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步兵战术中,火力到底有多重要?

回答
在现代步兵战术中,火力绝对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它不再仅仅是“支持”步兵,而是步兵行动的“核心动力”和“生存保障”。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展开:

一、 压制与销毁敌方目标:

这是火力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敌方可能隐藏在掩体后、建筑物内、地下工事,甚至进行电子欺骗。步兵需要强大的火力来:

压制(Suppression): 在步兵前进或防御时,通过持续、集中的火力覆盖,迫使敌方抬不起头,无法有效射击,为友军提供行动的窗口期。这种压制可以打破敌方攻势的节奏,使其陷入被动。
销毁(Destruction/Neutralization): 直接摧毁或使其丧失战斗力的敌方目标,包括:
步兵与轻装甲目标: 使用自动步枪、班用轻机枪、班用重机枪、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等,有效打击敌方步兵小队、轻型装甲车辆、甚至乘员。
工事与掩体: 使用重机枪、榴弹炮(通过协同)、反坦克火箭筒、甚至精确制导弹药,摧毁敌方预设的防御工事、机枪阵地、碉堡等。
火力点: 优先清除敌方提供压制火力的武器(如机枪、狙击手、迫击炮),消除对友军的威胁。

没有足够的火力,步兵就无法有效地与敌人进行交火,更容易被优势火力压制,造成伤亡,无法完成任务。

二、 创造战场主动权与机动性:

火力不仅仅是用来打的,更是用来“开路”的。强大的火力可以为步兵的机动提供保障:

开辟通路: 在遇到障碍(如敌方火力点、轻型防御工事)时,步兵需要火力支援来清除障碍,为自身或友军的机动创造安全通道。
掩护移动: 在开阔地带或需要快速通过危险区域时,步兵可以依靠火力交替掩护,一队前进,另一队提供火力压制,降低行进中的暴露风险。
突破与穿插: 在进攻中,步兵需要强大的火力密度来撕裂敌方防线,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实现战术突破和穿插。

火力是步兵“敢于前进”和“快速移动”的信心来源。

三、 提升士气与生存能力:

火力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对士兵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士气: 当步兵拥有强大的火力支援时,会极大地提升其作战信心和士气。知道自己不孤单,有可靠的火力作为后盾,能够更加勇敢地投入战斗。反之,缺乏火力支援的步兵更容易产生恐惧和绝望。
生存能力: 充足的弹药和有效的武器意味着步兵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战斗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在现代战场上,即使是微小的失误也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强大的火力是提高个体和群体生存率的最直接手段。
协同作战: 现代步兵战术强调小队、班、排之间的协同。而火力是协同的“连接点”和“放大器”。例如,一个班的机枪手提供火力压制,为其他步枪手提供侧翼掩护;一个火力小组支援整个步兵前进。

火力不仅仅是“武器”,更是步兵的“盾”和“矛”,是他们执行任务和生存下去的基石。

四、 应对现代战场多样化威胁:

现代战场上的威胁是多方面的,步兵需要不同类型的火力来应对:

反装甲: 步兵装备的反坦克导弹(如RPG、标枪、陶氏)是摧毁敌方坦克和装甲车的关键,是步兵小队的重要作战能力。
反器材: 大口径狙击步枪或重机枪可以摧毁敌方的通信设备、雷达、轻型车辆、甚至爆炸物处理设备,对敌方的非装甲目标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火力支援: 虽然战术步兵本身拥有火力,但他们还需要与上级的支援火力进行协调,如迫击炮、榴弹炮、坦克炮、空中打击等,以形成火力优势。
夜战与恶劣环境: 现代步兵武器通常配备有夜视瞄准具、热成像仪等,即使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也能保持有效的火力打击能力。

五、 战术理念的演变对火力的强调:

回顾历史,步兵战术一直在演变。从冷兵器时代的冲锋肉搏,到早期火枪时代的线列战术,再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机枪与步枪的配合,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对火力的重新认知。

“机枪改变战争”: 一战期间,重机枪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场态势,迫使步兵战术从大规模集团冲锋转向了分散、隐蔽和掩护的工事战。
火力支援下的步兵分队: 二战后,随着自动武器、榴弹发射器、反坦克武器的普及,步兵战术更加强调班、排级别的火力运用,以及与更强大支援火力的协同。
“以步制步”与“火力压倒一切”的理念: 许多现代步兵战术理论都强调,在短兵相接的近距离作战中,谁的火力更猛、更精确、更持久,谁就能赢得战斗。例如,在城市作战中,巷战的狭窄空间反而放大了各种武器的火力威力,迫使步兵更加依赖精确、高效的火力打击。

