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时杀死魏帝的成济?一个忠诚完成领导任务的黑手套,还是一个愚蠢至极的人?

回答
成济作为杀死魏帝曹髦的执行者,其行为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在理解成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忠诚的黑手套”或“愚蠢至极的人”,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 成济的身份与情境: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身份。成济并非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意识和决策权的重要人物,他只是当时的禁卫军将领,是曹魏政权体系中的一名执行者。

忠诚的执行者: 从严格意义上讲,成济是按照司马昭的命令行事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军人对上级将领的绝对服从是基本准则。司马昭是当时的权臣,掌握着军政大权,成济作为其部下,被赋予执行如此重大的任务,他很可能认为这是其职责所在,是对司马昭的“忠诚”。从这个角度看,他可以被视为一个忠诚完成了领导任务的“黑手套”,只是他并不清楚司马昭背后更深层的政治考量和伦理道德问题。
缺乏自主判断: 然而,这种“忠诚”是建立在对最高统治者(皇帝)缺乏基本尊重和保护之上的。曹髦虽然地位不稳,但名义上是魏帝。一个有基本判断力的人,即便在司马昭的压力下,也应该会对弑君这一行为产生犹豫和顾虑。成济未能在此刻展现出任何对皇帝的忠诚或对这种极端行为的道德抵制,表明他在政治敏感度和个人道德底线上可能存在明显的短板。

二、 曹髦的悲剧:一个象征性的反抗

理解成济的行为,也必须结合曹髦本身的处境。

曹髦的困境: 曹髦作为魏国的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君主,但实权早已旁落于司马昭之手。他年轻、有理想,渴望恢复皇权,摆脱司马氏的控制。在多次忍耐之后,曹髦终于下定决心,身着戎装,带领少数随从,准备亲赴司马昭的府邸,以“讨伐”之名,揭露司马昭的罪行,并希望能够唤起朝野的共鸣,挽救岌岌可危的皇权。这无疑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成济的角色: 在曹髦发起这次行动的过程中,成济作为近身护卫的将领之一,本应是保护皇帝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执行司马昭的指令,成为了阻止曹髦行动并最终杀死他的执行者。

三、 评价成济的行为:是愚蠢还是“有苦衷”?

将成济简单地定性为“愚蠢至极”或是“忠诚的黑手套”,都显得过于片面。

从“愚蠢”的角度看:
政治短视: 成济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曹髦此举的深层政治意义,也没有预见到杀死皇帝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和道德谴责。他可能仅仅将此视为一次镇压“叛乱”的行动,而没有认识到曹髦的反抗是基于对司马昭专权的直接挑战。
缺乏道德勇气: 即使在司马昭的压力下,成济也应该能预见到弑君的罪名是何等严重。他没有表现出任何试图劝阻曹髦,或者在执行过程中有所保留,而是直接下杀手,显示了他缺乏为正义或原则牺牲的勇气。
未能看清大势: 司马昭已经掌握了绝对的军权,曹髦的行动在很多人看来是螳臂当车。成济选择站在胜利者一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识时务”的表现,但这种“识时务”是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的。

从“忠诚的黑手套”角度看:
指令的强制性: 在那个时代,面对权势滔天的司马昭的命令,一个普通将领,特别是近卫将领,如果违抗,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下场。司马昭以雷霆手段处理曹髦的反对者,成济的犹豫很可能被视为反抗,从而招致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成济更像是一个被推到前台执行肮脏任务的工具。
“忠诚”对象的转移: 从狭义的对皇帝效忠,到广义的对掌握实权的领导(司马昭)效忠,成济的“忠诚”对象可能已经发生了转移。他或许认为,对司马昭的忠诚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地位。

