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网络风气越来越保守和缺乏包容度呢?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当前网络风气日趋保守和缺乏包容度这一现象的感受。这确实是许多网民共同的观察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审视:

一、 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的加剧

算法的精准推送: 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聚合应用的核心是算法。这些算法旨在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它们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点赞、评论等行为,不断推送用户可能喜欢或认同的内容。长期下来,用户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很少遇到持不同意见的声音。
回声室的巩固: 在信息茧房中,用户的观点会不断被放大和强化,就像在一个回声室里,自己的声音被不断重复。这使得用户更难理解甚至容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因为他们习以为常的环境让他们觉得“少数派”的观点是异常或错误的。
认知偏差的固化: 这种环境极易加剧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即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回忆那些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当接触到的信息都支持自己的观点时,人们就越发坚定自己的看法,对其他观点的接受度自然降低。

二、 网络平台的审核机制与“净网行动”的影响

出于合规与风险的考量: 各国对于网络内容都有一定的监管和审核要求,平台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减少舆论压力,往往会采取更为谨慎甚至“一刀切”的审核方式。这可能导致一些敏感话题、批评性言论,甚至是带有争议但并非违法的讨论,都被过度审查或压制。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态: 在信息爆炸和舆论监督的压力下,平台管理者可能倾向于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他们会优先处理那些可能引发争议或负面新闻的内容,而对于界定模糊的言论,也更容易选择“一锅端”的方式处理,以避免潜在的麻烦。
对“极端”声音的警惕: 为了维护所谓的“网络秩序”或“正能量”,一些平台可能会对被认为“极端”、“煽动性”或“不和谐”的声音进行更严厉的管控。但这种管控的边界往往模糊不清,有时也会误伤正常的声音。

三、 社会情绪的传导与网络舆论的极化

现实社会情绪的映射: 网络并非真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社会情绪和矛盾的放大镜和折射器。当社会上存在普遍的不满、焦虑或不确定感时,这些情绪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并以更激烈、更情绪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标签化与对立的盛行: 在网络讨论中,为了快速区分和表达立场,人们容易给事物或人群贴上标签,并将讨论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一旦某个群体或观点被贴上负面标签,就很容易引发集体的攻击和排斥,缺乏深入理解和包容。
“沉默的大多数”的压力: 当网络空间被少数激进的声音主导时,那些持中间或温和观点的人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攻击、被贴标签,或者觉得难以改变现状,而选择沉默。这使得网络空间看起来更加保守和缺乏多样性。

四、 表达成本的增加与“自我审查”的普遍

网络暴力与“秋后算账”: 很多用户经历过或听说过网络上的恶意攻击、人肉搜索、甚至现实生活中的“秋后算账”。这种对言论自由的潜在威胁,让很多用户在发表观点时变得更加谨慎,甚至选择自我审查,避免触碰那些可能引起麻烦的话题。
对立阵营的攻击性: 当讨论陷入对立时,不同阵营的用户会互相攻讦、指责对方是“汉奸”、“卖国贼”、“精神xx”等。这种极具攻击性的语言环境,使得理性沟通变得困难,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战狼文化”或“爱国主义”的滥用: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人会以“爱国”的名义去攻击持有不同观点的个体,将批评政府或制度的行为简单地解读为“不爱国”。这种将个体表达与国家立场简单绑定的做法,也限制了讨论的自由度。

五、 缺乏有效沟通和建设性辩论的机制

以“战胜”为目的的讨论: 很多网络讨论并非为了寻求真理或增进理解,而是为了“赢得”争论。这种心态下,对方的观点很容易被视为敌对的,而不再是值得思考的信息。
对“非我族类”的排斥: 当用户发现对方的背景、经历或价值观与自己差异很大时,很容易产生一种疏离感和不信任感,从而拒绝理解和包容。
简单化和情绪化的表达: 面对复杂议题,许多网络讨论往往停留在简单化的口号或情绪化的表达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这种肤浅的讨论模式,不利于培养包容和理解的气氛。

总而言之,网络风气日趋保守和缺乏包容度,是算法、平台政策、社会情绪、个体心理以及沟通机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是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复杂侧面。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平台、监管部门以及每一位网民共同努力,培养更开放、理性、尊重的网络交流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网络上的风气日趋保守?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都停留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个原因上。反对这种保守风气的人认为这是互联网“下沉”的体现,是愚昧、保守的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的结果。支持者则强调,这些原本发不出声的人是“沉默的大多数”现在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了,“你们却嫌他们愚昧、保守!”

