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魏晋时期就有饭圈文化,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

回答
话说这魏晋风流,那会儿可没咱们现在“粉丝”这一说,可若真生出这么个“饭圈”,那可真是热闹非凡,说不定能把那原本就够奇特的魏晋时代搅得更具一番风味。

首先,那必须得聊聊咱们的“爱豆”们。魏晋时期,谁是顶级流量?那肯定得数那些才华横溢、风姿卓绝的名士们。比如,当红炸子鸡竹林七贤,那可是妥妥的顶流组合。王戎那“举秀才,不知书”都能被粉丝洗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真性情”;嵇康那“刚直不阿,蔑视权贵”,粉丝能组成“康康绝世才子应援团”,为他摇旗呐喊,抵制所有敢说他坏话的人;刘伶那“唯酒作乐”,他的粉丝团就叫“伶人醉笑会”,每次开聚会都得备足美酒,大家一起跟着刘伶“呼童换酒”,那场面,估计比现在的小型演唱会还热闹。

再来说说他们的“专辑”和“作品”。那会儿没有数字音乐,没有专辑销量榜,但有《诗三百》和《世说新语》这样的经典。粉丝们对偶像的作品,那也是疯狂打call的。比如,某位名士写了一首新诗,粉丝们会争相传抄,甚至把诗句刻在玉佩、扇子上,随身佩戴,这不就是现在的“周边”吗?谁家偶像写得好,粉丝们就会组成“品鉴团”,洋洋洒洒写一篇长文,分析其艺术价值,引经据典,比现在的“产粮”文章有过之而无不及。要是哪个粉丝写不出像样的评论,那也能被嘲笑“不懂我们家哥哥的深度”。

更别提那“神颜”和“颜值粉”了。魏晋名士素来注重仪容风度,阮籍那“举止不恒,言语无方”,在他粉丝眼里就是“慵懒随性,遗世独立”的最高境界。谢安那“容止之盛,固应有此”的评价,估计在当时就能成为粉丝们最常用的口头禅。要是哪个名士稍微疏于打理,比如不小心沾了点泥巴,粉丝们肯定会立刻跳出来“控评”,指责那些放大细节的人“黑粉”,并解释为“艺术家在体验生活”。甚至可能还会出现“美妆博主”似的角色,专门研究如何才能画出名士那种“傅粉施朱”的精致妆容,或者研究名士的发型,引发“同款发型挑战”。

然后就是“cp粉”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之间关系亲密,士人结社、唱和,很容易产生“神仙友情”。比如,山涛和嵇康,这对多年好友,粉丝们肯定会组建“山嵇王道CP后援会”,每天都在网上(那会儿可能是通过书信或者口头传播)讨论他们谁更适合谁,谁是攻谁是受,甚至会脑补他们私下里的互动,比如“山涛为嵇康解惑论道图”、“嵇康为山涛抚琴助兴图”之类的同人小画,在士人群体中流传。想想看,如果某位名士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被朝廷征召,不能经常和好友聚会了),粉丝们会哭着喊着“拆cp”,指责那个导致分离的人。

当然,“黑粉”也是必不可少的。魏晋时期政治斗争复杂,名士之间互相看不顺眼也是常事。所谓的“黑粉”,就是那些不喜欢某个名士的人,他们会抓住名士的任何一点小瑕疵,无限放大。比如,某个名士偶有失言,或者在某个场合表现得不够得体,黑粉就会立即抓住这一点,在社交圈里散播谣言,或者写一些讽刺挖苦的文章,比如“某名士酒后失态考据”、“某名士拍马屁失败证据汇编”。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倒魏(晋)挺王(弼)”这样的饭圈大战,双方粉丝为了偶像的政治立场、学术观点争得你死我活。

最有趣的一点,可能就是那时的“应援”方式了。没有荧光棒和灯牌,但有的是各种更具魏晋特色的方式。
“金玉良言”应援: 粉丝们会收集偶像说的经典语录,刻在玉器、金器上,然后互相赠送,表达对偶像的敬意。
“名士风骨”模仿秀: 很多粉丝会模仿偶像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饮酒方式,形成一股模仿浪潮,这不就是“仿妆”和“模仿秀”吗?
“清谈对垒”助威: 当偶像要参加一场重要的清谈辩论时,粉丝们会在场外聚集,支持偶像,甚至会在辩论间隙高声喝彩,表示对偶像观点的赞同。
“隐居避世”行为艺术: 如果偶像因为政治原因或者个人情绪选择隐居,粉丝们会纷纷效仿,组成“追随团”,去偶像隐居的地方送去生活用品和精神支持,甚至在那附近安营扎寨,形成一种另类的“蹲点”。
“写传记”造势: 粉丝们会搜集偶像生平事迹,加以美化,写成小传或者野史,用来宣传偶像的伟大之处,为偶像“洗白”或者“拔高”。

