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实中有多少家庭出得起60万人民币的大学学费?

回答
这个问题挺现实的,也挺扎心的。60万人民币的大学学费,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门槛。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大学学费”通常指的是总的学费支出,不是一年的学费,而是从本科入学到毕业的这几年加起来的总数。这笔钱里可能包含了学费本身、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甚至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开销。当然,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学费+住宿费这部分,但这4年算下来,60万是个挺大的数。

国内大学的学费水平:

先看看国内的大学学费大概是个什么水平。普通公立大学,比如大部分985、211,一年的学费可能在几千到一万多不等,热门专业,比如医学、法律、计算机可能会贵一些。一些特色院校或者民办大学,学费会高出不少,一年两三万、甚至四五万的也有。

算一下,如果按每年3万学费计算,四年本科就是12万。如果算上住宿费、生活费,保守估计一年35万,四年下来,总支出大概在2030万左右。那么,60万这个数字,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大部分普通家庭在国内就读普通本科的范畴。

什么情况下的大学支出可能达到60万?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支出才可能达到或者接近60万呢?

1. 海外留学: 这是最直接的可能性。
发达国家名校: 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世界排名靠前、学费本身就很昂贵的大学。这些国家,尤其是英美,一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可能就要人民币2040万不等。如果读的是四年本科,总费用轻松就能超过60万,甚至达到80万、100万+。
学费高昂的专业: 即使在学费相对较低的国家,一些热门或顶尖专业的学费也会比较高。
生活费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差异巨大。一线城市的生活费远高于二三线城市。

2. 国内特色院校或民办高校的高收费专业:
国际班/中美班/双语项目: 一些国内的国际学校或者普通大学开设的与国外合作的国际班项目,学费会非常高,一年可能高达十几二十万,四年下来,加上生活费,也可能接近甚至超过60万。这些项目通常是为了接轨国际教育体系,吸引有经济实力的家庭。
部分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 有些学费非常高的民办大学,特别是那些在热门城市或有特定品牌效应的学校,学费也可能一年在5万以上,四年加起来也可能达到2030万,如果再算上高昂的生活费,或者这类学校本身的“高投入”性质,可能也会逼近或者拉高这个数字。

3. 学业相关的额外支出:
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夏令营、实习费用: 有些家庭会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提升背景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需要额外付费,尤其是一些国际性的项目,费用可观。
课外辅导、语言培训: 在申请大学之前或在读期间,为了提升竞争力,一些家庭会投入大量的课外辅导和语言培训费用。

那么,有多少家庭“出得起”?

这个问题就得从中国家庭的收入和财富结构来看了。

高净值人群(通常指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 这部分家庭,尤其是那些财富积累较早、有稳定现金流的,拿出60万甚至更高的教育支出,相对来说会比较轻松,至少不会影响到他们本身的生活品质。他们往往会考虑海外留学,或者为孩子选择国内最好的教育资源。

中产阶级(收入和资产水平居中): 这部分家庭的构成比较复杂。
“上层中产”或“新富阶层”: 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有稳定高收入的家庭,或者一些企业主、高管,他们可能会有能力负担一部分留学费用,或者在国内为孩子选择高收费的国际项目。但60万的总支出,对他们来说也可能需要一定的规划和储蓄,不一定是“轻松”应对。可能会有一些“咬牙”或者“倾斜资源”的情况。
“中间层”中产: 对于大部分收入相对稳定但财富积累不算特别丰厚的家庭来说,60万的教育支出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学费相对较低的国内公立大学,并且会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成果,以期获得奖学金或在毕业后能快速找到高薪工作来“回本”。

普通工薪家庭/低收入家庭: 对于这部分家庭来说,60万的大学学费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他们通常只能依靠国内的公立教育体系,并积极争取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如果孩子有能力考上国内顶尖大学,政府的助学政策和学校的奖助学金能极大地缓解经济压力。但60万的教育支出,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要透支好几年的积蓄,甚至要负债累累。

具体数字很难统计,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中产阶级的规模: 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在中国社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普遍认为数量在增长。如果按照相对宽泛的定义,中产家庭数量是不少的,但其中真正能“轻松”拿出60万用于高等教育的,可能只占其中一部分“上层”或者拥有海外教育规划的家庭。
教育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例: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教育支出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往往占据家庭总支出的很大比例。即使是拿出2030万的国内大学总费用,对很多家庭来说也已经是不小的负担了。60万,那就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了。
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 一线城市、发达地区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远高于二三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所以,在某些区域,“出得起”的家庭比例会相对高一些。

