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实中飞机怎么躲避追踪导弹?

回答
在现实中,飞机躲避追踪导弹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涉及到飞行员的技能、飞机的设计、先进的电子对抗措施(ECM)以及战术的运用。以下将详细阐述飞机如何应对和躲避追踪导弹:

核心原理:打破或干扰导弹的锁定和追踪机制

追踪导弹的工作原理通常是依靠特定的传感器(如红外、雷达、激光等)来锁定和跟踪目标。飞机躲避导弹的核心在于打破或干扰这些传感器的锁定和追踪过程,让导弹失去目标或无法准确命中。

主要的躲避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利用飞行技术和战术规避 (Maneuver)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躲避方式。

高G机动: 飞行员会利用飞机的机动性进行剧烈的机动,例如急转弯、拉升、俯冲等,以产生高G力。这不仅能让飞机快速改变速度和方向,还能让导弹的追踪系统难以持续锁定。一些先进的导弹虽然具备一定的机动能力,但其转弯半径和过载能力通常不如现代战斗机,在高G机动下,导弹可能无法及时调整弹道,从而错过目标。
地形规避(低空飞行): 飞机在低空飞行,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如山脉、峡谷)中穿梭,可以利用地形的遮挡来规避导弹的探测和追踪。例如,地对空导弹(SAM)通常需要良好的视线才能锁定目标,地形可以阻挡雷达波或红外信号的传播。
突然的速度和方向改变: 除了高G机动,突然改变速度(加速或减速)或方向也能干扰导弹的追踪。许多老式的或简单追踪算法的导弹在遇到目标突然改变运动状态时会“丢失”目标。
反制措施的释放时机: 战术规避也包括何时释放反制措施(如干扰弹、箔条等),这需要飞行员根据导弹来袭的类型和距离进行判断。

2. 电子对抗措施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ECM)

这是现代飞机躲避导弹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干扰导弹的传感器或制导系统来实现。

箔条 (Chaff):
原理: 箔条是细小的金属(通常是铝或玻璃纤维涂层金属)纤维,释放到空中后会形成一片云。
作用:
雷达欺骗: 当导弹使用雷达制导时,箔条云会反射大量的雷达信号,造成比飞机本身更强的回波。这会使导弹的雷达搜寻器被箔条云“欺骗”,误认为箔条云是目标,从而改变弹道追击箔条云,而不是飞机本身。
雷达吸波: 有些现代箔条会设计成具有吸波材料,进一步削弱对飞机的雷达反射信号。
应用: 主要用于对抗雷达制导导弹(主动雷达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脉冲多普勒雷达制导等)。
红外诱饵弹 (Flares):
原理: 红外诱饵弹是一种高燃点物质,释放后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和强烈的红外辐射。
作用:
红外欺骗: 当导弹使用红外成像或红外寻的头时,红外诱饵弹产生的强烈红外辐射会比飞机本身更具吸引力。导弹的红外寻的头会被诱饵弹的强大红外信号吸引,偏离原有的追踪轨迹,去追逐诱饵弹。
应用: 主要用于对抗红外制导导弹(如“毒刺”、“响尾蛇”等)。
电子干扰 (Jamming):
原理: 飞机上的电子战吊舱或内置的电子战系统会发射强大的电磁波信号,干扰导弹的雷达接收机或通信链路。
类型:
欺骗式干扰 (Deception Jamming): 发射虚假的雷达信号,模拟一个不存在的目标,或者改变目标的回波特征,让导弹的制导系统误判目标的位置或运动轨迹。例如,“假目标”干扰。
饱和式干扰 (Spot Jamming / Barrage Jamming): 发射强大的干扰信号,淹没导弹雷达搜寻器接收到的真实目标信号,使其无法锁定或持续追踪目标。
应用: 主要用于干扰雷达制导导弹。
雷达散射器 (Corner Reflectors):
原理: 这种装置能将雷达波以特定的角度反射回去,制造出比实际目标更强的雷达回波。
作用: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用来欺骗雷达系统。
隐身技术 (Stealth Technology):
原理: 飞机本身的设计就旨在降低其被雷达、红外和光学探测的概率。这包括特殊的机体形状(减少雷达反射面积RCS)、吸波材料、内部弹仓设计、降低红外辐射(如发动机排气冷却、隔热)等。
作用: 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减少被探测到的机会,从而让导弹在发射前就难以锁定。即使导弹发射后,隐身设计也能降低导弹的追踪精度。

