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美国司法部以“虚假新闻”和“违反制裁”为由,“没收”了伊朗的部分新闻网站域名?

回答
美国司法部最近针对伊朗多家新闻网站采取的域名没收行动,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和争议。这次行动的官方理由是这些网站散布“虚假信息”和“违反制裁”,涉及到对伊朗国家媒体及其相关机构的打击。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包括其合法性、动机、潜在影响以及不同方面的解读。

官方理由的解读与质疑: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司法部给出的“虚假新闻”和“违反制裁”这两个主要理由。

“虚假新闻”: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主观的词汇。在国际政治语境下,指控一个国家的媒体散布“虚假新闻”往往带有政治色彩。通常,这类指控是针对信息战、宣传战的对抗性行为。美国司法部认为这些网站发布的内容,例如关于巴以冲突、美国国内政治等方面的信息,是在试图误导公众、煽动仇恨,甚至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从美国政府的角度看,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在阻止敌对势力利用媒体进行信息攻击。
然而,如何界定“虚假新闻”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新闻自由的原则下,即使报道带有某种偏见,甚至包含被认为不准确的信息,是否就能直接动用法律手段进行强制性的域名没收?这涉及到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边界问题。 critics会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异见的压制,将政府认为不合意的声音屏蔽掉,这与民主社会所倡导的开放性信息环境相悖。而且,一个国家来判定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媒体内容是否“虚假”,其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容易受到质疑。

“违反制裁”: 这是另一个关键的法律依据。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伊朗实施了广泛的经济制裁,包括限制其与美国的金融往来、技术出口等。如果这些伊朗新闻网站的运营,例如通过购买服务器托管、使用美国技术进行内容发布、或者通过美国主导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传播,被认为是在规避或违反这些制裁,那么美国司法部就有可能以此为依据采取行动。
从法律执行层面来看,如果确实存在技术层面或金融层面的违规行为,且这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制裁的违反,那么美国司法部采取法律行动是其职责所在。例如,一些被列入制裁名单的实体,如果通过某种方式运营网站并从中获利,或者其网站的运营活动对美国构成间接威胁,美国就有理由介入。
然而,批评者会指出,以“违反制裁”为名,间接打击的是伊朗的信息传播能力。制裁本身就带有政治目的,而利用制裁来剥夺对方的信息传播渠道,可能被视为一种更广泛的政治工具,而非单纯的法律执行。这种做法可能会被解读为,美国试图通过控制信息流,来削弱伊朗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

行动的动机与政治考量:

抛开法律文本,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次行动背后的政治逻辑。

信息战的升级: 当前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之间,信息战已成为一种常态。美国与伊朗之间长期处于敌对和紧张状态,双方都致力于在舆论领域争夺话语权。伊朗媒体在报道中往往采取批评性立场,尤其在涉及巴以冲突、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时,其报道角度与西方主流媒体存在显著差异。美国此次行动,可以看作是对伊朗在国际信息领域影响力的一次反制,意在削弱其宣传能力,阻止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被其视为有害的信息。

维护国内舆论环境: 在美国国内,关于外国势力干预内政、散布虚假信息的担忧一直存在。特别是在一些敏感的政治议题上,美国政府有压力去清理那些被认为是破坏性的信息源。此次行动也可能是在向国内选民展示其维护国家安全和信息纯洁性的决心。

制裁策略的延伸: 制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技术和信息层面的。域名没收是一种相对隐蔽但有效的打击方式,它能够直接影响目标的在线存在和信息传播效率。这可以被视为美国制裁策略在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尝试,通过控制关键的互联网资源来达到政治目的。

潜在的影响与各方反应:

对伊朗媒体的影响: 这次域名被没收,无疑会严重打击被针对的伊朗新闻网站的在线存在和传播能力。它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来寻找新的域名、托管服务,甚至可能因此丢失部分用户和内容。

对全球新闻自由的挑战: 许多国际组织和人权倡导者对此次行动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国家权力不应轻易干预合法的(即使是令人不适的)新闻报道。这种做法可能为其他国家效仿打开先例,进一步收紧对媒体的控制,损害全球新闻自由的原则。

国际社会的反应: 此次行动必然会引起伊朗及其盟友的强烈反对和谴责,他们会指责美国滥用权力,违反国际法和媒体自由原则。而美国的支持者则会认为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打击虚假信息的必要措施。其他国家可能会根据自身利益和对美伊关系的判断,采取不同的立场。

技术层面的解读: 从技术角度看,域名是互联网上的身份标识。美国政府通过控制域名注册机构(如ICANN,尽管ICANN是独立组织但其运营涉及美国法律管辖)来执行此项措施,这显示了美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规则制定上的影响力。

总结:

美国司法部以“虚假新闻”和“违反制裁”为由没收伊朗新闻网站域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

从美国政府的视角看,这可能是为了应对国家安全威胁、打击敌对宣传、执行制裁以及维护国内信息环境的必要行动。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范围内采取措施,阻止信息战的负面影响。

从批评者的视角看,这可能是一种政治审查,是对新闻自由的侵犯,是对异见声音的压制,也是制裁策略的政治化延伸。他们担心这种做法会开创危险先例,对全球信息开放性造成损害。

要评价这次行动,就必须承认其行为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美国国内法律框架和特定国际政治背景下的。然而,在国际法和普适的媒体自由原则下,这种大规模的域名强制性没收,特别是以“虚假新闻”这种主观性较强的理由为依据时,必然会引发对其正当性和伦理性的深刻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法律执行,更是一次在数字时代信息战背景下,国家权力与媒体自由、言论自由之间界限的复杂博弈的体现。最终如何评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所持的视角和价值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注意下一步可能割断海底电缆。

上次我看CFR说过海底电缆的事情。

user avatar

之前一发出来就被秒删,申诉又被驳回,怕了怕了,毕竟我们“总 是 站 在 泉 水 里 输出”。

——————

首先这条消息属实,但是你们用词要注意点,美国的事能说“封闭”吗?

