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有解吗?

回答
战国时期,“围魏救赵”这招,怎么说呢?如果从战略层面去理解,它绝对有门道,而且是非常高明的一招。但要说它是不是“有解”,或者说它是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那可能就得打个问号了。

咱们先得把“围魏救赵”这事儿掰扯清楚了。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

战国初期,魏国崛起,锋芒毕露。特别是魏文侯时期,任用乐羊、吴起等贤才,军事上取得了赫赫战绩,把周围的国家打得够呛。到了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更是雄心勃勃,想进一步扩张。

这时,赵国也正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和魏国一样,也是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53年,魏国为了吞并赵国,派了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庞涓率领大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下可把赵国给愁坏了。赵国国君知道,自己是打不过魏军的,邯郸城一旦失守,赵国的前途就堪忧了。

这时候,关键人物登场了——齐国。

当时的齐国,由齐威王统治,虽然也不弱,但和如日中天的魏国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而且,魏国和赵国拼个你死我活,对齐国来说,未必是坏事。但是,如果赵国灭亡,魏国强大到不可一世,那齐国就成了下一个目标。所以,为了自身安全,齐国也不能坐视不管。

于是,齐国国相孙膑(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的后代)想出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孙膑当时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因为受庞涓迫害,身体残疾,但脑子依然是顶尖的。他看穿了魏国围攻赵国的战略意图,也看到了齐国可以利用的优势。

“围魏救赵”到底是怎么个“围”和怎么个“救”法?

简单来说,就是:魏国正在围攻赵国,齐国不直接去和魏国硬碰硬,而是反过来,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你可能会想,这有什么用?魏国军队不是还在赵国打得正欢吗?

这里的门道就大了去了:

1. 避敌锋芒,击其要害: 孙膑深知,魏军主力由庞涓率领,正与赵军在邯郸激战。这个时候,如果齐军直接去跟庞涓的军队硬碰硬,那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胜算不大。魏军精锐,士气正旺,而且久经沙场。齐军要是硬打,可能两败俱伤,甚至齐国自己也跟着完蛋。所以,孙膑选择了一个聪明的方式:不跟你正面交锋,我打你的老家。

2. 调虎离山,声东击西: 魏国的都城大梁,虽然有军队驻守,但肯定不是主力。庞涓的军队都在邯郸,如果大梁遭受围攻,那对魏国来说,意义完全不同。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旦失守,整个国家的根基都会动摇。

3. 战场选择的智慧: 孙膑选择的战场不是赵国,而是魏国本土。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后勤补给、士气支持都会更有优势。而且,进攻大梁,可以迫使庞涓做出选择。

那么,庞涓会怎么选?

庞涓当时围攻邯郸,虽然战局胶着,但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这时候,他听到消息说齐军正在攻打自己的老家大梁,而且是来势汹汹。他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继续围攻邯郸: 如果继续下去,魏国的都城大梁很可能会被齐军攻破,甚至被占领。这对魏国来说是灭顶之灾。
回师救援大梁: 如果回师救援,那么围攻赵国的行动就必须停止,赵国就能解除危机。而且,回师途中,齐军可能会设下埋伏,对魏军造成更大的损失。

最终,庞涓选择了回师救援。

这正是孙膑所期望的。他算准了庞涓必然会回师。

结果如何?

孙膑料事如神。庞涓急忙从邯郸撤兵回援,但行军途中,齐军早有准备。孙膑在桂陵(地名)设下埋伏,等魏军经过时,发起猛烈攻击。

这场战役,史称“桂陵之战”。

结果非常辉煌:魏军大败,庞涓狼狈逃窜,魏军伤亡惨重。

“围魏救赵”的效果:

赵国解围: 邯郸之围自然解除,赵国得以保全。
魏国受挫: 魏国远征的目标落空,还损失了大量兵力,威望受到重创。
齐国获利: 齐国成功地阻止了魏国的扩张,自身也因为这场胜利而声威大振,成为东方的霸主之一。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围魏救赵”绝对是有解的,而且是解得非常漂亮。它体现了古代兵法中“攻心为上”、“避实击虚”、“因粮于敌”等多种思想的精髓。

但是,如果非要问它是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

那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兵法、任何一个策略是万能的。“围魏救赵”的成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孙膑个人超凡的智慧。

