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网民越来越偏激,二极化,很难心平气和讨论问题,一言不合扣帽子,媒体无良,应如何改善问题?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郁闷。好像一夜之间,网络世界就变得跟炸药桶似的,一点火星就能炸开。咱们平常想好好聊点事儿,结果呢?要么是观点不合,立刻被贴上“极端”、“反动”、“愚蠢”等等标签;要么就是非黑即白,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中间地带一点容不下。这日子过得,别提多憋屈了。

咱们来好好扒一扒,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现在大家心态都这么炸裂,聊个天儿都跟打仗似的,最后再想想,这事儿能不能有点儿盼头,有没有啥法子能让日子过得舒坦点儿。

为啥大家越来越偏激,聊个天都这么费劲?

这事儿啊,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说起来,里面牵扯的因素可不少,像是煮饺子一样,得一锅炖。

信息爆炸与“回声室效应”: 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手机一点,世界都在眼前。但这信息也就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你很难辨别真假,更别说深入理解了。更要命的是,很多平台算法推荐的都是你喜欢、你认同的内容,久而久之,你就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回声室”里。你听到的都是跟你相似的声音,周围的人都跟你想一块儿去,你自然就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真理,跟你不一样的,那就是错的,甚至是邪恶的。这种环境,很容易把人推向极端。
情绪先行,理性让路: 网络给了大家一个相对匿名的空间,不用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大家发言不是基于理性思考,而是出于情绪。看到一个触动自己情绪(无论是愤怒、激动还是委屈)的信息,第一反应就是输出观点,而且往往是带着情绪的输出。一旦有人反对,这种情绪就会被放大,化为攻击。谁还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对方的逻辑,去耐心解释自己的理由呢?情绪化的表达,比条理清晰的论证,在网络上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获得“同道中人”的点赞和支持,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偏激行为。
“站队”文化与群体极化: 尤其是一些热点事件,社会议题,很快就会形成不同的“阵营”。大家好像不得不选择一个立场,然后拼命去维护自己的“队伍”。一旦你属于某个群体,你就会不自觉地去认同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和观点,甚至对其他群体的观点产生敌意。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会让讨论迅速变成阵营对抗,而不是理性交流。
“扣帽子”的捷径: 为什么一言不合就扣帽子?因为这是一种最省力、最快的“攻击”方式。你想想,如果跟你观点不一样,你没法用事实和逻辑去反驳,但你给他扣个“公知”、“五毛”、“汉奸”、“精日”之类的帽子,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把他打倒在地,而且还能获得自己阵营的支持?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也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更是一种网络生存的“技巧”。一旦帽子扣上去,很多时候讨论就直接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对帽子的攻防。
媒体环境的裹挟: 咱们得承认,很多媒体也把流量当生命。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制造话题,很多媒体会放大矛盾,制造对立,甚至歪曲事实。他们可能并不真的“无良”,但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迎合算法的逻辑。这种环境下,普通人看到的信息本身就可能带有偏向性,然后在这种偏向性的信息基础上进行讨论,自然更容易走入极端。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影响着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
社会情绪的投射: 很多时候,网络上的偏激,也是社会上一些深层矛盾和情绪的投射。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力、不公、迷茫的时候,网络就成了一个情绪的发泄口。在网络上,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而不用承担太多的现实后果。这种情绪的累积和释放,也会让网络讨论变得更加激烈和偏激。
“表演性”的评论: 有些人上网,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讨论,而是想“表演”。他们需要通过一些激进的言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来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这种表演性的评论,往往是不计后果,不求逻辑,只求“炸裂”。

那么,这事儿能不能有点盼头?怎么才能让大家坐下来,好好聊聊?

