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感觉现实中中国家庭重男轻女的现象越来越少,职场上的女性权益开始得到重视,为何网络上性别对立更严重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

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规定越来越完善,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这些法律的不断修订和严格执行,为女性权益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企业在招聘、晋升等方面也受到法规的约束,明目张胆的歧视行为有所收敛。
经济发展与教育普及: 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许多家庭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度依赖男性劳动力来支撑家庭生计。同时,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得她们在经济上拥有了更多独立能力,这自然削弱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中对男性的过度倚重。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为家庭做出贡献,也为自己赢得了话语权。
社会观念的潜移默化: 媒体、教育以及社会互动中,关于女性价值、能力和贡献的正面宣传逐渐增多。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和环境与父辈们大不相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平等的性别观念。
职场环境的改变(部分): 虽然仍有“玻璃天花板”和性别歧视,但许多企业,特别是新兴行业和注重企业文化的公司,开始意识到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重要性,也开始重视女性员工的权益和职业发展。比如,一些公司开始提供更完善的生育支持、弹性工作制等,以吸引和留住女性人才。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

“越来越少”不等于“消失”: 即使在现实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需要时间来改变。某些地区、某些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可能更加隐蔽或以更温和的方式出现。例如,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在家庭财产继承上,可能依然存在无形的偏向。
“职场权益重视”也并非普遍化: 虽然有进步,但很多女性在职场中依然面临着生育歧视、同工不同酬、晋升瓶颈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或管理层中,性别天花板依然非常明显。

二、 网络空间的特性放大了性别对立

正是因为现实层面的进步并非百分之百,且存在许多未被完全解决的结构性问题,网络空间就成为了一个极佳的“放大器”和“宣泄口”。其原因主要有:

匿名性与去抑制效应: 网络提供了相对匿名的环境,这使得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平时压抑的情绪和观点,不必担心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和后果。这种匿名性降低了发言的门槛,也助长了一些极端和攻击性的言论。
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 算法推荐机制让用户更容易看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当一个用户关注了大量宣扬某种性别观点的账号或内容后,算法会不断推送类似的信息,使其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并且对持有相反观点的人产生更强的敌意。这种“回音室效应”使得不同立场的人群之间难以沟通,彼此的偏见被不断加深。
情绪化与简单化表达: 网络传播追求快速、吸引眼球的特点,使得复杂的问题往往被简化成非黑即白的对立。性别议题本身就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但在网络上,往往被简化为“男权压迫女权”或“女权欺凌男权”的二元对立。情绪化的语言和激烈的表达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转发,从而形成病毒式传播。
利益群体与操纵的可能性: 在一些平台或讨论区,可能存在一些有明确目的的群体,他们会故意制造和激化性别矛盾,以达到其特定的社会或商业目的。例如,某些“性别培训师”、“情感导师”可能通过制造焦虑和对立来吸引学员。
叙事权与话语权的争夺: 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权力格局和话语分配也会受到挑战。女性争取自身权益的过程,往往意味着对传统观念和男性主导地位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男性群体中一些人会感到不安或失落,他们会试图维护原有的“叙事权”和“话语权”,从而引发更激烈的争论。
现实不公的投射: 许多在网络上爆发的性别对立事件,其根源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未被解决的不公和矛盾。例如,女性在职场上的隐性歧视、婚姻中的不平等对待等,这些现实中的不满情绪通过网络得到了集中的释放和放大。当有人提出“女性应该如何”、“男性应该如何”时,很容易触碰到很多人在现实中的痛点。
“女拳”与“男拳”的妖魔化: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可能走向极端。当一部分激进的性别主义者(不论是女权主义还是其他形式的性别运动)采取攻击性或污名化的言论时,很容易被对方群体抓住把柄,并将其代表的整个群体进行妖魔化。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敌意,使得理性讨论的空间被压缩。

总结来说,

现实层面的进步是渐进式的,它改变了许多表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观念的转变。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的观念、结构性的不平等、以及信息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更容易放大和激化性别矛盾的场所。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性别议题本身,更是各种情绪、立场、算法和利益在交织作用下的复杂 G 点。

与其说网络加剧了性别对立,不如说网络揭示了现实中长期存在却被压抑或被边缘化的性别议题和矛盾,并以一种更为直接、激烈的方式呈现出来。 要想真正缓解网络上的性别对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平台的责任担当,媒体的理性报道,教育的普及与深入,以及个体之间更多的理解与沟通,共同营造一个更包容、更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听说过吴桂贤吗?

