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现在各国都大力发展步兵战车?

回答
如今,世界各国在国防现代化浪潮中,对步兵战车(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IFV)的重视程度可谓是与日俱增,发展力度也相当可观。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军事变革、战场现实以及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为何步兵战车如今如此“吃香”,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一、战场环境的演变:从大规模装甲对抗到“反恐”与“非对称”的融合

咱们不能光看部队有多少坦克、多少飞机,还得看战场变成什么样了。过去,冷战时期的主旋律是大国之间的正面装甲决战,步兵战车的主要任务是跟在坦克后面,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并保障其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那时候,步兵战车的设计思路更偏向于“轻型坦克”的变种,强调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但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大规模装甲集群冲突虽然没消失,但诸如反恐战争、低烈度冲突、城市作战、山地作战等非对称作战形态,以及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在当今国际安全格局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在这些作战环境下,步兵战车的作用被极大地放大:

城市作战的需要: 城市环境复杂,充斥着高楼大厦、狭窄街道、废墟等障碍物,大口径火炮和重型坦克在这种环境下施展不开,反而容易暴露自身,成为集火目标。步兵战车凭借其相对较小的体积、灵活的机动性,以及强大的近程火力(如机关炮、反坦克导弹),可以穿梭于城市街巷,提供精确有效的火力压制,为步兵开路,肃清街区内的敌人。它们还能有效应对藏匿在建筑物内的狙击手、火箭筒手等威胁。
应对轻装甲目标和步兵威胁: 在非对称作战中,对手往往装备轻型装甲车辆、武装皮卡,甚至只是装备重武器的步兵。步兵战车装备的机关炮(如2030毫米炮)对付这些目标,比主战坦克的120或125毫米主炮更经济、更有效,也更不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附带损伤。同时,步兵战车上搭载的机关炮和机枪,对于压制敌方步兵火力,尤其是对付那些躲在掩体后的射手,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一体化作战的平台: 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信息流”和“火力链”的整合。步兵战车不再是孤立的作战单位,而是成为了一个集成了先进传感器、通信系统和火力输出的“信息节点”。它可以接收来自侦察无人机、友邻单位甚至卫星的实时战场情报,并将自身的状态和战场信息回传,实现“看得见、打得准、打得快”的作战效能。

二、步兵战车自身能力的飞跃:火力、防护、机动性的全面升级

过去,步兵战车虽然能运送步兵,但其火力、防护能力往往比不上主力坦克。然而,近几十年来,步兵战车的技术进步是翻天覆地的:

火力升级: 许多新型步兵战车都换装了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的机关炮,甚至整合了精确制导弹药(如“陶”式、“长矛”式反坦克导弹)。这些导弹可以有效摧毁包括主战坦克在内的重装甲目标,使其具备了“以弱胜强”的可能性。一些先进的步兵战车甚至装备了更小口径但射速极高的自动炮,可以对付快速移动的目标。
防护增强: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爆炸物威胁(IEDs)和反坦克导弹,现代步兵战车普遍采用了更先进的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甚至主动防护系统(APS)。这大大提升了其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许多设计还考虑了底部防护,以抵御地雷和IED的攻击。乘员舱的内部设计也更加注重防爆,减少飞溅物对乘员的伤害。
机动性与信息化的融合: 现代步兵战车在动力系统、悬挂系统上都有很大提升,使其在各种复杂地形下都能保持较高的机动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普遍集成了先进的战场管理系统(BMS)、数据链、战场态势感知系统等,使得步兵战车与步兵、坦克、直升机等其他作战平台能够实现协同作战,信息互通。这意味着步兵战车不再是孤立的“铁盒子”,而是整个作战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与其他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打击。

三、国家安全战略与国防预算的考量

各国大力发展步兵战车,也与自身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预算分配有着密切关系:

成本效益比: 相较于昂贵的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在研发、生产、维护和装备成本上通常更具优势。在有限的国防预算下,装备一定数量性能优异的步兵战车,可以更有效地提升陆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尤其是满足在中低烈度冲突和城市作战中的需求。
兵种协同的重要性: 现代陆军作战是步兵、装甲兵、炮兵、航空兵等多个兵种协同作战的体系化作战。步兵战车正是连接步兵与装甲力量的重要桥梁。它能够将步兵有效且安全地投送到战场前沿,并提供火力支援,实现“人车协同”的最大化。
威慑与区域影响力: 拥有先进的步兵战车,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在区域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潜在的冲突中,能够快速部署并有效作战的步兵战车,能够对潜在对手形成一定的威慑。