这确实是个挑战,但也不是完全没辙。咱们从个人、平台、到社会层面,都得想想办法。

一、 从个人层面:修炼内功,做一个“理性”的网民

保持警惕,审慎判断: 看到信息,尤其是煽动性、情绪化的信息,先别急着转发和评论。多问自己一句:“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其他来源的说法?背后有什么目的?”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不当谣言的传播者。
控制情绪,理性表达: 咱们得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网上说话,不代表就能失去礼貌和理智。如果感觉自己情绪激动了,不如先暂停一下,深呼吸,等冷静下来再发言。尽量用陈述事实、分析逻辑的方式来表达观点,而不是人身攻击或情绪宣泄。
拓宽视野,避免“回声室”: 主动去接触一些和你观点不一样的人和信息。不是让你去认同,而是去理解。了解他们的想法是怎么来的,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只有了解了不同的声音,你才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经历和认知方式,所以观点不同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消灭它。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问题,而不是非要争个输赢。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学会适可而止,保持基本的尊重。
反思自己的“帽子”: 咱们自己有没有给别人扣过帽子?有没有不假思索地附和别人的“扣帽子”行为?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这种自我反思,比批判别人更有价值。
选择性参与: 不是所有争论都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有些低质量的争论,或者纯粹的情绪宣泄,你可以选择不参与,甚至屏蔽。把精力留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讨论。

二、 从平台层面:优化算法,引导理性讨论

算法的责任: 平台应该调整算法,不要过度追求“刺激”和“煽动”,而应该更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引导的理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不同观点信息流的曝光,而不是让用户永远活在“回声室”里。
鼓励理性评论: 平台可以通过一些机制,鼓励用户进行理性、有深度的评论。例如,对高质量评论进行置顶或奖励,对恶意攻击、人身攻击的言论进行限制和处罚。
辟谣与信息核实: 平台应该承担起责任,加强对虚假信息的识别和辟谣,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来源。
引入“冷静期”或“缓冲机制”: 对于一些极易引发情绪对立的话题,平台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冷静期”,在用户发表激进言论前,提醒用户“请冷静思考”。

三、 从媒体层面:回归初心,担当社会责任

真实客观的报道: 媒体应该回归新闻的本质,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事实,不带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和立场。
引导而非煽动: 媒体有责任引导公众理性思考,而不是为了流量而制造矛盾和对立。在报道热点事件时,应该提供多角度的分析,呈现不同群体的声音,而不是选择性地放大某一方的观点。
深入浅出的解读: 媒体可以花更多精力去解读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化的、情绪化的煽动。
承担社会责任: 媒体应该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理性沟通的责任。

四、 从社会层面:教育与文化建设

公民素养教育: 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应该加强公民素养的培养,包括批判性思维、信息辨别能力、理性沟通能力等。
营造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 除了网络,我们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元的、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让不同观点的人有机会面对面交流,增进理解。
鼓励建设性对话: 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建设性对话的社会氛围,让理性、包容、尊重的讨论成为主流。

说到底,网络世界是我们共同创造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要改善这种偏激化、二极化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改变自己的言行开始,也需要平台、媒体和社会共同努力。

就像一颗种子,要让它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土壤,还需要有人细心呵护。我们都希望网络空间能成为一个真正能够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地方,而不是充斥着戾气和敌意的战场。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一点一滴地去改变。

希望有一天,我们在网上聊天,能像和老朋友喝茶一样,舒心、自在,即使观点不同,也能相视一笑,继续生活。这,或许就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国人一开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可能因为后天教育也没有培养这方面。从而喜欢站队跟风,认为大多数人也在做的,也在说的肯定没错,毫无辩证思维。这是10年前的网络环境。

后来出现的抖音快手向他们灌输了大量缺乏完整严谨论证过程的结论,又因为利益相关和国内消息管制,所以倾向于迎合大众口味而非真相。这些结论同时很大一部分受制于短视频时长,碎片化的知识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倒不是说碎片知识就一定不好,很多时候要是能知道正确的结果也是不错的。但要在接受碎片知识的渠道上加以辩证才能保证这些碎片的正确性。可他们没有辩证思维,所以经常接受错误的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


综上所述,各种debuff叠加,就形成了现在的恶劣环境,还有一些我称之为“现象级的群体性癔症”。

1、诉诸动机,阴谋论横行。首先假设所有反驳者都别有用心,都有背后动机。一但假设存在可能性,直接略过验证真假阶段,转为肯定。

2、网络抓间谍成瘾性。认为网上发表和自己意见相悖政治结论的都是五毛、水军、收了钱的。揭穿他们则激发了大脑中的奖励系统,获得成就感。认为自己对社会做了有用的事……

3、不学无术。这是根源,他们不是不想心平气和,是心平气和之后脑袋空空拿不出论点和论证过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想让自己的观点占上风,或者想让对方的观点占下风。那就只剩下扣帽子、诉诸动机了。

