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魏国是怎么衰落的?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

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

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魏国走向强盛的关键人物。他采纳李悝的建议,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李悝变法”。
政治改革: 废除旧贵族特权,任用平民出身的贤能之士,如西门豹治邺、吴起为将。这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经济改革: 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如邺城水利工程),发展商业,使魏国成为富庶的国家。
军事改革: 改革军制,实行兵农合一,建立强有力的常备军。吴起更是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训练出强大的魏武卒,成为战国时期的精锐部队。
对外扩张,确立霸业: 在文侯和武侯时期,魏国通过以下战役确立了霸主地位:
灭亡郑国(公元前400年): 消灭了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诸侯国,拓展了疆土。
与赵国、韩国瓜分晋国(公元前453年、前403年): 这是魏国崛起最重要的标志,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魏国成为三晋之首。
进攻秦国,夺取河西地区(公元前412年、前409年): 占领了战略地位重要的河西走廊,为日后对抗秦国打下了基础。
击败楚国、齐国、中山国等: 魏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使其声威大震。

然而,即使在魏国称霸时期,一些潜在的隐患也已悄然埋下:

地缘劣势的显现: 魏国地处四战之地,东临强大的齐国,西有崛起的秦国,北有燕国、赵国等,南面更是虎视眈眈的楚国。一旦东西两线同时受到威胁,魏国便难以应对。
霸权的短暂性与过度扩张: 魏国虽然强大,但其霸权并非牢不可破。过度的军事扩张,尤其是长期与秦国争夺河西的战争,消耗了国力。
内部矛盾的暗流: 随着国家发展,新的贵族阶层开始形成,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可能存在。此外,长期对外战争也可能导致国内的民怨积累。

二、 魏惠王时期的转折与战略失误

魏惠王(魏文侯之孙)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他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其战略选择和执政理念上的失误,为魏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战略重心转移与失败:
放弃河西,东向争霸: 魏惠王将战略重心从与秦国争夺河西地区转移到向东发展,试图通过攻打齐、宋、卫等国来扩大疆域,并与赵、韩争夺中原的控制权。
马陵之战的惨败(公元前341年): 这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在马陵之战中,魏国主力被孙膑率领的齐军歼灭,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此战魏军损失惨重,精锐的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国力一蹶不振。这场战役彻底终结了魏国在中原的霸权,使其丧失了对抗齐国和秦国的重要战略缓冲地带。
桂陵之战的失利(公元前353年): 尽管魏惠王在马陵之战前也取得过一定的胜利(如桂陵之战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但其整体战略的失误和未能及时调整,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打击。
外交政策的失误:
“纵横”策略的困境: 魏惠王试图通过与列国结盟(如与赵、韩联合伐齐),或通过“纵横”手段来维持其地位。然而,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时代,这种策略往往难以持久,且容易被其他国家利用。
未能有效应对秦国的崛起: 在魏国东向扩张的同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日益壮大,并且始终保持对河西地区的压力。魏惠王未能有效遏制秦国的崛起,反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与中原国家的争斗上,给了秦国积蓄力量并伺机东出的机会。
国内改革的局限性:
未能延续李悝变法的深度: 尽管魏惠王也重视农业和国家富强,但其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不如魏文侯时期。
重用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将领: 如庞涓虽然勇猛,但在面对孙膑的军事才能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 秦国崛起与魏国丧失河西之后

马陵之战后,魏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大幅下滑,而秦国则在商鞅变法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失去河西战略要地: 魏国在与秦国的长期争夺中,逐渐失去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河西地区。河西地区土地肥沃,是秦国东出和发展农业的重要基地,而失去它对魏国而言则失去了对抗秦国的重要屏障,也丧失了与秦国争夺关中地区的战略主动权。
地缘劣势的进一步加剧: 魏国四面受敌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不利。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西边施压,齐国从东边虎视眈眈,赵国和韩国在中原地区也时常构成威胁。
外交空间的压缩: 随着秦国实力的增长,魏国在外交上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地位,越来越被动。