3. 告警系统和传感器

现代飞机都配备了先进的告警系统,帮助飞行员及时发现威胁并采取措施。

导弹逼近告警系统 (Missile Approach Warning System MAWS):
原理: 通过安装在飞机外部的传感器(通常是红外探测器、紫外探测器或雷达探测器),探测来袭导弹的飞行特征(如发动机红外信号、雷达信号等)。
作用: 当探测到导弹威胁时,系统会立即向飞行员发出警告,显示来袭导弹的类型、方向和距离,为飞行员争取宝贵的反应时间。
雷达告警接收机 (Radar Warning Receiver RWR):
原理: 探测和识别敌方雷达信号,尤其是火控雷达的扫描和锁定信号。
作用: 当敌方雷达开始扫描和锁定飞机时,RWR会发出警告,指示雷达的类型、方向,并帮助识别是哪种导弹的制导雷达。
电子情报系统 (Electronic Intelligence ELINT) 和通信情报系统 (Communications Intelligence COMINT):
作用: 收集和分析敌方雷达和通信信号,了解敌方电子战能力,辅助战术决策。

4. 其他辅助手段

协同作战: 战斗机群之间可以互相协调,一个飞机可以作为诱饵吸引敌方火力,而另一架飞机则可以发动攻击或进行电子干扰。
战术信息共享: 通过数据链,飞机可以共享战场信息,包括敌方雷达位置、导弹发射信息等,帮助所有参与行动的飞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躲避导弹的过程通常是协同进行的:

1. 探测与识别: 飞机的MAWS和RWR等告警系统探测到敌方雷达扫描或导弹逼近。
2. 威胁评估: 系统会根据探测到的信号,识别来袭威胁的类型(如哪种雷达制导导弹或红外制导导弹)和大致方向。
3. 采取规避:
技术规避: 飞行员立即执行高G机动,改变速度和方向。
电子对抗: 根据威胁类型,飞行员或自动电子战系统释放箔条、红外诱饵弹,或者启动电子干扰设备。
4. 持续监测与调整: 飞行员和系统持续监测导弹的追踪情况,并根据导弹的反应调整机动和电子对抗措施的时机和强度。

一些先进的导弹和反制措施的博弈:

先进的红外寻的头: 具备抗干扰能力,能够区分真实目标和诱饵弹的红外信号,或者具备图像识别能力。
先进的雷达制导系统: 能够抵抗箔条和电子干扰,例如采用“低旁瓣”雷达,或具备抗点干扰和扫频能力。
双模或三模制导: 一些现代导弹会结合多种制导方式(如雷达+红外),使得单一的电子对抗措施可能不足以完全奏效,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反制措施。
动能拦截器: 例如一些防空导弹的近炸引信会配备动能拦截器,即使导弹没有直接命中,也能通过破片杀伤目标。飞机的高G机动可以尝试让导弹的近炸引信偏离最佳引爆点。

总而言之,飞机躲避追踪导弹是一个持续的技术对抗过程。飞行员的经验、飞机的性能、电子战系统的先进程度以及战术的运用,都是决定能否成功规避导弹的关键因素。这是一场飞行员与导弹制导系统之间的智慧和技术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电影看个热闹就行了,千万别信。

导弹的速度可以达到4马赫,过载可以达到60G,而且可以计算碰撞点,打的是提前量,并不是冲着飞机本身追的。导弹懂得抄近路,才不会傻到跟你玩狗追兔子这种运动。

但是有矛就有盾,导弹也不是万能的,飞机也不是一动不动的靶子。人类利用导弹的各种缺点和弱项,早已研究出了很多种躲避导弹的战术。躲避导弹是空战战术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我在这里对一些主流的导弹躲避战术用通俗的词汇大略解释一二

