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晋玄学到底是什么?

回答
魏晋玄学,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并不算难懂: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社会动荡,人们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意义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探讨“玄”的学说。然而,这“玄”字一端,却牵扯出了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思想体系,它不仅仅是几个哲学家的呓语,更是那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要理解魏晋玄学,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兵荒马乱、政权更迭的年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鼎立,紧接着西晋统一又迅速分裂。这样的乱世,对于饱读诗书、素来看重家国情怀的士大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儒家政治理想,在权谋倾轧中显得脆弱不堪。忠君报国,在政治昏聩的现实面前,成了空洞的口号。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内省,转向那些更根本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宇宙的本源又是什么?“玄”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神秘莫测”,而是指一种超越具体事物、探究事物背后本体的、最为根本的道理。这个道理,不可以用语言完全描述,需要用心去体悟。

魏晋玄学的核心,简单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 贵无与崇有之辩:

这是玄学中最核心的争论。简单说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究竟是“有”还是“无”?

崇有论: 这种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实在的,有它的实在性,有它的根据。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树,它就是一棵树,有具体的形体、颜色、功能。
贵无论: 这派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们认为,“无”才是万物的本源。你看,桌子是由木头做的,木头是由树长的,树是种子长出来的……追根溯源,最终会指向一个最根本的“无”。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空,而是说它超越了具体形态,是生成万物的可能性,是潜藏在万物之中的那个不可言说的“道”。王弼尤其强调“得意忘象”,意思是说,领悟了“道”的本质,就不必拘泥于事物的具体形象了。

这种争论看似抽象,但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士人的思维方式。它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事物的“形而上”层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而下”的实用层面。

二、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在乱世之中,对政治的失望也让士人对人为的制度、规范产生了怀疑。他们开始推崇“自然”。

自然: 这不是指那种没有经过雕琢的原始状态,而是指合乎事物本性的状态。圣人的行为,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不矫揉造作,不刻意为之。
无为而治: 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在玄学中也被发扬光大。意思是说,统治者应该顺应民心、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凭借人为的法令、强制去干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当你顺应了“道”,顺应了自然,反而能达到更大的效果。

魏晋时期的名士,比如竹林七贤,他们那种放诞不羁、饮酒谈玄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时社会虚伪和束缚的一种反抗,也是对“自然”精神的一种追求。嵇康的《养生论》就提倡顺应自然,不服药饵,认为生命的活力来自于内在的自然之气。

三、 对生命本体的关注:

除了对宇宙本源的探讨,玄学也大量关注个体生命本身。

名教与玄理的结合: 早期玄学如何晏、王弼,试图将儒家宣扬的“名教”(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与道家“玄理”(自然之道)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不是违背自然的,而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是圣人顺应自然而制定的。比如“君臣父子”,并非是人为的枷锁,而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道理。
士人的精神危机与个体解放: 随着玄学的发展,尤其是向秀、郭象这一脉,更注重个体生命的体验和精神的自由。郭象的《庄子注》就提出了“独化”的观点,认为万物都是由自身内在的“生机”而生,不需要外在的推动力。这是一种非常强调个体自主和内在精神的哲学。

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得玄学思想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士人的诗文,往往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自然山水的眷恋,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四、 魏晋玄学的特点与影响:

思辨性强: 玄学善于通过层层推理和概念辨析来探究问题,其论辩逻辑非常严谨。
人生化倾向: 虽然探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但最终都落脚到如何理解人生、如何生活上来。
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玄学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对后来的佛教中国化、理学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它所倡导的个体精神自由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底,魏晋玄学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在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人生价值、社会意义进行深刻反思和自觉探索的智识运动。它像一股清流,在那个浑浊的时代,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理解它,就如同打开了一扇窗,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士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玄学是魏晋时的主流思想,玄是指玄理,玄理是玄妙之理、微妙精深的道理,多涉及抽象的形上学,对形上学的探讨要追溯到先秦的《周易》,魏晋所推崇的三玄就是《老子》、《庄子》和《周易》,玄学可以说是道家的继承,也受到了汉代经学的影响,因此也叫做“新道家”,特点是推崇自然,不谈政治(这是暴政下的无奈之举,清议曾经盛行于东汉,知识分子批判朝政和人物、宦官,引发了政治镇压,知识分子不得不远离政治,转而讨论抽象的玄理,开启了清谈之风)、神秘化。