问题真的这么简单么?为什么在所有这些争论里,我们看不到眼下最红的“阶级分析”呢?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句句不离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们,一方面反复强调“哪有什么普遍的人性,只有阶级性!”一方面却在伦理问题上抛开了“阶级分析“这个工具,居然相信连“普遍人性”都不存在的社会里居然存在着“普遍的伦理道德”?

原因很简单,阶级分析在任何社会问题上都是有效的,它之所以在伦理道德的问题上被束之高阁是因为阶级分析的结果对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的主张不利。所以在伦理问题上,他们既不唯物了,也不阶级分析了,他们开始强调“传统”张口闭口“老话说了”。

既然带引号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把阶级分析藏起来了,那就让我们用这个工具来看看这个问题。

首先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伦理道德无疑是有阶级性的,更没有什么自古以来的普遍道德。从历史的角度说道德是不断演变的,这一点尼采的《论道德的系谱》和维柯的《新科学》里都有论述,只不过前者比较装腔作势、后者比较质朴。但他们说的都很清楚了就不需要我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道德不但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是不断演变的,即使在特定的某一时间段之内、在一个社会里,在它的不同阶级之间对待道德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金字塔越向上就越不受道德的约束,这是常识。也是大家在讨论“网络日趋保守”这个问题的时候,高喊“下沉”和“沉默的大多数”的原因。

但是!是的传统的“但是”环节来了!社会金字塔的位置越向下,也是受道德约束越小的。这个就有点反常识了。也是这个问题上的讨论往往陷入混战的原因。

我们首先来看看所谓的伦理道德所约束的对象。无非是爱情、性、婚姻、家庭,简单的说也就是伦常。但事实上所有这些爱情、性,婚姻、家庭、子女,它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有一句名言可以非常简单的加以回答,那就是“婚姻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制度!”

社会的顶层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它们从古至今的几千年里一直拥有财产。他们最清楚婚姻、家庭的本质无非是让他们的财产得以维持、得以传承甚至得以扩大。

我的两片领地之间隔着另一个老爷的村子,还有他在河上修的一座桥。

我打了他六次都不是他的对手,现在他有个独眼的女儿要嫁给我儿子,还愿意拿这个村子和这座桥当嫁妆。

我儿子最好能老老实实的去当他女婿,否则我就自己去当他女婿,再生一个儿子继承领地。

这就是贵族伦理观和道德观的基础。几千年来它一直有效所以即使贵族们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地主,但上层阶级的伦理观始终没有变。

可假如婚姻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关系,伦理观说到底就是为了财产保值增值和有序传承。那么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下层阶级来说这玩意有什么用呢?

我是个牧羊人,她是个洗衣妇,我们在阳光温暖的春天在河边相遇。后边发生了什么?你们不会找几首中世纪的民歌听听?

“可是这道德么?““道德是什么鬼?”

我是一个钢铁厂的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早七点到晚七点,车间里噪音巨大(我说的是德意志帝国的钢铁厂),工伤频发、非死即伤,还没有什么像样的补偿(我说的是德意志帝国的钢铁厂)。她是一个酒吧的女招待,我下班带回一份厂里下午给的加肉面包,她带回一瓶酒。

这时候本堂神父来敲门,表示“兄弟,我们来送婚姻进社区!”“不收费!”“来教堂办婚礼还送肥皂!”我想了很久,要不要在唯一的一个休息日早起起办婚礼好换些肥皂。她看了看我说“你爱找谁结婚找谁结婚,反正别找我!”于是我把门关上了。关上之后屋子里的其他人哈哈大笑,我让他们闭嘴老实睡觉,我还要办正事!

这个事实证明,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它的顶层和底层都是对道德不感兴趣的。

那有趣的问题就来了,到底谁严肃方正道德质朴而且要高举道德大棒呢?

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回答很明显,那就是社会的中间阶层。可爱的中产阶级们。

他们刚尝到点财产的甜头,看到的却都是真正的上层阶级的飞扬跋扈和穷奢极侈。

他们想享受一下生活,“疯狂一把”,看到的却是姑娘们都跟着“二流子”跑了。

他们既有一点点财产需要靠婚姻家庭保值、增值、有序传承,又觉得自己被夹在两个阶层之间。于是他们愤愤不平、他们挥舞道德大棒。他们要用道德法庭来审判老爷、也审判二流子。

整个社会是淤泥,就他们是一朵白莲花。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互联网风气日益保守。

真的是互联网扩大了么?是的!