1.能量消耗

原理:众所周知导弹是有射程限制的,导弹的燃料只是给导弹一个最大速度,很快燃料用完,然后导弹只能靠惯性来飞完剩下的路程,这个路程占导弹最大射程的一半以上。走直线当然射程最远,所以如果你能忽悠的导弹不停改变方向,转向会消耗动能,同时也拉长了导弹行驶的路程。导致导弹可能根本飞不到你跟前就射程到头了,或者飞到了也是强弩之末,转向无力了。

方法:S型机动、桶滚机动、或者干脆调头跑。

你一变向,导弹所预计提前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自然也会转向。你不停的变向,导弹也会不停的转向追寻新的提前量,转来转去导弹就没劲了。调头跑就是直接把碰撞点转移到导弹射程之外,让导弹彻底追不上。

注意:这种躲避方式主要用来应对超视距攻击的中远距来袭导弹,导弹长途奔袭能量本就捉襟见肘,而且导弹发射到命中这间有几十秒时间来够你玩出这些机动。尤其调头跑这招,必须要远在导弹的可逃逸区玩。

2.大角度俯冲

原理:高空空气稀薄,阻力小,低空阻力大。将导弹带入低空,空气阻力也会剧烈的消耗导弹的能量,缩短导弹的射程。如果导弹计算的碰撞点在地面以下,那么它必然会直接撞地。而且地面会反射雷达杂波,对导弹形成一定干扰,增加脱锁的概率。

方法:迅速俯冲至低空

3.利用地形

这个很好理解,躲到山后让导弹看不见你或者撞山。

4.39机动

原理:为了消除地面杂波的干扰,多普勒雷达只会捕捉接近、远离的目标。如果你和敌雷达的距离保持静止,既不靠近,也不远离,则不会被发现。这样敌机、导弹的雷达就会丢失目标,脱锁。

方法:转为横向移动,将敌机、导弹置于自己的侧面(3点或者9点方向),既不靠近,也不远离。

注意:仅限于应对使用多普勒雷达的敌机、导弹的攻击。

5.开启电子干扰

原理:雷达就好比黑夜里的手电筒,敌人用手电筒找你,攻击你。你也可以用手电筒回照他,刺他的眼睛,让他看不清你。ECM电子干扰系统就是干这个活的,ECM可以读取到敌机雷达波的频段,然后发出相同的频段电波覆盖敌机雷达波。

方法:开启ECM电子干扰,覆盖地方雷达信号,使地方雷达无法精确锁定。

注意:ECM在足够远的距离才能有效干扰,近到一定距离,你所反射的敌雷达波强度大于ECM干扰波的强度时,干扰会被识破(烧穿)。另外开启ECM就等于暴露自己的位置,变成了一盏几百公里外雷达都能看到的明灯,ECM只能干扰对方雷达的测距功能,干扰源一样可以被锁定。

6.释放被动干扰

原理:导弹能探测到你无非就是通过两个方式:雷达、热成像。前面说了敌人用手电筒照你,你也可以扔个烟雾弹来迷惑敌人。撒出漫天的金属条来反射雷达波、打出一堆诱饵弹来干扰热成像,都可起到烟雾弹的效果。以AIM9L导弹为例,如果不使用诱饵,导弹杀伤概率不小于66%,而如果使用了诱饵,杀伤概率就小于30%,如果使用诱饵和机动动作配合合理,杀伤概率可以小于8%。

方法:释放箔条干扰弹或者红外干扰弹。

注意:针对敌导弹不同的探测方式使用相应的干扰方式,释放足够的量,配合高强度的机动,才能骗过导弹。

7.激光反制

原理:发射激光照瞎红外制导导弹的导引头。F35战斗机从设计初期就考虑过安装中低功率激光器,可以兼顾对空对地扫射,这个激光器可能和一般人想象的激光炮不一样,它主要就是用了对付AIM9X这样成像体制的导弹的干扰的,它用自己制造的炫目和灼伤的方式来对抗最新的导弹。

需要配合优秀的战场感知系统和精确的照射系统,高科技玩意,屌丝用不起。

8.硬甩

原理:导弹虽然过载高,但由于速度很快,所以转弯半径也不小。尤其是对头而来的导弹,相对速度更大,如果导弹能量不足,转向能力更低。这时你来一个最剧烈的转向,导弹是有可能来不及反应的。

