏向: 季汉粉在阅读史书或相关评论时,很可能会更倾向于那些描述曹操残暴行为的段落,而对曹操的军事才能和“以实力说话”的逻辑有所忽略。这种选择性的接受,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这场战争负面评价。

刘备打孙权,士人角度的“虽败犹荣”

而当季汉粉讨论刘备攻打东吴(夷陵之战)时,他们代入的角色就变成了“士人”或“志向高远之辈”。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刘备战败,但季汉粉往往会从中找到“荣光”的理由。

1. 情义与道义的坚持: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刘备为关羽报仇,对于忠义无双的关羽的死,刘备深受打击,决心伐吴。在季汉粉看来,这是一种“情义”的体现,是君王对臣下的深厚情感,是对“忠义”的捍卫。虽然这场仗打输了,但刘备为了兄弟情义和为臣报仇而亲率大军,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有血有肉”的君王形象,因此“虽败犹荣”。

2. 对“天下”格局的思考: 季汉粉的最终目标是“匡扶汉室”,统一天下。夷陵之战虽然是军事上的失败,但他们会从更宏大的历史格局来解读。他们认为,刘备此举是为了打击孙权,为日后北伐曹魏扫清障碍,或者至少是为了巩固自身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即便失败,刘备也通过这场战争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战略眼光(尽管很多人会认为此举战略错误),这种对“天下”的追求,即使失败,也比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苟且偷生的人显得更为“英勇”。

3. 对“失败”的重新定义: 季汉粉会认为,真正的失败并非战败,而是失去道义和目标。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虽然失去了很多兵马,但他的“初心”——为关羽报仇,以及他作为一个“汉臣”的身份,并未动摇。相比于某些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君主,刘备的失败是一种“悲壮”的失败,是一种“有追求”的失败,这在他们看来,比那些“胜利”却丧失了道义的人要“荣耀”得多。

4. 文化心理的投射: 中国传统文化中,“成王败寇”并非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悲剧英雄、气节之士反而更能赢得后世的敬仰。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失败,虽然是军事上的惨败,但其背后的情感驱动、战略考量(即使被证明是错误的),以及他作为“汉家正统”代表的身份,都为他赢得了一种“悲剧英雄”的光环。季汉粉对刘备的喜爱,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对这种“悲情”和“气节”的欣赏。

总结来说,这种评价差异的根源在于:

代入角色的不同: 曹操打陶谦时,季汉粉代入的是无辜的百姓,自然强调的是生命的价值和道德的底线。刘备打孙权时,季汉粉代入的是有情有义、有大志的士人,更看重的是情怀、道义和对理想的追求。
价值判断的侧重: 季汉粉对曹操的评价更侧重“结果导向”下的道德成本(屠杀),对刘备的评价则更侧重“过程中的精神”和“道德动机”。
历史认同的建构: 季汉粉对刘备及其政权有着天然的认同感,他们希望看到刘备身上闪耀着“仁义”、“忠勇”的光辉。即使在刘备失败的战役中,他们也会努力从中挖掘出值得称赞的“荣耀”之处,以支撑起他们对刘备的偶像化。

这就像看电影,同样是一场战争戏,有人关注主角是否赢了,有人却更在意主角在过程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情义,即便最后输了,依然会为主角的“风采”而感动。季汉粉对这两场战役的评价,正是这种不同视角和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打孙权的时候屠了哪个城?

说出来让我长一长见识?

user avatar

曹操打陶谦,为了给老爹报仇

就算把陶谦一家老小给宰了,都不会说啥

可曹操屠了徐州,屠也行,屠个一两座也就算了

结果,屠到什么程度,泗水不通,这是陈寿写的,写的还算是轻的

被屠杀的百姓表示“你老爹是被陶谦杀的,关我们什么事,别说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就想活下去,巴拉巴拉”

刘备打孙权,和曹操给老爹报仇一个性质,给兄弟报仇(当然这里不排除政治因素,这里如果关羽等一众将领安然回益州,刘备会不会打孙权都是两码事)

要知道在刘备和孙权干架的这段时间里,曹操去世,曹丕继位,这段时间可算是北伐的好时机

刘备就表示“我兄弟被你搞死了,荆州官员家属都在荆州,我放着大业不要,给要和你拼个你死我活,不能让兄弟寒心”

最后火烧连营,白帝托孤,结合后面亮亮北伐,不管你是不是季汉粉,看着这些事,都让人感到那种悲凉之感(这里指的是正确看待历史的)

说白了,要是刘备打孙权,把孙权地盘上的平民百姓给屠了,那这个假仁假义的标签,刘备也算是板上钉钉了,但是没有,所以对比曹操屠徐州,真心让人感慨

user avatar

因为水平不行。

曹操明知老父亲族在徐州境内,悍然向徐州发动战争,导致老父亲族被杀个干净,然后自己大肆屠戮百姓,这叫正确操作。

刘备明知自己统治十年之久的荆州被盟友背叛袭取,竟然敢兴兵试图夺回失地,然后不幸大败,这叫错上加错。

所以我说这问题没有水平,谁赞成,谁反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