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有个魏国,也有卫国,当时识字的人少,会不会搞错,比如上级命令你攻打魏国,结果你去打了卫国?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

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

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的区分是第一道保险: 战国时期,虽然国家之间交通信息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但各国都有自己的疆域,并且有明确的边界。魏国和卫国虽然名字相近,但在地图上的位置可不是“零距离接触”。
魏国(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的都城最初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它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核心区域是晋南和中原腹地。
卫国(春秋时期的卫国,战国时期仍在,但影响力相对衰退)的都城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后来又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它主要控制的区域在黄河下游、中下游之间,与齐国、赵国、楚国等都有接壤。
你看,虽然都在中原地区,但地理上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和不同的地理特征的。一个出征的队伍,是往西边(魏国方向)还是往东边(卫国方向)走,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件很具体、很能感知的事情。你不可能从一个地方出发,一不小心就跑到几百里之外另一个国家去了。

国家层面的区分是第二道保险: 一个国家要发起攻打另一个国家,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士兵就能决定的。那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和军事决策过程。
命令的层层传递: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君主)下达命令,然后经过丞相、大将军、各类官吏层层审批和传达。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官员数量不少,他们都是经历过选拔、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政治敏感度的人。如果一个命令被传来传去,所有人都能搞错,那这个国家的管理体系也太有问题了。
文件和契约的运用: 虽然识字的人少,但国家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军事行动,是需要有正式文书的。比如出征的调令、粮草的调配单、甚至对敌国的宣战文书,这些通常是需要书写的,而且会有专门的官吏负责保管和解读。这些文件上都会明确写着“魏”或“卫”。
“魏”和“卫”的写法: 即便在古代,这两个字的书写也是有区别的。虽然不像现代汉字那么规整,但也有自己的形体。负责抄写和传达命令的官吏,只要识字,就应该能区分开。

地方上的区分是第三道保险: 当军队开拔到边境附近时,当地的守军、斥候、甚至普通的百姓,都能告诉你“这里是魏国的地盘”或者“那里是卫国的边境”。
地名和标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城池、关隘、河流、山脉等地理标志。军队行进中会经过这些地方,并有当地人提供指引。比如,如果你奉命攻打“大梁”(魏国都城),你不可能跑到“濮阳”(卫国都城)那里去。地名是非常重要的区分标识。
风俗和语言的细微差异: 虽然同属中原地区,但不同诸侯国的风俗习惯、甚至口音可能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长久以来,人们对“自己人”和“外人”是能感知出来的。

那么,什么样的“误会”可能发生呢?

虽然直接“攻打错国家”的可能性很小,但一些相关的“小误会”倒是可能存在:

1. 情报上的混淆: 比如,侦察兵报告敌情时,可能会把魏国和卫国的一些势力范围或者小城池记混了。但这通常会在更高级的决策层面被纠正,因为决策者会参考更多信息和地图。
2. 对战线的误判: 战争是动态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军队可能会被调往某个方向,但最终的作战目标并非是国家整体,而是某个地区的城池。在混乱的战况中,士兵可能只知道接到命令去某个地点作战,对更宏观的“攻打谁”可能没有清晰概念,但这是对具体任务的理解偏差,而不是对国家本身的混淆。
3. 边境地带的模糊: 在一些年代,魏国和卫国可能在某些边境地带存在一些争议或者势力范围的交错,这个时候,单纯的“攻打”行为,对方是以“魏国”的身份出现还是“卫国”的身份出现,可能在一些小规模冲突中存在一些复杂性,但那也不是“搞错国家”的性质。
4. 战争宣传中的模糊: 为了鼓动士气,可能会夸大或者模糊敌人是谁。但这是宣传手段,而不是实际的军事行动失误。

总结一下:

在战国时期,尽管识字率不高,但一个国家要进行对外军事行动,涉及的环节非常多,并且有地理、政治、行政、情报等多个层面的制约。一个命令从发出到执行,经过的环节和人员都足以确保国家名称的准确性。因此,直接因为名字相似而导致军队误打另一个国家的可能性,在当时的条件下,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可能出现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一些细节上的偏差,或者是在理解作战任务时产生误会,但这与直接“攻打错了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们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知,以及区分自己国家和邻国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已经有人问过几次了, 现代很多方言里魏卫仍然不同音.