四、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科技的进步不断为步兵战车注入新的活力:

无人化与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无人机技术的成熟,未来步兵战车可能会向更高级别的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遥控操作、自主导航、目标识别等。这不仅能提升作战效率,更能大幅降低人员伤亡。
新材料的应用: 纳米材料、高强度陶瓷等新材料的应用,有望使步兵战车的防护性能在不增加过多重量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结一下:

各国之所以大力发展步兵战车,是因为现代战争的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局限于大规模装甲对抗。步兵战车凭借其在城市作战、反恐作战中的独特优势,以及其火力、防护、机动性上的显著提升,成为了陆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其相对较低的成本效益比,以及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契合,也促使各国纷纷加大投入。总而言之,步兵战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在塑造着未来陆地战场的力量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装甲步兵提供:

更短的冲击发起距离(卡车运输的摩托化步兵单位需要火线在3到5公里外下车,装甲步兵的下车距离可以在400米以内,甚至乘车冲击);

更大的携行重量(各国装甲步兵普遍携带超量的反装甲/破障武器,即所谓“不占编制,人手一只”的东西,编制内武器弹药重量也普遍超过摩托化步兵)

即时火力支援(步兵战车普遍装备机炮/用于攻坚破障的低膛压火炮/ATGM)。

user avatar

提问者显然没有搞清楚机械化步兵是如何战斗的,对地面战斗是怎么进行的完全不理解。

在装甲部队出现的早期,人们就发现,没有步兵保护的坦克乱冲乱撞很容易被各种反坦克武器击毁,而且坦克占领了一个地区需要固守等待后续部队跟上时如果没有步兵,防御战也很难打,所以就开始考虑如何让步兵跟上坦克的行军速度。

所以,不是说坦克很强了,要装甲车干嘛,坦克必须在步兵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战斗力,而要让步兵配合,就必须让步兵跟上坦克,怎么跟,乘什么跟,这就是一段摩托化/机械化步兵的发展史。

最初想到的办法是卡车,让步兵搭乘卡车。但是大家都知道,卡车没有越野能力,在脱离道路的情况下无法跟上坦克。这个办法不好。

Sd.Kfz.251
M3

然后是二战中德国、美国使用的半履带装甲输送车。这个车显然比卡车要好,有一定的越野能力,也有一定的装甲防护,侧面能挡一挡轻武器弹药和炮弹破片。但是半履带车继承了履带式和轮式车辆优点的同时把缺点也一并继承了,生产成本也不低,所以战后出了以色列还在用旧货外,其他国家基本不用了。

苏军的坦克搭载兵

这里要说一下苏军在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坦克搭载兵。苏联对摩托化步兵如何伴随坦克的思考并不晚,但是早期,也就是图哈切夫斯基时期非常粗糙,这位“红色拿破仑”也是想到哪里是哪里,认为给摩托化步兵搭乘卡车就行了,卡车战时可以从民间动员。等战争爆发后,苏军有限的装甲战斗车辆生产能力优先要保证的是坦克的生产,即使是最简陋的T60、T70轻型坦克也要比“装甲输送车”更急需,所以没有精力去专门开发,那么步兵如何伴随坦克作战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步兵直接搭乘坦克。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办法其实很普通,其他国家军队也用,并不是苏军草菅人命,这是苏军在二战环境下能想到的最合理的办法。而且坦克搭载步兵数量也是有条令要求的,不会塞得满满的。

M113装甲输送车

到了战后,兴起的是装甲输送车,APC,比较典型的产品是美国的M113装甲输送车,这个车全履带底盘,铝合金装甲车体,有一定的涉渡能力,能在行军中给步兵提供比较好的保护,可以看成是一辆有装甲、能越野的“公共汽车”,载着步兵跟着坦克进攻。