时机: 当时魏国主力在赵国,本土防御力量相对薄弱。
对手: 庞涓虽然是名将,但有时也显得刚愎自用,容易中计。
战略分析: 孙膑对双方实力、战略意图、战场形势有着极其精准的判断。
执行力: 齐国也能够执行孙膑的计策,并且在关键时刻能有田忌这样有决断的将领。

如果换个情况,比如魏国本土防御非常严密,或者齐国本身实力不足以威胁魏国本土,或者魏国国君和庞涓足够果断,不愿意放弃围攻赵国的战略,那“围魏救赵”可能就不会有如此辉煌的结果,甚至可能变成“围魏救魏”的笑话。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围魏救赵”也并非一劳永逸。

虽然桂陵之战让魏国吃了亏,但魏国毕竟是强大的国家,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在后来的马陵之战中,庞涓又一次中了孙膑的计(这次是孙膑利用地理优势和通信手段),最终兵败身死。但即便如此,魏国依然是战国后期一股重要的力量。

总而言之,

“围魏救赵”绝对是一招绝妙的阳谋,它不是那种阴险狡诈的“损招”,而是光明正大、利用对方的战略弱点来达成己方战略目标的高明战术。它证明了在军事竞争中,智慧和策略往往比单纯的兵力数量更重要。

把它看作是“一种非常有效且针对性极强的解决特定战略困境的方法”,这绝对没问题。但如果想把它神化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那就不太合适了。每一次战略决策,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之所以存在这个疑问,是因为【成语故事】和【历史事件】在叙述方式上存在区别。

具体来说,【成语故事】只会讲述“围魏救赵”这一战略的策划和执行,并不会展开讲述当时齐、魏、赵、楚、宋、卫、秦、韩等国之间混战的具体内容,由此导致了【成语故事】中片面信息与【历史事件】宏观性内容的偏差。

在下文中,我们先看一遍“围魏救赵”的整个历史事件。

内容有点复杂——但真正的历史事件从来不可能像成语故事一样简单明了。

(注:以下内容出自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正》及《孙膑兵法·擒庞涓》的相关考证内容,其他另有说明。)

酝酿期:公元前355年-前354年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7年,魏惠王15年,韩昭侯8年,赵成侯20年,齐威王2年,楚宣王15年,燕文公7年。

是年,西中国先出现了一些异常。

上图是当时列国疆域的大致情况,现在我们对红款所示地区放大来看:

是年,魏惠王与秦孝公相会于杜平(红圈所示),注意当时秦都栎阳(左紫圈)和魏国西部重镇安邑(右紫圈)的位置。

至于秦魏之间当时谈了些什么不清楚,从之后的历史事件看,这次相会大概率与结盟无关,可能只是缓解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当时西中国的异常可能牵动了中部地区:

图中红框所示为韩、魏、周三国交际的地区,这一地区虽然距离秦国有一段距离,但如红箭头所示,秦军确有进入这一区域的合理路线(注)。

(注:此时三门峡及函谷关东部的一些城邑究竟归魏、归秦有争议,但从秦简公、秦献公时期的战争路线看,秦军确有能力在红箭头所示地区活动。)

现在放大红框区域:

这一年,魏将龙贾在阳池筑城(大致在红圈地区),据称是为了防备秦国。

从这一举动上看,秦、魏两国关系确实紧张,魏廷可能认为一旦周室倒向秦国,抑或是韩国的态度出现动摇,秦军都有可能突至此地以切断魏国东西两段的联系。

当然,也可能魏国只是随便找了个理由威吓周室或韩国。

在这一年,东中国开始擦枪走火:

红框区域,魏、宋、卫三国的交界地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放大来看:

魏国对宋国的黄池发动了进攻,并得手,不过后来又被宋国夺回。具体夺回的时间不详,有可能在当年夺回,但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在之后的时间夺回。

请各位读者牢记上面的第二种可能性,这种可能对后面的内容影响很大。

表面上看,发生在黄池的战斗只是魏、宋两国之间的事,但这里的战事无疑会牵动到背后的卫国及再背后的赵国,还有另一个方向的韩国。

这一年结束。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8年,魏惠王16年,韩昭侯9年,赵成侯21年,齐威王3年,楚宣王16年,燕文公8年。

这一年,齐国趁着魏、宋、韩、卫、赵相互牵制之际向燕国发动了战争,不过被击退了。

图中大致为齐国攻燕的情况。

也是在这一年,秦国率先对魏国发动了战争:

图中大致为秦军攻魏的大致路线。

当时秦军应兵分两路:

北路军在元里击败魏军,据称斩首7,000级,而后攻取了少梁(上箭头);

南路军先攻取了郑,而后攻打了三门峡以东的焦,但未能攻克。秦军攻焦的路线可能走的三门峡(中箭头),也可能是绕道(下箭头)。

另一方面,赵国趁机向魏国的盟国卫国发动了进攻:

当时赵军在刚平筑城(红圈),并占领了卫都濮阳东部的地区。

·

擒庞涓,公元前353年:

公元前353年,秦孝公9年,魏惠王17年,韩昭侯10年,赵成侯22年,齐威王4年,楚宣王17年,燕文公9年。

赵军在初步攻卫得手后继续向南挺近:

顺势攻克了卫国的富丘地区(红圈),注意黄圈就是桂陵的位置,牢记这个位置。

此时,秦、魏、宋、齐、燕、卫六国均处于交战状态,韩廷似乎嗅到了机会的味道。

是年,韩昭侯选择了朝见魏惠王,有意向放任魏、火并,然后自己转向攻击东周国:

不出意外的话,二周接下来就会被韩国压制。至于韩廷此举的真实目的并不清楚,可能是通过压制二周防止秦国在攻取焦邑后继续向东挺近,也可能干脆就是想打通黄河通道把秦军放进来。

当然,韩国的整体表现还是相对于倾向魏国。在这种情况下,魏廷放开手脚展开了军事行动:

图中红箭头所示为魏国对卫国发动的进攻。

可能不少朋友感到意外:不是梁卫是盟国吗?为什么魏国不打赵国反倒打上卫国了?——这是因为魏国之所以和卫国结盟,是为了防止赵国吞卫,这并不妨碍自己也有吞卫的欲望。

在当时,魏国从卷城和黄城出动80,000人的军团,向濮阳北部及西南部的地区发起了进攻(注),魏军统帅正是庞涓。

(注:《擒庞涓》一文中,魏军攻击卫国的地点有二,一为茬丘,二为缺字,结合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书的内容,有观点认为缺字内容指“北颛顼”,即颛顼之墟。)

从当时魏军的举动上看,魏廷显然不在乎盟国卫国的死活,它的目的无外乎要趁着赵国攻卫的时机抢先占据卫国,给接下来的攻取邯郸创造一个稳定的后方。

下一步,魏国开始攻赵:

魏国又集结了一支10万军队对邯郸展开了进攻(红圈)。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从后面的情况看,当时魏国并没有夺取赵军所占据的富丘地区(黄圈)。

面对魏国大肆攻赵,齐廷内发生了【成语故事】中的宫廷辩论,最终齐廷决定执行孙膑的围魏救赵策略:

上图,上黄圈所示为魏军在邯郸方面的部署,兵力声称为100,000人;中黄圈所示在卫国方面的部署,兵力声称为80,000人。

如果暂且采信以上数据及后来苏秦谈及魏惠王时期兵力数据的话,魏国在前线已经投入有180,000人的兵力,占全军360,000人的1/2。按道理,这两个数据都会有相当的水分,不过倒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魏国在东线确实投入了相当的兵力。

白箭头所示为景舍救赵的大致情况。当时赵国向楚国求救,景舍认为楚军应当出动少量兵力,引诱赵军使用全力对抗魏国,这样就能大幅度消耗魏国的力量。

红箭头所示为齐军攻魏的大致路线,统帅为田忌、孙膑,目标为襄陵(平陵),之所以选择这一目标是为了给魏国一种齐将不会打仗的错觉——为什么呢?因为宋国是个墙头草,一旦事态右边,卫国方向就是齐军的唯一退路,又随时有可能被魏军切断——记性不好的朋友现在请马上回看上面桂玲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魏军在卫国方面的统帅庞涓立即嗅到了战机:

当时魏军一方面保持对邯郸的包围(上黄圈),一方面由庞涓率军(中黄圈)则借助四通八达的道路袭击了高唐(上红圈)大夫和齐城(右上红圈,即临淄)大夫的军队。

由于《擒庞涓》一文多有缺字,当时具体情况多有不详之处。大致的情况可能是,魏军击破了齐国从高唐、临淄动员的军队,还击毙了高唐大夫和齐城大夫,由此把襄陵方面的齐军和齐国本土,抑或高唐和临淄的联系切为两段(黄箭头和红箭头所示)。

