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网上部分人抱怨房价高,而现实中大家都希望房价高?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见其成,甚至期待着它继续攀升。

要理解这种“双标”背后的逻辑,我们得拆解一下“网上”和“现实中”这两种声音的代表群体以及他们各自的诉求。

网上抱怨房价高:这是“无产阶级”的呐喊

网上,尤其是在一些匿名性较高的论坛、社交媒体平台,聚集了大量尚未拥有房产的年轻群体、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生活在房价高企城市但收入增长缓慢的人们。

刚需的压力: 对于这些人来说,高房价直接意味着他们“上车”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他们每天可能都在计算首付、月供,计算自己何时才能摆脱租房,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高房价让他们感觉被社会边缘化,失去了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的可能性。
生活成本的挤压: 高昂的房租(如果没房则要面对)和高房价,直接挤压了他们其他的消费空间。教育、医疗、旅行、娱乐,很多生活的美好似乎都因为那笔看不见的房产“巨石”而变得遥不可及。
公平感的缺失: 许多人认为,房价的上涨并非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政策导向、金融杠杆、甚至是某些投机行为。这使得他们感觉自己辛勤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在房价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加剧了对社会公平的质疑。他们看到的不是投资回报,而是“被剥夺”的未来。
情绪的宣泄出口: 网络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交流空间,为这些感到焦虑和不满的群体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对高房价的愤怒、对社会现实的失望,这种集体性的抱怨,有时也是一种寻求共鸣和理解的方式。

所以,在网上,那些“抱怨房价高”的声音,往往是那些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或者因为高房价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的普通人的真实心声。

现实中“盼着房价高”:这是“有产者”的利益诉求

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人,尤其是拥有不止一套房产的人,他们的心态就截然不同了。

资产增值的诱惑: 对他们来说,房子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重要的资产。房价的上涨直接意味着他们个人财富的增加,他们会看到自己账户里的数字(房产市值)不断膨胀。这种资产的增值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是巨大的。
投资回报的期待: 许多房产是他们倾注了大量积蓄,甚至背负了沉重贷款购买的。房价的上涨不仅是对他们过去决策的肯定,也是未来“被动收入”或财富增值的希望所在。他们可能会期待用房产增值的部分来改善生活、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是作为退休后的保障。
对“流动性陷阱”的恐惧: 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对这些有房者来说,其影响是灾难性的。他们可能会面临资产大幅缩水、贷款成为“负资产”的风险,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即使他们自己并不需要再购买,也会下意识地希望市场保持稳定,甚至温和上涨,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
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很多地方,“有房”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也与社会地位、婚姻条件等紧密相连。房价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也抬高了“有房者”的社会门槛和话语权。他们拥有稀缺资源,自然不希望这个资源的价值贬低。
“羊群效应”与跟风: 即使有些有房者内心也知道房价过高存在泡沫,但当看到周围人都因为房价上涨而获益时,出于从众心理和害怕错过机会(FOMO),他们也可能会倾向于支持房价上涨,或者至少不希望它下跌。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希望房价高”的声音,更多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并从中获益或担心房产价值受损的群体的诉求。

为何会出现这种割裂?

这种割裂并非偶然,它反映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代际差异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经济压力造成的不同视角。

利益分化: 拥有房产的人和没有房产的人,在房价问题上的利益是直接对立的。前者希望资产升值,后者希望负担减轻。
信息不对称与传播渠道: 网上匿名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更容易放大个体的声音和情绪。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虽然也存在观点碰撞,但往往更多地受到身边环境和实际利益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考量: 对于许多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来说,虽然也认识到房价过高带来的问题,但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其稳定甚至适度上涨,往往与宏观经济增长、金融稳定、地方财政收入等因素挂钩。这也使得一些政策的导向并非简单地“打压房价”。

总结来说,网上抱怨房价高,是因为那代表了那些在住房问题上处于弱势、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的人群的心声;而现实中“盼着房价高”,则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群体,出于对财富增值、资产保值以及对整体经济稳定的考量。这两种声音并非对立,而是同一个社会在不同群体视角下对同一个经济现象的不同解读和利益诉求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上抱怨房价高,是一种生意。

这门生意做得最好的人,叫牛刀。此人至少从2005年起就叫板房价将是暴跌,一年365天,天天都是暴跌,拥有粉丝无数,把流量变现,牛刀兄买了好几套房子,出租给粉丝还房贷。。。

如果年龄大一点的,都知道牛刀,此人的没落,不是叫嚣暴跌,而是封杀。

很多网络大V,都是从事这门生意,叫板房价下跌,拉粉丝,推销商品,流量变现,自己买房。这类大V往往自称年入百万,好让粉丝入戏,看看高收入的都买不起。

user avatar

我希望近期房价降至2015年,中远期各地的住房能达到“长住五年即可上车”的水平。

“五年可上车”,即大城市长期合法稳定就业五年,只要不挑地段,可以获得由政府背书的长期住房租赁合同。房租合理,交通、商业配套、划片学校等公共服务有保障。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最低房价相当于5年的人均工资。

至于炒作商品房,它在“居者有其屋”的大环境下成为猴票这样的金融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我不介意尽早开征房产税。