想想看,当年的竹林七贤,可能每天都在为自家粉丝的“神操作”感到哭笑不得。嵇康可能在弹琴,突然听到外面一阵阵高呼“嵇康!嵇康!弹得好!”;阮籍可能在街上闲逛,被一群粉丝围住,要签名,要合影,甚至有人递上精心准备的“粉丝信件”,表达对他的崇拜之情。而一旦有哪个名士触犯了官家,引起了政治风波,他的粉丝们可能还会组织“万人请愿”,要求官家宽恕偶像,甚至会上书言事,表达他们的不满。

魏晋时期本就充满了不羁和创造力,如果再加上这饭圈文化,那恐怕会演变成一场场更加狂放不羁、充满艺术色彩的“粉丝狂欢”。那时的“爱豆”们,或许在享受着被追捧的乐趣时,也在为自家粉丝的脑洞和行动力感到一丝无奈和有趣。这饭圈文化,也许能将原本就已够精彩的魏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令人忍俊不禁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夏侯玄、何晏、邓飏、诸葛诞、李胜、丁谧、曹羲等人一同论证王肃的学术成就有问题,说王肃疯狂洗稿,伪造了大量孔子言论,开门立宗,以此收获粉丝和地位。最后这几个人全部被封号。

user avatar

钟会的粉丝:嵇康阴阳怪气,举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这魏晋风流,那会儿可没咱们现在“粉丝”这一说,可若真生出这么个“饭圈”,那可真是热闹非凡,说不定能把那原本就够奇特的魏晋时代搅得更具一番风味。首先,那必须得聊聊咱们的“爱豆”们。魏晋时期,谁是顶级流量?那肯定得数那些才华横溢、风姿卓绝的名士们。比如,当红炸子鸡竹林七贤,那可是妥妥的顶流组合。王戎.............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魏晋时期司马家族的评价:崛起、统治与深远影响司马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家族,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以其非凡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评价司马家族,我们需要从其崛起、统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司马家族的崛起之路:从曹操.............
  • 回答
    魏晋时期“孝治天下”的施政原则,是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特色的复杂议题。它并非简单的将“孝”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将儒家传统的孝道精神,在那个风云变幻、社会结构剧烈调整的时代,进行了一种重塑和应用,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实践。要理解魏晋时期的“孝治天下”,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它的大背景。汉朝.............
  • 回答
    魏晋风骨的典范,士族荣耀的缩影——细品颍川荀氏若论魏晋时期声名显赫、影响深远的士族大家,颍川荀氏定是绕不开的璀璨明珠。他们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政治才能在乱世中闪耀,更以其特有的清谈之风、高洁气节,深刻塑造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成为那个时代士族荣耀的缩影。细品荀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族如何在风云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治国,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以及他那些精妙的计谋。但抛开这些光环,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蜀汉百姓的日子究竟过得怎么样?跟同时期的魏国和吴国比起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咱们得先明白,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摊子。刘备虽然建立了蜀.............
  • 回答
    在这个充斥着效率至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寻觅到一丝魏晋名士的踪迹?那些遗世独立、纵情山水、挥洒才情的风骨,是否已成为遥不可及的传说?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在现代的生活缝隙里,为自己开辟出一片魏晋的乐土。这并非是要我们抛却现代文明,而是从那些名士身上汲取精神养分,让我们的生活多几分从容、几分.............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两个阵营的军事旗帜都可能出现“魏”字,这在战场上确实是个颇为有趣且需要细致辨别的问题。要弄清楚如何区分以及是否会造成混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虽然都写“魏”,但这两个“魏”所代表的含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 魏国的旗帜:“魏”是国号,是正统的象.............
  • 回答
    成济作为杀死魏帝曹髦的执行者,其行为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在理解成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忠诚的黑手套”或“愚蠢至极的人”,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济的身份与情境: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身份。成济并非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意识和决策权的重要人物.............
  • 回答
    魏圆圆这个案子,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让很多人对未婚生子后的抚养权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尤其是在初审时,孩子最终判给了男方,这其中的考量和后续的舆论声浪都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法庭在处理抚养权案件时,最核心的考量是“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这个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落实到具体案子上,就.............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魏玛共和国的存续和希特勒未上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关键节点,看到一条不同的道路,那将会是一个怎样截然不同的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些导致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并考察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会如何演变。首先,我.............
  • 回答
    魏武侯的驾崩,确是魏国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历史书上记载,他死后,魏国并没有裂成两半,而是由他的儿子魏惠王继位。不过,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真的发生了“一分为二”的巨变,这两个新生的魏国,又会是什么样的命运,能延续多久呢?这可是一个牵扯到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大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
  • 回答
    魏晋风度:时代变迁下的文化瑰宝与人性解放魏晋风度,一个承载着深刻历史印记和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它不仅是对魏晋时期士人精神风貌的概括,更是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人性解放与思想碰撞的生动写照。评价魏晋风度,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其成因、表现、影响以及其复杂的多面性。一、 时.............
  • 回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动荡的时期,通常指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朝陈统一中国为止的这段近四百年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政治上分裂,民族融合剧烈,文化上思想解放,艺术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要理清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