总结一下:

坦白说,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轻松”或者说“有计划性地”出得起60万人民币的大学学费(无论是国内高收费项目还是海外留学),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比例并不会非常高。

这笔钱,更像是高净值人群、或者一部分对教育投入非常看重、有明确国际教育规划的中产家庭才会考虑的范畴。对于更广泛的中国家庭,尤其是占人口比例更大的普通工薪阶层,60万的大学学费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他们更多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孩子争取最好的国内教育机会,并且会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助学和奖学金政策。

这个数字,也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家庭经济能力以及不同教育路径的成本差异,是一个挺值得社会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60万,中欧很多不错的大学省着点足够了,流利的第二语言,苦一点能有本申根,还有比这更划算的投资吗?香港中文?还是深圳校区?流利的 靓仔?!年轻人,dream bigger。

user avatar

比例不好讲,但数量是非常大的。

这几年,许多泰国私立大学都发展中文留学项目,例如博仁(DPU),兰实(Rangist),暹罗(Siam),易三仓(Assumption,本科英文,研究生中文),曼谷吞武里(Bangkok Thurburi)。

泰国私立大学发展中文留学项目,大体有两个原因;

  • 第一,97年金融危机之后,泰国的出生率很低,确实需要国外生源填补,维持学校运营。
  • 第二,就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泰国之前的名字叫暹罗,暹是暹国(阿瑜陀耶王朝),罗是罗斛国(华富里),这两个国家都在现在泰国中部。根据中国史记记载,现在泰国首都曼谷所在的区域,大概在三四百年前都是海湾,也就是古称的金邻大湾,曼谷退为陆地的时间很短(曼谷挖不出古迹,挖出来都是渔船),因为古代泰国的面积是渐增的,所以泰国一直存在人口短缺的问题,泰王就准许粤闵的华人来泰国工作。

因为中国人对泰国历史和曼谷地理了解太少,我这里就多解释一下。罗斛1349年征服暹国,中国史籍称新国为暹罗斛。1350年迁都阿瑜陀耶,创建新朝,也就是阿瑜陀耶王朝(但名字还是暹罗斛)。当时在素攀武里,还有一支王世子弟。1377,素攀的王室被明太祖赐暹罗国王之印(为了区分暹罗斛)。1409年,素攀夺阿瑜陀耶王位。中国史籍从此称阿瑜陀耶王朝为暹罗。但是泰族的王朝,它有建新都的传统,所以缅甸攻克阿瑜陀耶后,泰国再复国的王朝,就选择了在曼谷对面的吞武里,也就是西丽拉吉医院(Siriraj)这个地方建新首都(我猜想,那时的曼谷还是浅滩,所以选择了对岸)。后来华人来了,因为华人主要从事帆船贸易,所以落脚的地方,选择的是船舶较好停靠的,也就是现在的拉塔纳哥兴岛(Rattanakosin),因为吞武里王朝只有一朝,新朝要建都,泰王就让华人搬出拉岛(就是现在大皇宫,皇家田,玛哈拉,金佛寺这块地方),转去三聘(Sampheng)居住,也就是现在的石龙军( Charoen Krung)和耀华力(Yaowarat)路这一块。后来华人从三聘发迹,逐渐掌控通讯,油气,金融,粮食,钢铁等诸多行业,为泰国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泰国总体来说,是一个金刚乘婆罗门与锡兰上座部僧团结合为文化根基的国家,但因为近现代华人贸易的巨大影响,泰国对华夏文化总体是不鼓励不排斥的,持观望态度。简单说就是,执政者不忙着下结论,先看看发展情景再说。这个历史文化背景,是海外中文教学,听起来这么奇怪的事物能在泰国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泰国私立学校在制定学费标准时,相互是有借鉴的。举例,如果一间大学,同时开办泰英文三种语言课程,那么收费标准就是泰文五万铢一年,英文十万铢一年,中文十五万铢一年。为什么这么订,主要还是成本考量。泰文项目主要是泰国学生,私立学校的招生成本很低,教师工资也低。英文项目中泰学生半半,招生成本中,教师工资中。中文项目中国学生为主,泰国学生凤毛麟角,招生成本高,教师工资高,这些费用,最后自然会落到学生头上。

