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初期,魏国如果盟赵合列国灭韩怎么样?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

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

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地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魏国人杰辈出,有西门豹治水,有吴起治军,国家井井有条,军事力量也相当可观。

而赵国,同样在赵献侯、赵烈侯等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下,逐渐崛起。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不如魏国得天独厚,但赵国的军事素养一直很高,特别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更是成为北方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韩国,相比于魏赵两国,国土最为狭小,地势也相对不利,北有赵、魏,西有秦,南有楚,可以说是四面受敌,生存环境颇为艰难。韩国之所以能一度成为“三晋”之一,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精锐的“曲沃之士”和一些灵活的外交手段,但其国力与魏、赵相比,终究是处于劣势。

魏赵合盟灭韩的可能性分析:

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实力来看,魏赵两国合盟灭韩,并非是天马行空的设想。

共同的利益: 魏国和赵国同属“三晋”,历史上曾多次联合,例如在灭智伯之战中,魏、赵、韩三国联合,瓜分了智氏的领地。然而,随着三晋各自的发展,特别是魏国势力的扩张,两国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摩擦和猜忌。
对魏国而言: 韩国的国土“夹在”魏国和赵国之间,且韩国的领土(特别是魏国的南境)屡屡受到韩国的袭扰。如果能灭掉韩国,魏国可以获得韩国中部的大片肥沃土地,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同时也能够彻底解除来自南方的后顾之忧。同时,与赵国联合灭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拢”赵国,避免其与秦国等其他强国结盟,对付自己。
对赵国而言: 韩国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它对赵国具有一定的威胁,韩国的势力范围若能进一步向南拓展,也可能挤压赵国的生存空间。与魏国联手灭韩,可以帮助赵国消除一个潜在的敌人,并且有望在瓜分韩国土地时,获得北方与韩国接壤的土地,从而获得战略纵深。

军事实力对比: 魏国拥有吴起这样杰出的军事家,其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赵国同样不乏能征善战之士。两国合力,在当时足以抗衡甚至压制韩国。韩国虽然有“曲沃之士”,但面对两国联军,寡不敌众是必然的。

设想的灭韩过程:

如果魏赵两国真的能达成联盟,那么灭韩的过程可能会是这样的:

1. 政治与外交上的铺垫:
魏赵密约: 魏国会主动向赵国抛出橄榄枝,强调两国“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韩国的动摇不安可能会被秦国、楚国等利用,成为攻打魏赵两国的跳板。魏国可能会提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瓜分方案,例如,将韩国北部土地划归赵国,南部土地划归魏国,并承诺在瓜分战利品时,给予赵国足够的尊重。
离间韩国: 在此之前,两国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例如散布谣言、挑拨韩国君臣关系、收买韩国贵族等,制造韩国国内的动荡,削弱韩国的抵抗力。
拉拢其他国家(有限): 魏赵两国可能会尽量避免引起其他大国的过度干涉。例如,对楚国,可以表示灭韩后无意染指楚国边境;对齐国,则可能采取观望态度,避免与其发生冲突。

2. 军事行动的展开:
兵分两路,夹击韩国: 魏国可能会派遣主力部队从南面进攻韩国,直取其都城(可能是阳翟或新郑)。而赵国则会从北面发起攻击,切断韩国与北方国家(如魏国)的联系,同时也能牵制住韩国可能派往北方的援兵。
速战速决的战略: 魏赵两国会尽可能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避免长期的消耗战。一旦韩国抵抗削弱,两国联军会集中兵力,迅速攻克韩国的战略要地,最终迫使韩国投降或灭亡。
重点攻破韩国的防御: 韩国地势崎岖,可能在边境设有防御工事。两国联军需要有针对性地攻克这些据点,特别是那些能够阻碍两国军队会师的关键地点。

3. 战后的瓜分与影响:
利益的重新分配: 战后,魏赵两国将按照事先的约定瓜分韩国的领土。这个过程的顺利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对未来利益的判断。
三晋格局的改变: 韩国的灭亡,意味着“三晋”时代走向终结,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魏赵两国将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秦国: 秦国会密切关注魏赵两国的动向。韩国的灭亡,可能会让秦国警惕魏赵两国联盟的强大,并可能促使秦国加快自身的改革和扩张步伐,以应对来自东方的潜在威胁。
楚国: 楚国可能会因为韩国的灭亡而感到不安,特别是如果魏赵两国在瓜分韩国领土时,触及到了楚国的利益,可能会引发楚国的反应。
齐国: 齐国作为东方强国,其态度也至关重要。魏赵两国如果处理不好与齐国、楚国等国的关系,可能会招致外部的干涉。

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尽管魏赵合盟灭韩的设想听起来可行,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诸多挑战:

魏赵之间的猜忌: 纵使有共同的利益,但两国君臣之间依然会存在猜忌。魏国担心赵国羽翼渐丰,将来成为威胁;赵国也可能担忧魏国强大后,会吞并其他国家,最终独霸中原。这种猜忌很容易破坏联盟的稳定性。
韩国的抵抗力: 韩国虽然国力不强,但其国民的抵抗意识可能并不弱,而且韩国君主也未必会坐以待毙,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例如向秦国、楚国求援,或者利用地势进行殊死抵抗,给联军造成一定的损失。
盟友的反悔: 在瓜分战利品时,一旦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或者一方认为自己付出的比得到的要多,就容易发生反悔,甚至兵戎相见。
外部势力的干涉: 如前所述,一旦魏赵两国表现出过强的扩张势头,秦国、楚国等大国很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进行干涉,例如支持韩国,或者联合其他国家围攻魏赵。

结论:

总而言之,战国初期魏赵合盟灭韩,在理论上是可行且符合双方利益的。这会是一次改变战国格局的重要事件。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总是按照预想的轨道运行,魏赵两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政治关系,以及外部大国的动态,都可能让这个设想变成一场难以实现的空谈。

如果这场联合真的发生,它可能会加速战国统一的进程,但同样也可能引发新的连锁反应,例如魏赵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导致更强大的外部势力介入。一切都取决于当时君主的智慧、策略以及一点点运气。这场假想的战争,就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卷,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否认,战国初期的魏国确实很强盛,但远远不到灭国的地步,特别是韩国这样的大国。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确实很强大,但也得益于联合三晋的战略的得当,但三晋的联合更多地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的。一旦利益出现分歧,联盟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别说武侯了,就是文侯活着,三晋联盟也不可能一直维系下去。

韩灭郑这一年是前375年,魏武侯二十一年。这时候的魏国仍然很强大,但三晋联盟已经远不如文侯时期,特别是赵、魏两国在前383年就产生了冲突。这一年,赵筑刚平城,以侵卫国,卫求救于魏,魏败赵于兔台。第二年,齐、魏助卫攻赵,卫取得赵的刚平,攻至中牟。再下一年,赵求救于楚,楚救赵伐魏,战于州西,出于梁门,一直攻到黄河。赵反攻,攻取魏的棘蒲、黄城。

赵、魏打得不可开交,主要就在于扩张的方向不一致。文侯时期,三晋联合对楚的战争中,魏、韩都取得了不少土地,但赵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没有得到什么。赵烈侯改革之后,赵国逐渐强大,便开始向卫国扩张,卫国是魏的附庸,魏国当然不答应,两国大打出手,差点儿打得两败俱伤:“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

赵国更感兴趣的是向东扩张,而不是跟在魏国后面向西、向南打。经过前383年的楚赵与魏卫大战后,在韩灭郑之前,赵魏又进行过两次联合,都是针对齐国,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一次是前380年齐伐燕,三晋联合救燕;一次是前378年三晋伐齐到灵丘。下一次赵魏联合已经到了前364年,秦败魏于石门,赵救魏,此时郑国已经凉了11年了。在此期间,反而是韩、赵两国不断联手搞事情。

在韩灭郑的前一年,赵国正忙着打中山,肯定没有兴趣跟着魏国伐韩,再说即使灭了韩国又怎样?赵国得不到一点儿实惠。况且即使合两国之力也未必灭得了韩国。首先楚国就不答应,楚魏之间一直纠缠不清,韩灭郑这一年,魏国还伐取了楚的榆关。齐国国势也逐渐稳定,之前没少吃了魏赵两国的亏,好不容易有机会肯定也不会袖手旁观,后来魏伐韩赵,齐国都在后面捅刀子。秦国更不用说了,唇亡齿寒,韩国完了,掰着手指头数,下一个也是它了——战国后期,韩国把上党地区献给赵国,秦国都红了眼,倾全国之力与赵死磕,这时的秦国虽还不够强,但坐视不理的可能性也不大。燕国离得太远,国家又弱,齐、赵两国都在打它的主意,自顾不暇。所以说,用小利来拉拢楚、齐、秦的可能性很小,大家都不是傻子。

题主所说的“韩国灭郑,列国眼红”,其实也是不存在的,此时列国都很忙,各有各的事,郑国的灭亡几乎没有产生多大的震动,这和后来的齐灭宋是不一样的。“以霸主之兵”也很勉强,这时候的魏国相对其他几个国家,已经不具备霸主的实力了:齐正在恢复实力,楚已经过吴起变法,秦经过献公的改革收复了河西(谢 @车睿 指正,秦献公只是部分收复河西,而且在韩灭郑之后。不过秦国确实在献公手中开始变强),而赵国经过赵烈侯的改革也早已不是那个对魏国言听计从的小弟了……

战国初期这局势,列国之间的均势还没有打破,要灭亡任何一个大点儿的国家都很难。大家都还不具备灭国的实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历经数百载风雨,从春秋末期的诸侯国,崛起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再到后期逐渐衰落。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与历代魏国君主的治国方略、战略决策以及个人特质息息相关。要评价魏国历代君主,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行动。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70年):开创基业.............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战国初年,魏国之所以要不惜远涉重洋,宁可绕过强敌赵国,也要执意吞并那个夹缝中的中山国,其根源在于一个“势”字,更在于一个“利”字,而且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利”。彼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山国,虽然地处战略要冲,但国力相对弱小,更像是一块插在中原.............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崛起势头迅猛,地处天下之中,拥有“三晋”的战略优势。然而,在是否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们也曾有过不少讨论。如果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会这样分析:先整合三晋,后图霸业,是更为稳妥且符合魏国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什么说整合三晋是首选?1. 地理和战略优势的巩固: 魏国位于三.............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败,绝非仅仅是齐国和秦国崛起那么简单。这就像一个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病症就能解释的。虽然齐秦二国的壮大确实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但魏国自身的内部矛盾和决策失误,才是导致其日渐衰落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魏国的衰败:首先,魏国在早期的崛起.............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战国时期,确实存在魏国和卫国,两者名字相近,再加上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不发达,确实存在搞混的可能,并且一旦搞错,后果不堪设想。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你肩负着一项绝密任务,需要立刻赶往魏国,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达。这个情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你骑着快马,昼夜兼程,风.............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穿越回战国初期的韩国,成为国君,我的首要任务是让这个夹在强国之间、看似最没有生存希望的国家焕发生机,并最终实现统一六国这个宏大的目标。这绝非易事,需要步步为营,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第一阶段:稳固内政,积蓄力量(短期目标:自保与初步发展)在战国初期,韩国的国力与魏、赵、秦、楚、齐、燕相比,无疑是处于劣势.............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