四、 战国后期魏国的持续衰落与灭亡

在秦国强大起来后,魏国便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衰落过程,直到最终被秦国灭亡。

持续的军事失利:
魏将屡败于秦: 在与秦国的长期战争中,魏国节节败退。如公元前318年,魏国联合赵国、韩国、燕国等攻秦,结果被秦国在岸门击败。
土地的不断丧失: 魏国不断被秦国蚕食领土,包括重要的蒲坂、曲沃等地。
国内政治的动荡与改革的停滞:
君主权力不稳定: 魏国后期出现了一些昏君或能力平庸的君主,政治腐败,内部争斗,削弱了国家凝聚力。
改革措施不彻底: 尽管魏国也尝试过一些改革,但往往虎头蛇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士大夫集团的内耗: 部分士大夫家族之间可能存在权力斗争,影响了国家决策和发展。
经济的衰退: 连年的战争、土地的丧失以及内部的动荡,使得魏国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难以支撑庞大的军事开销。
战略的被动: 魏国在与秦国的较量中,更多的是采取被动的防御策略,失去了主动权。
秦国的强大与统一的趋势: 随着秦国“横扫六合”的步伐越来越近,其他国家都被秦国一一吞并。魏国作为最早称霸的国家之一,也未能幸免。
最终灭亡:
公元前225年: 秦国大将王贲率军渡过黄河,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由于地势低洼,秦军改挖河道,引黄河水灌城。大梁城最终被洪水淹没,魏国灭亡。

总结魏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1. 战略失误: 魏惠王放弃河西,东向争霸,导致马陵之战惨败,国力一蹶不振,并为秦国崛起提供了机会。
2. 地缘劣势: 地处四战之地,难以同时应对多个强敌。
3. 军事实力衰退: 精锐部队的损失(如魏武卒)和后期军事指挥的失误。
4. 政治腐败与改革不彻底: 后期君主昏庸,内部政治动荡,改革未能深入,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5. 经济衰退: 战争消耗、土地丧失和内部不稳定导致经济疲软。
6. 秦国的崛起: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政治体制,逐步蚕食了魏国的领土和实力。

总而言之,魏国的衰落是一个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典型案例,它既有早期改革的成功基础,也有后期战略和政治上的致命失误。从称霸中原的强大王国,一步步沦为秦国兼并的最后一个主要国家,魏国的命运也折射出战国时期各国残酷的生存竞争和政治变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顺着时间线,大致如下。

1.魏惠王中后期 数次的战争失败(马陵之战,秦收复河西,襄陵之战),使魏国丢失了大部分保卫核心领土的缓冲区(河西上郡,楚南阳外围,泗上小国倒向齐国),但魏在中原持续扩张,仅东半壁领土就有大国的体量(人口城市最密集,农商发达),对韩赵始终保持压制。虽无文侯时期独霸天下的国力,但一增一减之下,仍旧属于一流。

2.襄王时期 实现对黄河北岸水道的控制,将韩拦腰斩断(所谓魏分为二在此时就不成立了)。利用秦齐将楚击落神坛(丹阳蓝田之战,垂沙之战)吞并方城外楚淮北地,在中原继续扩张,实力持续上升。此时魏国绝对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国(楚国因为巨大战争创伤沉默,齐国尚未获得实际领土进账,秦国还未彻底消化巴蜀)

3.昭王时期 伊阙之战妥妥的惨败,赔光了魏襄王时期辛辛苦苦攒下的武卒,晋国故地河东沦落敌手。韩国地缘被秦彻底破坏,豫西山区基本被秦推平,颍川地自此暴露在了秦军铁蹄下。这为后来魏冉“五入林中,七攻大梁”埋下了隐患(韩奸)。不过,魏昭王这只狡猾的老狐狸利用阴谋活动,在齐国的覆灭下成功得到了宋地这块大肥肉。弥补了河东的丢失。