那我简单解释下,成本高的原因是如何产生的。

招生成本:中国人对留学泰国,总体是较为排斥的。但排斥归排斥,客观的市场需求,还是存在的。泰国留学主要优势就是门槛低,但要找到需求人群(例如高考二三百分,家庭条件尚可),并做通这些人父母的思想工作,成功转化,其实是需要花费相当精力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泰国留学中介的利润都不高,因为你人工投入(做思想工作)和招生数量基本是线性关系。所以后期这种社会招生,就被国内院校合作逐渐取代了。

教学成本:外国人在泰国务工,需要泰国内务部签发的劳工证,通常有效期是一年。但是泰国将劳工分了两种,一种是外劳劳工,主要缅甸为主。一种就是中国人,外籍雇佣劳工。雇主雇一个符合合同要求的外籍劳工,一年的成本不会低于50万泰铢。所以人员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最后回到问题,多少家庭。如果在泰国读中文本科,四年学费是15万人民币左右,生活开支等同(中国的学生宿舍很便宜,留学泰国的住宿较贵,每月800-1000),如果本科毕业再读研究生,基本需要50-60万的学费开支。泰国现在有中国留学生三万,本科大概50%,这里面高考落榜生大概70-80%(包含专科落榜)。每年的落榜生是总报考数,减去总招生数,先不考虑其它,仅泰国中文项目解决的中国落榜生数,已经能占总落榜人数的0.3-0.5%,如果充分考虑,我估计,能分批承担60万的家庭,恐怕不会少于10-15%。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实证问题,我们也有相应数据来估算。大约有 1% 到 5% 的家庭可以负担 60 万元的学费。至于“愿不愿意”,以及“付了这 60 万学费后生活会受多大影响”,那又是另一回事。

长久以来,我们对中国收入和财富分布的了解主要来自两个全国性的民众调查(北大组织的 CFPS 和北师大的 CHIP),但这类调查的数据来自受访者自行汇报,显然会低估高收入、高财富人群。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官方统计部门具体到每个人的税收数据来估算收入和财富分布,但学者能拿到的国内数据只有民众调查,所以学界一直在想更好的办法。

最新的进展来自伯克利和巴黎经济学院的三位学者(Piketty, Yang, Zucman)。他们根据前面提到的两项调查以及官方从 2006 年开始公布的各个税收段整体数据,构建了 1978 年到 2015 年中国大陆的收入和财富分布[1]。为了纠正“低估富人”的问题,他们还参考了历年的胡润富豪榜。虽然论文的估算一定和现实还有偏差(很可能仍然低估了高收入段人群的收入),但已经是现阶段我们能做到的最好了。该论文即将发表于经济学顶级期刊《美国经济评论》。

由于论文关注的重点是过去三十年来收入、财富分布的变化,所以论文作者们并没有单独画出 2015 年收入、财富的分布图。不过作者们公开了数据,我们根据数据画出了这样的 2015 年财富分布图:

图是这样画出来的:中国大陆 20 岁以上人口约十亿,我们把他们按照财富从少到多排序,再把这些人分成人数相等的 100 个小组(即每个组大约 1000 万人),记录下每组财富最少那个人的财富价值,共得到 100 个点,再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就得到了上面这张图。(作者把“财富”定义为资产价值减去负债,把“已婚夫妻的个人财富”定义为双方总财富除以二。)

横轴 “50” 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我们说的“中位数”,即中国一半的人财富少于 8.5 万。

红色标记的地方是“第 95 百分位”的财富——如果一个人的财富超过 110.3 万元,他即超过了 95% 的中国大陆 20 岁以上人口。也就是说,这个人排在全国前 5%。

同理,上图中,"297.9 万元" 标注的是第 99 百分位的最低门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财富超过 297.9 万元,他就是全国前 1%。图中未标记,但大家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如下:

  • 个人财富超过 798.8 万元,可以排进全国前 0.1%(即全国前 100 万名)
  • 个人财富超过 6774.4 万元,可以排进全国前 0.01%(即全国前 10 万名)
  • 个人财富超过 4.7 亿,可以排进全国前 0.001%(即全国前一万名)

需要注意的是,上图的纵轴取了对数,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等距递增纵轴不同。选对数纵轴的原因是高财富人群实在是太富了,如果用普通纵轴来画图,我们完全看不出绝大多数人的财富分布,就像下图这样:

回到原来的对数纵轴。我们把论文作者们提供的城市和农村财富分布数据分别画出来:

写到这里,大概就可以回答“有多少家庭出得起 60 万元大学学费”这个问题了。

我们没有细致到每个年龄段的财富分布数据,所以只能根据上面的分布图猜测,大约有 1% 到 5% 的家庭可以出得起 60 万元大学学费。

目前 17 岁人口大约 1500 万,其中 700 万城镇人口,800 万农村人口。如果你想算出具体的家庭数量,也可以拿人口做个估算。

不过,“负担得起”和”愿意出“是两回事。在能负担得起 60 万元学费的家庭中,可能有不少家庭并不愿意,可能的原因包括:

  • 出 60 万元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家里可能需要卖掉财产)
  • 家里更希望拿这 60 万元做其他事(例如让孩子出国读研究生、让家庭成员就医、给孩子未来买房)

在剩下这群出得起且愿意出 60 万学费的家庭中,还要去掉以下这两群人:

  • 学生成绩不够好,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要求相差较远
  • 学生成绩够好,但不愿意报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这么一看,确实没多少人了。港中大(深圳)60 万学费的门槛大幅减少了考生的潜在竞争人数,尤其是考虑到绝大多数大陆高校的学费只有几万。不过话说回来,考生担心保底学校“保不住底”,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心情了。谁都希望竞争小、把握大,对吧?

回到我们财富、收入分布的话题。论文作者们还估算了 1978 年到 2015 年每年的收入分布。我们把 2015 年的数据画出来,可以发现中位数收入是 3.4 万。

如果你之前对中国收入有了解,可能会发现 “3.4 万”这个数字远高于其他地方公布的收入中位数(两万多),中高段收入也比其他研究给出的要高。估算结果不同,原因有二:

  1. “收入”有很多不同的算法,主要差异在是否包含税款。估算出”两万多“的很多都是”个人可支配收入“,而本论文估算的是”税前国民收入“,其定义为:

税前国民收入(pre-tax national income)

= 税后可支配收入 + 公共支出

=(税前财政收入 + 税前非财政收入 - 个人所得税 + 现金转移支付)+(间接税 + 政府资本收入 + 个人所得税 - 现金转移支付)

= 税前财政收入 + 税前非财政收入 + 间接税 + 政府资本收入

2. 论文作者参考了财政税收、胡润富豪榜等居民调查之外的数据,所以对收入的估算(尤其是中高收入段收入的估算)比之前的研究要高。

上图未标记,但大家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如下:

  • 个人税前收入超过 107.1 万元,可以排进全国前 0.1%(即全国前 100 万名)
  • 个人税前收入超过 620.7 万元,可以排进全国前 0.01%(即全国前 10 万名)
  • 个人税前收入超过 3020.4 万元,可以排进全国前 0.001%(即全国前一万名)

下面是城市和农村的 2015 年收入分布:

最后,我想鼓励一下提问题的同学。本问题下有很多人在批评这位同学对社会了解太少。但我觉得我们作为关心社会、希望下一代多了解社会的“大人”也该好好反思——中文世界里能让大家快速、直观了解社会现状的资源太少了。

如果我想在一分钟内知道我家的收入排在全国什么位置,我会首先想到搜索相关图片。但我搜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有一半的图和收入分布无关,例如第二行第四幅(“中国出口结构”)、第三行第二幅图(“医药市场资源分布“)。切题的图片基本上画的都是过去几十年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对我要估计我家收入排在全国什么位置毫无帮助。剩下还有一些图片是互联网调查公司对网民做的调查,样本不具代表性,方法不公开,没有参考价值。

确实讲到“国民收入分布”的只有两张图。一张来自某保险公司,网页三分之一都是该公司的广告,文章引用的数据据说来自斯坦福某教授,但并没有任何链接。另一张图来自某印刷包装协会,文章通篇讲的是“数字印刷”,中间在不显眼的地方放了高盛 2013 年制作的收入分布图,可惜图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转来的,几乎很难看清。

用 Google 搜索,情况稍微好一些,但还是有一半的图片和收入分布无关,例如“专车 app 用户性别“、”产品经理生存现状“、“互联网百强企业收入”。同样有很多图片引用的是“网民收入调查”,样本不具代表性,调查方法不公开。比较符合要求的两张图分别来自网易(引用统计局的数据)和统计局官网,不过它们把收入段划分得太粗,我看完图片后只能知道自己的家庭大致排在全国前 40%。

