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步兵战术中,火力到底有多重要?

回答
在现代步兵战术中,火力绝对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它不再仅仅是“支持”步兵,而是步兵行动的“核心动力”和“生存保障”。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展开:

一、 压制与销毁敌方目标:

这是火力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敌方可能隐藏在掩体后、建筑物内、地下工事,甚至进行电子欺骗。步兵需要强大的火力来:

压制(Suppression): 在步兵前进或防御时,通过持续、集中的火力覆盖,迫使敌方抬不起头,无法有效射击,为友军提供行动的窗口期。这种压制可以打破敌方攻势的节奏,使其陷入被动。
销毁(Destruction/Neutralization): 直接摧毁或使其丧失战斗力的敌方目标,包括:
步兵与轻装甲目标: 使用自动步枪、班用轻机枪、班用重机枪、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等,有效打击敌方步兵小队、轻型装甲车辆、甚至乘员。
工事与掩体: 使用重机枪、榴弹炮(通过协同)、反坦克火箭筒、甚至精确制导弹药,摧毁敌方预设的防御工事、机枪阵地、碉堡等。
火力点: 优先清除敌方提供压制火力的武器(如机枪、狙击手、迫击炮),消除对友军的威胁。

没有足够的火力,步兵就无法有效地与敌人进行交火,更容易被优势火力压制,造成伤亡,无法完成任务。

二、 创造战场主动权与机动性:

火力不仅仅是用来打的,更是用来“开路”的。强大的火力可以为步兵的机动提供保障:

开辟通路: 在遇到障碍(如敌方火力点、轻型防御工事)时,步兵需要火力支援来清除障碍,为自身或友军的机动创造安全通道。
掩护移动: 在开阔地带或需要快速通过危险区域时,步兵可以依靠火力交替掩护,一队前进,另一队提供火力压制,降低行进中的暴露风险。
突破与穿插: 在进攻中,步兵需要强大的火力密度来撕裂敌方防线,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实现战术突破和穿插。

火力是步兵“敢于前进”和“快速移动”的信心来源。

三、 提升士气与生存能力:

火力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对士兵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士气: 当步兵拥有强大的火力支援时,会极大地提升其作战信心和士气。知道自己不孤单,有可靠的火力作为后盾,能够更加勇敢地投入战斗。反之,缺乏火力支援的步兵更容易产生恐惧和绝望。
生存能力: 充足的弹药和有效的武器意味着步兵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战斗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在现代战场上,即使是微小的失误也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强大的火力是提高个体和群体生存率的最直接手段。
协同作战: 现代步兵战术强调小队、班、排之间的协同。而火力是协同的“连接点”和“放大器”。例如,一个班的机枪手提供火力压制,为其他步枪手提供侧翼掩护;一个火力小组支援整个步兵前进。

火力不仅仅是“武器”,更是步兵的“盾”和“矛”,是他们执行任务和生存下去的基石。

四、 应对现代战场多样化威胁:

现代战场上的威胁是多方面的,步兵需要不同类型的火力来应对:

反装甲: 步兵装备的反坦克导弹(如RPG、标枪、陶氏)是摧毁敌方坦克和装甲车的关键,是步兵小队的重要作战能力。
反器材: 大口径狙击步枪或重机枪可以摧毁敌方的通信设备、雷达、轻型车辆、甚至爆炸物处理设备,对敌方的非装甲目标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火力支援: 虽然战术步兵本身拥有火力,但他们还需要与上级的支援火力进行协调,如迫击炮、榴弹炮、坦克炮、空中打击等,以形成火力优势。
夜战与恶劣环境: 现代步兵武器通常配备有夜视瞄准具、热成像仪等,即使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也能保持有效的火力打击能力。

五、 战术理念的演变对火力的强调:

回顾历史,步兵战术一直在演变。从冷兵器时代的冲锋肉搏,到早期火枪时代的线列战术,再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机枪与步枪的配合,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对火力的重新认知。

