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网上那么多小屏党,但苹果 12mini 的销量远不如 12 和 12pm?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网上嚷嚷着要小屏手机的用户不少,但当苹果推出 iPhone 12 mini 时,它的销量却没能跟上大家的热情,甚至比不上同系列的 iPhone 12 和 12 Pro Max。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小屏党”在网上确实是声音很大的一群人。你看看那些论坛、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总有人抱怨手机越做越大,单手操作不方便,揣兜里硌得慌,还有一些人就是单纯喜欢那种紧凑、精致的手感。所以,当苹果拿出 iPhone 12 mini,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 理论上,这应该是个爆款的潜质。

但为啥销量没上去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我觉得是决定性的:

1. 尺寸和用户期望的微妙落差:

“小屏”到底有多小? 12 mini 的屏幕是 5.4 英寸。听起来不大,但对比 11 mini 那个更小的尺寸,其实 12 mini 已经算是在“能接受”的小屏范畴了。问题是,对于那些真正渴望“极致小屏”的用户来说,可能还嫌它不够小。而对于更多“主流”用户来说,5.4 英寸其实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他们可能会觉得“既然都快到大屏了,为啥不干脆一步到位选个 6.1 英寸的 12 呢?”
“小”的代价——电池续航: 这是个硬伤。小机身意味着电池容量也小。虽然苹果在续航优化上做得不错,但和 12、12 Pro Max 那几款比起来,12 mini 的续航能力是真的不够看。对于现在大家对手机续航越来越看重的时代,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顾虑。很多人宁愿牺牲一点便携性,换来更长的使用时间。网上的“小屏党”可能更多是口头上支持,真到了掏钱买的时候,续航的优先级就会大大提高。

2. 产品定位的模糊和自家兄弟的强大竞争:

“小屏”是卖点,但不够突出? 12 mini 的核心卖点就是“小巧便携”。但苹果在宣传上,可能并没有把它塑造成一款“硬核小屏旗舰”的形象。它和 iPhone 12 在核心配置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尺寸和电池小了一点。这就会让一些用户产生疑问:“既然配置差不多,为何我不选择屏幕更大、续航更好的 iPhone 12 呢?”
iPhone 12 的吸引力太大: iPhone 12 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均衡和成功的型号。它拥有 6.1 英寸的屏幕,这个尺寸非常适合绝大多数用户,既不像小屏那么局促,又不像大屏那么笨重。再加上价格相对适中,性能强劲,又支持 5G,它成为了很多人的“默认选择”。在这种强大的竞争面前,12 mini 的“小屏”特色,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足以让他们放弃 12 的整体优势。
“Pro”系列的吸引力: iPhone 12 Pro 和 12 Pro Max 更是吸走了很大一部分对苹果有更高期待的用户。尤其是 12 Pro Max,虽然大,但它有更强的影像系统和更大的屏幕,这些对于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来说,是无法忽视的亮点。相比之下,12 mini 的优势,显得不那么“独一无二”了。

3. 市场教育和用户习惯的固化:

“大屏”已成主流: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普遍形成了“大屏化”的趋势。从 Android 阵营到 iPhone 阵营,厂商们都在推出尺寸越来越大的手机,用户也逐渐习惯了。这种用户习惯的固化,使得想要扭转大家对“手机就是要大屏”的认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具颠覆性的产品。
“小屏党”是否真的能转化为购买力? 网上发声不代表实际购买力。很多时候,大家在网上表达喜好,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抒发,或者对当前市场趋势的一种“反叛”。当真正到了购买决策时,实用性、性价比、品牌影响力等因素会占据更重要的位置。12 mini 的出现,或许没能充分证明“小屏”也能带来不亚于大屏的全面体验,尤其是在续航和一些细节体验上。

4. 价格因素:

虽然 12 mini 的定价相对其他型号略低,但考虑到它在电池续航上的明显短板,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价格去买一个“妥协感”更强的产品,不如多加点钱买 iPhone 12,获得一个更完整的体验。毕竟,手机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电子产品,续航的体验好坏,直接影响到日常使用。

