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现今世界各国军服鲜有立领设计而多转为西装式开领设计?

回答
现今世界各国军服普遍采用西装式开领而非立领设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流行趋势,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军事需求、舒适度、功能性以及时代审美演变的深刻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实用性和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从历史演变看立领的衰落与西装式开领的兴起

立领设计在早期军队制服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18世纪至19世纪。当时,立领的主要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仪态与威严感: 高挺的立领能够提升穿着者的挺拔感,营造一种庄严、威武的军人形象,这在那个强调等级森严和仪式感的时代非常重要。士兵需要显得整齐划一,具有强大的精神面貌。
抵御外部环境: 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立领可以为颈部提供一定的保护,例如抵挡寒风、飞溅的尘土,甚至在某些近距离格斗中提供轻微的防护。
区分军衔与兵种: 在一些军服设计中,立领的高度、颜色或装饰细节也会被用来区分不同的军衔等级或兵种,成为一种身份标识。

然而,随着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的革新,立领的实用性逐渐被弱化,其缺点也日益凸显:

牺牲舒适度,影响活动: 最直接的问题是,高挺的立领往往会限制颈部的活动范围,尤其是在需要大幅度头部转动、进行复杂战术动作时,会感到束缚和不适。长时间穿着容易造成疲劳。
散热与透气性差: 尤其在炎热气候或高强度体能活动中,立领会阻碍颈部的散热,导致穿着者体温升高,影响体能发挥。
与现代防护装备的兼容性问题: 随着头盔、防弹背心、通信耳机等防护装备的普及,高立领的设计往往与这些装备产生冲突。例如,头盔的佩戴可能会被立领顶起,影响稳固性;防弹背心的高度也常常会与立领重叠,造成不适或影响行动。
战场实用性的下降: 传统意义上,立领提供的“保护”在现代战场上已经显得微不足道。在枪林弹雨、爆炸冲击波的威胁下,颈部的安全更多地依赖于颈部装甲或特殊的防护装备,而不再是简单的衣领设计。

相比之下,西装式开领(或称翻领、V型领)的设计则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极佳的舒适度与活动自由度: 开领设计大大拓宽了颈部的活动范围,穿着者可以更自由地转动头部,进行各种战术动作,也不会感到束缚。
优异的散热与透气性: 开放的领口设计有助于空气流通,促进身体散热,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能够显著提高穿着者的舒适度和持久作战能力。
与现代装备的良好兼容性: 开领设计能够很好地与各种头盔、防弹背心、通信设备等现代军事装备配合,不会产生冲突,反而能够提供更顺畅、更集成的穿着体验。例如,防弹背心可以更自然地覆盖到脖颈下方,而不会被硬朗的立领阻碍。
便于服装的穿脱: 开领设计也使得军服更容易穿脱,方便士兵在不同环境下快速更换服装或进行维护。
审美与时尚的融合: 随着时代发展,军服设计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现代审美元素。西装式开领的简洁、干练,符合现代社会对职业装的普遍认知,既显得专业,又不失一种现代感。

二、 功能性与技术进步的驱动

现代军事作战环境和士兵的生理需求是推动军服设计变革的关键因素。

高强度、多环境作战: 现代士兵需要在全球各种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从炎热的沙漠到寒冷的极地,从城市巷战到丛林潜行。军服必须能够适应这些多变的环境,提供最佳的舒适度和防护性。开领设计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灵活。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随着纺织技术和高科技材料(如速干、透气、防紫外线、阻燃等)的应用,军服的功能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新材料的设计也更倾向于提供贴合、透气的穿着体验,而笨重的立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这些材料发挥最佳性能。
人体工学设计: 现代军服设计越来越重视人体工学,强调服装与人体结构的匹配,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消耗,提高作战效率。开领设计能够更好地贴合颈部曲线,减少摩擦和压迫感。
通信与电子设备的整合: 现代士兵佩戴的通信设备、导航系统、夜视仪等电子装备越来越多。军服的设计需要为这些设备的佩戴和线缆的走线提供便利,开领设计在这方面更为有利。