他们以老庄思想为框架,讨论宇宙人生的哲理、本末有无的问题,性质上是学术社交活动,而非政治活动,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分4个阶段:

1.正始玄学:(240-248)代表人物是何晏与王弼。他们以道解儒家、儒道合流,崇尚《老子》,辅以《易》学,提倡“贵无”,认为有从无生(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何晏(魏晋玄学早期的奠基者)认为一切实存的来源与条件的无本身是超越一切实存的,所有实存的属性都不能用来描述无。是这种无法描述(无名),才是对无最准确的描述。这种无法描述的无其实就是道,既然无和道是无法描述的,那么我们是如何对其产生认识的呢?显然不是言传的,而是通过神秘的领悟,即“知意”。

王弼的思想和何晏基本一致,都是主张道就是无。这个无是纯粹的无,是宇宙人生存在的根据。和老子不同,老子的无并不是纯粹的无,不是逻辑上的纯无。老子的无名、无声、无形都是具体领域的无,是将无的领域进行扩大,最终得到的还是有限的无,而不是无本身。但是王弼的无是一切的无、绝对的无和纯粹的无,不可言说。有即有规定性的、有性质的,既然是有性质的,那么就没有无限创生的能力,也就无法作为宇宙人生的根据,因为本原是具有无限创生的能力的。例如现实中的一个有“圆的东西”,他就不能成为方的事物的本原。圆形事物的共性是圆,方形事物的共性是方,但是元和方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不能相互成为对方的本原。因此,具体事物的属性实际上都来自于无属性的本原,即在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中呈现。

王弼的思想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可以看出王弼对世界的假设是世界的本原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无。既然有代表有局限性,从而不具有无限创伤的能力,就可以反推出世界的本原是无。

世界的本原是无,那么我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呢?王弼把认识分为三种:言、意、象,其中,意高于象,象高于言。我们如何体认作为本体的无,从而达到对事物“本”的认识呢?没有任何属性的,对于这样没有规定性的本体,我们该如何认识?王弼认为只要超越有的认识就可以做到,这种超越就是忘。意是事物所以存在的义理,事物的存在又依托于无,那么得意就是对无的体认。要得到意就要忘象,要得到象就要忘言。言与象是有枝末的,而意作为无是根本的,可见,在认识论上的去枝末与本体论上的崇本息末的贵无是一致的。

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圣人地位已经不可动摇,王弼对此的解释是:孔子已经体认到了无,所以不必多言无,孔子已经知道了无是不可描述的,一旦言说了就成了有。而老子说无是因为发现了无,但是仍然在修行阶段,所以还需用言来说无,故还是有。虽然看似是赞扬孔子,但实际上是借助孔子对无的体认,借孔子的圣人地位抬高道家的“无”的地位,儒家可以从道家中找倒存在的依据,从而推崇了道家。

2.竹林玄学:(255-262)代表是“竹林七贤”,主要人物是阮籍和嵇康。他们不再像正始玄学时期一样对待名教,而是与名教发生冲突,以道代儒,认为,人存在的本身就是对道德枷锁的挣脱,走向了对于传统的决裂和挑战,这一时期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

在正始玄学时期,崇本息末是突出本的重要地位,但是并不排斥末,但是,阮籍和嵇康是完全反对名教和礼法的,走向了个人主义,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提振,但另一方面也丧失了责任感。

嵇康认为名教为“理伪”,使人不自然,是对人的情感的压抑,是反人性的,和人的真性相对立。嵇康也不认同王弼和何晏的“有生于无”的贵无论,他认为万物是自然而生的,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道或者无作为根源。在这一时期也就不那么注重本体论的思辨。他认为,自然才是统摄万物的原理,自然本身就是道,万物自然发展就是顺应道,这种万物一体的说法源于庄子。

一开始的时候,阮籍还是一个重视名教的儒生,对儒家的礼乐治世的思想传统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但是当篡位夺权的司马氏用名教来掩饰自己的行径时,阮籍陷入了矛盾,从儒家转移到了道家。嵇康相对而言,没有否定名教的价值,但是也看到了名教被政治利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他强调要超越名教寻求自然之理,超越名教与是非,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

3.西晋玄学:代表人物是裴頠和郭象。

由于玄学的影响,以及竹林七贤某些人的言行的影响,魏晋时期出现了知识分子崇尚空谈、不守礼法的社会乱象。于是,裴頠批评“以无为本”,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

