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晋世家,朱明宗室,八旗子弟,哪个是中国历史上活着最舒服的群体?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确实涌现出许多身份显赫、生活优渥的群体。要说哪个“活得最舒服”,这其中涉及的维度很多,也很有意思。咱们不搞些空泛的套话,就按您说的,把这几个群体拎出来,聊聊他们各自的“舒服”之处,以及这舒服背后的代价。

1. 魏晋世家:风流名士的“精神自由”与“隐逸闲适”

提起魏晋世家,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那些才华横溢、挥洒自如的文人雅士。像是曹操的儿子们,比如曹植,文采斐然;再有后来的王羲之、谢安、顾恺之等等,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舒服之处:
政治上的相对独立与话语权: 虽然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但世家大族往往能凭借其根基和人脉,在政治旋涡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们不一定像普通百姓那样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还能通过门阀制度影响朝政,担任重要官职,掌握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他们可以选择“不入仕”,或者在仕途不顺时选择“归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文化上的高端享受与精神寄托: 这是魏晋世家最独特的“舒服”之处。他们生活在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加上文化传承和家族积累,有条件追求高雅的艺术和哲学。饮酒、抚琴、写诗、书法、品茶、谈玄论道,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是奢侈品,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崇尚自然、放荡不羁,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越。这种“以道家之精神,入儒家之世”,在乱世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意义,可以说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慰藉。
经济上的保障与自由支配: 世家大族通常拥有大量的田产、奴婢和财富,这使得他们在经济上拥有相当的保障,无需为生计奔波劳碌。他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财富,用于文化追求、家族荣耀,甚至是一些“不务正业”的消遣。

但,他们的“舒服”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政治风险与家族兴衰: 虽然有一定独立性,但魏晋时期政治斗争残酷,站错队、卷入权力斗争,轻则被贬,重则可能导致家族覆灭。他们也需要时刻应对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门阀制度的束缚: 虽然门阀能带来荣耀,但等级森严的制度也可能限制个人的发展和自由选择,婚姻、仕途等都受到家族利益的制约。
“名士风流”背后的虚无与颓废: 过度的精神自由和对世俗功利的疏离,也使得一些世家子弟沉溺于享乐和虚无主义,导致了精神的颓废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

2. 朱明宗室:皇家尊荣的“光环笼罩”与“锦衣玉食”

大明王朝的朱氏宗室,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天潢贵胄”。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子孙众多,分封各地,享受着国家提供的极高待遇。

舒服之处:
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尊荣: 作为皇族,宗室成员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他们是“天子之亲”,享受着最高的社会尊重和荣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特殊的礼遇。
丰厚的物质待遇: 明朝对宗室的供养是极其优渥的。他们有自己的府邸,有大量的田产、庄园,还按照等级领取高额的岁禄,吃穿用度都有国家财政保障,可以说是“锦衣玉食”,物质生活极其富足。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宗室的管理和供养。
免于劳役与法律约束的特权: 宗室成员通常不参与生产劳动,也不需要承担兵役。在法律上,他们也享有特权,犯罪后往往不会受到普通百姓那样的严厉惩处,甚至有免罪的可能。

然而,这份“舒服”也藏着巨大的隐忧和束缚:
“皇族”的沉重包袱与政治风险: 他们的尊荣直接与皇权挂钩。一旦皇权旁落、政局动荡,或者被卷入夺嫡之争,他们的地位和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明朝中期以后,藩王势力膨胀,成为朝廷的负担,也间接引发了许多政治斗争。
“养尊处优”的腐朽与精神空虚: 长期脱离生产和实际社会生活,很多宗室成员沉溺于享乐,缺乏上进心,甚至走向腐败。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小日子,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逐渐脱离了社会,精神上也可能变得空虚乏味。
被限制的人身自由与政治参与: 尽管地位尊贵,但宗室成员的人身自由实际上也受到严格限制。他们不能随意出远门,不能参与正常的政治活动(除非被朝廷征召),他们的生活轨迹往往被规划好,缺乏真正的自主性。