它扩大到哪了呢?互联网完整的覆盖了整个中产阶级。

下层阶级现在还主要拿手机看电视剧、看抖音、听歌。他们是没有多少时间在网上发表道德批判的。那到底谁在充当“沉默的大多数”呢?就是过去那些发不出声的可爱的城市中产阶级,小市民们。过去他们想喊喊不出来,他们是城市里的“沉默的大多数”。现在他们终于放开歌喉了。唱出来的却是《二十四孝》。

为什么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把“阶级分析”这个工具有多远扔多远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保守、自己的阶级立场、自己的愤怒是天经地义的。当马克思站在他们一边的时候她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当马克思没站在他们一边的时候,他们就把朱熹抬出来了。

那网络伦理会往何处去呢?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我觉得关键还在那些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身上。现在他们还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在网上用文字跟中产阶级一般见识。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看电视剧、看抖音。可假如有一天我们这些可爱的激进中产阶级拿着他们神圣的“伦理哏”去问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他最有可能的回答我觉得应该是“嗨!不就是xx么?这有什么啊!”

因为跟我们这个时代的互联网道德绅士相比,送餐小哥反而更可能是经过见过的人。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的神经系统专注力不足,对长篇大论很容易疲劳,而对简洁的符号性刺激很敏感,容易形成颅内高潮,通俗地说人类的脑子天生喜欢标题党。

理中客的表述方式往往比较复杂,看多了容易专注力下降、疲劳,创作成本又远高于抖机灵,理中客的单篇作品也许可以得到不少支持,但长远而言性价比低,所以在和夺人眼球、刺激高潮的激进言论的竞争中,必然敌不过后者,后者可凭借大量的输出获得群体点赞支持的重大优势。创作者为了流量或个人成就感,则会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短平快情绪化言论的输出。

这就叫劣币驱逐良币。任何人多的社区都免不了流量效应,无论政治军事体育娱乐性别情感……都一样。知乎已经算垃圾指数没那么爆棚的了。

——这是通行规律,跟讨论什么内容无关。在现实社会不也是这样吗?竞选口号一个比一个极端,无一不是输出情绪,无他,人性而已。

除了性行为以外,还有一项活动能够将肉体经验和强烈情绪结合得淋漓尽致,那就是高度亢奋之际参加的大规模游行。但性行为属于个人层面,游行的本质却是集体行动,而且游行时的高潮可长达数小时,这是有异于性高潮之处(至少对男性而言是如此的)。换个角度看,游行和性行为一样,也意味着某些身体的动作——诸如游行、呼口号、唱歌——使得个人融入群体,而这正是集体经验的精髓。

网络只不过把这些事情从广场街道挪到了线上,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者前来认领高林老师批发的帽子。

我不太清楚高林老师的日常生活状态,只不过他提到下层在刷抖音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抖音短视频还有一个评论功能。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看,肯在抖音评论区留言的用户,和三无级别的知乎用户没有区别。

抖音女权也是很嚣张的。

西安地铁事件,全部官媒的抖音账号步调一致地反对西安地铁保安,更不要说法律自媒体了。

历史自媒体传播起皇汉神论来和知乎毫无分别 ,更别提抖音好多自媒体直接从知乎抄内容。

和高林老师想象的不同,在今日的中国社会,许多只能在社会分析中呈现为中产的——比如一年只能挣六千多美元的中产——群体,依然在保持着强烈的保守主义道德倾向,谁让BIG bro抓嫖抓得那么严呢。

这恐怕不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不肯动用阶级分析的原因,而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中间长期以来受到盲目的红旗崇拜的干扰,对于某个阶级的本质认识不清,不能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按照高林老师“一定区间内的财产数量决定道德水平”的高超论断,同时英明地指出中产阶级才是道德卫道士的正确结论。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愕然的事实:那些因为拥有农村户口从而拥有一份小小的土地/宅基地的中国公民,他们才是高林老师英明论断所指的主要人群,拥有一定数量财产乃至生产资料的“中产阶级”。

虽然他们的经常居住地在城里,年收入也就那样,最多也就两三万美元的样子。

但是他们的自耕农底色受到农村乡土文化的束缚,我个人认为,对于他们的道德保守主义无疑有本质上的影响。

中国之所以是这样的中国,高速城市化导致的大量没洗干净脚就踩进现代生活的农民是决定性因素。

左派这些年被“群众”堵得憋气冒烟,什么事儿“群众”都能忍,愣是发动不起来;右派们则在去年发出了“启蒙失败”的哀鸣。

在前现代绝对主义的冲荡之下,现代性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这就是我对当代保守主义道德横行的解释。

不管农民们在私下里敲不敲寡妇门,农民们组成的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绝不是以宽容、自由著称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