然而, 这并不一定是等价的买卖,地缘破坏的代价不是领土进账就能弥补的。

4.昭王后期至安釐王前期 报应来了,五国伐齐后,秦昭王联合赵国夹击魏国。北线因为有魏国经营上百年的“邺—汤阴—朝歌”邯郸包围圈,暂时没有大碍(赵国在军力上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强大,农业上更是鸡肋,国力不强于魏)。东线,因为韩国在伊阙之战后地缘被彻底破坏,在核心区(颍川)面临秦魏两国的攻击下,被迫倒向了威胁相对较小的秦国(魏城马陵和韩都新郑近在咫尺)。秦军在魏冉白起的率领下,“五入林中 ,七攻大梁”(其中包含传奇的华阳奔袭战),给沿途带来巨大的破坏,魏国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但不能忽视的是,魏国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密集(5~6个城市圈),交通便利(鸿沟等运河),能够调动大量战争资源反击。这种强悍的防御能力严重妨碍了秦军推进的步伐,使得魏能够有时间利用外交手段来斡旋 ,争取他国援助。即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武安君,也曾经因为合纵两次在大梁城下铩羽而归。

5.安釐王中后期 秦军在野王—长平—邯郸—汾城战争中消耗严重(顶着荒年与韩赵决战,消耗了巴蜀地区大量的战略贮备;士卒伤亡接近30万),魏楚因为接近20年的休养生息(巴东拉锯战,华阳闪击战后三国再未爆发大规模战争)基本恢复了实力。在信陵君主导的第一次合纵中 ,联军成功把王乾击退,魏国趁势收复了半个河东,回头就灭掉了卫国,并吞并了秦国的陶郡。虽然后来秦将张唐反攻收复了河东,但秦只能承认魏对陶郡的占领(当时中原最大的商业城市),之后魏国甚至攻下了齐五都之一的平陆。

连遭两丧的秦国在庄襄王时期再次出关,蒙骜(蒙恬祖父)一战拿下太原,二战南下上党,直逼魏国高都(三晋在上党地区最后一个要塞)。丢失大片领土的韩赵沦为中型诸侯国。信陵君再次出山,指挥纵军将蒙骜打回老家。秦军狼狈地退回关内,似乎准备放弃关外的全部领土。

也许是早年压抑地过狠 ,晚年的魏安釐王野心开始膨胀。魏军反手攻韩,全歼韩国最后的一支野战军,信陵君兵临管城(新郑东北大门),企图一举灭韩。不愿魏坐大的楚考烈王出兵攻魏,却连在南阳和宋地连吃两场败仗,在秦魏的威胁下(楚陈地军可能在这两仗损失不小),楚国即将迁都巨阳。信陵君攻下管城,但频繁的战争消耗了魏国大量战争资源,魏国最后还是没吃掉韩国。不过,沦为小型诸侯国的韩国灭亡也进入了倒计时。

远处的咸阳,秦庄襄王、吕不韦、蒙骜等人乐开了花。

表面上,魏安釐王似乎成了天下的征服者。破秦败楚伐齐收赵残韩,好像当年魏文侯魏惠王也没这么拉风过。

然而,不管魏国取得了多大的胜利,魏楚同盟已经破裂,韩国已经残废,齐国已经退出合纵,燕赵相互扯皮……三晋势力基本退出上党,秦晋一体化基本实现。秦国的国土安全彻底解决,凭借巴蜀关中的支持,蛰伏关内的秦人正在布局一盘大旗。透支国力并举目无亲的魏国逐步丧失先机。

6.景闵王时期 蒙骜再度出山,这个当年信陵君的手下败将此时已无人可挡。秦军横扫河内,打穿东郡 ,断绝纵亲之腰。沦为中型诸侯国的魏国已经独木难支。纵有庞瑗击蕞,春申君击陕(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然而,列国已无人助魏重整江山。毕竟,那个魏安釐王时期的魏国实在太过可怕,没有哪一个国家承受得起它复兴的后果。魏只得疯狂向齐扩张(一度打到济南历下)来维持实力,以抵御秦的兼并。

不过,那个政治强人不会让列国抓住时机,死灰复燃。在尉缭李斯等人的谋划下,一张密集的间谍网伴随虎狼之师的脚步逐步吞噬列国。

7.魏王假:在始皇帝灭赵破燕,秦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包围魏地。魏国仍旧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利用大梁周围发达的交通和水利,坚持抗秦。