user avatar

本民科研究了一下。要往唐之前推的话,“魏”字的声母,大概是 ng 或者 gn。横竖普通话里这两个音都没有。

user avatar

而且战国时期这两个挨着的

不过最喜欢打卫国的是魏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战国时期,一个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时代,要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少个国家,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演变、此消彼长的过程。开端:风起云涌的七雄崛起战国时代的起点,我们通常会从“三家分晋”说起。公元前453年,智伯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标志着晋国的分裂,也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
  • 回答
    在读日本战国史,看到关于“乱世出枭雄”的说法,并且想到能否在中国三国时期找到类比刘备和诸葛亮的角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日本战国时期,和中国三国时期一样,都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群雄并起,各有其志,也孕育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要寻找刘备和诸葛亮的“日本对应”,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考量: .............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军阀的数目之多,真是一个难以精确统计的庞大数字。与其说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如说是一个不断演变、互相吞噬、又分裂重组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但要给出一个准确的“最多总共”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军阀”。在民国时期,军阀通常指的是掌握一定地.............
  • 回答
    战国时期,说到底,那是个崇尚武力、弱肉强食的时代,不过“打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也并非完全是常态,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就好比《大秦赋》里,嬴政一声令下,大军压境,那种场面确实震撼,但那更多是艺术创作为了突出人物魄力和时代洪流而设计的。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发,但“师出有名”这事儿,.............
  • 回答
    战国时期,确实存在魏国和卫国,两者名字相近,再加上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不发达,确实存在搞混的可能,并且一旦搞错,后果不堪设想。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你肩负着一项绝密任务,需要立刻赶往魏国,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达。这个情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你骑着快马,昼夜兼程,风.............
  • 回答
    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局势可以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各个大名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权力而征战不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著名大名,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内部,或者是在朝鲜半岛上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那么,在那个时期,是否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名将,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分裂:催生军事才能的温床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03年)的核心特征是幕府将军的权威衰落,各地守护大名(原地方长官)纷纷割据,互相攻伐,形成了以地方大.............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战国时期,“围魏救赵”这招,怎么说呢?如果从战略层面去理解,它绝对有门道,而且是非常高明的一招。但要说它是不是“有解”,或者说它是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那可能就得打个问号了。咱们先得把“围魏救赵”这事儿掰扯清楚了。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战国初期,魏国崛起,锋芒毕露。特别是魏文侯时期,任用乐羊、吴起等.............
  • 回答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两者都强调忠诚与牺牲,但在起源、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东方文化中独特的道德观念。一、 起源与发展背景的差异 日本武士道: 武士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早期.............
  • 回答
    战国时期,国君封赏臣下为“侯”,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规矩和逻辑,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周朝遗留下来的礼制。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侯”字儿是怎么来的,国君又是凭什么能把这顶帽子戴到臣子头上的。首先,得明白“侯”这个封号的来头。在西周时期,“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爵位,.............
  • 回答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群雄逐鹿,能够在这个乱世中独领风骚,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其声名赫赫,其军事才能更是令人叹服。要说李牧到底有多强大,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而非刻板的标签。一、 战略层面的“定海神针”:守土安民,威震四方李牧的强大,首先体现.............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最终一统天下,这已是历史的既定事实。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站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审视各国强弱、战略布局和内政外交,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秦国,还有那么一两个国家,在某些时期,也曾有过问鼎中原的资本与潜质,只是最终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要说“最有可能”统一诸侯的国家,在我看来,魏国和楚国是最有力.............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战国时代,天下纷争,群雄逐鹿。在这波诡云谲的时代洪流中,公家作为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阶层,对于崛起的武家势力,尤其是那些能够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自然有着他们独特的观察和判断。当我们谈论丰臣和德川两家在战国末期及之后时期对公家的影响时,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一、 对丰臣家:从意外的崛起.............
  • 回答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国,虽然都带有“楚”这个字,但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确且重要的区别,更像是历史的传承与演变,而非同一概念的简单重复。要理解它们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形态以及最终的命运。一、 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封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
  • 回答
    战国时期,中国大地烽烟四起,诸侯争霸。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各个国家在激烈的政治、军事较量之余,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差异,既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反过来影响了各国的发展轨迹。让我们逐一细品,那些在刀光剑影中闪耀的文化光芒。齐国:兼容并蓄,文教昌盛的东方之珠作为东周的继.............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