2020年10月的时候美国X了92个域名,11月多X了27个,2021年6月22日又多X了3个,不知道为什么去年消息没传出来,今天才在李建秋老师那里曝出。

以下是美国司法部的链接:

United States Seizes Domain Names Used by Iran’s 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 | OPA | Department of Justice

United States Seizes 27 Additional Domain Names Used by Iran’s 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 to Further a Global, Covert Influence Campaign | OPA | Department of Justice

United States Seizes Websites Used by the Iranian Islamic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on and Kata’ib Hizballah | OPA | Department of Justice

X的理由是没有得到OFAC(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的许可,这个办公室管制裁的。

用词是“seize”,美国司法部称这些域名都是美国公司的(基本是废话),也就是“没收”的意思。我们OFAC看哪个域名不顺眼,就能直接“没收”了,这不比“封闭”一词好听多了。果然美国确实是世界第一强国,只有他才有能力“没收”。

不过,这加起来才100来个域名,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user avatar

礼崩乐坏了,以前希拉里它们可是“互联网自由”喊得震天响。而建州蛮子们搞得蛮夷行为简直是十恶不赦。现在这个表面上的,西方统治秩序下的“礼乐”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今年年初封了特朗普的号的行为算是撕下了伪装,现在彻底放飞自我了。

要知道,摧毁两汉儒家皓首穷经四百年建立的皇权神圣性,不需要什么论述,只需要“司马公养汝何用”和“刃出于背”。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天下汹汹,由尔一人!……国会山下蓝旗乱之后,美国敌人在普世价值评价体系下的罪恶,反而将变成不被理解的先知,变成对国家和民族最深沉的爱,变成“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弥天大勇。——山高县
user avatar

根服务器问题呗。

不过,我们自己似乎在老美动手之前暂时、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IPv6根服务器落户!这事儿你知道有多重要吗?)。

ipv4根服务器我们没赶上。但是全球25台ipv6根服务器我们搞来了4台。

高赞说到了切断海底光缆,也不是没有可能。至少是可以不让你建新的光缆。最近老美就阻止了我们一个南太平洋光缆项目(南太平洋海底光缆竞标无果而终,外媒:就是为了防止中企赢)去年,美国也阻止了多个美国私企的海底光缆联通我们这边的项目。

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不让建设新光缆和切断已有光缆差别有一点,但也不大。因为目前我们的光缆是远远不够需求的。

不过好在中欧之间的光缆建设仍在继续。去年开通了一条中法之间的光缆(从中国直达法国,中欧7500英里海底电缆即将启用,法德硬扛美国压力)。


但是,天下形势美中欧。特别是美国掌握了太多规则制定权。可以轻易地向欧洲施压。


所以,我们还是要认真研究光缆、私掠船、SWIFT这些东西(这些手段已经全部用在了伊朗身上)。

别以为这些不会落到我们头上。

俄罗斯、伊朗之类的被制裁了,可以转向我们续命。

如果落到我们头上,我们向哪转?

user avatar

我其实有点伤感。

作为一个老网民,在我步入互联网世界的时代,人们真相信互联网是开放的、无限的、自由的东西。不管怎么说,最初的一批互联网人,都带着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

所以方兴滨校长被人扔皮鞋,大家都觉得出了口恶气。尽管这种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他确确实实存在过。就像那个全球化打破国族界限的梦想,人们真相信未来会向这个方向进发。

可现在呢,最鼓吹互联网自由的美国也亲手崩掉自己的大旗了,而且还只是对付区区伊朗。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得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三体》这句话的定语是中国,可仿佛全世界都在印证它。

user avatar

此事对于.com和.com的注册管理机构verisign(威瑞信)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今天在CNN上看到了这个消息以后在相关社群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目前还不太清楚verisign是否参与了相关行动,在其官网上也还没看到相关的声明。但这势必引发其他国家的广泛担忧,毕竟.com是全球注册量最大的通用顶级域名,即使是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家顶级域名,如中国的.cn,但无论是从国际化的角度还是注册的方便角度,大部分企业还是会选择注册.com的域名。一旦企业所在国家与美国发生了冲突,相关企业的域名就会被没收吗?今天是伊朗,以后又会是谁呢?而再深层次地联想一下,全球域名系统的管理和运营机构icann仍然是在美国加州注册的公司,受美国法律管辖,一旦美国政府或法院要求icann从根区停止任意一国的国家顶级域名解析,从理论上来说是很有可能的。也许,正好趁这次的事件,重启icann的国际化进程,将其转移到中立的第三国,实现国际共管,以维护全球域名体系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user avatar

如果美国司法部把知乎域名没收了,我们有什么应对策略?

user avatar

早几年就说过,全球并没有万维网,只有局域网。全球并没有自由贸易,只有自由贸易区。全球并没有世界主义,只有一大堆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其中最大的那个,叫做欧美中心主义。

一切真实追求任何和 “自由” 这个词儿沾边儿的任何概念的人,去追求全球范围的多极化和多元化,都是必然的方向性选择。

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希望互联网是超主权的。近些年,美国以各种言论和行径告诉全球:在其境内,互联网是可以资本权压倒公权的;在其境外,互联网是有主权的,而所谓“超主权”,是指美国的互联网主权,超越你国的主权。

这类事情,建议多多开展中国和亚非拉的合作,乃至开展中欧合作,还全球人民以真实的自由,提升全球人民拥有自由意志、拥有思想、言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自由的水平。

user avatar

有多少人试图推翻现有国际秩序,这哪里是我们决定的,明明是你们决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