方法:面向导弹来袭方向,全力加速,在被击中前一两秒以最大过载急转,使导弹擦肩而过(当然是超出近炸引信范围的那种擦肩而过!)。

注意:最后时刻拼死一躲,成功与否看人品。

冷门招一:物理拦截

原理:打掉来袭的导弹,用你自己的导弹。导弹也是飞行器,对空导弹就是用来攻击各种飞行器的。虽然敌人导弹目标很小,速度很快,但你的导弹同样也速度很快打的很准。计算提前量打,再快也不怕。用近炸引信炸,小也一样打。

方法:利用雷达告警系统、雷达、红外探测系统,探测到来袭的导弹,揍之。

注意:这种方法比较难操作,导弹太小,探测难度很大,够近了才能探测到,但是够近了留给你的操作时间就不多了,也许就那么一两秒。难度大、成功率低、成本高,比较冷门,但也有效。

冷门招二:飞向太阳

原理:利用太阳热量来欺骗红外导引头的导弹。最先进的响尾蛇导弹一样也有这样的困扰,最初的导弹在轴线20度以上有太阳的出现就完全无法命中了,后期改进滤镜和电子电路以后,可以缩小到15度以内,但是仍然无法克服面对太阳的问题,即便最新的AIM9X,仍然会被太阳炫目这个一个简单的问题难倒。

方法:将自己置于导弹和太阳之间

注意:转向太阳需要时间,不是每一次都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让飞行员来得及转向太阳。


以上就是几个躲避导弹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万全之策,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灵活应用,也需要多种方法配合并用。

比如说遇到中远程导弹来袭,立刻俯冲,寻找遮蔽地形,同时配合以S型机动,来回将敌置于3点和9点方向,并间歇开启ECS干扰,连续释放干扰弹,把这一套流程走完,大概率就安全了。如果这个时候导弹还冲你而来,没辙,硬甩!

另外近距离空空格斗时被敌机导弹咬住了,从发射到命中也就两三秒可活,没那么多时间玩花花了,收了油门第6招疯狂使吧。

延伸阅读:


另外《国家的意志》这部小说对于空战的各个方面介绍的非常专业详细,看完各个都是半个专家了。

user avatar

首先,要发现有导弹来袭,然后才能谈得上躲导弹。

然后,用各种手段干扰导弹的制导,努力使其变成火箭弹。

最后,耗光导弹的能量让它追不上你。

未来可能会加一层防御措施,比如在来袭导弹足够近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拦截击毁。

先说飞机怎么发现自己被导弹追的,现在的空对空导弹一般有两种制导方式,一种是雷达制导,一种是红外制导,雷达制导很容易被发现,因为要命中目标就需要火控雷达(战机的或者雷达自带的)持续照射目标,只有持续照射才能不断的获取并更新位置信息,有了位置信息导弹才知道该往哪飞。

现代战机一般都在机身各个方向装有专门的雷达接收机,一旦发现有陌生的雷达波持续照射向自己所在位置,那就意味着要么是别的战机雷达在引导导弹攻击,要么就是导弹自己的雷达在引导导弹攻击,这时候飞机里就会想起警报声,提醒飞行员被瞄准了。高级一点儿的还会提示飞行员导弹来袭的大概方位,更厉害一点儿的会让自机雷达扫描可疑空域,确定导弹的具体方位和速度,某些飞机还会与AI结合给出推荐的躲避动作。

红外制导的导弹不太容易被发现,但好在红外制导的导引头探测距离不算太远,如果是中远距离发射的红外导引头导弹也是需要战机雷达提供位置信息的,这就和雷达制导的没区别;近距离的红外导引头导弹一般发射距离都在视距之内,肉眼可见也不用提醒,眼神不好的人不适合当飞行员。

当然了也有最后的保险,好一点儿的战机一般都有红外/紫外的导弹接近告警装置,这些装置就是比较灵敏的红外/紫外线探测器,导弹在空中飞行时尾焰和弹头都有比较强的红外/紫外信号,一旦探测器发现异常信号就会提醒驾驶员有东西接近,在空中会以好几马赫向战机飞来的除了导弹也就没啥玩意了,就算万一是其他东西也是躲开为妙。