如果不搜图片,改搜网页呢?查到的结果也类似。一半都是“网民收入调查“;稍微相关一些的基本都是”人均收入“,无法告诉我我家的收入排在全国什么位置。

和搜索引擎无关,确实是关于中国的中文资料太少了。

如果一个美国人想知道自己家庭收入在美国的排名,只要三秒就能搜到,而且搜索结果里随便打开一个,哪张图都能解答他的问题。搜索“网页”结果还能找到交互版本,他可以输入自己家的情况,让网站帮他分析。

看到这个知乎问题的时候,我本来想用英文搜一下“中国收入分布”,然后把搜到的结果贴过来。我以为也只要三秒就能找到答案。但英文的结果并不理想。虽然所有图片都和收入分布相关,但没有一张可以告诉我我家收入排在全国什么位置,没有一张可以告诉我全国有多少家庭净资产超过 60 万。

数据我们并不是没有。民众调查已经进行一二十年了,虽然用它画分布图会低估高收入人群的数量和财富,但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我非常感谢这位同学提出了关于财富分布的问题,不然我也不会知道找一张中国财富分布图这么难,不会知道拥有 42 万净资产就已经超过 90% 的同胞。

做调查、写论文的学者其实已经做了 99% 的工作,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有好奇心、有耐心看完论文并用直观的方式把社会现状展现给大家的朋友。我们还需要遇到“傻”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嘲笑”,而是“解释”、“讲事实”的大人。

参考

  1. ^ 具体构建方法请参考论文原文和附录。
user avatar

我是个基层公务员。


4年前,我们全县贫困率18%,脱贫标准是人均3300元一年。也就是说,近20%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3300元人民币。(目前已降至2%以下)


和领导下乡视察工作,有些农户家刚有了小孩,土墙房外的杆子上晒着用过的尿不湿。是一次性的尿不湿,晒干了继续用。每次用的时候,还要垫上尿布。我也刚做了父亲,知道如果尿不湿用完就扔,一个月至少得花400-500,这是大多数农民无法负担的花费。