而且恰巧大部分网民他就吃这一套。如上1和2所说,因为他们“网络抓间谍成瘾”,所以一但一个人被怀疑,则触发了乌合之众的共同被动。可让围观的乌合之众直接跳过原始题目,进而论起“你这么说到底目的是什么?”开始诉诸动机。

我记得我大约10余年前还在上高中,看到了一个恶性新闻以及网民的普遍要求强奸死刑的现象。思考到如果强奸罪要判死刑,那很可能导致罪犯为了自保进一步采取杀人灭口的行为,所以强奸罪绝对不能死刑,其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受害者。于是我当时在贴吧上发表了这个当时罕见的观点,本以为能引发一群人观念的转变,。年轻的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马上就被扣了个“为罪犯辩护”的大帽子,非但没得到认同,还被群起而攻之。

因此扣帽子目前来看是在国内非常有效的中国式辩论手段。而就事论事则需要理论和逻辑积累的,且非常容易被扣帽子,导致占下风的辩论方法。

这一切只为了证明自己不仅对,还爱国爱社会,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动机是如此的高尚伟大,而你则不怀好意别有用心。对付这样的人,讲道理根本没用。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真相是什么,也不在乎六子到底吃了几碗粉,他们只是想让六子死,且自己还很高尚。并且跟你说“理越辩越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看他们都支持我”

如此,要么沉默,要么拒绝和他们对话,要么用他们的方法反击并恶心到他们。我不喜欢在原则问题上沉默。

user avatar

这真的不是那些到处刷1450、留地不留人的人自己讽刺自己的吗?

几个简单的问题:

你身边有来自对岸或HK的朋友给你讲过当地人的真实想法吗?

你有在Twitter等HK和对岸普通网民活跃的平台观察过他们的发言吗?

你有看到过针对HK和对岸的可靠社会调研或权威民意调查吗?

如果都没有,那为什么知乎上几个人,拿着一两张截图,甚至什么都没有,张口就来,声称两地“人人反骨”,声称有很多网军,你就直接相信了呢?

那些所谓的关于1450鉴别方法的回答

最离谱的比如这个,本1450当年在这个问题下支持永居条例,谁见了不骂我一声境外势力指使,现在你一边给我扣帽子一边给我平反,互联网没有记忆,人有记忆

再比如这两条,狂刷“还岛”的号多数都符合这个标准捏


还有悍然无视事实的

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作为知乎上最早预言1h22分击败乌克兰是不可能的答主,我一直唱衰俄罗斯军队,到现在每次都被我言中,知乎上甚嚣尘上的突袭利沃夫、重炮夺下哈尔科夫、包围顿巴斯乌军、车臣速胜亚速营等“预言”,一个个都被事实戳破

这是因为那些刷“1450”的人根本不知道乌克兰军队早就今非昔比了,远不是真正的乌奸亚努科维奇留下来的那支孱弱的部队。苏联留下来的基础让乌克兰得以对自己进行再武装

再比如这条,这简直精准自我讽刺,我都分不清是不是在反串了

最后, @这里是安全的 曾经提到,古代蛙是很神圣的,当代我们也很尊重这种对自然、对人类很友好的动物。只有生物和古典学知识都欠缺的人才会厌恶蛙



user avatar

因为事实上,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人都应该会怀疑,如今乱扣帽子的现状,就是境外势力网军带的节奏。也就是说,现在网上那些看似支持俄罗斯的人,很有可能才是境外势力的网军。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抹黑两岸关系,给台湾省回归后两岸的交流制造难以磨合的障碍。

一开始我并没有怀疑它们不纯的动机,但是经历俄罗斯支持乌克兰赫尔松公投时它们一片叫好之后,我就不得不产生怀疑了。因为俄罗斯这种做法是我国坚决反对的。境外势力一直打着爱国旗号支持俄罗斯侵略来带偏节奏,但在这件涉及“忠孝两难全”的冲突中,终于露出马脚了。


所以我掀一掀黄俄境外势力的底裤,所以请各位黄俄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气的乱叫。

首先按照黄鹅的逻辑,我也可以给你论证一下:支持乌克兰赫尔松公投独立的人,今天支持别国分裂,明天就会支持国家分裂。这群人表面上是支持俄罗斯,实际上是暗中在为我们以后收复台湾省制造舆论、激起与同胞的仇恨。所以很难不认为他们才是境外势力的走狗。

