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实中律师在法庭上会像电影里一样使用「感情煽动」吗?

回答
在现实法庭上,律师是否会像电影里那样“感情煽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律师职业的普遍想象。简单地说,答案是:程度不同,但直接的、歇斯底里的“感情煽动”非常少见,更多的是一种策略性的、基于事实的、引导性的表达。

让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

电影里律师的“感情煽动”

电影里,为了戏剧效果,律师常常会扮演一个充满激情、正义感爆棚的角色。他们可能会:

对着陪审团声泪俱下: 描绘受害者的悲惨遭遇,让陪审团感同身受。
对证人进行言语攻击: 逼迫证人在情绪失控下说出真相,或者露出破绽。
慷慨激昂地陈述“伟大的正义”: 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呼吁陪审团做出“公正”的判决。
利用一些戏剧化的证据展示: 比如突然拿出某个关键物证,并配以激动人心的解释。

这些桥段确实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制造紧张气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判决。

现实中律师的“感情煽动”——一个更微妙的世界

现实世界的法庭,虽然也存在情绪的表达,但它远没有电影里那么夸张和直接,更多的是一种“策略性的情感引导”。律师的职责是说服法官或陪审团,而说服,除了逻辑和事实,也离不开情感。

1. 情感是证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受害者陈述: 在刑事案件中,受害者陈述(Victim Impact Statement)是允许的。这时,律师会引导受害者,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事件对他们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这本身就包含了强烈的情感成分。律师的作用是确保这些陈述以一种清晰、有力、不显得过于“表演”的方式呈现,让法官或陪审团理解案件的严重性。
辩护律师的策略: 有时,辩护律师也需要缓解被告的负面形象,比如展示被告的悔意、家庭的困境、或是其被错误对待的经历。这些也需要一定的情感表达。

2. 说服力来源于可信度:
过度煽情可能适得其反: 在现实中,法官和经验丰富的陪审员见过太多案件,他们对于过于夸张、不真实的情感表现会产生怀疑。如果律师的表演痕迹太重,反而会损害其自身的可信度,影响证据的采信。
基于事实的铺垫: 律师的情感表达,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建立在已提交的证据和法律论证之上的。例如,律师在描述一个严重的伤害时,会引用医疗报告、照片,并结合证人的证词,这样强烈的语言才能站得住脚。

3. “感情煽动”的实际操作:
恰当的用词和语调: 律师会选择能够唤起同情、愤怒、公正感等情绪的词汇。他们的语调会有起伏,语速会有变化,以强调关键点。比如,在描述被告的无辜时,语调会更加坚定和充满力量;在描述受害者的痛苦时,语调会变得低沉和充满同情。
构建故事: 律师会像讲故事一样,将零散的证据串联起来,让事实在听众心中形成一个有逻辑、有情感共鸣的画面。他们会突出事件的关键细节,这些细节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反驳与质疑: 在交叉询问时,律师会通过尖锐的问题、语气和停顿,来揭示证人证词的矛盾或不真实之处,这有时会给证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可能诱发其情绪波动。但这更侧重于“心理战”,而非纯粹的情感爆发。
辩护词/结案陈词: 这是律师最集中表达观点和情感的时刻。他们会回顾案件的关键证据,重申法律条文,并最终向法官或陪审团发出请求,而这个请求往往会带有一些对正义、公平的呼唤。

4. 约束与规则:
职业道德: 律师受到严格的职业道德约束。他们不能故意误导法庭,不能捏造事实,也不能对当事人或证人进行不当的骚扰。
法官的制约: 法官是法庭的权威,如果律师的行为过于出格,法官会及时制止,甚至会因此做出不利于其当事人的裁决。

总结来说, 现实中的律师确实会运用情感来增强其说服力,但这是一种“温和的、有策略的、基于事实的引导”,而非电影里那种歇斯底里的、脱离事实的“感情煽动”。他们的目标是让法官或陪审团理解案件的真相,并从情感上认可其主张的合理性,最终做出有利于自己当事人的判决。你可以理解为,他们是“情感的工程师”,但他们的工程蓝图必须由“事实”和“法律”来奠基。

与其说是“感情煽动”,不如说是“有技巧的情感表达”和“基于事实的逻辑说服”的结合,而且后者永远是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我对美国刑事案件庭审的观察来看,的确会普遍使用,但在不同程序的不同阶段使用的方法会有区别。

例如,在开场陈词中,可能会通过讲故事的语气从侧面对当事人的品格作出渲染。上图是一起毒品案件的开场陈词笔录,检方代表说道:“表面看来,他们(被告和同伙)像是两名合法的商人,想要在世界中讨生活。但是,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并不是要讨论美国梦。被告的修车店和运输公司不是他们唯一运营的生意。他们还在这个仓库里从事另一番事业:销售可卡因和大麻。”