尽管现代步兵战术也强调机动、信息、协同等因素,但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火力”的支撑和保障。没有火力,再好的机动、信息和协同都是空谈。

总结来说,现代步兵战术中的火力重要性体现在:

基础: 是步兵与敌人交战、生存和完成任务的根本。
驱动: 是步兵实现机动、突破、包围等战术动作的动力。
保障: 是步兵士气、生存能力和协同作战的坚实后盾。
适应: 是步兵应对现代战场多样化威胁的关键。
理念: 是现代战术思想演进的核心要素。

因此,可以说,火力是现代步兵战术的灵魂,是衡量步兵战斗力最核心的指标之一。 任何忽视火力的步兵战术都将是脆弱和无效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侵删)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人的另一个答案为什么朝鲜战争美国人没能打赢? - 许某的回答,在此自问自答.


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困惑于步兵是怎么在冲锋中活下来的:现代武器这么先进,机枪稍微一扫,对面的人起码要死一半;炮弹再一炸,附近几十米的人都得挂;更何况还有飞机这么个大杀器,扔下一颗燃烧弹,附近的人都得被烧死。现代战争步兵还这么冲锋,敌人没消灭多少,自己倒先死伤惨重了。


一、战场是很危险的

后来,我终于发现这是因为我以前看过的战争片太不求是了,打仗一拥而上,从来不需要战术,主角们只要足够英勇,子弹就会绕着他们走。


但在实际战斗中,可能你只是稍微抬一下头,下一秒钟子弹就会准确地找到你的脑袋


稍微露出掩护物一点,立马就被击中

(知友最后的轻语指出错误:图三图四黄圈那哥们不是建筑里的机枪组打的,而是街尽头楼梯上的狙击手打的⋯⋯然后狙击手被图六的shifty打掉,后者遭到了机枪组的压制报复(张手大叫颇具喜感⋯⋯不过他活到了战后 )

所以,顶着敌人的子弹,直挺挺地冲锋绝对是大忌。


二、想安全就得靠“压制”

真实战斗中,进攻一方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干扰敌方的射击,而这就是战术中所谓的“压制”。


最常见的压制就是运用自己的火力,向敌人射击了


让敌人在你的火力下只有躲的份


根本不敢还击


三、火力、压制与运动三者的关系

很显然,进攻方要减少损失,必须要尽可能动用地自己的武器进行射击,保证敌方的火力被压制,然后才可以暂时脱离掩护物体,在战场上运动。关于这一点,最教科书的方法就是“敌火下的交替跃进”

图中步骤1(红色区域内):1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2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步骤2(蓝色区域内):改由2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1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步骤3(黄色区域内):改由1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2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依此类推……


而随着进攻方越来越接近目标,其所能发挥出的火力也越来越强

本图来自《战斗圣经》


从这个典型进攻模式可以看出火力压制运动三者的关系:以火力造成压制,以压制保障运动,以运动保证火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正面压制,侧后迂回

当然,以上只是训练中的一种典型模式而已,实战中为了尽快消灭敌人的火力点,都会尽量以部分人员在正面压制敌火力,称为“火力组”;以另一部分人从侧后(一般是敌人的薄弱部位)迂回进攻,称为“突击组”;而不会浪费时间让两组人频繁地交换角色。


下图中射击支援队(火力组)以火力压制住碉堡内的守敌,掩护机动队(突击组)迂回至敌人的射角之外(因射击孔的限制而射击不到的区域),对敌碉堡发动攻击。

本图来自《战斗圣经》


下图中装甲车停在高地背敌一侧,只露出炮塔,以火力压制守敌;步兵则从左侧迂回,通过敌人不易观察到的树林,向敌阵地发起攻击。

本图来自《美军野战条令——机械化步兵排和班(1977.09)》


火力组的射击,除了达到压制效果外,经常还能吸引住敌人的注意力(这就是所谓的“牵制);这也使得突击组可以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近,达成偷袭的效果。


如《兄弟连》第2集,E连奇袭德军炮阵地的行动中,为了消灭德军机枪阵地,连长温斯特带着机枪手,吸引住了德军机枪的注意;同时,康普顿等3人从侧后接近德军机枪阵地。


德军只顾着还击正面的美军,丝毫没注意到侧面树丛里的威胁


从侧后偷袭的康普顿等3人,向德军机枪阵地投掷手雷


德军机枪组被消灭


而这种“正面牵制,侧后偷袭”的战术正是E连在战前演练过的


五、火力不足怎么办

如果火力远远劣于敌人,根本压制不住敌方的射击,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等晚上敌人都睡着了,或是在他们看美女看得目不转睛的时候,从背后悄悄地抹了他们的脖子