BTR-152
BTR-60

苏联在二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机械化兵团战斗经验,也认识到给步兵配备装甲输送车的价值,但是考虑到苏军庞大的规模,以及在战时尽可能不挤占坦克生产资源,苏军选择了比较简易的轮式底盘。最早的BTR-152其实就是加装了轻装甲的越野卡车,BTR-60其实可以看做是两台卡车发动机并联+两套并列的卡车传动,八轮,苏军考虑的是在满足基本战斗性能的前提下更经济,能动员卡车生产线生产。

但是,装甲输送车说到底还只是一辆有装甲防护的公共汽车或者卡车,只能运输步兵,步兵战斗就得下车。乘坐装甲输送车的步兵典型的战斗方式是乘车成行军纵队前进,到达进攻出发线附近时步兵下车,展开成战斗队形,和坦克一起发起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步兵必须在进攻出发线外就下车,要经过一定准备后才能和坦克一起冲,反应比较慢,冲击速度也慢,而装甲输送车最多跟在冲击的步兵和坦克队形后面,用车载机枪掩护步兵,更多的时候甚至是远远跟着,并不能真正参加战斗,从这一点上来说,乘坐装甲输送车的步兵和乘坐卡车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下车后才能战斗。

那么,能不能让步兵乘车战斗呢?划时代的步兵战车IFV就出现了,跨出这一步的又是苏联,BMP-1步兵战车。

BMP-1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它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能直接参加战斗,在行进中展开放下步兵,和坦克一起冲击,用强大的车载火力和敌人战斗,在使用核生化武器,或者敌人抵抗薄弱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放下步兵,步兵乘车冲击,极大提高了冲击速度。

装备步兵战车后,机械化步兵的战斗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从纵队行军转换到进攻时步兵战车不必在进攻出发线外停车放下步兵,而是可以乘车展开战斗队形,和坦克一起冲击,冲到轻武器火力射程,需要步兵下车时步战车可以低速行驶,步兵从后门鱼贯而出迅速展开,战斗结束后跳上车就可以收拢部队继续行军。

推荐这个短片,片中对步兵战车的战斗方式描绘得比较好。

@星河极光 说:

步战车和装甲运输车是两码事,装甲输送车没有炮塔,一般的自卫武器除了在车体上开的射击孔以为就是一挺机枪;步战车都有炮塔而且火力要强大很多。

这个话对,也不对。

对的是步兵战车的确有炮塔,火力比装甲输送车强很多,但是,是不是说装甲输送车加了炮塔加了火力就是步兵战车了呢?不一定。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西德HS30装甲输送车

这个车是西德陆军50年代装备的,履带式底盘,装甲防护也能抵挡轻武器弹药,还有炮塔,装一门20mm莱茵自动炮和一挺7.62mm机枪,还能搭载5名步兵。你说它是装甲输送车还是步兵战车?

其实它还是装甲输送车,哪怕它有炮塔。因为这车的车体布局不合理,发动机是后置的,步兵搭载舱在发动机和炮塔之间很狭小的空间里,它也不像苏联后来的BMP-3步兵战车和BMD伞兵战车那样动力舱侧面或者上方留出了步兵上下的通道,所以它只能在进攻出发线外停车,让步兵从车体上方舱盖内爬出去,展开队形冲击,使用方式上还是装甲输送车。

还看到有人说: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我们很多战士把自己绑在坦克上行军,遭遇越南人伤亡很大。如果那时候有步兵战车,会减少多少牺牲

这个事情 @cpcliusi 大佬说过很多次,这是一次个别战斗的教训,主要是没有经验,坦克上搭载人数太多,之前又没进行过步坦协同、搭载坦克的训练,怕掉下坦克,就用绳子捆绑,遇到遭遇战时来不及下车吃了亏。后来的战斗中,坦克上合理搭载,不打死结捆绑,遇到战斗及时跳车展开,就没吃过亏。这个个别的战例不能反复拿来说事,也不能证明“有步兵战车伤亡就会少很多”。说实话越南那种地形,即使搭乘步兵战车行军,也挡不住反坦克火箭筒等武器的偷袭。

所以回到提问者的问题,现代陆战是坦克、炮兵、机械化步兵多兵种合同作战的,不能但看一件武器炮粗不粗,装甲厚不厚,打仗不是打红警。步兵为了跟上坦克,载具经历了卡车——半履带装甲输送车/直接搭乘坦克——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的演变,从仅仅满足于运兵,到有装甲保护地运兵,到直接乘车战斗,步兵战斗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