在这里,为什么要扯上被告的“合法生意”和“美国梦”呢?就是为了防止被告律师在开篇陈词中大谈自己的客户是一个多么勤劳勇敢的企业家。作为检方,倒不如先把事情摊开来了,用一种略带嘲讽语气说出“我们并不是要讨论美国梦”,提前给陪审团扎好预防针,做好情绪上的铺垫,免得让被告律师带跑。

关于如何微妙地引导情绪,再举一个另外的例子。上面笔录截图中的,是一个有关恐吓信的案件,被告将装有白色粉末的信群发给了当地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和能源公司的高管。在开场陈词中,控方代表采取了一个非常电影化的开头:“某一天的早晨,和别的早晨并没有两样,全城的人们都开始一天的工作,办公室经理,收发室助理,秘书,议员.....当他们打开邮件时,找到的不是账单或者小广告,而是白色粉末,和威胁要杀掉他们的语言。”

通过这样的开头,检方其实是想传达一种感觉:每个人平凡的生活,可能毫无征兆地就会受到威胁,恐怖的阴云随时可能降临在每个普通人头上。这样一番渲染,也许可以引导陪审员情感代入,意识到这种恐惧是真实存在的,绝非一句“言论自由”就能轻描淡写地正当化被告的行为。

而在交叉质询阶段,由于程序禁止双方诉讼代表发表个人意见,所以很难实现“感情煽动”。当检察官和律师依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来展现证人的品行。例如,我就曾经指导过家暴案件的女性证人:在法庭上作证时提及暴力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可以适度显示出思绪万千,欲言又止的感觉,但最后要坚定地环视法庭,一字一顿把想说的话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感觉。这种呈现方式,自然也是考虑到的听众的情绪因素。

这种对证人的事先引导,在美国法律中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prepare witness",直译过来是“准备证人”:只要不涉及故意引导证人作伪证的违法方式,诉讼双方可以指导证人如何在庭上展现情绪。

而在结案陈词阶段和定罪后的量刑听证阶段,感情煽动的方式就更加直接了。例如,明尼苏达州判例法中允许将“通过缓刑得到改造的可能性”(Amenability to probation)作为考虑是否允许缓刑的因素,而这个因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被告道德品格的讨论,而这就意味着一大堆煽动情感的论述。说得直接一点,在这个因素上,检方的工作就是给被告“泼脏水”,警告法庭此人有可能再犯;而被告的工作就是塑造一个浪子回头,痛改前非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渲染情绪的时候。