3. 八旗子弟:满清特权的“庇护伞”与“寄生”生活

清朝的八旗子弟,是伴随满清入关而兴起的特权阶层。他们是统治民族的成员,享受着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舒服之处:
政治上的统治阶层地位: 八旗子弟是清朝的统治核心,虽然在后期也有汉人官员的加入,但核心权力仍然掌握在满族手中。他们在中央和地方的官职中占据重要比例,掌握着军队和政权。
经济上的恩养与优渥生活: 清朝实行“养兵养人”的政策,八旗子弟(特别是那些被编入“旗籍”的成员)可以领取国家的俸禄(称为“钱粮”),有固定的收入,无需参与劳动。他们还拥有免税、免丁、免役等特权,并且有专门的土地和产业作为保障。这种“坐享其成”的生活,对许多普通百姓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社会特权与文化认同: 作为统治民族,他们在社会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可以保留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服饰,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在一些场合,他们也享有普通汉人所没有的便利和优待。

但他们的“舒服”同样伴随着致命的弱点:
“主子”的傲慢与脱离实际: 长期享受特权,使得很多八旗子弟滋生出优越感和傲慢,脱离了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不了解民情,也缺乏勤奋工作的动力。他们将自己的身份视为理所当然的享受,而不是责任。
经济上的依赖与生活水平的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清朝中后期,人口增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原有的俸禄和恩养模式难以为继。许多八旗子弟生活水平下降,沦为依靠祖荫度日的“旗奴”,虽然享有特权,但生活质量未必比得上一些勤奋的汉人地主或商人。
军事上的衰败与精神的懒惰: 最初作为骁勇善战的军事力量,八旗子弟逐渐在太平盛世中变得腐化和懒惰,失去了战斗力。当外部列强入侵时,他们更是无法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成为亡国之君的陪葬品。
对汉文化的排斥与融合的障碍: 虽然也学习汉文化,但八旗子弟整体上对汉文化抱有一定的排斥和隔阂,这种文化上的壁垒也阻碍了他们与社会的真正融合,也限制了他们更深层次的精神发展。

谁“活得最舒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单从物质富足、无需劳作、地位尊崇这几个最直观的维度来看,朱明宗室可能是最符合的。他们有国家俸禄的保障,有皇室的庇护,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似乎不需要为生计担忧,也能享受一切物质上的优渥。

然而,如果把“舒服”理解为精神自由、文化滋养、以及相对可控的风险,那么魏晋世家中的一部分精英,例如那些有才华、能保持独立思考、并能在乱世中找到人生意义的士大夫,他们或许活得更“舒服”。他们的舒服是一种内在的丰盈,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而非仅仅物质的堆砌。

而八旗子弟,虽然早期是靠着武力征服带来的特权而生活优渥,但这种“舒服”是建立在统治地位上的,缺乏可持续性,且极易被制度的腐朽和自身的堕落所侵蚀。到后期,很多八旗子弟甚至沦为生活的困难户,所谓的“舒服”早已荡然无存。

总而言之,这三个群体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特殊的、优越的地位,享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舒适。但“舒服”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没有代价。每个人对“舒服”的定义不同,对生活的追求也不同。魏晋世家的精神追求,朱明宗室的皇家荣耀,八旗子弟的特权荫蔽,都是他们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同形式的“舒服”。但历史也告诉我们,任何脱离了社会贡献、脱离了自我成长、脱离了对时代责任的“舒服”,最终都难以长久,甚至会走向反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代后浪

user avatar

八旗制度本质上是“世兵”制度,八旗子弟所谓的“铁杆庄稼”就是军饷,领了军饷是要上战场的。

多说一点,清代皇帝对待宗室和八旗勋贵都是非常苛刻和忌惮的,末代摄政王载沣被免职回府后高兴的说“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这绝对是真心话。


因为清朝宗室和勋贵最高理想就是:保留爵位和待遇的情况下在家闲住。


嘉庆帝收拾和珅后,最开始给和珅儿子丰绅殷德的处分是“免除一切职务,保留伯爵爵位,在家闭门思过”,过了三个月,嘉庆帝反应过来,这不是处罚,这是奖励啊,于是改为“削去伯爵爵位,在散佚大臣分位上行走。”


这才是真正的处罚。


清朝皇帝对宗室和勋贵的刻薄就体现在绝大多数王公勋贵,他们一辈子处理的都是繁琐但是不重要的事情,比如:看坟、祭祀、代表皇帝去蒙古巡查、负责皇帝出行。


实在没本事的,也要给一个“散佚大臣”的名分让这位王公大臣不能睡懒觉,天天早上4点就要起床去紫禁城/圆明园/站岗,是的,所谓的散佚大臣就是“什么事儿也没有,但是必须每天去站班”。