这段时间我发现,但凡有人质疑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正义性,这群人总会拿台湾来打掩护,说你今天不支持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明天就不支持我们收复台湾省。这也是我怀疑这群黄俄是境外势力走狗的原因,它们借着俄罗斯的问题,转弯抹角的带偏舆论。我怀疑的有三点:

首先,我国对台的政策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也就是说,让台湾省回归祖国的怀抱,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武力,已经是一直以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可是那群黄俄,对不支持俄罗斯侵略的人扣帽子,说“不支持俄罗斯也就是不支持收复台湾省”,相信明眼人已经能看出来,这时候它们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它们在人民全面支持武力收复台湾省的大形势下,通过俄罗斯来给同胞扣帽子,营造出一种很多人都不希望台湾省回归的假象。这就是这群境外势力扛着红旗反红旗的典型代表,通过挑拨共识,来把舆论带偏,达到他们险恶的目的。

其次,这群人支持赫尔松公投。大家都知道,帝国主义分裂其他国家,公投是肮脏的手段之一。我国的立场也是明确的:不支持公投来分裂国家,因为会威胁到我们的核心利益。所以我在想,如果先前支持俄罗斯是个人的立场问题,那么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认清了这种帝国主义分裂国家的肮脏手段之后,即使出于保护我们国家自己的利益,都会反对这种做法。而这群境外势力圈养的黄俄呢?之前之前俄罗斯,无论理由编的有多么天衣无缝,到这都已经露出了马脚来了。因为不支持公投,是在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任何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中国人,都不希望我们收复台湾省之后,台湾省再通过公投离开我们的祖国。这群黄俄通过支持俄罗斯,暗中引导舆论的目的就是在此:将民意渐渐带偏,从而为美国的走狗政策服务。

这群黄俄的又一精明之处,就是将乌克兰和台湾省对比。但是大家要清楚:乌克兰是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明斯克协定也明确了领土归属。而台湾省和我们中国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并且存在争议问题。所以,当有人拿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和我们收复台湾省做对比,那么就要警惕了:

因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在领土不存在争议的前提下,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的侵略。

而我们收复台湾省,是我国的内政,是我国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合法行为,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我国根本权益的正义行为。

那些境外势力支持的俄罗斯侵略支持者,根本目的是要将台湾省往乌克兰那边靠,让人们怀疑我们收复台湾省绝对正义的性质。我相信这群现在为俄罗斯侵略叫好的人,以后也会为我们收复台湾省制造类似的舆论,成为我们统一的阻碍。

而这群黄俄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挑拨两岸人民的关系。因为国家在两岸人民关系的态度是一贯的:两岸人民同属一个中国,血浓于水,两岸同胞一家亲。我们一直以来的宣传中,都是拉进两岸同胞的关系。而这群受境外势力指使的黄俄,在网上狗仗人势、居高临下,通过倚仗俄罗斯乌克兰战争,来对台湾同胞进行人格侮辱、人身攻击,抹黑台湾同胞的形象,来给今后台湾回归之后,两岸的交流形成难以磨合的障碍。

这张图大家应该都见过,那群境外势力分子假借支持俄罗斯的名头,在网上大肆传播类似图片,他们险恶的真实动机已经昭然若揭: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广大官媒从来都没有对台湾同胞如此恶语相向,一直都是在拉进两岸的距离。可是这群黄俄,却给台湾同胞扣1450、蛙蛙、停电的帽子。同时,它们也给大量中国大陆的网友扣帽子、人身攻击,使得网友产生对台湾同胞的不当认知。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非常精明的。因为他们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这群黄俄作为敌特分子,只有融入到群众内部,再来通过造谣抹黑两岸关系,才能达到它们分目的。他们的目的就是阻碍两岸的人文交流,在我们将来收复台湾省之后,现在的这群黄俄就会听他们美爹的哨子,继续做那些抹黑两岸关系的勾当。

最后,希望关注乌克兰局势的各位,无论是支持俄罗斯也好,还是乌克兰也好,请听我的一句忠告:无论那些支持侵略的牛鬼蛇神多么的挑拨舆论,但请都要在心中牢记,台湾省永远都是我们中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改善不了……