发现自己被导弹追了当然得想办法让它别追自己,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导弹的制导方式失效,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几乎所有战机都会配备的铝箔条和热焰弹抛撒器,铝箔条会大量反射雷达波,热焰弹会产生巨量热信号,在雷达、红外导引头看来就像是闪光弹一样,如果导弹、敌战机把抛洒出去的铝箔条和热焰弹当成真目标那固然好,就算没误导成功导弹被“闪瞎眼”也能为战机争取一段反应时间。

高级一点儿的战机会有电子战系统,电子战系统里的雷达波发射机会向来袭的导弹发射近似频率的雷达波,让导弹无法分辨哪些是真回波哪些是干扰,分辨不出来就会被误导打偏,针对红外制导的导弹也有红外干扰机发射近似频率的红外线,作用一样。如果发现无法干扰成功就全功率发射目标频段的雷达波/红外线,作用类似于用对面车道的车开远光灯,不让导弹引导头好好看路。

更高级一点儿的飞机还有拖拽式诱饵,这些诱饵平时都塞到吊仓里,一旦所有的干扰手段都失效就会从吊仓释放出诱饵装置,诱饵装置在雷达波/红外线看来和真飞机别无二致,这些诱饵会被飞机拖拽着一起飞行,在雷达波/红外导引头看来就是有很多架飞机,导弹很有可能就打到诱饵上了。

所有干扰手段都用了,诱饵也放了,对面的导弹还是不依不饶也不是没有办法。导弹可以理解为一个小自杀袭击飞机,中远射程的导弹不是全程都有动力,导弹的发动机会在工作十几秒后耗尽燃料这时导弹会达到最高速度(一般也就是3-6马赫),随后导弹都是靠惯性维持飞行,因为要不断的克服空气阻力,导弹的速度(或高度)是不断下降的,虽然是中远程空空导弹但也是离得越近越容易命中。

自机在被命中之前加力开到最大,可以靠加速飞行、爬高来尽量提高自己的高度和速度,同时通过大G力机动来迫使导弹跟着转向,转向就会增大阻力进一步消耗导弹的速度和飞行高度,一旦导弹的速度和高度低于飞机那自然就打不着了。

对于近距格斗导弹就没什么办法了,先进的格斗弹一般都带空气舵面和燃气舵,灵活性远非战斗机可比,在其射程之内几乎全程都有动力飞得比飞机快的多,被这些导弹锁定就没什么好办法了,只能祈祷热焰弹、干扰机、诱饵管用了,当然了也可以拉一些特技动作试着绕过导弹的前半球摆脱追踪,死马当活马医呗。

对于有空气舵和燃气舵的近距离格斗弹来说飞机的机动性是完全不够用的,对于只有空气舵的中远程导弹来说飞机主要的躲避方式还是要以提高自机能量为主,拉大G力逃脱追踪范围的方法不太现实,最后实在没辙了试一下是可以的,平时别那么整。

飞机大部分空战都发生在5000米以上,因为飞机做很多机动动作的时候是会掉高度的,飞得离地面太近容易坠机,而且地面空气稠密阻力过大,无法高速飞行。

对于躲导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维持并提高自身飞机的高度及速度,低空飞行速度会很慢,敌机从上面攻击的话导弹是从天而降,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会极大的提高来袭导弹的速度和躲避难度,更别提什么绕障碍物躲导弹了,地面附近的空气流场是不均匀的,在这种地方飞本来就很危险,飞得离障碍物那么近没准比被导弹击中还危险。

未来的话战斗机也是有可能携带拦截导弹的,比如就装在铝箔条、热焰弹抛撒器里,或者在装在伴飞的无人机里,在来袭导弹接近的时候就发射拦截导弹击毁,大型飞机还可以携带大功率激光器。

最好是就别被导弹打,在战场上要时刻记得别离敌人太近,带着格斗弹是为了防止对面的二杆子冲脸的,不是为了让你当二杆子冲别人脸,永远保持较高的速度和高度,有速度有高度什么情况都有反应时间,没速度没高度的是靶子。

user avatar

目前比较现实的办法是

紫外线报警配合指向性激光杀伤

单纯依靠机动性在大多数场景下是很难规避的。

user avatar
飞机的灵活性和导弹相比足够吗?