这些事情既辛苦又繁琐,更惨的是特别容易被皇帝挑错,乾隆朝,和亲王弘昼是皇帝亲弟弟,但是乾隆上谕里也有大量关于弘昼的批准和处罚。


对于这些王公大臣基本处罚是:申斥、罚俸、停俸、降爵、圈禁。


以不受乾隆帝待见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为例,乾隆帝先是免了他的职务,然后又让他去当一等侍卫,然后找茬又公开痛骂一顿,然后免职;过一段时间又任命弘晓担任都统,然后又在公开场合痛骂一顿,再次免职。


所以,清朝绝大多数王公大臣毕生追求就是“在家抱孩子”,然后真正能得到这种待遇的王公大臣很少。




八旗勋贵家庭与其他朝代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八旗勋贵家族几乎代代都有家族成员战死疆场。


以康熙帝母族佟家为例,康熙帝正牌舅舅佟国纲就战死在与准噶尔作战第一线;


以雍正朝权臣鄂尔泰为例,他的嫡长子鄂容安以及次子鄂实也都战死在西北;


以乾隆帝元皇后富察氏家族为例,富察氏的二哥傅清战死在西藏,弟弟傅桓病逝于军中,侄子明瑞战死在缅甸,侄孙惠伦战死在湖北(惠伦战死前已经承袭了明瑞世袭一等公爵位,也就是说一个一等公战死了)


以慈禧太后宠臣荣禄为例,他的爷爷、父亲、叔叔都是战死的。


最后说一句,八旗这种“世兵”制度下,没有选上当兵的男性如果没有爵位的话,是没有“铁杆庄稼”的,而乾隆朝开始,京城八旗男丁大概有60万人,而兵额只有12万。


换言之,有4/5的八旗男丁一辈子都领不到军饷,享受不了铁杆庄稼。


而这4/5八旗男丁里拥有爵位的不足1%。

user avatar

都舒服。

论平均,应该是明朝宗室过的最好,享受的俸禄最高。只要有名份的,一年都发个几十石,可以说非常高了。到明亡时,宗室人口大概13万左右,但国家财政的25%~30%要供给宗室,所以单人消耗是非常高的。

论规模,应该是八旗子弟人数最多,八旗子弟的待遇水平我算过,驻防八旗按兵差发饷。一个兵丁一个月大概有1.6两白银的基本工资。每个季度还发给大米。生活水平尚可。

user avatar

晋室南渡有个百家谱,上谱的才是世家,坐家里就有官坐的,没上谱都是平民,

明朝宗室到后期有爵位十来万,加上没爵位快百万,一年国家预算25%用来养这些人,

八旗几十万人也就十几万人能通过考试服兵役拿银子。一年也就几百万银子。

从人口上看,肯定魏晋世家,就算南渡也是几百万人养这么百来家人。

从生产力水平肯定是八旗,最底层的旗丁一年四十两银子加16石米还分三十亩地,养活一家五六口人肯定没问题。

大明宗室两头不靠,底层饭都吃不上,上层骄奢淫逸,差距太大了。

user avatar

八旗子弟,放眼整个世界,八旗子弟基本傲然全球。

朱明宗室在满清基本被屠戮干净,剩下的人过得比朱元璋讨饭都惨。

但是满清八旗,屠杀,剃发,高压殖民统治锁死华夏族一切革新的可能,后又成立伪满洲国给日本人当儿子,可谓恶贯满盈,却依然能在当今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从娱乐圈到政治圈,他们无孔不入,堪称美国一景。

不仅如此,他们在今天依然有无数拥趸,一群被压迫者,在各个平台为其洗地唱赞歌。这种待遇,翻遍世界史我也找不出多少。

user avatar

根据《明神宗实录》、《明熹宗实录》记录统计,明宗室念开支也就140万两多一点。

假设以总人口14万人算,人均一年才10两左右,宗室底层贫穷酸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宗禄定为永额新考》


这满清末宗室开支起码在1200万两,八旗俸祿就算末期也按雍正时期八旗最基本俸祿2300万两算。

这满清宗室+八旗开支起码也在3500万两以上如果再算上,马关辛丑供养列强的需要支付的17亿两总额的开支这可比明末养宗室年140多万两的总开支大多了。

user avatar

必须是八旗子弟。

无论魏晋宋明,无论如何生前何等富贵,毕竟身死国灭。财富再多,也不能流传后世。

但是八旗那时候出现了一样东西,叫洋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