“机枪改变战争”: 一战期间,重机枪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场态势,迫使步兵战术从大规模集团冲锋转向了分散、隐蔽和掩护的工事战。
火力支援下的步兵分队: 二战后,随着自动武器、榴弹发射器、反坦克武器的普及,步兵战术更加强调班、排级别的火力运用,以及与更强大支援火力的协同。
“以步制步”与“火力压倒一切”的理念: 许多现代步兵战术理论都强调,在短兵相接的近距离作战中,谁的火力更猛、更精确、更持久,谁就能赢得战斗。例如,在城市作战中,巷战的狭窄空间反而放大了各种武器的火力威力,迫使步兵更加依赖精确、高效的火力打击。

尽管现代步兵战术也强调机动、信息、协同等因素,但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火力”的支撑和保障。没有火力,再好的机动、信息和协同都是空谈。

总结来说,现代步兵战术中的火力重要性体现在:

基础: 是步兵与敌人交战、生存和完成任务的根本。
驱动: 是步兵实现机动、突破、包围等战术动作的动力。
保障: 是步兵士气、生存能力和协同作战的坚实后盾。
适应: 是步兵应对现代战场多样化威胁的关键。
理念: 是现代战术思想演进的核心要素。

因此,可以说,火力是现代步兵战术的灵魂,是衡量步兵战斗力最核心的指标之一。 任何忽视火力的步兵战术都将是脆弱和无效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侵删)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人的另一个答案为什么朝鲜战争美国人没能打赢? - 许某的回答,在此自问自答.


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困惑于步兵是怎么在冲锋中活下来的:现代武器这么先进,机枪稍微一扫,对面的人起码要死一半;炮弹再一炸,附近几十米的人都得挂;更何况还有飞机这么个大杀器,扔下一颗燃烧弹,附近的人都得被烧死。现代战争步兵还这么冲锋,敌人没消灭多少,自己倒先死伤惨重了。


一、战场是很危险的

后来,我终于发现这是因为我以前看过的战争片太不求是了,打仗一拥而上,从来不需要战术,主角们只要足够英勇,子弹就会绕着他们走。


但在实际战斗中,可能你只是稍微抬一下头,下一秒钟子弹就会准确地找到你的脑袋


稍微露出掩护物一点,立马就被击中

(知友最后的轻语指出错误:图三图四黄圈那哥们不是建筑里的机枪组打的,而是街尽头楼梯上的狙击手打的⋯⋯然后狙击手被图六的shifty打掉,后者遭到了机枪组的压制报复(张手大叫颇具喜感⋯⋯不过他活到了战后 )

所以,顶着敌人的子弹,直挺挺地冲锋绝对是大忌。


二、想安全就得靠“压制”

真实战斗中,进攻一方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干扰敌方的射击,而这就是战术中所谓的“压制”。


最常见的压制就是运用自己的火力,向敌人射击了


让敌人在你的火力下只有躲的份


根本不敢还击


三、火力、压制与运动三者的关系

很显然,进攻方要减少损失,必须要尽可能动用地自己的武器进行射击,保证敌方的火力被压制,然后才可以暂时脱离掩护物体,在战场上运动。关于这一点,最教科书的方法就是“敌火下的交替跃进”

图中步骤1(红色区域内):1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2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步骤2(蓝色区域内):改由2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1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步骤3(黄色区域内):改由1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2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依此类推……


而随着进攻方越来越接近目标,其所能发挥出的火力也越来越强

本图来自《战斗圣经》


从这个典型进攻模式可以看出火力压制运动三者的关系:以火力造成压制,以压制保障运动,以运动保证火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正面压制,侧后迂回

当然,以上只是训练中的一种典型模式而已,实战中为了尽快消灭敌人的火力点,都会尽量以部分人员在正面压制敌火力,称为“火力组”;以另一部分人从侧后(一般是敌人的薄弱部位)迂回进攻,称为“突击组”;而不会浪费时间让两组人频繁地交换角色。


下图中射击支援队(火力组)以火力压制住碉堡内的守敌,掩护机动队(突击组)迂回至敌人的射角之外(因射击孔的限制而射击不到的区域),对敌碉堡发动攻击。

本图来自《战斗圣经》


下图中装甲车停在高地背敌一侧,只露出炮塔,以火力压制守敌;步兵则从左侧迂回,通过敌人不易观察到的树林,向敌阵地发起攻击。

本图来自《美军野战条令——机械化步兵排和班(1977.09)》


火力组的射击,除了达到压制效果外,经常还能吸引住敌人的注意力(这就是所谓的“牵制);这也使得突击组可以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近,达成偷袭的效果。