通武侯王贲水淹大梁,魏王仍旧没有逃跑,率领军队和涌入城中的秦军巷战,力战到投降被杀。

这个继承了春秋第一强国衣钵的强国,最终伴随着大梁的毁灭,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三晋地缘的破坏和尴尬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强而不霸的国家,也预示了它的命运!

user avatar

要想知道魏国是怎么衰落的,就得先知道魏国是如何崛起的。不过此事说来话长,且听老夫慢慢道来。话说国运之事离不开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

话说三家分晋之初,商鞅还没有去秦,田氏还没有代齐,吴起还没有去楚,燕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微弱的存在感。其他诸侯国郑国、宋国、卫国等已经没有叙述的必要了。这一时期,魏国周边的大国尚未从春秋的颓废中苏醒过来。

魏国国君魏文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率先对魏国进行封建化改革。其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废除官吏世袭制度,选贤与能,广招贤才。这一操作让魏国人才济济,例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吴起、西门豹等等。

二、废除西周以来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个措施让封建地主阶级迅速壮大,魏国飞速迈入封建时代。

三、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这是在为封建国家完备制服建设,为魏国的封建化提供制度性保障。

四、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威震天下的“魏武卒”。这位魏国的崛起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率先跨入封建国家行列,综合国力远超同时期其他诸侯国。可以说魏国因天时而崛起。顺便在这里说一句,各位老铁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对比一下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相似程度有多高。


二、地利

关于魏国的地理条件,废话不多说,先上一张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魏国的四周都有大国,西邻秦、南接楚、东临齐、北有赵。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一旦外交战略出现失误,魏国很容易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局。与此同时,魏国的大部分土地位于平原上,尤其是国都大梁周边,地势平坦,几乎无险可守。

魏国的版图形状也特别有意思,东边一大块(河东之地),西边一大块(河内之地),中间被韩国的上党郡隔开,两地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北面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的一条孔道,一旦孔道被截断,魏国就只能呵呵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魏国的地理环境并非一无是处。魏国地处天下之中,是各国往来的交通要冲,并且其土地平整而肥沃。从经济角度看,魏国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所以,天下诸侯中,也只有魏国玩得起重装步兵——魏武卒。

地理环境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国运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商鞅未去秦国之前,也没见几个人鼓吹秦国地理环境的,大多数都是马后炮般在秦国强大之后,大力吹捧关中地形条件得天独厚。

魏文侯一波神操作,让我们几乎看不到魏国地理环境的劣势,反而是将其优势给充分发挥了出来。魏惠王几波骚操作,则是把魏国地理环境的劣势给凸显了出来,从理论上的四战之地变成了现实中的四战之地。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人,自然环境总是有利有弊的,就看你如何利用了。


三、人和

魏国的人才多不多,多,太多了,多到爆!!!

魏文侯时代,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并且魏文侯团队十分注重三晋联盟,面对软柿子魏国直接单挑硬刚,面对齐、楚这样的大国则是三晋一体,联合讨伐。得益于正确的外交战略,多线作战的困境对于魏文侯而言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魏武侯、魏惠王时代,魏国同样人才济济,但是全特么跑路了。吴起去楚,孙膑去齐,更可怕的是商鞅、公孙衍、张仪去秦。你说这不扯么,真心不知道魏惠王吃错了什么药,居然眼睛这么瞎,放跑了那么多经天纬地之才。暂且不说商鞅去秦给魏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光是一个孙膑就把魏国给忽悠瘸了。

人才流失还不算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魏惠王认不清当时的形式,北边伐赵,西边攻韩,彻底瓦解了三晋联盟。失去了三晋联盟庇护的魏国,就如同脱了壳的螃蟹,全身都是软趴趴的。以前的魏国是主动出击大杀四方,现在的魏国是被动防守,四方被杀。

综述:

魏国本来得尽天时,有很好的机会,但是在战略出击上频频失误,没有一个主攻方向,四面出击,得罪了全世界。从外交上讲,只要三晋联盟存在,魏国就并非四战之地,但是魏惠王的刚愎自用导致了韩、赵、魏联盟关系彻底破裂,魏国彻底陷入了四战之地的危境。接下来人才严重流失,周边齐、秦、楚的强大都得益于魏国送去的人才大礼包。以前都说“楚才晋用”,到了魏惠王这里变成了“魏才天下用”。悲哀,的确悲哀。。。。。。

