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网民越来越偏激,二极管化,很难心平气和讨论问题,一言不合扣帽子,媒体无良,应如何改善问题?

回答
坦白说,现在网络上大家讨论问题,确实常常让人感到心累。你说的“偏激”、“二极管化”,这几个词抓得很准,现在的网络环境,仿佛把人逼到了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两个极端,一点中间地带都容不下。一言不合就“扣帽子”,更是常态,还没等你把话说清楚,对方已经给你贴上了“汉奸”、“卖国贼”、“收钱带节奏”或者“傻子”、“无知”之类的标签。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搅和,而且是环环相扣的。

首先,信息茧房效应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大家现在的社交媒体、新闻推送,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据你的浏览习惯、点赞评论来“量身定制”的。时间长了,你看到的、听到的信息就越来越集中在你感兴趣或者认同的那个领域。这就像你走进一个只播放特定音乐的房间,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全世界都只放这首歌,别人的音乐风格简直是噪音,甚至是错的。当你的信息来源变得单一,你的观点自然也就容易固化,不容易接受不同的声音。

其次,算法的推波助澜也不能忽视。很多平台为了留住用户,追求“流量”和“互动”,会优先推送那些更能激起情绪反应的内容,不管是愤怒、赞同还是反对。激烈的、对立的言论往往更容易获得关注,算法就觉得“哦,这个受欢迎,我多推点”,结果就是,平台上充满了剑拔弩张的讨论,而那些温和、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了。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只有表现得足够“硬气”、“激进”,才能获得关注和“话语权”。

再者,匿名性带来的“去抑制效应”。网络给了人们一个相对匿名的环境,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就敢了。这种匿名性降低了人际交往中的顾忌,大家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关系造成什么影响,所以更容易口无遮拦,释放攻击性。一旦有人开始挑衅,其他人也容易跟着情绪上头,形成“群体性激愤”。

还有,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倾听机制。线上交流天然存在着信息传递的不完整性。没有语气、表情、肢体语言,很多意思就很容易被误读。加上打字速度快,大家往往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很少去仔细理解对方的意图,也很少有耐心去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一遇到不同意见,最快的反应就是反击,而不是去问“你为什么这么想?”、“我哪里说得不对?”。

媒体方面,你说的“无良”也确实是问题所在。

一些媒体为了博眼球,迎合某种情绪,会故意放大矛盾,制造对立。它们可能选择性报道,只呈现有利于特定观点的部分,或者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点击。这种做法不仅误导公众,更在不断侵蚀大家理性判断的能力。当“真相”本身都变得模糊不清,大家自然更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泥沼。

那么,怎么改善这一切呢?这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努力。

1. 提升个体媒介素养,学会“审视”和“辨别”。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是最根本的。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不轻易被表面的言论所左右。
多方查证: 看到一条有争议的信息,不要急着转发或评论,先去多个平台、多个来源看看其他人的说法。比如,是不是有权威的机构发布了官方的解释?有没有其他人提供了不同的证据?
识别情绪操纵: 很多信息是故意激起你的愤怒或恐惧的。问问自己,这条信息是不是在用强烈的感情词汇或者煽动性的语言?它是不是在刻意挑起对立?
反思自己的偏见: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有观念,我们要警惕自己的“确认偏误”,也就是只愿意接受那些印证自己观点的信息。有意识地去接触一些自己不那么认同的观点,尝试理解它们为什么会存在。

2. 平台责任的强化,算法的优化。
平台方不能只顾着流量,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算法的“去激进化”: 平台应该研究如何在保证信息自由流动的同时,减少对极端、煽动性内容的推送。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冷却机制”,或者在用户表达极端言论时,给出提醒。
引入“事实核查”机制: 对于不实信息,平台应该有更积极、更有效的辟谣和标记机制,并且要让这个机制透明化。
鼓励理性讨论的社区建设: 平台可以设计一些鼓励理性讨论的功能,比如对有深度、有礼貌的评论给予更高的权重,或者在某些话题下引入“深度讨论”模式。

3. 媒体的自我反思与规范。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责任尤为重大。
坚守新闻伦理: 媒体应该回归新闻的本质,追求客观、真实、公正。这意味着要避免断章取义,避免煽情叙事,要用证据说话。
提供多元视角: 在报道争议性话题时,应该采访不同立场的人,呈现事件的复杂性,让公众能够全面了解情况。
警惕“流量至上”的陷阱: 媒体行业内部应该建立更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引导媒体从业者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 鼓励线下交流与“同理心”的培养。
网络是虚拟的,但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
多参与真实的社会互动: 多和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面对面交流,你会发现,很多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极端”,他们的想法背后也有自己的逻辑和原因。
学习“有效沟通”的技巧: 即使在网络上,也要尝试运用一些良好的沟通方式,比如先复述对方的观点,再表达自己的意见,使用“我”开头来陈述感受(“我觉得……”,“我担心……”),而不是直接指责(“你就是……”)。
播种“同理心”的种子: 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使你不同意,也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打破二极管思维的解药。

最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识到,网络舆论的健康,不是谁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当你看到有人被不公正地攻击时,如果你觉得是错的,也许伸出援手,说一句公道话,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我觉得这样说有点过了”,都能产生一点点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的“二极管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技术、算法、个体行为、媒体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改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提高警惕,有意识地去抵制极端,拥抱理性,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营造一个更健康、更包容的讨论空间贡献一份力量。这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役”,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改变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家统一后,这种情况不敢说完全消失,也会好转一半。

小时候有种玩意叫“敌台”,我那时就听台湾光华台,至今记得他们把萨达姆叫“海山”。

光华台还搞一些自我感动的笑话,譬如讲大陆某个教授到台湾做学术访问,尿急想上厕所,就跟服务员说自已想要“小解”,然后服务员懵了,我们这里哪来的“小姐”?