1.吴桂贤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副总理。

你知道北欧吗?

2.那是所有女权斗士都羡慕的“女权乐土”。

我用这2点再加1个现象来告诉你为什么。

1.你知道吴桂贤是多大当的副总理吗?

37岁。1975年。

按照粗略统计,1975年,中国有大概9亿多一点人口。一位37岁的女性,当上了一个人口为9亿多的国家的副总理,你是不是觉得很惊奇?37岁当副总理,其传奇程度应该都快跟诸葛亮差不多了,甚至更超过了诸葛亮,毕竟诸葛亮才治理多大个国家。要我说,甚至都追上了周恩来同志。

2.北欧一直是发达国家,福利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但如果你经常翻阅知乎关于北欧经济的问题,你就知道了。第一,北欧发展的早。第二,近代以来,北欧经历的动乱很少。第三,北欧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享受了早期资本主义红利,吸了全球的血。所以他们的国家富裕,福利待遇超好。比如我小时候打CS,就知道他们的 CS选手哪怕不工作,生活的也很好。

再说回来女权主义者们。女权主义者都羡慕北欧,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北欧男性产假和女性一样”。可我们国家的国情是一样的吗?像每周工作20多个小时,没有996,每年休假超过120天,那都是发达富裕的国家才有的。再说的直白点儿,想要福利,先得富起来。但我国现在除了几个一线城市,整体并不富裕。哪怕是一线城市,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甚至都没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线。

所以整体来说,就是虽然我们的平等发展的还可以,但和很多发达国家还差的很远。这就导致了我们每天宣传的幸福和我们身处的生活差距太大,人民的满意程度并不太高。

3.其实现在才是我国社会现状该有的状态。如果说80年代以前的男女平等水平更高,我认为是有其他因素加成的,比如我们那时候刚建国时间不长,百废待兴,机会多。比如个人崇拜加成,那个时候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他们的光环还很耀眼,对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且有一个因素跟第1条有关,就是女性的地位被强行拔高了。现代科技缩小了男女之间的差距,但体力活动却还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说从纯脑力劳动到纯体力劳动是一个线性的,那么纯脑力劳动男女之间差别不大的话,从体力开始加磅,男女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的。举例来说就是妇女不得从事四级体力劳动。不想说更多了,脑子有点儿乱了,题主想知道的话评论区留言再讨论吧。

还有个第4条,对社会发展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对网络舆情比较重要。就是比如我之前回答过法律才是保障女性权益的,女权主义这种拉机根本没用。就会有杠精友善度过来问“法律落实到位了吗?”这种友善度问题。这种友善度对舆论的影响是巨大的。

user avatar

这也是公众的一大思维误区。

女权是个宗教,是个利益团体,得到的越多,就会越激进,就会想制造更多事端。

同样的问题可以问问希特勒,得到了大半个欧洲,为何还要去进攻苏联呢?