三、 时代审美与文化影响

审美观念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从庄重到实用: 历史上的军服设计往往带有更多的仪式感和象征意义,强调威严和等级。而现代军服则更侧重于实用性和功能性。开领设计更符合现代社会对职业化、高效性的追求,传递出一种干练、专业的形象。
全球化与标准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军事合作和军事援助也日益频繁。在国际交流中,具有一定通用性和辨识度的现代军服设计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西装式开领的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接受度。
民用服装风格的影响: 军服设计也受到民用服装风格的影响。西装式开领在民用服装中早已成为主流,其舒适、百搭的特性被广泛认可。这种审美倾向也悄然影响了军服的设计。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观察到,即使是那些保留了部分历史元素的军服,例如礼服或某些特定仪仗队的服装,虽然可能还带有较高的领子,但其设计往往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立领”,而是更具装饰性和风格化的处理,并且这些服装并非日常执勤或作战穿着。而在实际执勤和作战中,士兵们穿着的制服,无论是作战服、野战服还是常服,绝大多数都采用了开领设计。

例如,美国陆军的ACU(Army Combat Uniform)和陆军的PTU(Physical Training Uniform),以及欧洲各国常见的军用作训服,都普遍采用了翻领或圆领设计,以适应高强度体能活动和全天候作战需求。

总结而言, 现今世界各国军服鲜有立领设计而多转为西装式开领设计,是军事领域适应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对士兵更人性化关怀的必然结果。立领设计在某些历史时期有着其存在的理由,但在现代军事作战的需求下,其弊端远大于其优势。开领设计以其出色的舒适度、活动自由度、与现代装备的兼容性以及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特点,成为了当前军服设计的主流选择,更好地保障了士兵的作战效能和生理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找一天试试连续十几个小时穿立领衣服,不许解风纪扣。

----------------------------------------------



本来觉得已经非常简单明了了,但看到底下有其他回答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那就稍微详细地捋一下军服发展史上立领到开领的转变过程吧。

首先明确一个误区,题主认为现在各国军服去掉符号后难以相互区分,但其实这是从古至今的一个普遍现象。立领时代各国的军服去掉符号就好分辨了吗?我看未必。


美国陆军M1907 Service Uniform


德国陆军M1907 Waffenrock


英国陆军M1902 Field Uniform

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在去掉了符号后,各国的立领军服其实造型也非常类似。图2中德军的waffenrock还是带有半礼服性质的军服,而美军的M1907和英军M1902也有常服款(图1和图3均为野战服款),故各国军队在军服做工和军容上其实差别也不大。



由于经历了布尔战争等一系列冲突,英军较早意识到立领军服的低舒适度所带来的影响。在作战中,由于活动不便且交战区域气候炎热,大量英军官兵将立领军服的领子翻下来并解开第一颗扣子,因此在一战爆发前绝大多数英军军官在制作常服/野战服时都选择了制作开领款式(当然一些热爱装逼的复古人士还是会选择立领)。英军士兵由于军服是由官方发放所以其版型并未发生变化。


美国陆军正式转变为开领则是在1926年。由于M1912常服的立领暗色扣设计过于古典,美国陆军首先将立领制服上的暗色金属件(扣子、帽徽、兵种符号等)替换为亮色,之后将军服完全也改成了开领。毕竟人家英国一个帝国都让脖子享受自由不受束缚了,标榜自由民主的灯塔国应该也看不下去了。更为实际的原因应该是与英军类似,在结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际经验后最终选择了舒适度更高的开领款式。然而由于包括潘兴在内的保守派高级军官的影响,这个改变迟到了几年。美军保守派军官影响军服设计的传统非常悠久,19世纪末期就曾因为M1892半礼服的设计过于接近当时还为假想敌国的英国(毕竟南北战争如鲠在喉),美军将官们强制要求在1895年更换新款半礼服。



图为在二战期间参加活动的潘兴将军,注意他的大衣。当时美军早已配发了开领的麦基诺大衣(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最爱),然而潘兴仍然选择了自己定制一件基于M1902大衣设计的专属款式。注意该大衣的立领设计、角质扣和军衔袖条,这件大衣与标准款M1902大衣的区别仅在于加上了肩章拌而且将M1902的大领子缩小。







至于说立领无法体现军衔、兵种、荣誉甚至说不是审美主流的,USMC表示压力很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