更全面的视角:一个在政治漩涡中挣扎的普通人?
夹缝中的选择: 成济可能并非完全没有思考,而是在一个极度危险的政治环境中,被迫做出一个他认为当时最“安全”或“有利”的选择。他可能认识到曹髦的命运多舛,但更清楚司马昭的威势不可抗拒。他的行为,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在政治漩涡中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艰难(且不道德)的选择。
缺乏更高层面的指导: 成济的失败之处在于,他没有从更高层面的政治道德和历史责任去思考。他可能没有意识到,杀死皇帝,即便是在权臣的命令下,也是一件会遗臭万年的事情。他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和权力至上的价值观。

四、 历史的审判与后世的评价

司马昭的甩锅: 事实上,在事后,司马昭为了平息众怒和政治影响,并没有公开表彰成济,反而将其视为替罪羊,并声称“吾非靳能令尔等害天子”。他将杀害曹髦的责任推给了成济等人,并将他们作为清理门户的借口。这更加印证了成济作为一个“黑手套”被利用的性质。
历史的定论: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成济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是助纣为虐,是历史罪人。他参与了弑君这一最严重的政治罪行,即便是在权臣的命令下,也无法洗脱其罪责。他的行为成为了司马昭篡夺魏权的又一罪证,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君臣关系和政治道德的崩坏。
警示意义: 成济的故事,与其说是在评价一个具体的人,不如说是在揭示一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病态。它警示我们,在权力面前,个人的道德底线有多么容易被摧毁;在混乱的政治环境中,忠诚与愚蠢有时界限模糊;而那些被推到前台执行肮脏交易的“小人物”,往往是政治斗争中最直接的牺牲品。

结论:

成济杀死魏帝曹髦,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不能简单地标签化。

他可以被视为一个在强大政治压力下被迫执行命令的“工具人”或“黑手套”,他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人对上级命令的绝对服从,以及在权力斗争中个人渺小的地位。
同时,他的行为也暴露出其在政治敏感度、道德判断和长远眼光上的严重不足,称之为“愚蠢”也并非没有道理。他未能认识到事件的性质,也缺乏为原则挺身而出的勇气,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更准确地说,成济是一个在政治漩涡中迷失方向,并在极端环境下做出了错误选择的个体。他的行为,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时代政治环境的牺牲品。历史对他的评价,更多的是对其参与弑君这一罪行的谴责,以及对其在权力斗争中扮演的悲剧角色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活该的人!

董卓知道吧?和十八路诸侯谈笑风生的董太师!也仅仅是敢在废了少帝,就算废了之后,也只能悄么声的在小黑屋毒死完事!然后呢?照样被杀了全家,点了天灯!

他成济算什么东西?董卓不敢当众杀的人,他杀?他自己看看自己的腰有没有当时董太师的一根汗毛粗?

纯属活该!

user avatar

一般认为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粗人,例如老三国里就弄了个穿铠甲的胡子武将造型,但从官职来推断,这人应该是一个搞政治投机失败的文官。

成济的官职是太子舍人,最初由秦朝所设立,是太子的侍从。三国志没有职官志,后汉书注里记载东汉的太子舍人“更直宿卫,如二署郎中”,晋书则记载太子舍人“职比散骑、中书等侍郎”。郎中属于郎官,负责执戟宿卫诸殿门以及出充车骑,那么东汉的太子舍人自然就要负责充当太子的宿卫和车骑。

此外,郎官还是国家的预备役人才,有了官职空缺时经常要从郎官里选择人才前去补任,例如曹操被举孝廉后就是先担任郎官,后出任洛阳北部尉。而散骑侍郎和中书侍郎负责担任皇帝的顾问和处理机密文书事项,西晋的太子舍人则应是担任太子的顾问和处理机密文书。

因为要经常呆在皇帝和太子身边,通常对于郎官和太子舍人的出身、道德、学问都有一定要求,例如向汉景帝提出削藩建议的晁错就担任过太子舍人。武帝时期为了振兴儒学,设立了太学机构和博士官职,允许用考试的方式出仕做官,考试合格者成为文学掌故,名次较高者成为郎中。王莽时期又设置甲乙丙三科考试,甲科取四十人为郎中,乙科取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取四十人补文学掌故。