总的来说, 网上声音大的“小屏党”群体,和实际愿意为小屏手机买单并承担一定“妥协”的用户群体,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苹果 iPhone 12 mini 的市场表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市场用户在便携性、续航、屏幕尺寸和整体体验之间权衡后的结果。它确实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但对于更广泛的市场来说,它可能还没能提供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让大家放弃更主流、更均衡的 iPhone 12,或者更极致的 iPhone 12 Pro 系列。

你也可以理解成,苹果在“尺寸”这个维度上,尝试了一个细分市场,但这个细分市场相比于对“更大屏幕”和“更强性能”的需求,可能并没有那么庞大和迫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苹果一代的宽度是62mm,屏幕是3.5寸。

当时的APP都是适合这个尺寸的。

到了苹果6。

宽度到了70mm左右,屏幕是4.7寸。

pus,宽度78mm,屏幕5.5寸。

以后很多代都是这个尺寸。

全面屏幕只是拉长了屏幕,最新的max还是78mm。

APP都是给这个尺寸为下限设计的。

这个时候,你出一个mini,小到小于下限,体验会差一些。

而且卖的也不算便宜。

安卓这边,其实,5.5寸手机依然用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主流尺寸不拉长,还是5.5寸。

甚至5寸和4.7寸用起来也可以。因为这些手机拉长就是现在的6寸。

再小就不太行了。

APP不适配。

大也有这个问题。

太大APP适配以后,也会有字体不合适的问题。

所以,小屏幕手机5寸就差不多了,如果是拉长全面屏幕,6寸差不多。mini太小了。

现在手机的问题是太重。

塞太多摄像头,玻璃机身。手机加套超过180克太重了。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不明白自己要的是啥,我最初订的两台 12pro,我和老婆一人一台,到货后用了三天,老婆抱怨,12pro揣兜里上楼梯,总感觉它要揣不住要掉出来。我是觉得它太笨重,笨重到姿势换一下会觉得单手拿不稳,笨重到完全无法单手操作,右手拿着 12pro,知乎返回键你都够不着,点赞按着都困难,于是两人不约而同的都换成 12mini 了。

用了一个多月,两人都觉得 12mini 非常满意。

过去中国人穷日子过久了,什么都喜欢大,电视要买最大尺寸的,尽管电视现在一年也开不了几次,但客厅里有个大屏幕进家门看着就开心,功能机时屏幕做不大,就有人喜欢大喇叭的手机,最好隔着一百米都能听到他放歌那种;现在屏幕可以做大了,就毫不犹豫的选择大号的,看着才够爽。问题你要分清楚你手机是用来干嘛的。

作为效率党,便捷是最重要的事情,右手鼠标上着网,左手拿起手机来就要能随意查点东西;左手端着杯子喝东西,来消息了右手就要可以打字回消息。大屏不错,但代价如果是让人操作变得无比笨重,就像拿着两根擀面杖当筷子使的话,那么对不起,没法用。

