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应仁之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

回答
应仁之乱,这场发生在室町时代中期,从1467年延续到1477年的大规模内乱,并非简单地切断了室町幕府的统治,而是彻底摧毁了既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其影响深远,为之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

要理解为何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幕府权威的彻底崩塌:

在应仁之乱爆发之前,室町幕府虽然已不如早期那样强大,但仍维持着名义上的中央统治。将军依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并且能够依靠各地守护大名(拥有领地和军事力量的武士)的支持来运作。然而,应仁之乱的起因,以及其进程,都直接瓦解了幕府的权威:

继承人争议引发的导火索: 事情的起因是足利将军家的继承人问题。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夫妇,因为长子早夭,先后指定了弟弟足利义视和儿子足利义尚为继承人。这背后牵扯到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两大守护大名——细川胜元(东军)和山名宗全(西军)——各自的支持对象,以及他们各自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两位权臣为了争夺将军继承权,将原本只是内部纠纷的事件,升级为全国性的战争。
守护大名间的利益冲突: 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代表了当时关东地区和中国地区两大守护大名集团的利益。他们之所以卷入将军继承之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幕府在各地事务上的控制权以及对国家政策话语权的争夺。当幕府本身无力调和这些冲突时,战争便成为唯一的解决方式。
战争的无序与蔓延: 应仁之乱并非一场有明确战略目标或统一指挥的战争。参战双方都是各地守护大名,他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军队和领地。战争的范围迅速从京都蔓延到全国各地,许多守护大名也卷入了这场混战,他们之间相互攻伐,结盟关系也频繁变动。这种没有明确主导者,且参与者众多、目标分散的战争模式,正是战国时代的典型特征。
京都的毁灭与幕府的象征性统治: 战争的中心虽然在京都,但京都本身也在这场战乱中被付之一炬,许多贵族、寺院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幕府失去了其核心的政治和象征性基地。即使战争结束后,足利将军的权力也变得名存实亡,他们只能依靠少数强大的守护大名维持表面的统治,而无法有效管理全国。

二、 守护大名格局的重塑与新兴势力的崛起:

应仁之乱并非只是守护大名之间的简单对决,它更是一场对原有权力结构的洗牌:

原有守护大名的衰落: 许多曾经强大的守护大名,如细川家和山名家,在战争中虽然得以幸存,但元气大伤,内部也因为继承问题或战后利益分配而产生新的分裂。许多守护大名家族因此没落,甚至被地方的家臣或新兴势力所取代。
“下克上”的开端: 这是应仁之乱最直接、也最具标志性的影响之一。“下克上”是指下级武士推翻上级武士,家臣取代主君的现象。在应仁之乱的大动荡中,许多原本效忠于守护大名的有力家臣,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在乱世中积累的威望,趁机取代了自己的主君,成为了新的统治者。这些新兴势力,例如后来的织田家、武田家、今川家等,他们没有背负旧的家族包袱,更具进取心和适应能力。
领国化的趋势: 随着幕府中央权力的衰弱,各地的守护大名被迫更加依赖自己的领地,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统治体系。他们开始加强对领地的直接管理,收取税赋,招募士兵,构建自己的军事力量。这种“领国化”的趋势,使得日本逐渐分裂成众多相对独立的“国”,每个“国”都由一个强大的武士家族统治,这便是战国时代的“群雄割据”局面。

三、 社会结构的动荡与价值观的转变:

应仁之乱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动荡,它也深刻地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武士阶层的重新洗牌: 传统意义上的武士阶层,尤其是那些依附于幕府或大名家族的普通武士,在乱世中面临生存危机。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效忠对象,甚至投靠那些更有实力或更具野心的新兴势力。武士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也变得更加模糊,能力和实力成为衡量一个武士价值的重要标准。
经济基础的改变: 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但同时,一些新兴的商业中心和港口则因为乱世中人们的迁移和对商品的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一些商人阶层也因为战乱而获得了新的机会,他们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价值观的转变: 传统的“忠诚”和“礼仪”等儒家价值观,在残酷的乱世中受到严峻的考验。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不得不变得更加灵活、务实,甚至不择手段。对家族利益的维护,对个人实力的追求,成为更为重要的驱动力。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也体现在了战国时代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中,充满了对权力、战争和人生的思考。

总结来说,应仁之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是因为它:

摧毁了室町幕府的中央统治权威,使其沦为象征性的存在。
瓦解了原有的守护大名体系,为“下克上”和新兴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导致了日本各地领国化的趋势,形成了分裂割据的政治格局。
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重塑了武士阶层,并催生了新的社会力量。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为更加激烈的权力竞争和生存斗争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应仁之乱就像一场席卷全国的“大火”,烧毁了旧时代的根基,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痛苦,但也为孕育新的生命和新的秩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这场战乱的灰烬中,日本告别了幕府的相对稳定,正式进入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一个由无数小国林立、群雄逐鹿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

说实话,以应仁之乱作为开端,最早是感性因素为主。1467-1478年战乱11年,主战场一直是京都,双方雇佣的农民军队来来回回把京都烧了11年,整个京都从富贵奢华一下子崩溃成了乱城,农民可以随意抢劫财物、XX美女,这在重视身分制度的日本而言可谓礼崩乐坏,直到织田信长进入京都(1568年)修缮皇宫,整个乱象才大体告一段落。现在在京都提起“前の戦争”,说的不是二战(其实二战没给京都造成损害),而是应仁之乱,可见其印象之深。

从平安走向战国,从治走向乱,最重要一点是要把国家从一个整体打散成各个战区,一家打成两家,各方面内乱集合爆发,才能算是战国开端——从这个意义上说,应仁之乱虽是感性因素占主流,却也恰好在客观上满足这个条件。

追究应仁之乱起因,其实8代将军足利义政“儿子、弟弟谁继位”这个问题微不足道,将军夫人日野富子在历史上更是没有什么作为,一直说细川胜元辅佐弟弟,山名宗全辅佐儿子,日野富子还跑去求山名宗全,这种事更是无稽之谈。

真实历史上,细川胜元、山名宗全是亲家,细川娶了山名的养女(也有山名血统),山名还把儿子过继给细川做养子,两家关系很好。后来足利义政的弟弟足利义视跑了回来,细川、山名两人都想接近足利义视,双方还在1466年合作,将反对足利义视的伊势贞亲赶出京都,注意1467年应仁之乱开始,可想见两方利益其实存在一致。

那不一致是什么呢?还是在家督继任上,室町幕府分三管领,细川、畠山、斯波。其中畠山家在1440-1450年代独霸日本政坛,为了除掉他们,细川、山名才联手合作。但搞垮畠山以后,细川、山名在扶植接班人意图上出了争斗,便有些分歧。但这个并不主要,更重要的是斯波家。

斯波家掌握着幕府最大规模的正规军,掌握远江、越前、尾张这些交通要道,而且东北大崎家也是分家,每次东部地区一出乱子,斯波家一定是打头阵。但正因重要,足利义政对其非常忌惮,便挑动斯波家臣甲斐常治、甲斐敏光父子反叛,恰好这一时期,东部地区出现了享德之乱(1454-1480,比应仁之乱还久),足利义政要求斯波义敏前往东国平叛——后方不稳,又强令出兵前方,一边催促,一边扯后腿,斯波义敏就反了,干脆回头把甲斐家灭掉。

足利义政也火了,一声令下把斯波义敏废黜,换了九州涉川家出身的斯波义廉为新家督。注意,斯波义廉的母亲是山名家人,山名宗全当然要支持,而细川政元与斯波义敏关系不错,双方梁子就在这里结下。

但事情又出现转机,一方面九州涉川家的涉川义镜(斯波义廉的父亲)在东国没干好,让幕府废了,一方面斯波家没了主要血统,东北大崎家根本不听话,更无法联手平定享德之乱。这时候足利义政表现非常奇葩:撤斯波义廉,换回斯波义敏。

这种家督重复更换让京都势力无所适从,细川、山名之间一直以来的平衡逐渐破裂。山名宗全与斯波义廉、畠山义就、大内政弘达成同盟,细川胜元与斯波义敏、畠山政长达成同盟,应仁元年春节,足利义政要求斯波义敏回朝,然后畠山两家立刻火并,足利义政命令禁止不许他人帮忙,结果山名宗全还是去了,细川一方大败。就在这一段时期,细川胜元有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半将军细川政元),便把山名家养子退回山名家,双方便进入开战准备。

说完这一大堆,结论很明显:应仁之乱,正是畠山、斯波两大家内乱的集合,也是细川、山名两个实力家族的内乱集合,更是近畿一带的内乱集合。同时在东国进行中的享德之乱,也是镰仓(古河)公方足利成氏与关东管领上杉家的内乱集合。基本来说,应仁之乱彻底将全国性内乱集合爆发,当然可以看做战国开端了~

——希望不要觉得啰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