说实话,魏虽然出于晋,但是在各种层面上都比晋差得太远。

就军事智慧而言,魏国跟晋国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想当年晋国玩得多花,假道伐虢、退避三舍那都是穿越时空的经典智谋。反观魏国,几乎都是靠着魏武卒硬刚,留下的经典战例不多。

在外交智慧上,魏国也比晋国差远了。晋国高层十分善于纵横捭阖,各种阴谋鬼计层出不穷。例如培植吴国势力直接掏了楚国的肛。魏国呢,就连起码的三晋联盟都维持不住更不要说玩合纵连横了。

在战略选择上,魏国更是比晋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当年晋国的战略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压制楚国北上,但是同时也利用众诸侯对“南蛮”的恐惧来巩固自己中原老大的地位。魏本来有很好的机会,魏文侯先于其他国家进行封建改革,国力最强。结果,骄横的魏惠王四处开战,连同出于晋的韩、赵也不放过。从外交上讲,魏国本来并非四战之地,活活被自己给打成了四战之地。要是晋文公看到了这一幕,不知道棺材板能不能压得住。。。

各位老铁,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还请扫下图二维码支持一下哈:

user avatar

魏的崛起,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晋的家底好,晋可是中原之国,众所周知,曾经的中国,中原地区是代表更先进的生产力,再如涟漪般向周边地区扩散,在生产力水平,土地开发程度,晋都是超越其他国家的。

晋国的冶铁技术在当时也是傲视群雄的,前513年,晋铸造了一个铁质“刑鼎”,所用之铁还是从民间收集,说明晋的民间已经能熔炼生铁,并掌握了生铁冶铸技术。

《孙膑兵法·吴问》:晋国六卿之中,中行氏、范氏制田以一百六十步为亩,智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亩,韩氏、魏氏以二百步为亩,赵氏以二百四十步为亩。

虽然各国农民耕种亩数相同,但其他各国往往是百步为亩,百步一亩的田,和两百步一亩的田,此间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可见铁质农具的大量使用,使得晋的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家分晋后,魏自然也继承了晋的生产力水平,《战国策·魏策三》:庐田庑舍,曾无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异于三军之众。

《论衡·率性》:魏之行百亩田,邺独两百亩,西门豹灌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

魏文候采用李悝变法,定魏国新法典,《法经》六篇,平籴法等,使得魏国更加富强。

正是因魏国富强,家底好,才可以采用魏武卒制度,让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而这是其他各国想学都学不了的。

建立之初,魏武卒的确可说是百战百胜,但却是不可持久的,从建立到庞涓在马陵之战,葬送魏武卒主力,前后60余年,而庞涓和吴起所统帅的魏武卒,已不可同日而语。

《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魏之武卒,谈之色变,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魏武卒便是以重赏选拔勇夫,再以重赏激励勇夫,问题就出在重赏上,以当时生产力,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这种重赏。

选为武卒后,全家徭役赋税便全部免除,国家还分房分田,立了战功还能获得爵位和赏赐,荀子一语道破,当武卒年龄增长,无法再作战时,以当时人的状况,这也不过十来年,国家收回赏赐的良田?重新征赋税?那不就成了“过河拆桥”,谁还为国拼命?

标杆已经立在那里了,后面只能按这个标准来,不然凭什么别人当兵赏良田百亩,自己当兵就赏五十亩?凭什么别人当兵免赋税,自己当兵还要交赋税?

由此魏国进入一种死循环的发展模式,为了应付魏武卒带来的国家土地减少,赋税收入减少,必须要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别国土地和资源,但长期对外战争,不仅大量消耗本国资源,更重要的是,长期作战,魏武卒群体也必然随时间不断膨胀。

基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对外战争所产生的收益,无法弥补魏武卒增长,所快速消耗的国内资源,可魏国要维持武卒制度,又只能不断战争,否则同样会内爆而亡,魏国岂有不衰之理?