如《兄弟连》第2集,E连奇袭德军炮阵地的行动中,为了消灭德军机枪阵地,连长温斯特带着机枪手,吸引住了德军机枪的注意;同时,康普顿等3人从侧后接近德军机枪阵地。


德军只顾着还击正面的美军,丝毫没注意到侧面树丛里的威胁


从侧后偷袭的康普顿等3人,向德军机枪阵地投掷手雷


德军机枪组被消灭


而这种“正面牵制,侧后偷袭”的战术正是E连在战前演练过的


五、火力不足怎么办

如果火力远远劣于敌人,根本压制不住敌方的射击,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等晚上敌人都睡着了,或是在他们看美女看得目不转睛的时候,从背后悄悄地抹了他们的脖子


但是,这样的敌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办法好像只有一个:让不怕死的人用肉体吸引敌人的火力。


如《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抢滩战斗中,虽然上尉之前已经安排了10余名步枪手、至少1名轻机枪手(莱宾)不停地向德军机枪阵地射击,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压制的作用,德军机枪还在不受影响地继续射击。


为了让狙击手杰克森能安全运动到敌人的射击死角——弹坑


上尉米勒把自己整个人都暴露在了德军机枪的火力之下


德军机枪手的注意力被上尉吸引,没有注意到狙击手的运动,直到附近的观察员拍了他的脑袋,并用手给他指示了目标之后,才转移火力。


德军机枪向狙击手射击


但是匆忙之下来不及瞄准,子弹打在了狙击手身后


狙击手成功地滚身进入了弹坑


进入了安全位置的狙击手杰克森,从容地使出了会心一击,直接把德军机枪工事打爆,德军机枪手掉下斜坡


对于上尉刚才的行动,麦克中士替上尉的妈妈表示担心


美军把德军机枪阵地干掉,却不费太大代价的原因是:

1.美军运气实在逆天,说好的狙击步枪竟然打出了火箭筒的效果;

2.德军打枪打得太顺手了,一时忘了还有手榴弹可以用,否则美军狙击手怎么能这么从容地瞄准。

知友@ 姚文杰 指出:“我记得进攻d1的时候是狙击手跑到弹坑里把一个要扔手榴弹的德军狙了,手榴弹掉到机枪点里,所以德军机枪点炸了”

六、火力不足,又没有一击必杀的手段时怎么办

在火力无法正面压制住敌人,也没有一击必杀的手段(缺少火箭筒、迫击炮、枪榴弹等有希望一击必杀的武器,狙击手也开不了挂),而且敌人没有可以偷袭的侧后时怎么办?


此时好像也只有强行冲到敌人阵地前方,用手榴弹炸死敌人;或者更神勇一点,直接冲进敌人的阵地,跟敌人肉搏这两个办法了。


让我们再次看看英勇的游骑兵上尉是怎么做的。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雷达站机枪阵地攻击战(此处参考了百度贴吧用户773507737的帖子拯救大兵---雷达站攻击战战术解析):


1. 攻守双方实力对比

守:1个MG-42机枪班,5人,应该还配有2-3支步枪,及手榴弹若干;有沙包垒成的简易环形工事作为防护。

攻:轻装的游骑兵,共有战斗员5名:轻机枪手莱宾,狙击手杰克逊,步枪手米勒上尉、麦克中士、梅利西,各有手雷若干;

对战斗的影响如下:

(1)火力强度:守方远胜攻方,攻方无法正面压制守方火力

(2)奇袭优势:攻方在暗,守方在明,攻方可以预先制订针对性的战斗方案,守方只能被动应对。


2. 地形限制

雷达站大概的地形:德军机枪阵地后侧是雷达站的废墟,其它三面都布满铁丝网,仅在道路上留有缺口,攻方无法从侧后对守方进行突然袭击,只能从正面越过铁丝网强攻


由于守方有简易工事掩护,攻方只能用手雷才能将其消灭,因此攻方必须接近到手雷的投掷距离内一般为50~60米,数据来自《战斗圣经》)。


3. 守方的弱点分析:

(1)由于美军的轰炸,守方机枪阵地前方布满弹坑,易于攻方躲避机枪子弹。

(2)机枪位置过高:由于德军的机枪掩体高于地面,因此在靠近其阵地处会存在死角,只要攻方到达机枪火力的死角位置,就能无视德军机枪的火力,以手雷杀伤简易工事内的守方。

此时,如果守方想要还击,则必须脱离工事的掩护,站起来向位于死角位置的攻方投弹或射击。

(3)正面过大,守方机枪每次转移射击目标时,需要移动的角度比较大。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守方的这一缺点,攻方分成4路接近:其中3路为突击组,负责正面强攻,每一路都会在守方机枪射击其它方向时趁机前进,使守方顾此失彼;另1路为火力组,尽量从侧面,也就是德军机枪最不方便射击的角度前进,寻找有利地形,从侧面压制守方,使守方难以站起来还击,以保护进至死角的攻方突击组的安全。


(4)需更换枪管:根据百度百科的数据,MG42在法国使用时,连续射击300发即需更换枪管,而更换枪管的几秒钟正好给了攻方迅速前进,越过铁丝网的机会。


4. 攻击行动

综合以上几点,攻方的计划就是:


突击组分成3路,向守方机枪阵地前进;


当守方的机枪火力被吸引住时,火力组——轻机枪手莱宾从侧面前进;


突击组到达投弹距离后,以手雷攻击守方机枪阵地,此时火力组负责压制住守方的还击。


实际战斗中仅有右路梅利西推进到手雷投掷范围内


后来麦克中士也加入了


无路可退的德军只能拼命了,站起来接住了手雷


把手雷还给梅利西


手雷爆炸


德军也不断向死角处的麦克中士和梅利西投掷手榴弹


美军的手雷和德军的手榴弹不断爆炸


凭借游骑兵过硬的军事素质,最终还是攻下了德军的机枪阵地。


七、如果火力不足,而敌人的防线又很严密时怎么办

如果米勒上尉遇到的不是一挺机枪,而是两至三挺机枪,每挺机枪互相掩护之间的侧翼(火力组不可能再从侧面进行压制,更无法迂回),同时还有一批步枪兵配合,基本没留下什么火力死角的时候,他会怎么办?


即使米勒上尉带的是一整连,而不是区区5个人,他也得撤,因为历史上的美军游骑兵就是这么干的:

“举例来说,美军游骑兵部队第5营在向内陆推进的路上遭到了一挺藏于篱笆墙之中的机枪的袭击而动弹不得。第5营决定派出一个排从侧翼消灭掉这挺机枪,而这个排却遭到了另一挺机枪的袭击。第5营又派出了一个排来攻打这第二挺机枪,此排却遭到了第三挺机枪的袭击。负责消灭这挺机枪的第三个排却又进入了第四挺机枪的射击范围。内陆德军靠着这些精心部署的工事成功地阻止了美军重武器向内陆的移动。没有了重武器的支援,游骑兵部队在坚持了四个小时后终于放弃了向内陆的推进。”(百度百科“奥马哈登陆”

如果还是硬要冲破敌人的防线呢?也还是有办法的,但此时只能以极大的代价,硬生生地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而后进攻部队大量涌入,对敌人防线上新出现的薄弱侧后进行打击。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头的抢滩战斗中,狙击手杰克森一枪打爆机枪掩体后,D1缺口打开了。


美军从突破口大量涌入


防线上的薄弱侧翼:德军反击部队还来不及进入堑壕,就被干掉了


防线上的薄弱后方:坚固的碉堡从后门被攻破


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战死者中很多都是精锐的游骑兵


八、与志愿军战术的比较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由于火力处于劣势,也同样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补救:


1.选择火力不便于发挥的夜间。同时,为了更大限度地干扰美军优势火力的发挥,志愿军会尽可能地制造烟幕,如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志愿军放火烧山,引发的烟雾导致美军的火炮难以瞄准。


