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钉钉这款产品发展非常迅猛,但为何还有部分用户批评?

回答
钉钉发展确实迅猛,这个毋庸置疑。作为一个集办公沟通、协作、管理于一体的平台,它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抓住了机遇,迅速成为许多公司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正因为它的强大和普及,也意味着它触及了更多人的工作生活,进而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这些批评,往往就根植于它那些引以为傲的“高效”和“管理”功能之中。

让我来详细说说这些批评的点,尽量不带 AI 的那种“一本正经”的分析味儿,而是更贴近打工人的真实感受。

一、过度侵入式的工作侵扰,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这是最最普遍,也最让打工人头疼的一个点。钉钉的“消息已读”、“DING一下”、“未读消息提醒”等等功能,虽然设计初衷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但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演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已读不回”的罪恶感: 看到消息已读,但对方就是不回复,这带来的焦虑感可想而知。尤其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明明已经和工作“脱钩”了,却可能因为一两条未读消息,或者领导一句“已读未回”而心生不安。这种感觉就像时刻被监控着,无法真正放松。
全天候的“待命”状态: 钉钉的强大在于它能把信息推送得无孔不入。这意味着,理论上,你随时随地都可能收到工作消息。即使你设置了免打扰,但“DING一下”功能的存在,让你知道有些消息是绕过免打扰的。这种“永远在线”的压力,长久以往,会极大地消耗人的精力,甚至引发职业倦怠。
工作时间的界限模糊: 很多公司使用钉钉后,大家不再局限于工作时间沟通。晚上、周末都能收到工作消息。虽然有人会说这是“灵活办公”,但更多时候,它侵占的是个人的休息时间,让人们很难真正从工作中抽离出来,休息好恢复精力。久而久之,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因为持续的疲惫而下降。

二、过度的管理和监控,让员工感到不被信任

钉钉的许多功能,都是围绕着“管理”展开的。这对于管理者来说可能是福音,但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则可能是一种不信任的体现。

考勤打卡的严格和不灵活: 虽然钉钉的打卡功能很方便,但比如地理位置限制、人脸识别等等,让一些偶尔需要在家办公,或者出差在外的员工感到不便。有时候,一些非主观原因导致的迟到早退(比如信号不好,手机定位漂移),都会被系统严苛地记录,这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
审批流程的繁琐与低效: 许多公司将审批流程全部搬到了钉钉上。虽然初衷是提升效率,但如果流程设计不合理,或者审批者不及时处理,员工就需要频繁地在钉钉上催促。这种等待和追问的过程,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焦虑。
工作汇报的“形式主义”: 有些公司会要求员工每天使用钉钉进行工作汇报,或者签到。这种模式,很容易变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形式主义,员工只是为了汇报而汇报,实际的内容质量和工作产出并不一定能得到有效体现。反而给员工增加了额外的工作负担。
“已读”背后的心理压力: 除了沟通,很多时候“已读”也被用作一种“已阅”的证明。比如,领导发一个通知,你已读了,就意味着你“收到了并且应该知道了”。如果后续出了问题,就可能会被追究责任。这种情况下,“已读”就不仅仅是确认消息送达,更像是一种“责任绑定”,增加了员工的心理负担。

三、社交属性的缺失,以及对传统沟通方式的冲击

作为一款主打工作效率的工具,钉钉在一定程度上“阉割”了人与人之间更自然的社交互动。

沟通的“冷冰冰”: 钉钉的沟通模式相对直接和功能化,少了微信等社交软件中那种“你好啊”、“最近怎么样”的寒暄,也少了表情包和一些更能传递情感的互动方式。这让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疏离,缺乏人情味。
团队氛围的压抑: 有些公司可能会强制大家使用钉钉工作群,而其他社交群则被禁止或限制。这会让一些员工觉得,工作和生活被彻底割裂,无法通过一些轻松的交流来缓解工作压力,影响团队的整体氛围。
对传统沟通方式的排斥: 有些用户认为,钉钉的出现,似乎在鼓励大家抛弃更有效、更灵活的沟通方式,比如面对面的沟通,或者电话沟通。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在钉钉上打字来回解释,效率反而不如一次简短的电话。

四、一些技术性问题与用户体验的瑕疵

即使是功能强大的产品,也难免在用户体验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信息过载与噪音: 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和公司内群组的增多,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有效过滤和查找关键信息,成了一个挑战。大量的通知、@提醒,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反而降低效率。
功能复杂,学习成本高: 钉钉的功能非常多,对于一些不熟悉技术的用户来说,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简单的操作,需要摸索半天,这也会让人感到沮丧。
占用资源与卡顿: 有些用户反映,钉钉在手机或电脑上运行时会占用较多资源,甚至导致设备卡顿,影响其他应用的正常使用。

总结一下:

钉钉的批评,归根结底,源于它在追求极致效率和严格管理的过程中,触碰到了许多打工人的心理底线和个人边界。大家并非反对效率,而是反对那种以牺牲个人感受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效率。当工具的强大变成了一种“枷锁”,自然会有人站出来表达不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钉钉一直在改进,也在尝试平衡这些问题。但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工具,想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尤其是不同角色(管理者 vs. 被管理者)的需求,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这些批评,对于产品本身的发展,以及我们理解和使用这样的工具,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毕竟,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而不是反过来,永远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钉钉的发展迅猛,根源在于把握了老板的需求。企业大范围使用什么工具并不是什么员工说了算,而是老板说了算。


钉钉最大优势在于,使用极低的成本就可以让老板获得对员工工作的掌控力:

  • 老板不用采购部署指纹考勤机也可以做到实时了解出勤情况。
  • 老板无需额外费用就可以实时跟踪外勤员工的位置信息。
  • “已读”功能可以让员工在收到老板消息即时响应。
  • “钉”功能可以在不打电话的前提下提高老板向下沟通效率。
  • “审批”可以提高没钱布置OA的小企业的审批效率。

上面这些花哨的功能,都是不要钱的。

过去实现这些功能,必须花大价钱部署OA系统。打算本地部署的,采购、运维、更新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一般小企业压根上不起。我们公司2011年部署一套国内N线厂商的OA系统,光软件部署就花了90W(现在已经没有这么贵了),加上购买配套服务器、设置机房在内的显性成本下来也百十来万了,后期运行出现问题,维护一次得大几千元。如今,钉钉以免费的状态出现,甚至部分功能比付费OA系统还好用。小企业何必还去重新花费成本部署新系统呢?


可以看出来,钉钉的是一个完全以老板为需求导向的软件,老板以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掌控员工状态。尤其是“钉”和“已读”两种功能,只要你在钉钉上看了信息,就会为对方显示“已读”,如果不看,就会有夺命连环“钉”。对于普通员工,这是非常不友好的功能,交流沟通必须即时回复;而对于老板则非常实用,你看到了就必须回复、不能装死假装没看到。

这种看到必须回复的功能设定。和腾讯的“抖窗口”功能可谓异曲同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没看到,都用一种打断的方式让对方注意到。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效率,但是有时候可能会打乱既有的工作安排节奏。这种功能,极考验老板的管理水平,并放大了老板的管理水平差距:管理能力强的老板,钉钉能提高沟通效率和工作部署效率;管理能力差、尤其是喜欢拍脑袋的老板,会将下属拖入混乱的工作节奏中,已读就要立马办,工作不停的被钉钉打断,不回复就会有夺命连环“钉”。

作为一款自上而下的管理工具,员工当然对这个产品不会有太好的评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