正所谓利之所在弊亦随之,魏武卒初期利大于弊,而随着时间推移,则弊大于利,魏武卒属于重装步兵,由于赏赐丰厚,装备是自给自足的,重赏不仅提高了其作战动力,同样作战装备也优于其他各国士卒。

庞涓所统帅的魏武卒,由于几十年的时间流逝,其获得的赏赐和初期已经出现了差距,当获得的封赏逐渐逊于之前,不仅作战动力在不断下降,最终也再难自给自足打造精良装备。

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都是不可持续的,包括商鞅变法,这些变法最终目的,都是封堵平民的出路,将上阵杀敌变为唯一出路,为此许以重利。

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特权,为秦快速积累一笔可用于赏赐的奖品,平民为了争夺奖品,便唯有上阵杀敌。

同魏武卒一样,获得奖品的人,便不会再愿意将奖品让渡出去,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私有制下的重利,可以快速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同样,私有制也存在重大天然缺陷。

魏昭王、安釐王时期,都是想着办法,要让武卒群体将曾经的赏赐吐出来,不仅无法实现目的,还导致国内矛盾不断加剧。

治乱循环,源于制度的内生性原因与偶然因素的合力,而制度的天然缺陷是无法避免,必然会呈现出来,只是时间问题。


周实行的是封建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世官,具有阶层凝固性,古代中国既是施加政治调节的功能组织,也是一个身份组织、生活组织,是一大群人谋生牟利的组织。除了行政效率最大化之外,安排身份的尊卑贵贱,也是国家的重要组织目标。

周的个人生计,与血缘身份紧密联系,由职位获得的采邑与禄田,退职时也是要交还的。

上层贵族具有凝固性,作为下层贵族的士,具有流动性,由于嫡长子继承制,上层贵族余子可下降为士,甚至平民,而平民亦可被选为士。

士作为一个具有流动性群体,逐渐从封建贵族政治体系中游离出来,具有一定的自由性,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定自由的士,便不甘心作为底层贵族而存在。

章学诚所言“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无越思;官师治教分,而聪明才智不入于范围,则一阴一阳入于受性之偏,而各以所见为固然,亦势也。

周是政教合一,孔子时代,政教逐渐开始分离,孟子所言“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群体逐渐增长,虽受过教育,又自诩有着聪明才智,却游离于贵族政治体系之外,大量士,既无法入仕,更无法施展抱负。

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便是士阶层夺权的重要一步,不能忽视“巫”这个群体,周及之前,“巫”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便是和鬼神沟通,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巫”的话语权具有相当的分量,并且“巫”的身份也具有继承性,必须要降低“巫”的地位,才能为士阶层上升打开通道。

真正阻碍士向上流动的关键,自然是贵族身份的凝固性,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这些著名变法,都是在瓦解贵族世袭的身份凝固性,以“选贤任能”为士阶层开启晋升通道。

墨子主张中的尚贤,也是强调贤良之士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金子塔的最高层为国君,依次贵族-平民,而士游离于贵族和平民之间,并且作为群体,目标便不可能是取代国君,只可能向上取代贵族。

对于国君而言,士群体的上升,并不动摇国君的地位,只是将金子塔进行重构而已,故国君往往会支持变法。

当一个群体成长起来,却遇到天花板,无法上升时,便会摧毁阻碍其上升的障碍,士便打破了贵族特权,这自然代表一种进步的力量。

但当群体获得上升后,金子塔进行了重构,原先的进步力量,则退化为保守力量,更多考虑如何将身份地位传承下去,关闭其他人的上升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关闭上升通道,不能简单理解为“屁股决定脑袋”,也无关个人道德品质,无论是小人还是君子,都会趋向于关闭上升通道。

并且,士的群体不断增长,内部必定会开始分化,新的内部矛盾也随之出现。

另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士最初作为底层贵族,是由于血缘关系,战国时代游士的大量出现,血缘关系又同地缘关系逐渐产生联系,地缘关系的产生,自然激化了士群体的内部分化。

地缘关系便会产生方舆之见,排斥乡土以外之人物、政见、学说。

当然,战国时期,地缘关系只处于萌芽阶段,要到秦汉之后,地缘关系才会深刻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

变法会使利益分配发生改变,在争夺利益的窗口期,便会充满活力,当利益瓜分完毕,窗口期关闭,活力则逐渐消逝,唯有等待新群体的成长,再开启新一轮的利益重新分配,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新群体的成长,需要时间过长,活力期结束后的等待期,国力自然也会逐渐衰落。

李悝变法,作为战国时期变法的先行者,魏的内部矛盾必然会先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杨蓉. (1993). 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冶铁技术.教育学报(3), 44-44.