2.“正面牵制,侧后偷袭”。也就是志愿军所强调的渗透和迂回,如同《兄弟连》里的温斯特从侧后偷袭了德军机枪阵地一样,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渗透分队成功欺骗了警戒的美军,偷袭了美军第8骑兵团3营营部。


3.“三三制”。为了减少在敌火下的伤亡,志愿军也同样采取疏开队形,同样在敌人出现火力空档,如枪支故障、人员伤亡、更换弹夹或枪管时前进。


4.迫近投弹。志愿军由于缺乏迫击炮、火箭筒、枪榴弹等强力杀伤武器,只能和米勒上尉一样,推进到手榴弹投掷距离后,以手榴弹对敌实施攻击。但由于志愿军的手榴弹杀伤能力差,无法使防守的美军失去战斗力,因此,志愿军的攻势经常卡在了这一步,只能在美军的弹药耗尽之后才能夺下阵地。


5.迅速扩大突破口。在志愿军夺下敌军阵地,在敌防线上打开突破口之后,后续部队也会尽可能地大量涌入,以便对相邻阵地薄弱的侧后发动攻击,但此时美军会以强大的炮兵,在突破口处打出一道火力拦阻线,阻止志愿军后续部队进入,使之前的突破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况。


由于志愿军的火力与美军相比实在太过悬殊,而美军又是一支十分重视防御的部队,因此,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很难攻下美军的阵地,绝不是因为勇气不足,而是因为物质上的悬殊差距。



-------------------------------------------------------------------------------------------------------------