裴頠认为,在本体论层面上,无是一种虚无,是一无所有,没有规定性就无法赋予事物规定性,也就无法创生事物,无不过是有之外的虚空,万物并非生于无,而是自生的,即就有生有。在现实人事的方面,贵无必贱有,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因此,就需要贱无而崇有,重新树立儒家礼教的作用和地位,即以儒代道

郭象也和裴頠一样反对王弼的贵无伦,但是和裴頠不同的是,他们接受王弼儒道为一得主张,并认为名教和自然的关系是“名教即自然”,而非“名教出于自然”。郭象认为事物是自己的本原,是自生的,这又不同于阮籍和嵇康的“万物自然而生”,而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捉摸的独化过程,“自然而生却不知其所以然”是人类理性极限所不至的。万物虽然各自独化,但作为整体观之,又是混沌不分的玄冥状态,超脱了生死、是非、善恶(这里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既然万物是独化的,那还是有区别呀,郭象认为,每个事物都是各自自己的本体,每个事物由于先天的禀赋所得的本质规定性是不同的,存在着分界,也就是“性分”,只要万物能够自适其性,顺其自然,便能够逍遥。万物虽然只是他自己,但不同之物却能够有目的性的构成相契的关系,因此,万物是和谐的)。

籍由性分论,对迹和所以迹进行了区分,从而调和儒道,君主的治理形式只是迹,而不是所以迹。儒家的仁义礼智之治是所以迹的一种展现,实际上也是符合过去的时势的,因此是符合自然的。因此名教与自然是统一与性分之中的,对于不同的时期,迹要符合当时的自然,体现所以迹,而不是照搬过去的名教,这样就可以做到名教与自然的合一。

此外,与庄子不同,郭象认为“各得其所、自我成就”只是低层次的逍遥,更高层次的逍遥是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使万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使“天下莫不逍遥”,这种高层次的境界,只有圣人可以达到。显然带有儒家的色彩。

4.东晋玄学: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以玄学解佛学,佛学出世的生活方式为玄学提供参考,衍生出六家七宗。主要代表人物为僧肇,提出无不绝虚,有非真有,以一种非有非无,有无合一的学说,企图凌驾于玄学各派之上。