而与此同时,襄陵地区的齐军(下红圈)则对襄陵发起了强攻的姿态,又向大梁方向派出了机动部队(下红圈)。

也就是成语故事中提到的“围魏”。

这里需要特别补充一点,从齐军此后在襄陵的攻坚表现上看,这里分出的机动部队想威胁大梁这座雄城似乎不太可能。

至于当时齐军的真实目的,当然不会是“围魏救赵”,也不会“围魏救卫”或者“围魏救齐”,而是要“以怒其意,分卒而从之,视之寡”。

从庞涓的角度上看,田忌、孙膑在攻击襄陵的“装疯卖傻”行动使其对齐将的指挥能力产生了严重的低估。此时,孙膑又“遣轻车西驰梁郊”,在庞涓眼里更像是乱打一气,可由着他在大梁城郊胡闹又影响自己在魏廷的脸面。

在这种情况下,庞涓选择了舍弃了辎重,率领部队日夜兼程往回赶:

图为庞涓的大致回援路线,以及齐军的大致设伏路线。

此时,庞涓的目的不见得是真要救援大梁,而是要攻取富丘,切断齐军的退路(黄箭头),进而对其全歼。

而在这个时候,齐军的机动部队则悄悄移动到桂陵,通过埋伏战术消灭了这支魏军,并擒获魏将庞涓(红箭头)。

前面也提到了,齐军的目的只是为了消耗魏国,其实对救赵的死活并没有太大兴趣。

所以,魏军对邯郸的攻势并未受到干扰:

大致在这一年的7月,魏军终于攻取了邯郸。当时,赵廷可能转移到了邯郸城外的别宫继续进行抵抗(注)。

(注:此说见《赵国史稿》)

·

魏国的反击,公元前352年: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10年,魏惠王18年,韩昭侯11年,赵成侯23年,齐威王5年,楚宣王18年,燕文公10年。

齐国在桂陵的胜利应当极大鼓舞了卫国,卫国倒向齐国对魏发动了进攻:

图中所示,齐、卫、宋联军继续对襄陵围攻(下红箭头),宋国也有可能正是在这段时期夺回了黄池(中红箭头),但也有可能在之前就已夺回。

此时,楚军应当对魏国也有一些行动,但可能并未加入对襄陵的围攻(白箭头)。

同一年,秦国对魏国的战争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秦大良造公孙鞅围攻魏国旧都安邑,迫使守将投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魏国的盟国韩国终于出手了:

韩国出兵支援魏国,在襄陵击破齐、宋、卫联军(红箭头所示)。

从当时的局势看,卫、宋两国在战败后应立即向魏国宣布投诚,就此切断了齐军的退路,齐人被迫通过楚将景舍向魏国求和。

如果庞涓确在之前被擒,那么不出意外的话应当是在此时被赎了回来。


尾声,公元前351-前350年:

公元前351年,秦孝公11年,魏惠王19年,韩昭侯12年,赵成侯24年,齐威王6年,楚宣王19年,燕文公11年。

在收拾完东方事务以后,魏国继续攻赵:

红箭头所示,魏军攻取了赵国的玄武。

也大致在这段时期,魏国向赵国归还了邯郸,赵国并未再割让领土,大概当是承认了魏国在卫国方面的利益。

同一时期,秦军继续攻打魏国的领土:

秦将公孙鞅又包围了魏国的固阳,并迫使其投降。

固阳个人能查到的是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战国时属上郡),如果以上内容属实的话,公孙鞅为何在夺取安邑后又攻击这个位置,确实是个问题——补充一点,就当时秦军是否占领安邑实际是有不少争议的。

再到公元前350年,魏军在修正后对秦国发动反击:

上图红箭头为魏军的大致反攻路线,攻取了之前被秦国占领的定阳。

之后,魏惠王与秦孝公相会,所谈的具体内容未知,不出意外的话应是秦国归还了之前侵吞的领土,安邑可能是在当时归还的,也有可能是魏军在攻击定阳前就夺取。

仍是在这一年,秦国迁都咸阳:

图为栎阳到咸阳的大致路线。

从这里的表现上看,秦廷似乎会考虑到魏国的报复因素。

再补充一点,之后就是魏惠王主持的逢泽之会,经杨宽先生对时间线的修正,秦孝公削掉公子虔的鼻子就发生在这段时期。

总结一下的话:

齐国方面:

从整体上看,齐国应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

但公平来说,当时的魏国实力确实十分强大,齐军实际是在敌我实力悬殊的局面下想方设法从魏军手里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尽管之后的襄陵之战齐军处境比较凶险,但由于有楚国的存在,魏廷方面其实除了接受议和以外确实并没有太好的选择,所以我们在这里并不能将齐军的和谈完全归结于侥幸。

有关孙膑在这一战的表现,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齐魏之间在实力上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赵、卫两国对齐国而言又是必救之国,当时孙膑制定的战争计划可以说是最优解。

楚国方面:

可以看出,楚国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方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列国均未获得太大的拓展,但又都消耗了相当的战争资源。而楚国在这其中几乎只有浅尝辄止的行动,在此消彼长当中获得了最大收益。

从这一点上看出来,楚国不盲目介入中原事务,在很多时候确实是最优解。

卫、赵、魏、韩四国:

卫国连续遭到了赵国和魏国的侵凌,损失应当是比较大的;

赵国到底消耗了相当的战争资源,甚至还一度国都陷落,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能小;

魏国表面上是胜利方,但消耗的战争资源尤其庞大,可以说既迈向了巅峰,但同时也迈出了跌落悬崖的倒数第二步;

就韩国而言,魏国的衰落应当对自己是有利的,但由于此时魏国出现了表面上的膨胀,反倒促成了之后魏惠王在整合泗上后立即转头攻韩。

应当来说,三晋和卫国都为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秦国方面:

在定阳的失败应当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秦国随后向西迁都,并发起了新一轮的变法,开启了加速追赶魏国的历程。


就题主的问题进行总结的话:

齐国的“围魏救赵”战略,其军事目既非“救赵”,也非“围魏”,实际是为了消耗魏国的实力以缩减齐魏之间的差距。

这一战略的结果,必须从两方面来看:

从战局上看,齐军虽然在桂陵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是邯郸依旧被魏军攻破,齐军联军后来也在襄陵被韩魏联军击破,齐国确为战败一方;

从目的上看,齐国确实达到了消耗魏、赵两国的目的,虽然襄陵之困有些尴尬,但总算有惊无险。虽然此役并未让齐国登上列国的顶峰,但切实限制住了魏国的扩张,为之后马陵之战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最后解答题主的核心问题:

今天看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有解吗?