但是,这样的敌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办法好像只有一个:让不怕死的人用肉体吸引敌人的火力。


如《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抢滩战斗中,虽然上尉之前已经安排了10余名步枪手、至少1名轻机枪手(莱宾)不停地向德军机枪阵地射击,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压制的作用,德军机枪还在不受影响地继续射击。


为了让狙击手杰克森能安全运动到敌人的射击死角——弹坑


上尉米勒把自己整个人都暴露在了德军机枪的火力之下


德军机枪手的注意力被上尉吸引,没有注意到狙击手的运动,直到附近的观察员拍了他的脑袋,并用手给他指示了目标之后,才转移火力。


德军机枪向狙击手射击


但是匆忙之下来不及瞄准,子弹打在了狙击手身后


狙击手成功地滚身进入了弹坑


进入了安全位置的狙击手杰克森,从容地使出了会心一击,直接把德军机枪工事打爆,德军机枪手掉下斜坡


对于上尉刚才的行动,麦克中士替上尉的妈妈表示担心


美军把德军机枪阵地干掉,却不费太大代价的原因是:

1.美军运气实在逆天,说好的狙击步枪竟然打出了火箭筒的效果;

2.德军打枪打得太顺手了,一时忘了还有手榴弹可以用,否则美军狙击手怎么能这么从容地瞄准。

知友@ 姚文杰 指出:“我记得进攻d1的时候是狙击手跑到弹坑里把一个要扔手榴弹的德军狙了,手榴弹掉到机枪点里,所以德军机枪点炸了”

六、火力不足,又没有一击必杀的手段时怎么办

在火力无法正面压制住敌人,也没有一击必杀的手段(缺少火箭筒、迫击炮、枪榴弹等有希望一击必杀的武器,狙击手也开不了挂),而且敌人没有可以偷袭的侧后时怎么办?


此时好像也只有强行冲到敌人阵地前方,用手榴弹炸死敌人;或者更神勇一点,直接冲进敌人的阵地,跟敌人肉搏这两个办法了。


让我们再次看看英勇的游骑兵上尉是怎么做的。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雷达站机枪阵地攻击战(此处参考了百度贴吧用户773507737的帖子拯救大兵---雷达站攻击战战术解析):


1. 攻守双方实力对比

守:1个MG-42机枪班,5人,应该还配有2-3支步枪,及手榴弹若干;有沙包垒成的简易环形工事作为防护。

攻:轻装的游骑兵,共有战斗员5名:轻机枪手莱宾,狙击手杰克逊,步枪手米勒上尉、麦克中士、梅利西,各有手雷若干;

对战斗的影响如下:

(1)火力强度:守方远胜攻方,攻方无法正面压制守方火力

(2)奇袭优势:攻方在暗,守方在明,攻方可以预先制订针对性的战斗方案,守方只能被动应对。


2. 地形限制

雷达站大概的地形:德军机枪阵地后侧是雷达站的废墟,其它三面都布满铁丝网,仅在道路上留有缺口,攻方无法从侧后对守方进行突然袭击,只能从正面越过铁丝网强攻


由于守方有简易工事掩护,攻方只能用手雷才能将其消灭,因此攻方必须接近到手雷的投掷距离内一般为50~60米,数据来自《战斗圣经》)。


3. 守方的弱点分析:

(1)由于美军的轰炸,守方机枪阵地前方布满弹坑,易于攻方躲避机枪子弹。

(2)机枪位置过高:由于德军的机枪掩体高于地面,因此在靠近其阵地处会存在死角,只要攻方到达机枪火力的死角位置,就能无视德军机枪的火力,以手雷杀伤简易工事内的守方。

此时,如果守方想要还击,则必须脱离工事的掩护,站起来向位于死角位置的攻方投弹或射击。

(3)正面过大,守方机枪每次转移射击目标时,需要移动的角度比较大。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守方的这一缺点,攻方分成4路接近:其中3路为突击组,负责正面强攻,每一路都会在守方机枪射击其它方向时趁机前进,使守方顾此失彼;另1路为火力组,尽量从侧面,也就是德军机枪最不方便射击的角度前进,寻找有利地形,从侧面压制守方,使守方难以站起来还击,以保护进至死角的攻方突击组的安全。


(4)需更换枪管:根据百度百科的数据,MG42在法国使用时,连续射击300发即需更换枪管,而更换枪管的几秒钟正好给了攻方迅速前进,越过铁丝网的机会。


4. 攻击行动

综合以上几点,攻方的计划就是:


突击组分成3路,向守方机枪阵地前进;


当守方的机枪火力被吸引住时,火力组——轻机枪手莱宾从侧面前进;


突击组到达投弹距离后,以手雷攻击守方机枪阵地,此时火力组负责压制住守方的还击。


实际战斗中仅有右路梅利西推进到手雷投掷范围内


后来麦克中士也加入了


无路可退的德军只能拼命了,站起来接住了手雷


把手雷还给梅利西


手雷爆炸


德军也不断向死角处的麦克中士和梅利西投掷手榴弹


美军的手雷和德军的手榴弹不断爆炸


凭借游骑兵过硬的军事素质,最终还是攻下了德军的机枪阵地。


七、如果火力不足,而敌人的防线又很严密时怎么办

如果米勒上尉遇到的不是一挺机枪,而是两至三挺机枪,每挺机枪互相掩护之间的侧翼(火力组不可能再从侧面进行压制,更无法迂回),同时还有一批步枪兵配合,基本没留下什么火力死角的时候,他会怎么办?


即使米勒上尉带的是一整连,而不是区区5个人,他也得撤,因为历史上的美军游骑兵就是这么干的:

“举例来说,美军游骑兵部队第5营在向内陆推进的路上遭到了一挺藏于篱笆墙之中的机枪的袭击而动弹不得。第5营决定派出一个排从侧翼消灭掉这挺机枪,而这个排却遭到了另一挺机枪的袭击。第5营又派出了一个排来攻打这第二挺机枪,此排却遭到了第三挺机枪的袭击。负责消灭这挺机枪的第三个排却又进入了第四挺机枪的射击范围。内陆德军靠着这些精心部署的工事成功地阻止了美军重武器向内陆的移动。没有了重武器的支援,游骑兵部队在坚持了四个小时后终于放弃了向内陆的推进。”(百度百科“奥马哈登陆”

如果还是硬要冲破敌人的防线呢?也还是有办法的,但此时只能以极大的代价,硬生生地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而后进攻部队大量涌入,对敌人防线上新出现的薄弱侧后进行打击。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头的抢滩战斗中,狙击手杰克森一枪打爆机枪掩体后,D1缺口打开了。


美军从突破口大量涌入


防线上的薄弱侧翼:德军反击部队还来不及进入堑壕,就被干掉了


防线上的薄弱后方:坚固的碉堡从后门被攻破


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战死者中很多都是精锐的游骑兵


八、与志愿军战术的比较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由于火力处于劣势,也同样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补救:


1.选择火力不便于发挥的夜间。同时,为了更大限度地干扰美军优势火力的发挥,志愿军会尽可能地制造烟幕,如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志愿军放火烧山,引发的烟雾导致美军的火炮难以瞄准。


2.“正面牵制,侧后偷袭”。也就是志愿军所强调的渗透和迂回,如同《兄弟连》里的温斯特从侧后偷袭了德军机枪阵地一样,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渗透分队成功欺骗了警戒的美军,偷袭了美军第8骑兵团3营营部。


3.“三三制”。为了减少在敌火下的伤亡,志愿军也同样采取疏开队形,同样在敌人出现火力空档,如枪支故障、人员伤亡、更换弹夹或枪管时前进。


4.迫近投弹。志愿军由于缺乏迫击炮、火箭筒、枪榴弹等强力杀伤武器,只能和米勒上尉一样,推进到手榴弹投掷距离后,以手榴弹对敌实施攻击。但由于志愿军的手榴弹杀伤能力差,无法使防守的美军失去战斗力,因此,志愿军的攻势经常卡在了这一步,只能在美军的弹药耗尽之后才能夺下阵地。


5.迅速扩大突破口。在志愿军夺下敌军阵地,在敌防线上打开突破口之后,后续部队也会尽可能地大量涌入,以便对相邻阵地薄弱的侧后发动攻击,但此时美军会以强大的炮兵,在突破口处打出一道火力拦阻线,阻止志愿军后续部队进入,使之前的突破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况。


由于志愿军的火力与美军相比实在太过悬殊,而美军又是一支十分重视防御的部队,因此,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很难攻下美军的阵地,绝不是因为勇气不足,而是因为物质上的悬殊差距。



-------------------------------------------------------------------------------------------------------------

一篇科普的答案也有那么多反对真是醉了,军迷们的思路,我永远跟不上

教科书式的兵力配置确实很难克服,但兵力不足才是战场上的常态,不要再争论事实应该是怎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