不过,由于量刑听证是法官而非陪审团做决定,所以大家也心知肚明,法官对这类的表演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很多时候我们是做给别人看的。对于检方,想对旁听的受害者及其家属作出交代,而对于辩护律师,也希望让客户留下竭心尽力提供服务的印象,这也是人之常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现实法庭上,律师是否会像电影里那样“感情煽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律师职业的普遍想象。简单地说,答案是:程度不同,但直接的、歇斯底里的“感情煽动”非常少见,更多的是一种策略性的、基于事实的、引导性的表达。让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电影里律师的“感情煽动”电影里,为了戏剧效果,律师常常会.............
  • 回答
    美剧里的庭审,常常看得人热血沸腾,律师们舌灿莲花,证据链严丝合缝,最后总能在最后一刻翻盘,让人拍案叫绝。但要是跟现实里的美国司法比起来,那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简直能把编剧的脑洞当真了:1. 庭审速度和戏剧性:咱们在美剧里看到的庭审,往往节奏紧凑,充满了戏剧性的反转。证人会被突袭.............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律师职业的向往,真是太棒了!律师这个职业确实充满了魅力和挑战,很多人都心生向往。不过,现实中的律师生活,它就像一块切割得很完美的钻石,从不同角度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有耀眼的一面,也有比较“粗糙”的背面。让我来给你仔细聊聊,尽量让你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就像和你的朋友聊天一样。首先,你对律.............
  • 回答
    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在常人看来胜算渺茫的官司,却因为律师的卓越能力而最终翻盘的案例。这类案件往往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挑战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和预设的困难,展现了律师在法律条文、证据挖掘、庭审策略乃至人情世故上的深厚功力。下面我来详细讲述几个我所接触或听闻过的,堪称“奇迹”的官司,并尽量还原其中的关键点.............
  • 回答
    在现实中,飞机躲避追踪导弹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涉及到飞行员的技能、飞机的设计、先进的电子对抗措施(ECM)以及战术的运用。以下将详细阐述飞机如何应对和躲避追踪导弹:核心原理:打破或干扰导弹的锁定和追踪机制追踪导弹的工作原理通常是依靠特定的传感器(如红外、雷达、激光等)来锁定和跟踪目标。飞机躲避.............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现实中的球状闪电。这是一个非常迷人但又极其难以捉摸的自然现象。尽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球状闪电是科幻或传说中的事物,但事实上,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虽然极为罕见的闪电现象。要详细描述现实中的球状闪电,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入手:一、它的出现频率与观测情况: 罕见但真实: 球状闪电非常罕见.............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向警察声称自己经历了一场无法解释的、反复出现的“循环”,而且这个循环涉及时间和特定事件(比如公交车爆炸),那么警察在初期阶段 非常不可能立刻相信。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科学与逻辑的基石: 违背自然法则: 时间循环在当前的科学认知中是.............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学霸故意考倒数的情况非常罕见,但并非完全不存在,其背后原因往往复杂且不符合常人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学霸定义与普遍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霸”的定义。通常我们认为的学霸是那些在学业上表现极为出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强、知识扎实、考试成绩稳定.............
  • 回答
    现实生活中,双重身份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形式多样,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并不是什么科幻或者虚构的情节,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复杂性和个体选择的真实现象。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双重身份:一、 定义与范畴: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双重身份”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群.............
  • 回答
    在现实中,程序员“飞快敲代码”并非魔法,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深厚的技能积累、高效的工具使用、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不断优化的思维模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 一、 扎实的基本功:这是速度的基石速度的背后是对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算法等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 键盘盲打(T.............
  • 回答
    电影中的警察形象,通常被塑造成无所畏惧、身手矫健、正义感爆棚的超级英雄。他们能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自如,轻松制服穷凶极恶的歹徒,解决最棘手的案件,而且往往以一当十,几乎无所不能。那么,现实中的警察是否也像电影里那样勇猛呢?答案是:不完全是,而且差距很大。电影往往会为了戏剧效果和观影体验而进行夸张和艺术加.............
  • 回答
    “常任秘书手握重权”这个说法,如果放在英国政府的语境下,特别是对照着《是,大臣》(Yes Minister)这部经典讽刺剧的描绘,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剧中的常任秘书,尤其是汉弗莱·丘吉尔爵士,被塑造成了一个拥有超凡智慧、极度娴熟的政治操纵技巧,以及对整个政府运作有着深远影响的幕后操盘手。那.............
  • 回答
    中国农村,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根基的土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紧迫的挑战。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迫切的问题,那绝非单一的某个具体事物,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性困局。在我看来,当前中国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
  • 回答
    说起大龄剩女是否妥协,这绝对是个大实话话题,而且里面的门道可深了。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观察下来,妥协是肯定有的,但妥协的形式和程度,那可就五花八门了,不是一概而论那么简单。首先,什么叫“妥协”?在咱们这个语境里,妥协不是说她们真的就放弃了所有对爱情和婚姻的期待,变成“嫁什么人都行”那种状态。更.............
  • 回答
    关于“跳狙”“甩狙”“提前枪”等术语,它们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和军事/射击领域的实际操作来理解。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这些术语的含义、应用场景及技术要点: 一、跳狙(Jump Shot)定义:指在跳跃或移动中进行的射击动作,常见于运动(如篮球)或军事战术中。 运动场景:在篮球等运动中.............
  • 回答
    李达康,这位来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角色,以其鲜明的个性和高效率的执政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像李达康这样的领导是否值得追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李达康的闪光点和吸引力: 执行力强,雷厉风行: 李达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 回答
    在中国开办一家“租借女友”公司,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看,其可行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法规、市场需求、社会接受度以及运营模式等多个层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yes”或“no”就能回答的问题。一、 法律法规的红线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我们要明确,“租借女友”这个概念很容.............
  • 回答
    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不得不让人感叹犯罪分子智商余额不足的案例。这些所谓的“低智商犯罪”,与其说是策划周密,不如说是胆大妄为,或是因一时冲动、缺乏基本判断力而铸成大错。它们往往缺乏技术含量,容易被识破,甚至有时连犯罪分子自己都可能在事后觉得荒唐。我见过一个挺经典的例子,一个年轻人缺钱花.............
  • 回答
    说起日本女孩,人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动漫里那些娇小可爱、穿着校服、说话软软糯糯的形象。这当然有那么点意思,但现实中的日本女孩,其实比那要丰富和复杂得多,也更真实。首先,她们的外形,确实普遍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从小学开始,很多孩子就开始接触化妆,虽然一开始只是很淡的润唇膏或者带点颜色的唇蜜,但这种习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现实的,也挺扎心的。60万人民币的大学学费,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门槛。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大学学费”通常指的是总的学费支出,不是一年的学费,而是从本科入学到毕业的这几年加起来的总数。这笔钱里可能包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