女权是不会停下来的,只要能得到好处,女权就会找到借口继续推进,在利益面前主动收手,这根本不符合人性。

除非男性普遍觉醒,并奋起反抗,不然男性不死光,女权不会停止。

让纳粹停下来的办法不是割让莫斯科,而是攻克柏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关于现实中“反美”现象较少,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反美言论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反美:隐晦性与政治现实1. 政治与经济的“沉默” 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因此公开反对可能被视为.............
  • 回答
    “内外受敌”的感受,我相信不少国人都能体会。国际上,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的博弈,科技领域的竞争,甚至一些国家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都让我们感受到压力。在国内,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公平、民生保障等等,这些也常常成为一些人批评或质疑的焦点。要让质疑的声音“闭嘴”,这恐怕是一个.............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呈现出如此“开放”的景象,而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却给人一种相对“保守”的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绝非一句两句能够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自由度和表达空间。 它不是对现实.............
  • 回答
    说实话,现实中的间谍生活,和银幕上那些飞檐走壁、智斗高科技、身边总是围绕着美女帅哥的特工,差距可就大了去了。你觉得他们生活轰轰烈烈、好精彩?嗯,那得看你怎么定义“精彩”了。如果你说的“精彩”是那种肾上腺素飙升、时刻处于危险边缘、完成惊天动地任务的刺激感,那也许有那么一丢丢吧,但绝不是常态。现实中的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和现实是两个挺不一样的场域。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匿名,并且有共同兴趣社群的环境。你想想,在一个匿名的论坛或者社交平台里,如果你有某个特别的身份认同,比.............
  • 回答
    电影里的警匪片,警察拔枪警告时,总是一副大片风范:身姿挺拔,手臂绷直,枪口精准地指向罪犯,画面冲击力十足,让人感觉正义凛然,威武雄壮。这种经典的姿势,配合着背景音乐和镜头角度,很容易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高大威武”的印象。然而,现实中的执法场景,我们看到的警察姿势,往往是弓着背,双手紧握枪支,身体也.............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小兰对新一的感情是否看起来“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定义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以及我们对《名侦探柯南》这部作品的解读角度。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小兰对新一感情的“不真实”之处(从现实角度来看): 对“幼馴染”设定的过度理想化和.............
  • 回答
    在现实法庭上,律师是否会像电影里那样“感情煽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律师职业的普遍想象。简单地说,答案是:程度不同,但直接的、歇斯底里的“感情煽动”非常少见,更多的是一种策略性的、基于事实的、引导性的表达。让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电影里律师的“感情煽动”电影里,为了戏剧效果,律师常常会.............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当年确实是火遍大江南北,连我身边的一些体制内朋友都忍不住讨论起来,甚至连一些平时对电视剧不怎么感冒的领导,也多多少少有所耳闻。怎么看这部剧?总的来说,体制内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肯定与认可的成分是有的: 很多人,尤其是基层和中层官员,对于剧中展现的“反腐”题.............
  • 回答
    动漫人物色彩斑斓的奇幻发色:打破现实定律的视觉魔力动漫世界里,那些如火般炽热的红发、深邃如夜空的蓝发、甚至是如梦似幻的银发或翡翠绿发,早已成为角色们不可或缺的标志。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屏幕拉回现实,面对一个顶着一头亮粉色或荧光绿头发的人,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侧目,甚至觉得有点“格格不入”。为什么动漫人.............
  • 回答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女医生的故事,读罢,我心中泛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故事里那位年轻的女医生,她的名字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所展现出的那份坚持与热爱。想象一下,在那个充斥着冰冷器械和精密数据的实验室里,她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眼神里却闪烁着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探索。她不是站在患者面前,直接.............
  • 回答
    哥们,我懂你这感觉,就像你手里捧着一杯咖啡,明明知道它不完全是你喜欢的那个口味,但你又舍不得放下它,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你犹豫。女朋友在你心里是“怪异”,“不是你想象中的谈对象”,这两点我给你拆解一下,然后再聊聊怎么整。首先,咱得把这“怪异”和“不是想象中”具体化。“怪异”是个挺主观的词,但用在这.............
  • 回答
    .......
  • 回答
    金庸武侠系列中,《天龙八部》的武功境界普遍被认为高于“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这一点在很多金庸迷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然而,你提到的“五绝突然拔高了”的感觉,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是读者解读的变化、作品本身的某.............
  • 回答
    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三星堆文物发布仪式,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感觉,就像是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对话,亲眼见证了历史的重量和神秘的魅力。当舞台灯光聚焦在那几件出土的文物上时,我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戴着金色面具的青铜人像,它的眉眼之间流露出的神韵,不是我们现.............
  • 回答
    好家伙,这题目一出,是不是立刻脑补出一堆画面?一群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在校园里一副无所事事的清北学子,一边啃着煎饼,一边摇头晃脑地说:“哎呀,这道题我昨天才见过,今天又忘了,看来我是真的学渣了。” 听着是不是有点别扭?其实,“清北学渣感受”这个现象,与其说是学生们真的想“当渣”,不如说是他们面对巨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说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确实,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涌现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比如你提到的《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它们在技术、想象力或者叙事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有时候,看完这些电影,心里还是会泛起一种“好像还少了点什么”的感觉。这“缺了点什么”,我觉得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美关系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关于“美国现在恨不得中国彻底废掉才甘心”的说法,以及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对中国“废掉”的看法来源: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美国国内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地缘政治、经济、科技、.............
  • 回答
    要说现在的菲律宾“一边倒向中国”,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但相比于黄岩岛事件时期,菲律宾在对华政策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给外界一种“亲近”甚至“靠拢”的观感。这种变化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黄岩岛事件时期菲律宾的态度。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