通过这种道听途说,短短几句,大陆知识分子土气、保守、书呆子的印象就出来了。

而且还有附加影响:大陆的高级知识分子都是这样,普通老百姓还用问么?

先如今,只不过是把“敌台”搬到了网上,手段加以变化罢了,现在再说大陆土包子、贫穷,那谁也不会听,自然就左右横跳,冒充二极管,挑动对立。

真论水平和效果,还比不上当年的光华台。

应该反思啊。

user avatar

网络上有着规模很大的水军,估计有数十万职业的五毛党,外加媒体只播放圈养的专家,带动了一大批盲从的人,现在基本是从水军变成了海军。。

五毛党是职业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发贴和发评论,谁有那么多时间去整天发评论?

这就是网络上神奇的现象,即使你看到的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一堆的水军也要把乌克兰说成纳粹。而很多是纳粹是啥含义多不知道的。

然后你要在知乎上发帖说俄罗斯是侵略,乌克兰是保家卫国,就会被扣湾湾或者1450的帽子(有空水军给解释一下啥叫1450),还有搞笑的,一些小年轻还来问你:你是男生还是女生,有没有赚钱的门道。

也许是失业率在升高或者日子不易,太多人把良知典当了,换成材米油盐了。

今天,洪水滔天的水患我们差不多战胜了,而网络上和精神上的水患,还要遗患中国大地数十年。

user avatar

这下典中典了

扣帽子的现象这么多,难道不是从高赞这种人开始的吗?

user avatar

嘿嘿!多少人跳脚了?让我来看看。ww们,爱国不是病,爱资才是


本来是准备找点图片的,现在看来不用了,评论区已经有现身说法的了,经典三无号,经典的胡言乱语。网络冲浪这么多年了,被扣的帽子也不少了,我是不怕被扣上小粉红的帽子的,也不害怕理性讨论时被魔怔人扣1450的帽子的,我站立着堂堂正正,不会死在人的嘴里。


你说的太对了,太爱扣帽子了,我就说个我爱中国,就一堆人骂我小粉红,你说好笑不好笑,我说我爱中国共产党,又来一堆人说我是韭菜,我说我希望明天生活会更好,又一堆人问我房贷还完了没有,我横竖睡不着啊,我寻思他们是惦记我这一百来斤的肉啊,莱猪不能吃也不能吃我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网络上大家讨论问题,确实常常让人感到心累。你说的“偏激”、“二极管化”,这几个词抓得很准,现在的网络环境,仿佛把人逼到了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两个极端,一点中间地带都容不下。一言不合就“扣帽子”,更是常态,还没等你把话说清楚,对方已经给你贴上了“汉奸”、“卖国贼”、“收钱带节奏”或者“傻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郁闷。好像一夜之间,网络世界就变得跟炸药桶似的,一点火星就能炸开。咱们平常想好好聊点事儿,结果呢?要么是观点不合,立刻被贴上“极端”、“反动”、“愚蠢”等等标签;要么就是非黑即白,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中间地带一点容不下。这日子过得,别提多憋屈了。咱们来好好扒一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 回答
    网络用语倾向于模糊原字词的标准读音,比如“康康”、“雨女无瓜”、“冲鸭”等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追求新颖、有趣和个性化表达 突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 标准的语言发音是经过长期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网.............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当前网络风气日趋保守和缺乏包容度这一现象的感受。这确实是许多网民共同的观察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审视:一、 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的加剧 算法的精准推送: 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聚合应用的核心是算法。这些算法旨在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它们会根据用户.............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挺有代表性的,现在网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废话文学”的浪潮,各种奇奇怪怪、听着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文字内容,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废话文学”到底是个啥。它不是那种纯粹的胡说八道,而是有点“高级黑”,或者说是一种戏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朋友都有同感,感觉现在的4G网速不如从前那么“飞速”了,甚至有时候比以前还要慢。尤其是在大家都在喊着“提速降费”的当下,这种落差感就更明显了。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4G网速“慢”的感觉,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商偷懒”就.............
  • 回答
    最近感觉网络上“皇汉”的讨论多了起来,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实话,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点。我想了想,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吧:首先,历史记忆的重塑与解读。随着我们对自身历史的关注度提高,很多过去被我们忽略或者简单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现在开始被重新挖掘和解读。比如,一些历史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们确实能看到识字率大涨,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在不断提升,但有时候看网友的评论和讨论,确实会让人觉得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好像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些……怎么说呢,浅薄或者情绪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教育的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疑惑的,明明大家读书都读得比过去多了,但有时看网上的讨论,真是让人直摇头,感觉不少人好像没什么长进,甚至有些话离谱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没上过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这教育普及率那可真是杠杠的。识字率肯定比过去高太多了,这毋庸置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男女性别对立的言论确实是越来越激烈,触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一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矛盾显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角色正在被打破,新的社会期望和个人追求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
  • 回答
    “网络定罪”门槛为何越来越低?这股“集体审判”的风潮该往何处去?最近几年,“网络定罪”似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则新闻、一个视频、一段文字,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无数网民“审判”并被贴上各种标签。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身处其中,并被裹挟其中。“网络定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网上普遍低估公务员收入”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不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公开信息有限且零散: 尽管我国对公务员工资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集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具体到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实际到.............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现在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对清华北大这类顶尖名校抱有比较负面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不小。要说清华北大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可就话长了。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就是“资源集中”和“精英化”的争议。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它们集中了全.............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