房产是死钱,大家扎堆投资房产,不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体感受与统计数据的差异。你观察到身边和网络上有很多胸部丰满的女性,但统计数据却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罩杯为 A。这确实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1. 统计数据的局限性与样本偏差: “.............
  • 回答
    关于网友爆料部分丁真私生粉为了接近丁真而做出接近其舅舅及同村人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和复杂的现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行为的性质、动机、影响以及社会层面的反思。1. 行为的性质: 侵犯隐私和边界: 私生粉的这种行为首先是对丁真本人及其家人、村民隐私的严重侵犯。通过不.............
  • 回答
    中国留学生在韩国便利店打工月薪一万多人民币,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在国内很多城市,这个月薪也是相当可观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一些中国网友会认为韩国人民“活在地狱里”呢?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信息传播的偏颇。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万多人民币的月薪对于一个在韩国便利店打工的留学生.............
  • 回答
    想聊聊B站和其他视频网站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收费问题,特别是版权方为何这么“轴”,有时不仅要求收费,还不让咱们单个点播,非得逼着你掏会员。这背后可不只是“割韭菜”这么简单,其实是版权方在利益链条和商业模式上的一系列考量。为什么得收费?版权不是免费的午餐。首先得明白,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尤其是那些热门的.............
  • 回答
    伊藤美诚和水谷隼,这两位日本乒乓球名将,在国人心中曾是绕不开的对手。尤其是在东京奥运会混双决赛上,他们击败中国组合许昕/刘诗雯,夺得金牌,那场胜利带来的冲击,至今仍让许多乒乓球爱好者记忆犹新。然而,在这场体育竞技的背后,中国部分网友对他们的网暴行为,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评价这种行为是否合理,我.............
  • 回答
    鸿星尔克注册地址风波与河南捐赠的“误会”:一场全民关注下的品牌重塑近段时间,鸿星尔克这个曾经一度在我们视线中有些黯淡的国民运动品牌,因为一次朴实无华的河南水灾捐赠,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伴随着这份善意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围绕其“注册地址”的争议,以及对捐赠物资性质的“误解”。这两件事看似独.............
  • 回答
    关于部分网友对张维为、陈平等学者的不满,其原因相当复杂且多元,涉及学术观点、政治立场、言论方式以及其公众影响力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不满的来源:一、学术和智识层面: 学术严谨性与深度不足: “洗稿”和“重复论证”质疑: 部分网友认为,张维为等学者的一些著作和演讲内容存在.............
  • 回答
    网上有些女性会觉得男人结婚就是为了生孩子,这种想法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复杂的原因和隐忧,而且这种观念也确实站不住脚——不生孩子就不能结婚吗?显然不是。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为什么会有“男人结婚就为生娃”的印象呢?这其实跟我们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 历史遗留的社会角色认知:.............
  • 回答
    这事儿,说白了,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盖过去的。虎扑,作为一个以男性用户为主的社区,里面充斥着大量对体育、汽车、科技以及各种“硬核”话题的讨论,当然,也少不了对女性外貌的评价。为啥这么高?我想从几个层面给你掰扯掰扯。首先,从社区的“基因”说起。虎扑最初的定位,就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区,讨论内容.............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台湾是否应该考虑将日语设为“国语”以及时区改为日本时区的讨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但也很敏感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可以引发不少思考。首先,咱们来聊聊把日语设为“国语”这件事。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日语确实是官方语言,很多台湾人,尤其是老一辈,对日语并不陌.............
  • 回答
    美国司法部最近针对伊朗多家新闻网站采取的域名没收行动,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和争议。这次行动的官方理由是这些网站散布“虚假信息”和“违反制裁”,涉及到对伊朗国家媒体及其相关机构的打击。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包括其合法性、动机、潜在影响以及不同方面的解读。官方理由的解读.............
  • 回答
    这个消息确实非常有趣,也揭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台湾军方在成本控制上的“创新”与风险: 节约成本的压力: 这个爆料最直接地反映出台湾军方在维持庞大军事开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控制压力。尤其是面对庞大的解放军,台湾在军备数量和现代化程度上都处于劣势,.............
  • 回答
    网传重庆一女子在酷暑天气下,在街头直播打滚,这一幕确实引人侧目,也难免让人好奇她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驱使,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为了吸引眼球而采取的另类直播行为。街头打滚的心理解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直播的认知范畴。如果抛开所有道德和法律的评判,单纯从心理层面去剖析.............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程序员社区中"主义"之争的现象,本质上是技术哲学、开发范式和文化价值观在技术领域的具象化体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技术哲学的范式之争1. 编程范式的本质分歧 函数式编程(FP)与面向对象编程(OOP)之争:FP强调不可变数据和纯函数,OOP则以对象封装和继承为核心。这.............
  • 回答
    关于网上充斥着对乌克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行为的嘲弄,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地缘政治、信息战、历史叙事以及社交媒体的特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表面化的指责,去探究其深层逻辑和驱动力。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信息战与宣传的扩散。在现代冲突中,信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网上和现实中的女性行为差异挺大,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网上双标严重,现实却很少”的现象。首先,得承认网上和现实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场域,人的表现自然会有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一捋一下。一、 匿名性和疏离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网上嚷嚷着要小屏手机的用户不少,但当苹果推出 iPhone 12 mini 时,它的销量却没能跟上大家的热情,甚至比不上同系列的 iPhone 12 和 12 Pro Max。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小屏党”在网上确实是声音很大的一群人。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