这句话看时代。典型来讲,导弹的可用过载需要达到其目标物的两倍,才能确保命中

举例:目标飞机将拉出一个6G的机动(机身和飞行员承受相当于自身6倍的重量),导弹就需要在稍快速度下拉出12G才能确保命中。早期的导弹可用过载比较低,大部分在10G以内,如果带有足够的速度的话,飞机是可以比较容易地out turn导弹的。

然而发展到现在,导弹的机动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电影里那些还在熊熊燃烧、冒着白烟的导弹,飞机基本上是躲不开的

不过,显然起码就知乎这个平台上,对现代空战有基础认识的人也不怎么多,以致于导弹这东西被妖魔化了……



在讲到空战的时候,通常会提到一个词:能量energy,将势能potential energy和动能kinetic energy两种能量一起讨论,势能可以换算为高度,动能自然就是指速度。

首先,现代战斗机上都会配备的最基本的电子设备就是RWR,RADAR Warning Receiver。研究太平洋战史的人可能对“逆探”这个名字很熟悉,RWR正是现代战斗机上的逆探,通过分析到达本机的无线电波来识别出是否被雷达(“电探”)锁定、从何方向被锁定、锁定者的距离以至锁定者为何种型号(需要大量电子情报工作),并能够探知依靠雷达引导的导弹的发射。

现代喷气机能够靠自己强劲的发动机持续制造势能(提升高度)与动能(加速),且拥有感知导弹发射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引诱导弹消耗能量的方式来让导弹的能量低于自己,无论是速度太慢或高度太低,进而无法命中。

空空导弹有一个概念叫“无法逃逸区No Escape Zone”,简称NEZ。在NEZ内导弹的能量不可能被消耗到低于对方的水平,因此几乎无法逃脱,而NEZ的大小取决于导弹本身的动力、发动机燃烧时间和可用过载。然而哪怕现代空基空空导弹的NEZ也不算太大,有标注射程的30%可能都是夸张的说法。

以AIM-120B AMRAAM为例,NEZ据说只有10公里的水平(当然,作者没有给出来源,这类数据很也只是在最大射程的基础上粗略估算),而现代喷气机主要以超音速接战的情况下,这种距离很快就会演变成视距内空战。

因此在“有可能命中”的距离上如何躲避导弹,就是讨论的主要内容了

怎么消耗导弹的能量,或者说让其bleed out呢?比较常用的机动比如F-Pole,这个机动就是在高速下将机头指向不停轮流拉向导弹来袭方向的左右方。为什么这个机动能消耗导弹的能量?

首先,因为导弹的速度比飞机要快,因此导弹如果以和飞机同样的速度转弯,转弯半径就要比飞机大得多,导弹不可能傻乎乎的径直朝目标飞过去,除非目标就在正前方。所以在其飞行过程中,导弹必须采取前置追踪(也叫拦截路径),就是预测目标的飞行路径,期望在其路径上的一点拦截到目标。目标速度越高,这个拦截点就越远

F-pole机动将机头指向导弹的左/右侧,就迫使导弹将拦截点设定在自身的左侧和右侧,而在高速下进行就迫使导弹把拦截点设定在更远的地方,意味着导弹要急转弯,而急转弯会大量消耗导弹的动能

当机头完全指向导弹的左/右方后,飞机保持平飞数秒,等待导弹转弯完毕,再转向另一个方向,再迫使导弹重新计算拦截路线。通常来讲两三个来回之后导弹的能量就差不多消耗殆尽,最终无法拦截到目标机。

举例(鼠标瞎画,能看懂就行):

1、在RWR告警、飞行员得知有导弹来袭后,首先将机头指向来袭方向的右边。由于飞机本身速度很高,导弹的导引头让导弹剧烈的左转,以期能在较远的地方拦截到目标机,这一动作让其速度大幅下降