特别增加的临时教育,赞同俄罗斯侵略乌克兰。

但这个,明显和一直宣传的抗日战争相互矛盾。


所以,混乱是必然的。

user avatar

就凭这些小丑他们能翻得起多大的浪花,说话都说不利索。

再不济拉黑就是了。

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带着任务来上网的,目的就是为了霸占互联网,好让那些刺耳的声音淹没掉,别妨碍那些大人物们捞钱。

你以为他们会跟你讲道理?

user avatar

对于那些特别爱拱火扣帽子,嘴巴特别臭,歪理一套一套的,脑回路和主旋律一点不沾的人,查看他们3月3日和3月23日的历史记录,如果3号明显减少或者没记录,23号没记录,那就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个1450。

3月3日台湾部分地区停了半天电。

3月23日台东发生了6.5级地震,1450停工了约两天。尤其是3.23日那叫一个全网大和谐,知乎上半个多月铺天盖地挺乌克兰骂俄罗斯骂中国人的通稿是一个都没有了,一 个 都 没 有 了,女拳狗宝老哥变态也几乎没有刷出新问题新答案,可见1450的中枢应该就在台东震区。

如何彻底净化网络环境?

那个蛙岛种蘑菇的图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郁闷。好像一夜之间,网络世界就变得跟炸药桶似的,一点火星就能炸开。咱们平常想好好聊点事儿,结果呢?要么是观点不合,立刻被贴上“极端”、“反动”、“愚蠢”等等标签;要么就是非黑即白,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中间地带一点容不下。这日子过得,别提多憋屈了。咱们来好好扒一扒,.............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网络上大家讨论问题,确实常常让人感到心累。你说的“偏激”、“二极管化”,这几个词抓得很准,现在的网络环境,仿佛把人逼到了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两个极端,一点中间地带都容不下。一言不合就“扣帽子”,更是常态,还没等你把话说清楚,对方已经给你贴上了“汉奸”、“卖国贼”、“收钱带节奏”或者“傻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 回答
    网络用语倾向于模糊原字词的标准读音,比如“康康”、“雨女无瓜”、“冲鸭”等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追求新颖、有趣和个性化表达 突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 标准的语言发音是经过长期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网.............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当前网络风气日趋保守和缺乏包容度这一现象的感受。这确实是许多网民共同的观察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审视:一、 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的加剧 算法的精准推送: 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聚合应用的核心是算法。这些算法旨在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它们会根据用户.............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挺有代表性的,现在网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废话文学”的浪潮,各种奇奇怪怪、听着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文字内容,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废话文学”到底是个啥。它不是那种纯粹的胡说八道,而是有点“高级黑”,或者说是一种戏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朋友都有同感,感觉现在的4G网速不如从前那么“飞速”了,甚至有时候比以前还要慢。尤其是在大家都在喊着“提速降费”的当下,这种落差感就更明显了。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4G网速“慢”的感觉,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商偷懒”就.............
  • 回答
    最近感觉网络上“皇汉”的讨论多了起来,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实话,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点。我想了想,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吧:首先,历史记忆的重塑与解读。随着我们对自身历史的关注度提高,很多过去被我们忽略或者简单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现在开始被重新挖掘和解读。比如,一些历史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们确实能看到识字率大涨,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在不断提升,但有时候看网友的评论和讨论,确实会让人觉得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好像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些……怎么说呢,浅薄或者情绪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教育的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疑惑的,明明大家读书都读得比过去多了,但有时看网上的讨论,真是让人直摇头,感觉不少人好像没什么长进,甚至有些话离谱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没上过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这教育普及率那可真是杠杠的。识字率肯定比过去高太多了,这毋庸置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男女性别对立的言论确实是越来越激烈,触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一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矛盾显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角色正在被打破,新的社会期望和个人追求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
  • 回答
    “网络定罪”门槛为何越来越低?这股“集体审判”的风潮该往何处去?最近几年,“网络定罪”似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则新闻、一个视频、一段文字,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无数网民“审判”并被贴上各种标签。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身处其中,并被裹挟其中。“网络定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网上普遍低估公务员收入”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不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公开信息有限且零散: 尽管我国对公务员工资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集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具体到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实际到.............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现在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对清华北大这类顶尖名校抱有比较负面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不小。要说清华北大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可就话长了。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就是“资源集中”和“精英化”的争议。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它们集中了全.............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