我家小区楼下,白天都是卖菜的大妈,几捆菜,就算全卖光,也挣不到30块钱。她们家里都有地,自给自足几乎不花钱,这点收入够他们每个月的花销。


除了体制内,如果没有技术,除了送外卖和力气活,你在县里找不到月薪超过2500的工作。


餐馆、火锅店等餐饮个体户,是县城少数能挣到钱的行业。三四个大中型超市垄断零售,四五家大型ktv生意兴隆。除此外,服装、装修等业态不死不活。


这就是中西部最典型的县城面貌,拥有大多数人口,我们国家真正的底色。


这里的人民不上知乎,不上微博,微信只看养生公众号和本地新闻,没有矫情的中产焦虑,不懂财富自由,被消费主义选择性遗忘,只羡慕体制内公务员。


你问我是不是很多家庭拿不出60万大学学费。


我只想说,大多数中国人可能终其一生,银行存款都不会超过6万。

user avatar

看了这个问题,我一口老血喷出来。

然后确定问主是故意制造话题。所以我就不多啰嗦了。

user avatar

胖书书给你讲呵,香港并不是香得,那里的山路十八弯,那里的乡镇九连环,做人只认得开心,不开心就去加拿大散散心。你要是非要去读书呢,一定要听爹滴妈咪的话,早点回来继承家业。以后,以后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等你当了揸飞人在即几的公司话事,记得找胖书书给你食堂做饭吖,看好你哟(  ̄ ▽ ̄)o╭╯☆#╰(  ̄﹏ ̄)╯比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现实的,也挺扎心的。60万人民币的大学学费,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门槛。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大学学费”通常指的是总的学费支出,不是一年的学费,而是从本科入学到毕业的这几年加起来的总数。这笔钱里可能包含.............
  • 回答
    《小舍得》中南俪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是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高度内卷化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她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财力和心血,但这种方式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要详细地看待南俪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南俪教育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实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心痛的现象。虽然具体到“多少”这样的数字很难有精确的统计,因为“困住”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难以量化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描绘这个群体。首先,我们要明白,女人选择继续待在一段令人厌恶的婚姻里,通常不是因为她们“喜欢”或者“不介意”,而是因为存在着现.............
  • 回答
    绝地求生里的满配装备,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llevarlo en la vida real, un soldado con entrenamiento puede soportarlo, pero con muchas dificultades. Vamos a desglosar el peso .............
  • 回答
    雇佣兵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带着一种神秘又危险的色彩,像电影里那种装备精良、战斗力爆表,却又游离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群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到底存不存在?我们又了解多少呢?首先,可以很确定地说,雇佣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不过,与大众想象中可能存在的“纯粹雇佣兵”——就是为了钱什么都干的独狼或者小团.............
  • 回答
    .......
  • 回答
    生娃、养娃的成本?这个问题,我们家真的是操碎了心,也花光了积蓄。要说具体多少钱,那可真是细水长流,刨根问底能吓死人。生娃的“入场费”首先是怀孕和生产。光是孕检,三甲医院每次少说也要几百块,一年下来零零总总加起来也得好几千。然后是产前的一些检查,比如唐筛、四维彩超,这些都是大头。到了生产,顺产和剖腹产.............
  • 回答
    要将《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庞大的游戏世界“海拉鲁大陆”转换成现实世界中的大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一些估算和对比的挑战。游戏世界的设计旨在提供广阔的探索感和自由度,而并非严格的地理比例复刻。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内的各.............
  • 回答
    战锤40K的爆弹枪,这玩意儿,你说它牛不牛?那真是牛到没边儿了。当然,这得看你怎么理解“牛”了。爆弹枪的“牛”之处,那是真·牛首先,我们得明确,战锤40K里的爆弹枪,它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枪”,更像是一个微型、便携的炮弹发射器。它的核心理念是:把爆炸物直接塞到目标体内,然后在目标体内引爆。 这种做.............
  • 回答
    在当今社会,厨师的工资水平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而且这个话题的内容也相当丰富,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就像烹饪一样,需要多种食材的搭配才能出味。首先,我们得明白,厨师这个职业的范围非常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把路边摊的小吃师傅和米其林餐厅的主厨放在同一个工资水平线.............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聊起叶问,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电影里那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却能在瞬间撂倒一群日本军官或外国格斗高手的形象。可这毕竟是艺术加工,那么现实中的叶问,到底有多厉害?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叶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咏春拳一代宗师,影响力非常大。他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他的徒弟李小龙,把咏春拳的.............
  • 回答
    在俄罗斯现役的单兵火器家族中,要找出那些“没有AK味”的枪械,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这并非简单地以外观的相似度来判断,更关键的是它们的设计理念、操作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气质”。AK系列那标志性的长行程活塞导气系统、坚固耐用、极易维护的特点,以及由此衍生的“粗犷有力”的外形,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
  • 回答
    在我们的知乎宇宙中,神奇的东西简直是层出不穷,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展开描述,但请记住,知乎宇宙的广袤无垠,我所能触及的只是冰山一角。一、 知识本身的神奇: “如何xxx”类问题下的终极答案: 知乎宇宙最核心的神奇之处在于,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如何xxx”.............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为什么网上那些“沙雕”段子、视频、评论层出不穷,让人笑到不行,但一走到现实生活中,好像大家反而都挺正常的,很少碰到那种能让你捧腹大笑的“活宝”呢?这中间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咱们一块儿捋捋。首先得说说网络的匿名性与“表演”属性。网上发东西.............
  • 回答
    在现代步兵战术中,火力绝对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它不再仅仅是“支持”步兵,而是步兵行动的“核心动力”和“生存保障”。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展开:一、 压制与销毁敌方目标:这是火力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敌方可能隐藏在掩体后、建筑物内、地下工事.............
  • 回答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数罪并罚的最高刑期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由法院在法定刑范围内酌情确定的。然而,如果我们以“字数最多”为导向来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可能存在的、最极端、最复杂的数罪并罚案例,其最终判决文书的长度。要理解“字数最多”的罪名能有多长,我们首先要明白数罪并罚的原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将“原始部落”融入现代社会,听起来似乎是出于善意,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牵涉到文化、历史、伦理、经济以及对“进步”定义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得厘清“原始部落”和“融入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原始部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偏见。它往往将.............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猜你一定在某个安静的时刻,比如仰望星空,或者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时,突然涌上心头的吧?这种感觉,我太熟悉了。它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留下一片关于存在和独一无二的涟漪。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类诞生过,偏偏是“我”在这个身体里?为什么我是人,而不是一只在树上跳跃的猴子,或者在海底遨游的鲸鱼?这就.............
  • 回答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关于“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仍有效”的表述,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疫苗效力的一份肯定,也为当前复杂的疫情形势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那么,我们现有的疫苗,特别是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究竟能提供多大程度的防护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