东汉时期多次进行类似的考试选拔,连李傕郭汜控制下的朝廷都按照考试名次授予过郎中和太子舍人的官职。曹丕时期设立了五经课试法,太学门人学满两年考试通一经者成为弟子,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两经者可补文学掌故,文学掌故学满两年考试通三经者,选择其名次较高者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学满两年考试通四经者,选择其名次较高者为郎中,郎中学满两年考试通五经者,选择其名次较高者随才叙用。如果是走五经课试法这条路,正常情况下需要至少学满六年,能通三经才能成为太子舍人,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学者了。

东汉时期经常把太子舍人作为荫官的一种,如贾逵、淳于恭、宋均、袁安、黄香等人的儿子都因为父亲才学名望出众而被征召为太子舍人。此外还有因为德行出众被征召为太子舍人的,如南阳的家仆李善养育失去父母的幼主李续,二人相依为命多年并告发了侵吞家财的其他奴仆,然后一起被征召为太子舍人,还有数十人一同自发为桓帝守灵而被征召为郎中及太子舍人,此外和帝时期的大将军窦宪曾经将随自己一同征讨匈奴的二千石官员子弟全部征召为太子舍人。所以东汉时期的太子舍人通常也是按照才学、品德、家世来授予的。

西晋时期的太子舍人基本被名士和官二代们所垄断,如傅袛、王衍、乐广、潘岳、顾荣、夏侯湛等人都曾担任太子舍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臣董允、费祎及名将霍弋都是以太子舍人的身份起家,而他们的父辈也是刘备手下的重臣。

曹魏时期史料记载担任过太子舍人的除成济外,还包括刘劭、桓范、张茂以及一位姓黄的官员,刘劭桓范都才学出众,刘劭还在三国志里有单独的传记。张茂是因为写的奏疏得到皇帝赞许而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黄姓太子舍人的唯一事迹是和侍中缪袭、散骑常侍王肃、尚书郎魏衡一起反对魏明帝曹叡改正朔。可以看出,这几个人都是非常正经的文官,其被擢用都是因为才学。那么成济担任太子舍人不是因为才学便是因为家世,就算是因为后者,那么成济也应当是出身书香门第或者二千石官员家庭,其修养非一般人可比。

另外,因为曹魏皇帝普遍早死,虽然设立了太子舍人一职,但并没有太子,因而太子舍人应当和郎官一样属于预备役的闲散官职。李贤注后汉书里称东汉时期不设太子时也不会设立东宫官职,只保留太子舍人,归少府管辖,那么成济的上司应该是少府,即使是按照郎官来管理,上司也应该是光禄勋。

贾充当时担任的是中护军,管理的是皇宫以外、都城以内的禁军,而成济是东宫的宿卫,二者根本没有统属关系。就算司马昭把管理宫内禁军的中领军也让贾充兼领了,他与成济也不是直接的上下级。

太子舍人成济跑去问中护军贾充该怎么做,这本来就是奇怪的行为,武警怎么会去问卫戍区的长官?魏氏春秋记载成济兄弟被定罪后不服,跑到屋顶上大骂司马昭,说明成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帮司马昭背锅,那他去请示贾充这事就显得意蕴深长了。

总而言之,成济如果老实本分地走文官学者路线,虽然不一定会升多快,但官路基本是通畅的。但这货为了搞政治投机而当街弑杀皇帝,真是把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user avatar

不是成济太蠢或者太忠诚,是司马昭价值观太诡异。成济下手之前是得到了领导的准确命令,这个大家都知道,就算要背锅,成济最多就是舍命替领导扛了,就跟曹操那句“汝妻子吴养之,勿忧。”一样。

但是成济他老哥居然不光自己死了,老哥还被诛了三族,诛了三族。。。

司马昭:(成济)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

夷济三族

司马昭这忠臣装得,简直神鬼莫测。

user avatar

所以图里琛去撒尿,德楞泰就吃了一巴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