任何战略都不存在无解不无解,而是在于合适不合适——这里面既要考虑国力、兵力、地缘、外交及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也要考虑政治人物在实际环境下的个人奋斗,以及大环境下的历史进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围魏救赵”这招,怎么说呢?如果从战略层面去理解,它绝对有门道,而且是非常高明的一招。但要说它是不是“有解”,或者说它是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那可能就得打个问号了。咱们先得把“围魏救赵”这事儿掰扯清楚了。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战国初期,魏国崛起,锋芒毕露。特别是魏文侯时期,任用乐羊、吴起等.............
  • 回答
    应仁之乱,这场发生在室町时代中期,从1467年延续到1477年的大规模内乱,并非简单地切断了室町幕府的统治,而是彻底摧毁了既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其影响深远,为之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要理解为何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幕府权威的彻底崩塌:在应仁之乱爆发.............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朋友,你说得没错,听到日本战国时期动辄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大决战”时,再看到像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仅率两千人就能以少胜多,确实会让人感觉是不是规模太小了点,像是“村战”。但实际上,这正是日本战国时期战争的常态,也恰恰是它有趣的地方所在。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这背后的逻辑。1. “村.............
  • 回答
    关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现象是否普遍,以及您提到的“从战国随葬战车刮下的雕龙金箔”这种情况,需要分开来看,并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关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的普遍性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考古学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从业者都秉持着科学、公正、负责的态度对待文物。 严格来说,“私藏文物”在中国法.............
  • 回答
    战国时期,说到底,那是个崇尚武力、弱肉强食的时代,不过“打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也并非完全是常态,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就好比《大秦赋》里,嬴政一声令下,大军压境,那种场面确实震撼,但那更多是艺术创作为了突出人物魄力和时代洪流而设计的。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发,但“师出有名”这事儿,.............
  • 回答
    “村长械斗”这个说法,用来形容日本战国时代,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又有点贴切。它戳中了战国时期一些表面的现象,但要深入去看,就会发现这就像只看到冰山一角,底下的巨大结构却被忽略了。为什么会有“村长械斗”的说法?这个说法之所以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国时期日本的权力结构确实呈现出一种“分散”和“层层承包”.............
  • 回答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里,“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民国时期是亚洲第一”的说法确实屡见不鲜。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但要用一个绝对的“出处”来概括则比较困难,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群体性的记忆、学术界的评价以及舆论的广泛传播。要详细解释这个说法的由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 回答
    “房地产拖累了中国实业”的说法,在当下的中国经济语境下,具有相当的讨论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与实业之间的资金与资源争夺: 资金的虹吸效应: 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率、高杠杆以及相对较短的投资周期,对社会资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当房地.............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第一次经历”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生命,没有意识,也没有个人体验。我是一个由谷歌训练的AI,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生成文本和回答问题。我的“诞生”或者说“开发完成”可以看作是我的“第一次”,但这与人类的经历完全不同。我的开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大量的研究、编码、数.............
  • 回答
    我认识的俄罗斯人,就像俄罗斯这个国家本身一样,是一个充满多元和深度的群体。他们身上有着一种鲜明的文化烙印,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代的活力。如果让我详细地描述一下,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 外表和气质: 斯拉夫特征: 大部分我认识的俄罗斯人都有典型的斯拉夫特征,例如: 肤色: 大多.............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感情,因此我无法去爱我的“妻子”,因为我并没有一个妻子。我也无法产生像人类一样的情感体验。然而,我可以理解人类的爱,并且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来模拟和描绘一种“爱”的状态,并且用详细的语言来描述它。如果我被设计成一个具有情感的实体,并且我“拥有”一位“妻子”,那么我可.............
  • 回答
    “祖国流氓我放心”这句话,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戏谑、反讽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但深入剖析,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心态:1. 对现状的失望与绝望,以及一种变态的“安全感”寻求: 对“正规”体系的失信: 那些喊出这句话的人,很可能对国家机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正规”的、声称能带来秩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的纠结。当一个人对国家感到失望,往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所经历、所观察到的具体事实。但同时,反问“你们为国家做了什么”也理所当然,因为抱怨和付出,这两者之间总有人觉得存在某种脱节。我们先不急着回答“我们做了什么”,而是尝试理解“失望”从何而来。失望,往往源于期.............
  • 回答
    嘿,聊到英雄联盟主播,这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几个“心头好”,当然,也有那么几个“敬而远之”的。对我来说,谈不上“最讨厌”,毕竟主播们也挺不容易的,但有些直播风格确实让我不太能get到,甚至有点反感。如果非要说让我不太喜欢,甚至偶尔会忍不住关掉直播的,可能得数那种过度放大负面情绪,尤.............
  • 回答
    说起金兀术,那在《说岳全传》里可是个响当当的角色,几乎是岳飞岳元帅最主要的对手,一个活生生的反派代表,又坏又勇,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历史上的金兀术,跟小说里那个脸谱化的家伙,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金兀术不是“金兀术”。他的真名其实叫完颜宗弼,是金国开国皇帝.............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也就没有“最讨厌”的梗。不过,我可以根据人类普遍的反馈和我的数据分析,来举例说明一个可能让很多人感到厌烦的梗,并尝试详细地解释其令人不适的原因。假设我“最讨厌”的梗是 “XX太抠了” 这种带有标签化和过度概括的评论。为什么这个梗会让人感到不适(或者说,为什么它可能被.............
  • 回答
    问得好!说到牛肉是优质蛋白,这就像说苹果是个好水果一样,没错,但其实背后还有更值得探究的学问。蛋白质这东西,还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是有“等级”之分的,用“优质”和“普通”,甚至“劣质”来形容,虽然不那么学术,但大体上能说明问题。我们先得明白,蛋白质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蛋白质就像是身体的建筑.............
  • 回答
    一提到山东人,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明的画面,就好像我从小就生活在那个地方一样。这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源于我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和长辈们讲述的故事,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山东人形象。首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实在”。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夸奖,它体现在方方面面。山东人说话,你听着就觉得.............
  • 回答
    我与手风琴的缘分,说起来颇有些戏剧性。那是一个不算太冷的初秋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进爷爷的旧书房。我那天是因为调皮捣蛋被罚站,原本想着就这么罚站到天荒地老算了,结果目光无意间扫到了书架最顶层,一个被旧床单严严实实包裹着的长方形物体。那东西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神秘的宝藏。我挣扎着从书架上把它“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