一篇科普的答案也有那么多反对真是醉了,军迷们的思路,我永远跟不上

教科书式的兵力配置确实很难克服,但兵力不足才是战场上的常态,不要再争论事实应该是怎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现代步兵战术中,火力绝对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它不再仅仅是“支持”步兵,而是步兵行动的“核心动力”和“生存保障”。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展开:一、 压制与销毁敌方目标:这是火力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敌方可能隐藏在掩体后、建筑物内、地下工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关于步兵是否会在现代及未来战争中被“淘汰”,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步兵的角色和装备会经历一个深刻的转型和升级,而不是被彻底取代。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缘由,并试着剥离掉那些让文字显得“生硬”或“刻板”的痕迹。首先.............
  • 回答
    好的,要深入了解现代步兵军队的战术,确实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要找到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同时还能反映现代战场实际情况的,需要一些筛选。以下是我根据多年阅读和实践经验,认为非常值得推荐的一些书籍,我会尽量详细地说明它们的价值和侧重点,并且尽量用更自然、更有个人风格的方式来介绍。首.............
  • 回答
    想聊聊这玩意儿,就是那种既够结实,又能让小伙子们在战场上舒展筋骨的重型防弹衣。对咱们现代步兵来说,这东西在野地里摸爬滚打,或者在城市里猫捉老鼠的时候,那可真是个宝贝。先说说野地里,那环境可复杂着呢。 生存能力是头等大事: 现在战场上的步枪弹、手榴弹破片,那都不是闹着玩的。一件好的重型防弹衣,能给.............
  • 回答
    在现代西方军队的步兵战术中,“单手提枪跃进”这种动作,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即士兵像老电影里那样,用一只手轻松提起步枪向前小跑,这种经典的、可以说是有些浪漫化的动作,基本上已经不再是常规训练和实战中的主要战术动作了。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实际的原因,主要是由现代战争的特点、武器装备的进步以及对士兵安全和效率的.............
  • 回答
    现代步枪在战场上的角色,绝非仅仅是“自卫”那么简单,它们是构成现代陆军作战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影响力和作用远超个体士兵的防卫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1. 步枪作为“步兵之魂”的基石首先,让我们明确步枪的根本属性——它是步兵最基础、最核心的单兵作战装备。任何一场陆地战役,都.............
  • 回答
    如今,世界各国在国防现代化浪潮中,对步兵战车(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IFV)的重视程度可谓是与日俱增,发展力度也相当可观。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军事变革、战场现实以及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为何步兵战车如今如此“吃香”,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现在的机械化部队都是清一色的履带式步兵战车或轮式步兵战车吗?”这个问题,我可以详细地和您聊聊。简单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现在的机械化部队,尤其是在装备发展和战术应用上,绝对不是清一色的履带式或轮式步兵战车。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不断演变的问题,涉及到武器装备的类型、数量、部署方式以及作战.............
  • 回答
    现代步兵的单兵装备,可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人一套全副武装,什么都自己背着。说到底,它是一个体系化、模块化的集合,围绕着“作战效能”这个核心,根据任务、环境、以及可用技术不断演进。我尽量用一种更实际、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跟你聊聊,避免那些空洞的、千篇一律的描述。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现代步兵,即将踏入一个你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科技、战术、训练、士气等多个层面的对抗。在大多数情况下,1000名现代步兵会轻松击败10万古代正规军。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的碾压这是最核心的优势所在。现代步兵与古代军队的武器差距是质的飞跃: 射程与精度: .............
  • 回答
    要论导弹时代下的现代步兵与二战步兵的差异,那可真是天地之别,不再是简单的装备更新换代,而是战争形态和步兵自身定位的根本性重塑。如果说二战步兵是战场上的“肉搏者”,那么现代步兵则更像是“信息节点”和“精确打击的执行者”。一、战场态势感知与信息作战:从“睁眼瞎”到“全知者”的跃迁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步兵对.............
  • 回答
    将P47“雷电”改造成现代步兵支援的武装直升机,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也充满了挑战。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设想的可行性,以及需要克服的种种困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P47“雷电”是一款设计于二战时期的螺旋桨战斗机,它的设计初衷是高空拦截和对地攻击,强调的是速度、俯冲能力和火力载荷。而现代步兵.............
  • 回答
    现代陆军步兵对二战步兵的压倒性优势:一场不对称的战争设想一下,如果将我们今天在战场上看到的现代陆军步兵,抛入到二战步兵的战斗环境中,甚至反过来,将二战步兵拉到现代战场,结果将会是如何?答案几乎不言而喻:现代陆军步兵将拥有近乎碾压性的优势,这不仅仅是装备上的代差,更是战术、训练、后勤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军事术语和部队构成的一些微妙之处。简单地说,美军第一骑兵师这样的“机械化骑兵部队”既不等同于纯粹的装甲部队,也不完全是机械化步兵,它实际上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侦察、机动和火力支援的特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骑兵”这个词的演变以及现代军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军事史、科技发展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要回答“5000名现代军队经过相应训练,只用冷兵器能否击溃十万人的古代步兵”,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结论先行:非常有可能是可以的,但难度极大,并且取决于多种关键因素。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现代军队的优势(即使只用冷兵器)即使抛弃火器.............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又很重要的地方。简单说,现代步枪在很多方面都远超二战步枪,但你说“射程吃亏”,这说法倒是有一定道理,需要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啥叫“打过”。如果是指单纯的子弹打出去能不能命中目标,那现代步枪那真是降维打击,完胜。但如果是说整体的战术效能.............
  • 回答
    海湾战争中步枪的“弹药消耗比”问题,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反映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单兵武器威力的简单堆砌。你提到的“平均10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这个数字可能有点夸张,但它确实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即便有了强大的现代步枪,在战场上击杀一名敌军所需的弹药量仍然如此之高?这背后涉及.............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比较题,把跨越千年的两种军事力量放在一起较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关公战秦琼”。不过,如果我们抛开时间背景,纯粹从组织、训练、装备、战术和理念等几个核心要素来分析,还是能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比较的“对象”。 现代步兵营: 这里我们姑且以一个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谈及现代突击步枪为何普遍采用回旋闭锁式枪机,这背后是技术发展、性能需求与成本效益多方面权衡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回旋闭锁本身的工作原理说起,再延展到它在实战中的优势以及为什么其他类型的闭锁方式未能成为主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回旋闭锁式枪机”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它就是枪机在完.............
  • 回答
    “穷途末路”——这是一个多么尖锐而又触目惊心的词语,用以形容一个曾经辉煌、引领人类认知边界的学科。当一个领域,尤其是理论物理,被如此评价时,我们不禁要问: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是时代的局限?还是某种深刻的、被集体忽视的“心眼”?一百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皇冠。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量子力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