李仲均. (1988). 春秋战国秦汉冶铁遗址综述.中国冶金史料(9).

马卫东[1]. (2012). 战国时代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贵州社会科学(7), 78-83.

杨生民. (1994).中国春秋战国经济史. 人民出版社.

杨宽.(1998).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张荫麟. (2013).中国史纲. 吉林人民出版社.

余英时.(2011).中国文化史通释.三联书店.

阎步克.(2010).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治安 ,杜家骥.(2015).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华书局.

王桐龄.(2012).中国历代党争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user avatar

参见网友 @王靖海 的文章《残魏六十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 回答
    这可不是简单地“楚国和秦国打了个来回”就能概括的。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赵、魏两国的迅速衰落,其实是整个战国大势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歌赵国在战国初期,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
  • 回答
    看到图上魏国那一点点,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样一个地图上显得袖珍的国家,凭什么能挤进“战国七雄”的行列?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就强”就能解释的。魏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不仅仅是国土大小,而是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凭借着一系列独特的优势,成功地从春秋时期的列国争霸中脱颖而出,并在一众强国之中.............
  • 回答
    .......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历经数百载风雨,从春秋末期的诸侯国,崛起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再到后期逐渐衰落。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与历代魏国君主的治国方略、战略决策以及个人特质息息相关。要评价魏国历代君主,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行动。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70年):开创基业.............
  • 回答
    战国时期,确实存在魏国和卫国,两者名字相近,再加上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不发达,确实存在搞混的可能,并且一旦搞错,后果不堪设想。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你肩负着一项绝密任务,需要立刻赶往魏国,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达。这个情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你骑着快马,昼夜兼程,风.............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战国前期,魏国实力雄厚,北有赵,西有秦,但魏国在战略上似乎总是被秦国牵制,难以全力东出。那么,魏国真的无力灭秦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魏国的优势与战略野心战国初年,魏国无疑是中原霸主。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富国强兵,锐意进取。他拜吴起为大将,攻灭义渠、大荔、乌氏,并于公元前380.............
  • 回答
    战国初年,魏国之所以要不惜远涉重洋,宁可绕过强敌赵国,也要执意吞并那个夹缝中的中山国,其根源在于一个“势”字,更在于一个“利”字,而且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利”。彼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山国,虽然地处战略要冲,但国力相对弱小,更像是一块插在中原.............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崛起势头迅猛,地处天下之中,拥有“三晋”的战略优势。然而,在是否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们也曾有过不少讨论。如果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会这样分析:先整合三晋,后图霸业,是更为稳妥且符合魏国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什么说整合三晋是首选?1. 地理和战略优势的巩固: 魏国位于三.............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马陵之战,那一场发生在战国中期,关乎魏韩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本该是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套路,将计就计,在马陵设下天罗地网,大败魏军,俘虏魏王孙。然而,若是齐国,特别是齐威王,能够洞察先机,在韩国真正陷入危难之时,以雷霆万钧之势,而非仅仅是“围魏救赵”的策略,提前、直接地援助韩国,那么战国历史的走向,.............
  • 回答
    在现代汉语中,“魏”和“卫”的确是同音字,这给拍摄战国题材影视剧带来了挑战。要清晰地区分这两个国家,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考量和设计,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和区分。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一、 明确的文本信息和旁白: 片头与片尾字幕: 在剧集开始或结束时,使用醒目的字幕明确标注“战国七雄:魏国”或“.............
  • 回答
    战国时期,一个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时代,要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少个国家,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演变、此消彼长的过程。开端:风起云涌的七雄崛起战国时代的起点,我们通常会从“三家分晋”说起。公元前453年,智伯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标志着晋国的分裂,也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