虽然这一时期的玄学没有太大的发展,但却在接引佛学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主要使用道家思想来解释解释佛学义理(即格义),例如,用“无”解释“空”、用“无为”来解释“涅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晋玄学,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并不算难懂: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社会动荡,人们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意义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探讨“玄”的学说。然而,这“玄”字一端,却牵扯出了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思想体系,它不仅仅是几个哲学家的呓语,更是那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要理解魏晋玄学,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兵荒马.............
  • 回答
    关于日本天皇“无实权”的说法,以及它是否受到中国魏晋玄学的影响而“自愿放弃”,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并非简单地将两者直接挂钩就能解释清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日本天皇“无实权”的含义。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天皇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在早期,如飞鸟时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天皇的确拥有相对集中.............
  •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确实涌现出许多身份显赫、生活优渥的群体。要说哪个“活得最舒服”,这其中涉及的维度很多,也很有意思。咱们不搞些空泛的套话,就按您说的,把这几个群体拎出来,聊聊他们各自的“舒服”之处,以及这舒服背后的代价。1. 魏晋世家:风流名士的“精神自由”与“隐逸闲适”提起魏晋世家,大家脑海里浮现的.............
  • 回答
    魏晋南北朝,那是一个风云激荡、人物辈出的时代。战乱频仍,文化碰撞,政治动荡,这些都造就了无数性格迥异、命运多舛的杰出人物。要说印象深刻的,那可真是如天上繁星,颗颗璀璨。不过,如果要挑几个,让我记忆犹新、仿佛就活在我眼前的,大概有这么几位。一、 曹操:乱世的奸雄,一代枭雄的盖棺定论说起魏晋南北朝,怎么.............
  • 回答
    魏晋风度:一场灵魂的狂欢与时代的挽歌魏晋风度,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朦胧而迷人的光晕,它并非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一群不羁的灵魂,以及一种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烙印。它诞生于战乱与动荡,盛开在玄学与艺术的繁荣之中,最终又隐没在历史的洪流里,留下的,是那一抹令人魂牵梦绕的独特气质。那.............
  • 回答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盛行,强大的世家大族凭借其声望、财富和政治影响力,主宰了近三百年的历史舞台。然而,纵观历史长河,任何强大的势力都不可能永恒不变。这些曾经煊赫一时的世家大族,最终也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他们的没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一、内部的僵.............
  • 回答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与明清的“士绅”,乍一听名字里都有个“士”字,似乎都与读书、知识分子沾边,但细究起来,两者在出身、权力来源、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演变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深入理解它们,得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一、 士族:时代的宠儿,权力的贵族魏晋南北朝,一个动荡分裂的时代,中央集权脆弱,地方势力.............
  • 回答
    魏晋时期的坞堡与西欧中世纪的城堡,两者都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动荡、权力分散背景下的产物,其核心功能都是为了抵御外敌、保障自身安全。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军事技术上的差异,它们在形态、功能侧重和内部运作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不同。相似之处: 安全防御的核心功能: 这是坞堡和.............
  • 回答
    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普通百姓的日子可不好过。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大家心里都有着说不出的苦。这时候,一个叫弥勒的佛,就像一束光,照进了许多人的心里。弥勒佛,你可能听说过,就是那个总是笑呵呵的,未来佛。在咱们这儿,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未来贤劫千佛”之一。但关键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高高在上的佛陀,.............
  • 回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宦官的存在依然是宫廷制度的一部分,他们的角色和命运与前朝和后朝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表现。理解这个时期宦官的去向,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状况以及权力斗争来分析。宦官的来源与构成:和历朝历代一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宦官绝大多数来自于被阉割的男性。这些男性有的是.............
  • 回答
    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那些世家大族,权势滔天,仿佛能翻云覆雨,可偏偏就没有几个像曹操那样,直接把王位抢过来自己坐的。他们宁愿选择与那个摇摇欲坠的王权“合作”,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跟之前的秦汉可不一样了。秦汉虽然也有豪强,但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非常核心的社会结构和身份认知问题:士族与寒门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更非仅仅取决于个人早年的境遇,而是由家族的世系渊源、社会声望、政治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的。 即使一个人“早年孤贫”,只要其家族具备足够的“士”的特质,依然可以被视为士族,反之,即便某个家.............
  • 回答
    话说这魏晋风流,那会儿可没咱们现在“粉丝”这一说,可若真生出这么个“饭圈”,那可真是热闹非凡,说不定能把那原本就够奇特的魏晋时代搅得更具一番风味。首先,那必须得聊聊咱们的“爱豆”们。魏晋时期,谁是顶级流量?那肯定得数那些才华横溢、风姿卓绝的名士们。比如,当红炸子鸡竹林七贤,那可是妥妥的顶流组合。王戎.............
  • 回答
    魏晋风骨之所以常常被认为是士大夫阶层精神气节的巅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独特的人文思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致地剖析士大夫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淬炼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首先,时代的动荡与巨变是魏晋风骨得以孕育的温床.............
  • 回答
    魏晋时期司马家族的评价:崛起、统治与深远影响司马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家族,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以其非凡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评价司马家族,我们需要从其崛起、统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司马家族的崛起之路:从曹操.............
  • 回答
    魏晋风度:时代变迁下的文化瑰宝与人性解放魏晋风度,一个承载着深刻历史印记和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它不仅是对魏晋时期士人精神风貌的概括,更是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人性解放与思想碰撞的生动写照。评价魏晋风度,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其成因、表现、影响以及其复杂的多面性。一、 时.............
  • 回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动荡的时期,通常指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朝陈统一中国为止的这段近四百年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政治上分裂,民族融合剧烈,文化上思想解放,艺术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要理清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 回答
    魏晋时期“孝治天下”的施政原则,是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特色的复杂议题。它并非简单的将“孝”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将儒家传统的孝道精神,在那个风云变幻、社会结构剧烈调整的时代,进行了一种重塑和应用,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实践。要理解魏晋时期的“孝治天下”,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它的大背景。汉朝.............
  • 回答
    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士族门阀势力达到顶峰,深刻影响政局的关键时期。要理解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深入剖析士族门阀是如何一步步崛起,又如何用他们盘根错节的影响力左右着当时的政治格局。一、士族门阀的崛起: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士族门阀并非一夜之间出现,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