2、飞行员在平飞等待几秒、导弹进入新的拦截路径之后,再操控飞机转向导弹,平飞获得速度,为下一次转弯做准备。这时候导引头又要改变拦截路线,将导弹右转进入对头路线

3、再将机头指向导弹方向的左边,因为保存了速度,导引头被迫再设置一个很远的拦截点,并剧烈转弯,再次损失大量速度。这时候导弹的能量已经低于其目标,没有可能命中了(除非对方自己撞上来),也就是躲避成功

4a、机头指向导弹来袭方向(也就是敌机/敌防空导弹方向),准备反击。

4b、当然,也可以选择在第三个弯的时候90度转弯脱离战场。

对于主要依靠惯性飞行的中距弹来说,能量的损失是致命且无法弥补的(只会少不会多),因此只要距离够远,通过消耗其能量的方式来躲避是非常可行的,而且越早开始消耗越好。即使是陆基的地对空导弹,用F-pole来躲避也通常有效,不过距离要更远。在海湾战争中,曾经有F-16连续规避六发SAM的纪录,也说明导弹并非百发百中

此外,因为低空的空气密度很高,导弹特别是中距弹的射程会大打折扣。纸面上写着射程100km的导弹,在低空可能也不过20km的射程,低空的各种地形也很容易遮挡雷达波,导致对方脱锁进而躲避导弹,因此俯冲也是躲避导弹的方法。

不过,在俯冲完之后,本机位于低空而敌机位于高空,这意味着想要反击的话本机发射的导弹必须克服重力、以动能换取势能,距离远的话很难命中

以上是如何用消耗能量的方式躲避导弹的方法之二,接下来会稍稍讲讲如何欺骗雷达——beaming


Beaming,横移机动或者三九机动的原理,是通过瞒骗多普勒雷达来引致对方脱锁。

多普勒效应:发出波(光波,声波,etc.)的物体在接近时频率会变高,远离时则会变低。

雷达本质上是依靠发射无线电波并测量回波来进行探测和测距,但除了飞行器以外,还有数不清的东西会反射无线电波:地形,水面,鸟群以至于气压不一致的空气团(被称为“Angel echo”,探测到天使)都可以在雷达屏幕上出现,而且地面和水面的回波是早期机载雷达下视能力极其糟糕的原因。

虽然从中分辨出真正的飞行器并不是太困难,但人难免在压力下会犯错误,因此绝大多数军用雷达都会利用多普勒原理将杂波过滤出去:有接近/远离速度的即是人造飞行器,没有接近/远离速度的就是杂项

但如果刻意和雷达本身保持90度也就是平行飞行,也就是此时并无相对速度(既没有接近也没有远离),敌方雷达就难以分辨本机和背景噪音。这时候再释放干扰丝(箔条)制造一团巨大的雷达反射,往往就会导致脱锁。特别对于主动弹来说,导弹上载的雷达处理能力和分辨率皆不如机载和陆基雷达,比较蠢

具体的实施方法:

在得到RWR(雷达预警接收器)的发射警告之后,将飞机持续转向,让RWR屏幕上显示的雷达波来源一直保持在正3点/正9点方向,平飞后持续释放箔条,继续平飞直到RWR确认来袭导弹脱锁,然后转向发射源进攻或脱离战场。


至于比较老式的光学导引导弹,就需要飞行员目视搜索导弹的尾迹并及时作出规避,如果有IRST系统就更有帮助。此类导弹机动性通常比较烂,做个机动就躲过去了

红外导引方面,常见的热焰弹对于早期的红外弹(AIM-9B~L,R-60等)是非常有效的反制装置,但对于更先进的、采用不同扫描方式的红外弹,或者红外成像(IIR)的导引头例如AIM-9X、IRIS-T等却几乎无可奈何。苏军在阿富汗的雌鹿直升机,遭FIM-92“毒刺”锁定后被命中率特别高,即使释放热焰弹也无法脱锁,就是因为“毒刺”特殊的处理器能够分辨热焰弹和目标的区别。

对先进的红外弹更有效的反制手段是DIRCM,指向性红外干扰装置,通过向来袭红外弹发射干扰来迷惑导引头。但从根本上来说,反制这类视距内红外弹最有效的方法是防止敌方占据发射位置


我自己对现代空中战斗也是个门外汉,写了点东西抛砖引玉一下,欢迎指出错误,更希望能有人写出更好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