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宗教明显和科学矛盾,为何有部分人信奉?

回答
宗教和科学之间确实存在深刻的张力,但对于“为何有部分人信奉”这个问题,其原因远比简单的“矛盾”二字复杂。事实上,许多人并不认为宗教和科学是绝对对立的,或者他们找到了一种方式来调和两者的关系。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解释:

1. 核心功能与关注点的不同

科学: 主要关注“如何”(How)。它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来理解物质世界的运作规律,解释现象的发生机制。科学的目标是提供可验证的、客观的知识,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模型。
宗教: 主要关注“为何”(Why)和“意义”(Meaning)。它试图回答关于生命起源、宇宙目的、死亡之后、道德准则以及人生意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宗教提供的是一套关于存在和价值的叙事,指导人们如何生活,如何与他人、与超越性的存在(神、道等)建立联系。

举例:

科学解释生命起源: 通过进化论、宇宙大爆炸等理论,解释物质如何演变,生命如何从简单到复杂。
宗教解释生命起源: 可能通过创世神话,讲述神创造世界和生命的故事,赋予生命以神圣的目的。

许多信徒并不期待科学来回答“为何我会经历痛苦”或“我死后会去哪里”这类问题,而是转向宗教寻求答案和慰藉。

2. 对“矛盾”的理解差异

字面解读与象征解读: 一部分人坚持对宗教文本进行字面上的解读,而科学的发现(如地质年代、进化论)可能与这些字面解读相悖。然而,许多信徒并不认为宗教文本必须按字面理解。他们可能将其视为隐喻、寓言或象征性的真理,旨在传达道德教诲或精神启示,而不是科学事实的记录。
领域划分(NOMA原则): 著名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提出的“不重叠的领域”(NonOverlapping Magisteria, NOMA)理论认为,科学和宗教各自拥有不同的“管辖领域”。科学管辖关于物质世界的经验性事实和理论,而宗教管辖关于终极意义、道德价值和人生方向的范畴。按照这个观点,两者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因为它们解决的是不同类型的问题。
历史观与现代科学: 许多宗教文本产生于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其对宇宙和自然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认知水平。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描述可能显得“过时”,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其核心精神或哲学理念也失效了。

3. 心理和情感需求

寻求意义和目的: 人类普遍有一种探索生命意义和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需求。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解释了世界的运作方式(即使是以非科学的方式),并赋予个体生命以超越性的意义和目的。
应对不确定性和恐惧: 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在面对疾病、死亡、灾难等重大事件时。宗教信仰可以提供安慰、希望和应对机制,让人感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而是被更强大的力量所守护或指引。
归属感和社群认同: 宗教通常围绕着社群和仪式构建。加入一个宗教团体能提供归属感、社会支持和身份认同,满足人类的社交需求。在社群中,信徒可以分享信仰、共同经历、相互扶持。
道德指引和价值观: 宗教通常包含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信徒提供判断是非、指导行动的框架。这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维持秩序和和谐。

4. 历史演变与相互影响

宗教是科学的先驱: 在人类历史早期,宗教和哲学往往是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包含了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解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后来也成为科学的基石。
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与共存: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信徒(如牛顿、开普勒、伽利略早期也曾努力调和宗教与科学)。他们的信仰并没有阻碍他们进行科学探索,反而可能激励他们去探索上帝创造的奇妙世界。虽然也存在冲突(如伽利略事件),但更多时候是合作和共存。
科学不能提供的一切: 科学在解释经验世界方面非常强大,但它无法回答关于“应该”(ought)的问题,也无法提供关于爱、美、善的终极价值。这些领域往往是宗教发挥作用的舞台。

5. 对科学局限性的认识

科学的非完备性: 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总是在探索未知。科学理论会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被修正或推翻。这种非完备性使得一些人认为科学不是解释一切的唯一途径。
科学的“无神论倾向”并非必然: 虽然科学方法依赖于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证据,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排除了超自然的存在,但科学本身并没有断定神或宗教是虚假的。科学只是不具备研究超自然事物的工具。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发现了宇宙的精巧设计,这反而可能指向一位创造者。

总结来说,人们信奉宗教,即使在科学昌明时代,原因也十分多元:

他们可能看到了宗教和科学关注点的不同,并将它们视为互补而非对立。
他们可能对宗教文本持有象征性的理解,避免了字面解读带来的冲突。
他们可能在宗教中找到了科学无法提供的答案——关于生命的意义、目的、道德和终极关怀。
宗教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心理上的慰藉和社群的归属感,这是人类基本的需求。
他们可能认识到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并认为还有其他方式来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

因此,与其说人们“明知矛盾而信奉”,不如说许多人找到了信仰与理智和谐相处的方式,或者他们关注的重心并不在科学所能解答的范畴内。信仰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认识世界和安顿心灵的途径,它与科学研究并不必然排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宗教不是必需品,人不吃饭会死,不睡觉会死……


很多事情是必需的,然而宗教看起来并不是。

但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会产生宗教?并且传播如此之广?

这只能说明它也是人客观的需要的一种。

user avatar

盛世时需要这些人替朝廷收收智商税,以便财政危机时从他们手里挖社会财富存量。

每个国家都需要养一些有民愤没势力又有钱的人,比如说欧洲犹太人和东南亚华人。以这些年东南亚财政困难程度,要不是天朝势力大,华人早就又被割至少两岔韭菜了。。。。

user avatar

1980年12月19日,李维汉在中央统战部的部务会议上作了一个书面发言,对白己的宗教观进行了13点概括。即“1宗教的根源是对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知和无能为力。2宗教信仰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由于他的发生的根源,它只能随着根源的消灭而消灭,只能自然消亡。菩萨是人民自己造成的,只能由他们自己去丢掉。行政办法只能助长宗教感情,决不能消灭宗教。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宗教。3宗教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宗教活动场所。4宗教有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5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是被压迫人民团结奋斗的纽带、旗帜。要历史地看待,不能简单否定。6宗教矛盾在民主改革和所有制改造完成后,将逐步演变为劳动人民间信仰和不信仰的矛盾。7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改革自由的政策。批判包办子女信仰宗教。要把宗教信仰自由的旗帜抓在我们手里。8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与教育分离。9用和平改革方法,改革宗教制度,废除封建剥削和特权。10在党内进行无神论教育,在信教群众中有步骤地进行科普教育。11团结、教育、改造宗教界人士,镇压和肃清反革命。12培养红色教职人员,培养政治上靠拢我们、有丰富学识的学者。13宗教不是科学,但宗教问题要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

user avatar

天堂是假的, 教堂是真的;

神话是假的, 文化是真的;

祈祷是假的, 倾诉是真的;

献祭是假的, 贡品是真的;

神曲是假的, 旋律是真的;

修炼是假的, 苦行是真的;

顿悟是假的, 感悟是真的;

魔鬼是假的, 罪恶是真的;

神明是假的, 崇拜是真的;

地狱是假的, 恐惧是真的;

天国是假的, 梦想是真的;

显神迹是假的,大自然是真的;

异教徒是假的,非我类是真的;

信仰是虚幻的,力量是实在的;

大彻大悟是假的,淡定从容则是真的……

混沌容易求真难;

盲从容易自主难;

感性容易理性难;

懦弱容易勇气难;

堕落容易进取难;

屈服容易抗争难;

求死容易苟活难;

寄于身后容易,

直面现世太难……

宗教是假的,人心却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