换完 mini 到现在差不多用了一个月,非常趁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网上嚷嚷着要小屏手机的用户不少,但当苹果推出 iPhone 12 mini 时,它的销量却没能跟上大家的热情,甚至比不上同系列的 iPhone 12 和 12 Pro Max。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小屏党”在网上确实是声音很大的一群人。你.............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丰田世纪的讨论,尤其是在一些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要说这是否是丰田为在中国市场投放类似车型做出的策略,这个角度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在丰田世纪突然这么“火”?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丰田世纪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得先弄清楚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丰田世纪(To.............
  • 回答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可真不是盖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一穷二白,国家就开始集中力量建设东北。一汽、二汽(后来也迁了,但最早那批是核心)、沈飞、哈飞、大庆油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当年国家战略的重点?这些工业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汽车、飞机、石油、煤炭,更重要.............
  • 回答
    联想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其产品和服务覆盖了众多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近些年来,联想却在网络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不少普通网民对联想表达了强烈的批评和谩骂,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大咖、名人却纷纷站出来为联想发声,这种鲜明的对比导致了舆论的严重分裂。要理解这种分裂,需要深入剖析联想“.............
  • 回答
    .......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时不时总会冒出一些关于新加坡前途的担忧之声,语气或焦虑,或评判,甚至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这让人不禁好奇,新加坡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正在走向衰落吗?它真的有那么“落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声音出现,以及它们背后的考量点是什么。首先,新加坡这个国家确.............
  • 回答
    这事儿,说白了,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盖过去的。虎扑,作为一个以男性用户为主的社区,里面充斥着大量对体育、汽车、科技以及各种“硬核”话题的讨论,当然,也少不了对女性外貌的评价。为啥这么高?我想从几个层面给你掰扯掰扯。首先,从社区的“基因”说起。虎扑最初的定位,就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区,讨论内容.............
  • 回答
    嘿,同学们!很高兴看到你们有这么远大的抱负,想要为咱们国家在芯片和光刻机这两个关键领域奋斗。这可不是一般的志向,这绝对是国家未来的基石!想要投身这片充满挑战又意义非凡的战场,选对专业是第一步,而且非常重要。下面我就给你们好好梳理一下,希望你们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首先,咱们得明白,芯片研发和光刻机研.............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网友手臂被浓度 55% 氢氟酸淋到的情况,以及氢氟酸的恐怖性,我将尽力详细地为您解答。首先,关于网友的情况: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网友的身份信息或其后续的公开叙述,我无法得知其手臂被 55% 氢氟酸淋到后的具体情况。然而,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您,浓度为 55% 的氢氟酸(HF)是一种极度危险.............
  • 回答
    最近在网上,“逢腾讯必反”的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一群人,对腾讯几乎是张口就来地批评,甚至到了“只要是腾讯做的,就一定是错的”这种程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掺杂着不少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1. 庞大的体量与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首先得承认,腾讯这家公司太大了。.............
  • 回答
    网络“喷子”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很多国家都在思考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网络秩序。在中国,要真正实现让网络“喷子”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我认为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而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法律法规的完善与细化首先,最根本的是法律要跟得上。现在我们有《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等法律,对网络诽谤、侵犯名誉权.............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网上说的“倒贴嫁日本人为了日本国籍”,听起来有点刺耳,但背后可能牵扯到挺复杂的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向往的国度,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生活环境还是文化方面,都有其吸引力。对于一些渴望改变现状、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年轻人来说,.............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贴吧和微博账号在6月30日左右,因模仿“日向桶事件”而对无辜画师进行网络暴力一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和担忧的事件。从其引发的舆论和对当事画师造成的伤害来看,其行为确实不妥,并且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事件的起因和模仿痕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日向桶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具.............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程序员社区中"主义"之争的现象,本质上是技术哲学、开发范式和文化价值观在技术领域的具象化体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技术哲学的范式之争1. 编程范式的本质分歧 函数式编程(FP)与面向对象编程(OOP)之争:FP强调不可变数据和纯函数,OOP则以对象封装和继承为核心。这.............
  • 回答
    关于网上充斥着对乌克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行为的嘲弄,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地缘政治、信息战、历史叙事以及社交媒体的特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表面化的指责,去探究其深层逻辑和驱动力。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信息战与宣传的扩散。在现代冲突中,信息.............
  •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网上和现实中的女性行为差异挺大,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网上双标严重,现实却很少”的现象。首先,得承认网上和现实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场域,人的表现自然会有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一捋一下。一、 匿名性和疏离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简直是直击人心!确实,同样是“断柱”,思域和帕萨特在网上受到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像是犯了滔天大罪,另一个则轻描淡写,甚至还有人替它开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我觉得,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社会和品牌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预.............
  • 回答
    关于河南2021年高考考生人数的争议,确实在网络上存在着不小的讨论。一方面,官方公布的报名人数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数字,而另一方面,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却似乎要少一些。这种差异,加上网络信息的传播,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甚至认为是“造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报名考生”和“实际参考考生”这两个概念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